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

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07 18:40:10

1.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过程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过程:

“艺术设计”是中国大陆教育部于1997年确定的本科招生学科名称,英文翻译为Art and Design。在中国大陆教育部门的设计类学科分类中,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是并列的关系。

比如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当然,设计概念本身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设计仅指工业设计。不过一般说到设计都是指广义的设计概念,即包含艺术设计部分的设计。

1998年,中国大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一个不同于教育部的学科分类,“艺术设计”在国务院的学科分类中被称作“设计艺术学”。中国大陆的高校本科(大学部)招生使用了教育部的学科分类,而研究生招生则使用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分类。

在中国国内的设计艺术学界除了在个别专门探讨学科命名的文章中,这两个名称基本上可以互换。其实这两个名称,在内涵上并无显著差异,英文文献中统一称为“设计(Design)”。

学科科目:

景观建筑设计、网络艺术、三维动画、视频设计、音频艺术、互动媒体、工业设计等。

动画设计方向强调坚实的绘画基础和美术功底,注重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该专业将学习诸如动画运动规律、动作设计、动画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学习剧作、视听语言、表演与肢体语言等相关的电影知识。

在综合艺术素质提升的同时,学生将学习各种动画制作软件并探索各种先进的创作技术。学生在校期间有条件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独立动画艺术短片,教师将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完成短片创作;学生毕业时将掌握从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这一完整的动画制作流程,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动画作品。

动画运动规律、 材料动画、动画艺术概论、动作设计、电影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导演基础、动画片创作等。

景观建筑设计方向主要是为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和规划事业输送专业人才。教学内容综合了艺术设计、景观建筑设计规划和园林方面的专业课和基础课,除教学以外,景观建筑设计专业设立了研究工作室。

其主要职能是在推进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工作和创作设计实践,为推动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1)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扩展阅读

“艺术设计”主要特点: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独立性和综合性)

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

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考生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思想性和行动性)

艺术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性。艺术设计的第一动机不是表达,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不论是在商业活动中的信息传达里的应用,还是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中的应用,艺术设计就是让人类获得各种更有价值,更有品质的生存形式。

他让生活更加简单、舒适、自然、效率这是艺术设计的终极目的。艺术设计最终的体现是优秀的产品,这个体现我们从乔布斯和苹果的产品中可以完全感受的到,苹果的设计就改变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乔布斯的设计梦想就是改变世界,他以服务消费者为目的,用颠覆性、开拓性的设计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好的艺术设计产品能改变世界,好的艺术品能触动世界,这是不同的。

其次艺术设计的特点就是科学性和合理性。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是理性的,这和艺术品的实现是有区别的,你可以光凭艺术灵感的爆发创作出震撼的艺术品,但你绝不可能光凭借灵感去造出一个好的产品。

一个好的产品不是的设计者的纯自我的表达,是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在里面的,是一个合理统筹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通过科学的调查、合理的流程归划一步步的完善出来的,中间会有各种科学的实验。

会有各种数据的考量,会有设计师在艺术追求与实际生活需求的各种妥协,艺术设计产品没有绝对的艺术理想的纯粹性,它最终要以人为本,用体验去征服人们。

艺术设计还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活动。任何艺术设计都不是一个或两个学科能够完成的,在实现阶段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在纸上的创意只是一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一旦要去制作那就需要各种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支持,靠一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艺术品的创作就往往是一个人的事情,人多了反而会阻碍艺术观点表达。各种材料的研究、电脑技术的应用、数据的整理、工业化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等等。

都是艺术设计不能绕开的问题,这是个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人光凭激情就能做到的事,艺术设计师不但要有艺术设计的才能,更要有合作的精神,还要有合理统筹整个流程的能力。

艺术设计的特点就决定了,你不但是个艺术家还要是个思想家,更是个行动家。

2. 为什么说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的文

但概括的讲呢,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又会附着和体现在当时的物质产物上。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这种体现的方式也不断改变。所以,如果把不同时期的,所能体现当时人类活动和价值观的物质产物罗列在一起,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
比如,如果你把每隔两千年的,当时人类所使用的饭碗收集罗列在一起,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人类是如何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从艺术层面讲呢,不同时代的碗的不同造型,款式和花式能直接体现出当时人类的审美情趣,工艺技术甚至生活状态。

3. 从原始的时期制作中对于我们理解艺术设计的起源有哪些启示

1、设计源于劳动。装饰纹样起源于劳动节奏和生活;

2、设计具有象征性。象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有子孙繁衍的意义;

3、设计具有抽象性。纹样从现实中抽象而来;

4、设计有功能性。工具是有着其实用功能的,再强调其装饰性。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中建构起的新的设计思维,全部的过程,赋予人类创造力以全新的解释,并尽可能多地揭示设计演化系统潜在的可能性。借鉴原始社会时期设计造型对现代设计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设计不是无源之水,其本质是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用以满足源自生活中产生的人类各种需求的计划、行动和结果,任何人为事物,经受历史检验的成功设计作为综合因素下的适当形式,是“物顺事理”的必然,也是“人为事因”的结果。

从原始社会的设计中寻找对于现在社会来说的新的设计源泉和灵感,返璞归真 ,运用到现代就是一种创新。古代的智慧借鉴于现代,也是一种提升。有时候设计的创新也可以是对以前的利用。

(3)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扩展阅读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独立性和综合性)

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

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考生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思想性和行动性)

4. 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的范围可是包罗万项呀!象美术设计,广告设计,人体艺术设计,雕塑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装潢设计,时装设计,陶瓷设计,和各种各样商品的设计都属于设计的范围。设计还包挂平面设计,版面设计,电脑三维设计,动态设计等。艺术设计是由许多年前开始走俏的,也越来越流行于现在。受到许多美术爱好者,书画艺术家,行为艺术家,陶瓷艺术家,时装设计者们所从尚。他们不断反复琢磨,不断学习以求达到标新立异,于众不同以便吸引更多人的瞩目和更多欣赏仰慕的目光。艺术品,商品的设计范围更多,以求能够体现物品的立体效果,审美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宣传效果好了,自然就有多人和商家和作,而商品才能更好的走俏于市场上。可以说设计是门永不凋谢的艺术,是间接体现物品经济价值的再现,更是一种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设计的范围也很广泛,以前没电脑时设计是使用手工绘画的,那样设计者设计起来也比较辛苦,而且色彩效果明显却少较好的立体感,也没有电脑加工出来的好。手画的设计手稿还不好保存,不注意容易变质走样,也容易丢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比较实行电脑设计了!电脑设计出来的效果明显优于手稿设计,颜色更鲜明,立体感更强,而且还有动态的效果更能达到好的宣传的作用。也能更好更久的保存,另外动漫设计也是新兴的一热门艺术,而如今更追求设计材料的环抱价值,设计的材料讲求个环抱的材料,设计出来的效果好,并能更好的保存,不易过时不易走样,一但到了不需要时才不会把旧的设计乱丢,以免对污染造成环境。另外设计还要体现出自然,追求自然美的效果。不象动漫设计和绘画设计一样可以追求抽象的效果,从而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5. 如何理解认识原始时代设计是设计的起源

在我参观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时候,看到原始时期用石材加工的石制工具时,我震惊了,我意识到原始时代的设计是如此令人叹服。其实设计是人们把自己的意志加入到自然之中,创造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在漫长岁月的劳动中人类锻炼了灵巧的双手,发展了脑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随着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创造各种艺术形态。设计起源于劳动,原始时代的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的审美意识是设计的开端。有些艺术样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是来源于其他的一些方面,但是原始时代的设计开启了人们智慧的大脑。在原始社会中,关于设计的性质特征有:设计源于劳动(如装饰纹样起源于劳动节奏和生活);设计具有象征性(如象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有子孙繁衍的意义);设计具有抽象性(如纹样从现实中抽象而来);设计有功能性(如工具是有着其实用功能的,再强调其装饰性)。原始时代的定居村落的产生,制陶工艺的发明,紧随着纺织、编织以及对居住环境的规划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原始时代的设计已经对审美有了较好的诠释,而在这之中形成的设计思想的萌芽对于后来的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旧石器时代,随着生活的需求,石器的形式慢慢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石块和石片被制造成各种劳动工具。在山顶洞人时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渔猎或其它工具,有的还在上面刻出各种对称的或交叉的线纹,更能利用兽牙、贝壳或砾石块进行雕磨、钻孔,穿连成串,制为非实用的装饰品,这说明人类当时已有能力提出并达到美化生活的要求。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手的运用更为灵巧,按用途分类,把石块或石片磨制成刀、斧、凿、锛、铲、纺轮、箭镞等工具或武器。这些石器虽属实用品,但在制作的过程中,人类赋予的设计思想,不仅仅把一块石头变成生活工具的实用品,同时也把它美化成了一件艺术品,无形中设计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成型。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有了美的需求,开始创造各类没有实用功能单纯的艺术品,如雕刻、壁画、造型与装饰纹样相结合的陶器等。我国原始时代独立的、即不属于实用的雕刻艺术创作,虽然遗存极少,但那些具有多种造型的石器、骨角器以及用多种材料雕刻的装饰品,尽管形象质朴,但它毕竟是人类的智慧创造,并且已经形成为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雏形。对于后来的各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的影响作用巨大,设计的思想慢慢延续着。如果要谈到原始设计对于现在设计的影响,可以从设计的角度看石器的制作:人类在敲敲打打中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几十万年,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工具,石头经过了粗糙的打制时期(元谋、蓝田、北京人、丁村人)到了磨制钻孔(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史学家划分原始社会的传统方法,划分的依据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工具制造方法。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旧石器(简单打制石器,石器较为粗糙,没有进行对石材的挑选)。旧石器的制作方法:打制的粗糙的石器。这是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打制出来的,大体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三种类型。主要是用另一块石头砸打,砸出锋利的薄刃,用来切割兽肉、兽皮、武器等。其主要特征是:a、工具用途未真正分化,一件有着薄刃的工具,可以用来刮削,也可切割、钻凿;b、工具形制没有统一,打制出的石器什么形状都有,没有按照用途统一样式;c、使用时不加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就使用。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新石器(对石器进行磨制、雕琢,形成最初的工艺品)新石器的制作方法:磨制石器和骨器的发明这一发明属新石器时代的发明,表现在对石(骨)器原料的选取、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一系列工序上。此时已经能利用砺石或沙子将初步打成的石器雏形的表面,尤其是刃部磨光,使之不仅光滑可爱,而且还十分锋利,在使用功能满足的时候原始时代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外观的美,同时还是用多种手法进行装饰。石器穿孔是这一时期的一大发明,运用钻穿,管穿和琢孔的技术,把各种石器穿上大小不同的孔眼,使之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这些带柄的先进的复合工具,既便于携带,更便于使用,加之锋刃锐利,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再在这些石器上雕琢各种花纹、图案,恐怕这也是最早的工艺品。 工具是凿磨而成的,制作出来的工具比较精致,用途也分化了,同类石器的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有的新石器还安上木柄,钻孔穿绳。从器物的制作看原始设计形式:陶器最早起源于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时期。那时陶器“合土为釜”,为生活用品,制作简单、粗糙,表面有绳席或人面鱼纹及兽面纹样装饰。此后到了距今4900年至41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彩陶。 (1)彩陶制作 陶器的发明从科技史角度来看,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最初人们只是在木制或编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后来才直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烧制,这就是最早的陶器。最初是“手制”,即用手把粘土捏成坯,后来才发展为“轮制”即把陶泥坯料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轮上,制成圆形的陶器。烧制也由露天烧制改为陶窑烧制。由于陶器的烧制,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了物体的形状,从而具有新的技术意义和经济意义,对往后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进,农业和手工工业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成为后来设计的起源。 (2)黑陶制作 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与彩陶相比黑陶在制作工艺上是大大进步了,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或较慢的轮盘旋转技术制胎,而黑陶则是用快速的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掺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薄如蛋壳。由于黑陶表面乌黑难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胜,这个时候原始时代的设计已经更加注重工艺与审美的结合了,开启了设计的新发展。 总结:史前图形艺术开启了人类凭借想象力和视觉语言探索周围世界、表达内心感受的历程。人们对自然的模仿,对自然素材的大胆运用,充分体现了原始人类对潜意识里的审美需求,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对于现在的设计来说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原始设计中的动植物纹样,装饰设计手法,如拍印、刻画、堆贴、镂孔、彩绘等,其中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图案,除了较为写实的动植物纹样外,最普遍的还是几何形图案,主要由线的粗细、疏密、长短、横竖、曲折、交叉和各种圆点、圈点等相互有规则的排列组成,如正三角、倒三角、方格纹、网纹、旋纹、锯齿纹、圆圈纹等。这些几何纹样通常又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等各种不同的构成方法进行图案构成。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他们十分重视血缘的关系,组成氏族部落,每个氏族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来作为本族的标志,这就是图腾 。这种图腾有的被刺在身体上,有的被绘刻在器皿上、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这些装饰在当时很难用“艺术”或“美化”来解释,它与人们的宗教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都包含辟邪、免灾、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如果说石器、骨器和木器的设计创造只是改变了材料的形状而没有改变其性质的话,陶器的设计发明则不仅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而且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中获得的划时代的创造,标志着人类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了手工设计阶段,从而揭开了中国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由采集生活和渔猎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和畜牧生活过渡,同时开始了就地采材、因地制宜地营造自己固定居室的活动。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起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为了适应公社生活的需要,还出现了上百个房屋聚集在一起的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就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房屋的结构和布局、基地的位置,都可见当时建筑设计的高超水平。此外,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将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揭开了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序幕。 试论礼制设计艺术中的青铜文化和玉文化 青铜器被公认为商周礼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因而通常又被称为“礼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的青铜时代延续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我们知道,古代的所谓“礼器”,都来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器,青铜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三代礼制的承载物,是与中国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都未在周人的宗教礼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财富的象征和实用的器具;穆共以后青铜器才被纳入维系王朝统治的礼制系统。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中的道具,而西周青铜器主要是标示身份等级,其礼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祭祀之外的朝会、宴享、婚聘、丧葬、约剂等活动中。与商代青铜器以动物题材为主的繁缛花纹相比,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花纹以十分抽象的花纹为主,这也是青铜器礼制功能转变的原因造成的礼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中国青铜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反映。文字记载,夏代禹铸九鼎,实际上是宣告天下统一。至此,九鼎便成为权力的象征、传国的信物及见证。各类青铜器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着铸造者与拥有者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就深刻反映了这种观念。作为这一时期各类文化的集中代表及社会生产力标志的青铜器,冶炼铸造于黄河中游北岸的殷商地区,并以这里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东至黄河下游的江准平原,西至黄河上游的八百里秦川,西南到长江上游的巴、蜀部落,南面到长江中游的湘江两岸。青铜器被公认为商周礼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因而通常又被称为“礼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然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国的青铜时代延续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有些青铜容器并非在所有时段都在礼制中发挥了作用,一概定为“礼器”显然并不符合实际。 先秦是中国礼制发展的奠基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时期是礼制的产生阶段,夏商时期礼制初步发展,到西周礼制进入成熟阶段。而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制物质承载体,与礼制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的玉器及其组合可以体现出每个阶段礼制内容的变化、发展。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制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是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规定来强调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和制约他们的行为,以便达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目的。“礼”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像用器具托着两块玉奉给鬼神,故王国维先生解释“礼”为“像二玉在器之型”是“以玉示神之器”。玉器是礼制最重要的表征和物化形式,玉器从最初通神的巫用神具发展为王权的标志,是身份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它与它所体现的礼制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不同的玉器或玉器组合来反映礼制的等级内容。下面就先秦礼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探讨玉器与礼制之间的关系及其传承。一、先秦礼制的产生阶段史前时代是先秦礼制发展的第一阶段,这时的礼制初步产生。礼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分层、分化的基础上的。“当史前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足够的剩余财富。那些需要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巫觋和氏族首领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直接的生产劳动,转而从事专门性的事务,于是产生了最初的史前时代的社会分层与分化。随着这种社会分化和分层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公共权力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个别人手中,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礼作为规范和制约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拥有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巫觋阶层和贵族阶层,协调他们之间既得利益的有效工具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但守旧集团的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此时的王权尚未建立绝对有效的权威,巫的色彩仍然比较浓厚。礼以巫觋为先,王权次之。故最重巫术以媚神灵,次重兵仪以求权威。且在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并赖以求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因而他们具有根深蒂固的“石崇拜”观念。而玉是石中之精华,正所谓“玉,石之美者也”,因此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玉作为当时最高尚的社会职能——巫觋沟通神灵的最重要的媒介和世俗权力的象征。玉器在此时可说是独领风骚,而这一时段的礼制,具有浓厚的巫宗教和政治军事色彩,体现在用玉制度上的明显标志就是根据墓葬中随葬玉的多少、质地等因素划分出若干个社会等级,体现不同社会等级的身份和特权。 礼器作为身份的象征,只有拥有一定等级地位的社会阶层才能使用葬玉,且不同规格的随葬玉器代表不同的身份。葬玉的种类有缀玉覆面、玉口含、玉握等,它们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当时缀玉覆面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新的葬玉形式。缀玉覆面,一般认为是西汉时期盛行的金缕玉衣的祖型。他们由几十种玉石片组成,不同形状的玉石饰作额、眉、眼、鼻等部位,其玉附件缀在布帛之类的织物上,做工精细,材质上乘。从使用的范围来看,都是天子、诸侯及其配偶等社会贵族所特有的权限,是当时葬玉中的最高等级。朝聘,宾礼中的一类,主要指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所应遵循的礼仪。西周王朝建立后分土封侯,各诸侯都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捍卫王室,但他们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便通过定期朝聘的方式,加强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以维护秩序、稳定政治。如《周礼·春官·大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等级不同、职务不同,所持瑞玉的种类、大小等各不相同。国君还经常使用不同的玉来代表他的命令,《荀子·大略》中记载:“聘人以圭,问士以璧,招人以瑷,绝人以,反以还”。圭,是西周非常重要且用途广泛的一类瑞玉。诸侯受命、受封或觐见周王都要以圭作为信物,它广泛地用于礼仪活动中,在周礼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所用圭的规格也不相同,由此可见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佩饰是体现礼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玉”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而且把它同人的品德结合起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古人将玉人格化。因此出于对玉的喜爱,西周贵族有佩玉的习俗。《礼记·玉藻》曰:“君子在车侧,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此外人们还经常以玉佩作为馈赠之礼,《诗经·秦风·渭阳》记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杂佩是西周最重要的佩玉,也是最具时代特色的佩玉。所谓“杂佩者,珩璜琚衡牙之类”,指由多种玉构件联缀组成的佩玉。它是西周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为贵族阶层所独有。《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悬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王需玟而组绶”。且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结构越复杂;身份越低者,组玉佩就相对短小简单。不同的种类所代表的等级也不一样,适用于不同社会等级身份的贵族。即使是同一类的杂佩,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 西周以九为尊,以珩璜为主体的杂佩也应以九数为极尊,只有周天子才能佩带。所以作为诸侯国国君只能佩带七璜或八璜的杂佩,其地位更低一等的夫人则佩带的是五璜杂佩。总之,玉器与礼制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玉器的种类、材质及其结构、组合等因素的变化都体现出礼制的内容及其变化。先秦礼制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系统化、制度化,且影响深远。后世礼制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等级秩序、保障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 ,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 ,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 ,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 -商代宗教活动由巫到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最终又由巫觋们携带着走向儒教的理论范畴 ,并逐步汇入统治理论。接着 ,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 ,论证了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统治理论的原因。再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用玉的论述和规定的辨析 ,最后认为中国远古玉文化之源是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礼”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像用器具托着两块玉奉给鬼神,故王国维先生解释“礼”为“像二玉在器之型”是“以玉示神之器”。玉与礼在起源之初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玉器是礼制最重要的表征和物化形式,所谓的“器以藏礼”,这种以玉载礼的传统自史前时代就开始了,且延续了几千年。玉器从最初通神的巫用神具发展为王权的标志,是身份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它与它所体现的礼制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不同的玉器或玉器组合来反映礼制的等级内容。在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并赖以求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因而他们具有根深蒂固的“石崇拜”观念。而玉是石中之精华,正所谓“玉,石之美者也”,因此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玉作为当时最高尚的社会职能———巫觋沟通神灵的最重要的媒介和世俗权力的象征。玉器在此时可说是独领风骚,而这一时段的礼制,具有浓厚的巫宗教和政治军事色彩,体现在用玉制度上的明显标志就是根据墓葬中随葬玉的多少、质地等因素划分出总之,玉器与礼制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玉器的种类、材质及其结构、组合等因素的变化都体现出礼制的内容及其变化。先秦礼制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系统化、制度化,且影响深远。后世礼制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等级秩序、保障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6. 以某一日本设计的发展为例,谈谈如何发展民族设计不少于1500字

没有现写,找到一篇你看看吧。
中国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自觉

文/ 邓 政
艺术设计是“以协调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荆雷《设计概论》)中国的艺术设计经历了从工艺到设计的转化,这一转化经历了繁杂并混沌的过程,在过去的数千年间曾经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设计成就,从功能、艺术、审美等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杰出的创造力,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然而,今日之中国,城市设计的“曼哈顿”化,广告设计的“麦当劳”化,使中国的艺术设计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经过代价巨大的社会实践后,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设计。
作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能完全照搬其它民族的文化发展规律。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但在现代设计中却很少能体现出来。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如果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国的设计将变得随波逐流。所谓自觉,“指人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时的有计划的、有远大目的的活动。”(《辞海》)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将其置身于整体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已毋庸置疑。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用尽一切手段对自己生活和居住的周围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更好的满足于人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人们的生活开始被淹没在隆隆的机器和工业化大生产下的人造环境之中。一座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摩天大楼,一个个人为划分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开放的城市中却充满了冷漠与陌生。这使人们的心理开始产生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在现代设计中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人、社会、环境和谐方面的思想,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伦理本位等,都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由这些人文哲理所延续下来的文化思想以及审美理念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顾整体、求中和。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承认、包容,以及人与物、人与人的沟通、协调和人内心的自我调节而达到和谐统一。这种造物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考工记》中表现得最充分,据《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能工巧匠就认识到,设计生产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本位″是传统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原则。在伦理化的社会组织中,每个人自觉地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自觉地以对方为重。因血缘关系伦理首重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炎黄子孙”之称,其含义就是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是以情义维系的包含血缘与亲戚关系的“大家庭”,因此中国人具有极强的民族观念,也正是基于此,中华文化才得以包容万象且延绵万代、生生不息。这正符合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注重的情感关怀的设计原则。
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经常提到创新,而对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不掌握又谈何创新。“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鲁迅《致魏猛克》)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芜存正,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断提高创新,提高中国本土设计艺术的地位。只有在设计艺术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和设计手法来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设计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设计艺术走向成熟。
当代的中国艺术设计,正处在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碰撞的复杂环境中,当代的中国设计师也正处在各种矛盾之中。曾经导致了科技和工业高度发展的西方文化,固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近代西方艺术设计的东渐,也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但是,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威力和作用都是有限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既保持其文化传统又能充分吸收各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外来文化,并且超越其传统文化”(刘小枫编《中国文化的特质》)

7. 浅谈艺术设计发展风格演变的过程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
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
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
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
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
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
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
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
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
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
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
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
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
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
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
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
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
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
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
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
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
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
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
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
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
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
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
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
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
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
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要素是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发展的基础。每个时期的社会经
济、生产技术条件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建
造的规模、建造技术、新材料开发使用等。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皇家园林建筑充分利
用和发挥封建社会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手工
业技术,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筑结构形式和古典园林风格。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
饰艺术派等流派的发展,在继承或反传统
基础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崇尚“机
械美”,在环境中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
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并
在建筑形体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炫耀,
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社会经济和生产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以往基础上积淀、批
判、创新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自然
受此发展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表现
形式反映这一过程浓缩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总是沉积文化的成
分,并反映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古
典园林堪称世界园林之巅,展现了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
想。例如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
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
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
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
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
园浇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
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文化之载体。又如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
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
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10万两
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
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
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
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
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
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
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对人
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
执著追求。根植东方文化土壤的我国园林
进一步阐释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艺术设计风
格形成的根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绎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生态
文化、绿色文化、自然观等设计理念,说
明了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和文化一样具
有很强的继承性,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
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
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
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艺术设计
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中西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
等各类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总之,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
不少现代设计师自觉地在自己的设计
中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英国设计师吉尔设
计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基于传统字体的造
型。丹麦的雅科布森和芬兰的阿尔托在其
建筑设计和家具、灯具、餐具设计中,努
力做到在工业化中反映手工业,在现代化
中反映民族传统和地域传统。
二、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
1.吸取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
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
想。
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
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
系,崇尚“仁义” 和“礼乐”,注重家庭
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即在人身上体现出
的和谐,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
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
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
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
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
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
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
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
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
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
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
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
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
计艺术流派。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除了考虑设
计师个人审美理想外,还必须要考虑到人
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
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
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2.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
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
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
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
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同时传统文化
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
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这就需要培植现代
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进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文化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
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
系,就能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我国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3.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
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发展
的。包豪斯格罗庇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
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吴彪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
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
术设计方向研究
龙厚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油画艺术
方向研究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
进。”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认为:“继
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
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
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创造的设计文
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设计
文化不断接受、不断选择和不断优化的过
程。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在设计审美文化
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同时也传播传统文化,使我国现代艺术设
计源泉长流不断。
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设计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在设计
上的体现形成艺术设计风格,环境设计艺
术从功能内容到审美形式、从技术设计到
艺术设计都体现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我
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既要有民族风格又
要有时代风格,有助于传统环境艺术意境
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以达到古为今用、继
承与创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国创造在世界
立于不败之林。
参考文献:
1.郑曙扬《新旧碰撞的启示—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
文化情结》《装饰》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林振武《浅谈室内设计的风格流派和发展趋势》 《广
东建材》 2005.9
4.《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
5.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9

8. 艺术设计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其演变经历了哪些过程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开始了形式创造的历史.从对符号的使用开始,原本一片混浊的世界就成为可以识别区分的世界,最初的形式就是用来识别区分的,一直到现在.今天我们观念中的艺术形式是与美、艺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观点却是一个很长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近3000年中,形式作为一个历史演变的范畴,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它或者是一个自然的数理概念;或者是不可触摸的抽象范型;或者是外在的风格;又或者是内部的组织结构方式;它或者是外在的静态表现,还或者是内在的形成过程……对形式的这些不同定义都进一步形成了观念,有的还完善为哲学、美学体系,特别在 20世纪,每种不同定义就可以形成一个流派,更见出“形式概念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涉到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意义的概念”.
尽管我们常常把探讨的起点放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前苏格拉底时代,但从那时开始一直到 19世纪,我们对形式的认识虽然不断发展与深化,可研究的视野主要局限于形式的外在他律规律.主要表现为两种历史形态,一是对形式制作的强调,把形式片面等同于工具性的加工制作,这主要是在19世纪以前.19世纪以后,从德国古典美学开始,哲学一美学体系才真正形成,形式概念成为建构美学体系的基石,具有了完整的美学价值.这时的理解虽然摆脱了单纯物的制作意义,但形式概念的存在是基于某一哲学认识体系的需要,成为认识内容的外在显现,这是他律性的第二个表现.这一时期,艺术形式具有了主观性的审美意味.
到了20世纪,形式不仅是美和艺术的外在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美和艺术本身,更有甚者还认为美和艺术是形式的表现,形式本身成为了规则.同时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及西马理论以其博大的视野,引人了历史和社会视角,综合着分立的观念,因此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三个视角对形式概念进行审视,客体视角意味着把形式作为他律的存在;本体视角承认的是形式自律特征; 历史视角通过对客体和本体的综合,力图达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它们分别对应着19世纪以前、 20世纪以后和19世纪的形式概念.

9.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西方艺术发展史
在西方漫长的古代史中,因为宗教占据了社会整体的核心地位,是这个整体的基本凝聚力,艺术不仅因为依靠宗教而得到了纵贯历史的辉煌发展,而且艺术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内容)也是统一于宗教的——它是宗教活动的一种基本工具和方式。在西方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中,不深入理解西方宗教精神,不把这种精神作为艺术的内在动机,是不能真正把握自古希腊以至于前浪漫主义时代的西方艺术实质的。比如,人体艺术的发达,是西方艺术的一个基本传统。这个传统的确立,是以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宗教情怀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家是把为人塑像作为为神造像的神圣事业来进行的。在此,我们看到艺术与宗教的内在统一性,也因此艺术是传统西方社会所绝对必须的。

东方艺术发展史
中国历史的情况不同。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宗法体制为核心的,这决定了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而艺术则在这一结合之下,成为传授宗法精神、实现宗法统治的基本工具和方式。在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导体系(儒家学说)中,艺术被赋予两个层次的规定:艺与乐教。艺,即技艺,把艺术视为技术或技巧活动;乐教,泛言之,即今天所谓艺术教育。艺术作为单纯的技巧性活动,是儒家所看轻的;艺术作为“乐教”,即艺术教育,才是儒家所看重于艺术的。儒家认为,乐教的基本作用,是深人个体心灵而培养社会成员内在的社会认同意识——共同感。这一作用是其他社会方式如礼、法所不能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是社会维系所必须的。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因为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导致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瓦解,现代文化把审美一艺术中心化、自律化,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人类文化精神。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运动是一一个只有双重意义的世俗化运动。一方面,它通过理性启蒙,把人类从传统的神话一宗教统治下解放出来,使人类获得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它的工具一合理化原则把人的存在束缚于技术的无限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追求,消解、甚至剥夺人类自我存在的内在价值、目的意义。现代化的双重性使人类的现代生存面临着理性与自由、个性与整体、技术与生命、精神、物质等多重互相悖反的矛盾。面对着这些矛盾,美学始终站在人类自我存在的立场上,从人的内在精神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出发,开拓和表达现代人文精神。美学不仅提供了研究和阐释人类审美一艺术活动的新角度、新方法,而且是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基本形式、实际上承担了传统宗教和伦理学的工作。这是美学对于人类现代生活的特殊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http://www.free-lunwen.com/thesis/20061020215548/

10. 艺术是如何推动设计的发展

设计是随人类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从蒙昧混沌走向文明的标志。是人类对物体模仿的一种表现。

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而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艺术设计应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有作用于生活。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考生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

阅读全文

与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