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陆路通我爱发明

陆路通我爱发明

发布时间:2022-04-06 14:26:32

㈠ 中国1840到1949与日本关系

摘要 国民革命战争-抗战(1931~1945)

㈡ 为什么中国人叫外国人为鬼子比如叫日本人为鬼子,其它如美国人叫洋鬼子鬼子叫法是怎么来的

其中,“日本鬼子”这个词最为人熟知,当然,期间也经常简约成“鬼子”。“辛苦了,小鬼!”中的“小鬼”乃是一种长辈对小辈的爱称,而“鬼子”则大为不同。清朝早期之前包括唐宋甚至汉代虽然也有外国人出没,但那时并没有遭到西方列强侵略,不至于获得“鬼子”这样的称呼。然而清末朝廷腐败,国力大衰,外国列强乘虚而入,因此而出。
明清朝代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资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现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都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成“鬼子”的呢,据说这称呼的改变,还是出于一副对联。
甲午海战前夕,清廷一位大巨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辱清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个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
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日本人这上联的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谁知清臣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联曰:“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众多记者们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从此大家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改而称为“鬼子”了。 (选自《文艺生活》)
我们曾这样看“洋鬼子”(上\下)
首先必须声明:本文所指的“洋鬼子”并不包括生活在中国周围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居民,像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甚至印度人等都不在此列。由于这些国家历史上和中国交往较早,往来还算密切,其中像朝鲜、越南以及缅甸等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实际上的附属国,中国人对于这些国家和其人民均有一定的了解。这里所说的“洋鬼子”特指那些近代以来才开始大批蜂拥而至中国传教经商和游历的欧美人。
在由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第一章里,曾经深刻地指出:“18世纪发生了三个决定中国此后历史命运的变化,最为学术界注意的是欧洲人的到来,并牢牢地在这里扎下了根。”
实际上,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方人进入中国并非始于18世纪。譬如,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和此后进入中国的德国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都是在明朝中后期进入中国并长期居住于此的,而此前在元朝就已经有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因此,严格说起来,《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上述提法不算太准确。更加确切一点的表述应该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洋人的大量到来,并牢牢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才是决定“中国此后历史命运的变化”的三大原因之一。
由于大批西方人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一种异质的精神和物质文明,这对一向处在超级稳定状态之中,社会生活数千年来变化不大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冲击。
不能讳言的是,对于这些长着蓝眼睛、高鼻梁、金黄头发的欧美人,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即使那些自以为对外洋世界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有所了解的博学之士,他们的见识其实也多半只是“强不知以为知”,充满了妄自尊大的文化上的偏见和误解。这种情况甚至在经过了鸦片战争,和遥远的英国正式打了一仗,也没有立即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普遍的还是“镜中看花,水中望月”。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官员和学者乃至民间对于西方世界的整体认识,就会知道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所碰的一系列钉子,并非是一些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实在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必然诱因,这诱因就是建立在闭目塞听之上的对于外洋世界的惊人的无知和一系列荒唐走板的误判。
让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康乾盛世”时代的官方文件是如何看待西方世界的吧。
乾隆时代曾由官府出面修纂了一部《大清一统志》,这部书提到欧洲当时的强国葡萄牙时,竟然说这个国家“近满刺加?马六甲,奉佛教”。现在我们知道,葡萄牙是典型的西欧国家,和马六甲海峡根本不在一个位置上,说这个国家的人民信奉佛教,更是驴唇不对马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看待这个国家的。
在闭关锁国政策的笼罩下,广东省一度是清朝允许和“洋鬼子”打交道的唯一的中国省份。按理说,这个地方开风气之先,对于外面的世界的认识理应比较客观。但在道光二年刊印的《广东通志》中,却连美洲和非洲也分不清楚,硬是把二者混为一谈,胡说什么“利未亚为五大洲之一,其地有……亚非利加、奴米第亚?纳米比亚。亚非利加即亚米利加,有陆路通小西洋之如德亚?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今分为南北。”从中可以看出来,编写这本通志的人脑子里根本就是一团糨糊,连最起码的地理常识都不具备的。
和对外洋世界的惊人无知相联系的是,在清朝官方的正式文件里,举凡提到“洋鬼子”,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一副趾高气扬的文化优越感蔑视地称呼人家为“夷”,如“英夷”、“法夷”等。在古汉语里,“夷”字最早用来指中国东部的一些部落,后来泛指那些在中国周边,典章器物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蛮夷之邦。用“夷”来称呼欧美国家,显然表示清政府是把这些欧美国家当成和越南、朝鲜一样臣服于中国的附属国家了。这就难怪当年在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时,清政府要动用“理藩院”予以招待了。
另外,在“夷”字之外,还要在这些国家的汉字名称上统统加上“口”字旁或者“犬”字旁,如“咪夷”(美国)等等。这样的称呼法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在“洋鬼子”们的严正交涉下正式从朝廷的官方文件里去除。
不特对于欧美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国情等无知,对于“洋鬼子”的认识更是荒谬到可笑复可悲的地步。在这一点上,即使是那些以博学著名的学者和素有开明之称的官员也未能幸免。
譬如,在晚清的道光年间有一位朝野公认的博学之士,他就是俞正燮。俞正燮博览群书,精于经史,卓然一代大家,著有《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等名著。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先生在谈到洋人时,竟然认为:“我们中国人跟外国人生理结构不一样,中国人肺六叶,洋人四叶;心七窍,洋人四窍;中国人的肝在左边、洋人的肝在右边;中国人的睾丸有两粒,外国人的睾丸有四颗。”(转引自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
面对蜂拥而来的“洋鬼子”,中国的读书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那些神话著作《山海经》和《淮南子》。还在乾隆盛世时,大学者纪晓岚就把传说中的欧洲等地同《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互参照比附。按照这一逻辑,在那里生活的居民也就很难逃脱《山海经》里那些半人半鬼的形象。譬如,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江苏诗人陆嵩材在其《江州述感》中,就如此“妖魔化”英国人:“白者乃真鬼,语音类禽鸟,胫长面多毛,眼绿疾顾。”而和陆嵩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汪仲洋在描写英国人时,所用的也是这样一副笔墨:“鹰嘴猫眼须发赤,锦缠花腿到腰身。”其小注云:“英夷之腿极长,青布缠裹,直立,不能超越腾跑。睛色碧,畏日光,卓午不敢睁视。”诗人所描写的英国人形象,明显就是活生生的“妖怪”或者说“非人类”。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非止一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上普遍流行一个说法,这就是英国人“腿足纠缠,难伸屈,一扑不得起,故往往挫衄”。有当代学者考证,中国人之所以对英国人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滥觞于当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不愿意向乾隆皇帝下跪这个细节。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而这个误解直接影响了禁烟派大臣林则徐等人。在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声言:“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扑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即使在开战之后,林则徐仍然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除此之外,这个被范文澜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爱国者,还根据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情报,荒唐地认为英国人素来以肉食为主,因此中国产的茶叶和大黄等物品是他们的必需品,否则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亡。他不仅将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写在奏折里堂而皇之地昭告君上,还义正词严地以此威吓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真不知道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女王陛下,在读了中国的这名地方大员的文件后会作何感想!
开明如林则徐者都是这样的见识,别人就不用说了。鸦片战争后期,英军在中国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战局明显对清廷不利。道光二十一年,一直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的道光皇帝决定背水一战,他迅速将此前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杨芳大人一到广州就演出了一场堪称奇异的闹剧:他命令广州士兵收集马桶和女人的内裤,将这些东西挂在广州的城墙上,对准英军的枪炮。他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杨芳将军的这些怪行,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巫术信仰,即对于邪门的东西必须以邪门制约邪门。而英国鬼子根本不是人,是妖怪之类的玩意儿,其使用的洋枪洋炮更是邪物,对于这样的妖魔和妖术只能采用马桶之类的脏物让它们的法术失灵。然而,杨芳将军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挡住英军的“船坚炮利”,广东战事很快陷入全面的被动之中,和入侵者签订后来的“城下之盟”也在情理之中了。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很奇怪的是,即使和洋鬼子打了很长一个时期的交道,许多官员对于外洋的世界仍然是懵懵懂懂。有野史记载说,晚清时期的很多官员(如在庚子国变中强烈支持义和团大师兄的大学士徐桐等)并不认为世界上真有丹麦、葡萄牙等那么多的国家,这些名目其实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编出来要挟我们多出钱的。有的人甚至质问道: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有葡萄长牙的事情吗?
庙堂之上的情势大体如此,那么,民间的草根阶层是如何看待“洋鬼子”的呢?
对此,曹聚仁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和英国立德夫人所写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等书中都有大略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当时的民间对于“洋鬼子”的认识也是稀奇古怪,充满了想像力。
譬如,有人认为“洋鬼子”身上有类似羊身上的膻味,所以肯定是羊变的,因此多杀羊就能杀掉洋鬼子。有的人看见洋鬼子用电灯泡,不能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就臆想说:那是用中国小孩的眼睛做的。还有人说:洋人喝的白白的牛奶也是用中国小孩子的脑子做出来的,否则不可能那样白。晚清时期,欧美人已经发明了照相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都带着相机。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有的中国人便说:洋人洗相片用的那些药水也是用中国小孩子的脑子提炼出来的。恰好,外国传教士极为热衷于在中国开办孤儿院、医院、小学等慈善事业,而且往往喜欢收养无家的孤儿。这些纯粹源于宗教热忱而开办的事业,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简直恍如天方夜谭的童话。大家不免都要问自己:洋鬼子能这样好心吗?世界上有这样无缘无故的爱吗?这其中难道没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吗?……显而易见的是,“洋鬼子”在慈善事业上的种种狂热举动,无疑坐实了以上的种种猜测。一有风吹草动,加上稍微的煽动,平日积累起来的民间的怒火就会集中爆发出来,烧向那些可恶的“洋鬼子”。晚清时期发生在山东、四川等地的所谓“教案”,很多都是在隔膜和误解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与其说是“教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众的自发抗争,毋宁说是一场文化上的冲突更为确切。
正因为天下汹汹皆曰如是,所以一旦出了个不拘一格的龚自珍、魏默存、徐继畲、王韬、郭嵩焘之类的人物就显得弥足珍贵。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先驱者的思想还是有许多幼稚的地方,但在那个刚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能够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当然,在实践层面上,能够勇于承认“洋鬼子”比我们先进,果断地开启西方大门的洋务派,诸如奕言斤、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都是于民族有大贡献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才让我们于漫漫长夜之间,看到一丝光芒,从而坚信,尽管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尚在“历史的三峡”中穿行,但它总有一天会冲出激流险滩,驶向那片蔚蓝色的辽阔的大洋……

㈢ 饭店里的豆花是用什么东西点的

是用内酯点的。

主料:黄豆200g、水1300g

辅料:内脂4g、水适量

1、黄豆洗干净用清水泡5小时。

㈣ 求80天环游世界600字读后感!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一部科幻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福克先生和朋友打赌,自己在八十天内环游一周,朋友们都不相信,如果一旦输了,福克先生将会倾家荡产。然而,就在这种压力下,福克先生并没有退缩,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种种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在当时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福克先生很有正义感,他痛斥了英国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嘲笑了美国的武斗选举。同时,他对自己这次旅行充满信心,他相信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到,正是这种执着,才使得福克先生克服种种困难,环游地球。在文章中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在阅读同时,还能使我了解到丰富的地理知识。正是这样,我才对这本小说着了迷,读了一遍又一遍,但真正让我佩服的,还是福克先生那种为了明天而不惜放弃生命的品质。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这样为了朋友舍去生命的人。
在生活中,自信是发动机,是一种力量,有了自信你可以去超越自我,去冒险。如果没有自信,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也许还没有冒险,你就打退堂鼓了,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所以,我们做每件事,自信是很重要的。福克先生就具有这种自信。
这虽然是一篇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福克先生机智勇敢的形象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但是仅仅靠福克先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够完成这坚难的任务的,他也需要帮助。“路路通”(福克先生的助手),总是在福克先生有危险的时候出现,他很忠实,一次次为了主人冒生命危险,这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学习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就象费克斯,他就想害福克先生,但是最终阴谋没有得逞,因为有“路路通”这个忠心的助手。至于为什么叫他“路路通”,我想大概是他的绰号,因为一路上他是福克先生的向导,每个国家的路他都清楚,所以就叫“路路通”吧。
在阅读这本小说时,不知不觉中你可以学到很多:比如说地理知识,做人的道理。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中,你可以知道奇风异俗,让你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

㈤ 以《未来的社会》写一篇作文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人们已越来越了解海洋,也越来越开发利用海洋了。那么,未来的海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我的心目中,未来的海洋世界是这样的:由于全球人口暴增,陆地已经不够人们生活。所以,人们已经把目光投向海洋,并在海洋里建起了城市。在海洋城市里,人们坐着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机器在海洋里自由地穿梭,这种机器叫“路路通”,“路路通”的外形像一艘潜水艇,流线型的外型可以让它在海水里自由地穿梭。“路路通”里面有海水自动净化系统,不仅能够使污染严重的海水变得清澈无比,可以直接饮用,还能在海水里过滤出新鲜空气,供船上的人们呼吸。这种机器是以海水作为动力,所以不会对海洋造成任何污染。这种潜水艇的功能可大啦。他不仅能在海里自由穿梭,还能在海面上高速行驶,甚至能在陆地上自由行驶。这样就把汽车、轮船和潜水艇取而代之,大大节省了空间。在海洋城市里,人们居住的都是用特殊材料——“SJG”材料制成的的“水晶宫”。“水晶宫”里面大得很,五十个人一起住也不会觉得拥挤。由于它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所以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很舒适。又由于这种材料是透明的,休闲的时候可以躺在床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欣赏过往的五彩缤纷的小鱼和五彩斑斓的珊瑚,可惬意了!对了,在海洋城市里还有一个垃圾处理厂,它可以把垃圾分解,回收利用,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总而言之,在海洋城市里,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甚至比陆地上的设施更为齐全。在海洋城市里,人们会比在陆地上生活的更加愉快、舒适。不过,要想使这些成为现实,光想是做不到的。必须要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海洋和平共处。 简评:不管未来的海洋城市多么吸引人,我想海洋生物们是绝对不愿意被我们打拢的。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为飞鸟鱼虫们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1995年的估计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79亿吨,天然气的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3。预计在本世纪,海底油气开发将从浅海大陆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区。

世界海洋石油的绝大部分存在与大陆架上。据测算,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8%。关于海洋石油的储藏量,由于勘探资料和计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0000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约占45%,即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

㈥ 洋鬼子的典故

明清朝代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资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现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都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成“鬼子”的呢,据说这称呼的改变,还是出于一副对联。
甲午海战前夕,清廷一位大巨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辱清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个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这真是新鲜事。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
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日本人这上联的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谁知清臣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联曰:“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众多记者们看了,个个叫好。下联的意思是: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从此大家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改而称为“鬼子”了。 (选自《文艺生活》)
我们曾这样看“洋鬼子”(上下)
首先必须声明:本文所指的“洋鬼子”并不包括生活在中国周围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居民,像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甚至印度人等都不在此列。由于这些国家历史上和中国交往较早,往来还算密切,其中像朝鲜、越南以及缅甸等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实际上的附属国,中国人对于这些国家和其人民均有一定的了解。这里所说的“洋鬼子”特指那些近代以来才开始大批蜂拥而至中国传教经商和游历的欧美人。
在由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第一章里,曾经深刻地指出:“18世纪发生了三个决定中国此后历史命运的变化,最为学术界注意的是欧洲人的到来,并牢牢地在这里扎下了根。”
实际上,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方人进入中国并非始于18世纪。譬如,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和此后进入中国的德国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都是在明朝中后期进入中国并长期居住于此的,而此前在元朝就已经有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因此,严格说起来,《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上述提法不算太准确。更加确切一点的表述应该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西洋人的大量到来,并牢牢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才是决定“中国此后历史命运的变化”的三大原因之一。
由于大批西方人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一种异质的精神和物质文明,这对一向处在超级稳定状态之中,社会生活数千年来变化不大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冲击。
不能讳言的是,对于这些长着蓝眼睛、高鼻梁、金黄头发的欧美人,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即使那些自以为对外洋世界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有所了解的博学之士,他们的见识其实也多半只是“强不知以为知”,充满了妄自尊大的文化上的偏见和误解。这种情况甚至在经过了鸦片战争,和遥远的英国正式打了一仗,也没有立即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普遍的还是“镜中看花,水中望月”。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官员和学者乃至民间对于西方世界的整体认识,就会知道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所碰的一系列钉子,并非是一些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实在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必然诱因,这诱因就是建立在闭目塞听之上的对于外洋世界的惊人的无知和一系列荒唐走板的误判。
让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康乾盛世”时代的官方文件是如何看待西方世界的吧。
乾隆时代曾由官府出面修纂了一部《大清一统志》,这部书提到欧洲当时的强国葡萄牙时,竟然说这个国家“近满刺加?马六甲,奉佛教”。现在我们知道,葡萄牙是典型的西欧国家,和马六甲海峡根本不在一个位置上,说这个国家的人民信奉佛教,更是驴唇不对马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看待这个国家的。
在闭关锁国政策的笼罩下,广东省一度是清朝允许和“洋鬼子”打交道的唯一的中国省份。按理说,这个地方开风气之先,对于外面的世界的认识理应比较客观。但在道光二年刊印的《广东通志》中,却连美洲和非洲也分不清楚,硬是把二者混为一谈,胡说什么“利未亚为五大洲之一,其地有……亚非利加、奴米第亚?纳米比亚。亚非利加即亚米利加,有陆路通小西洋之如德亚?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今分为南北。”从中可以看出来,编写这本通志的人脑子里根本就是一团糨糊,连最起码的地理常识都不具备的。
和对外洋世界的惊人无知相联系的是,在清朝官方的正式文件里,举凡提到“洋鬼子”,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一副趾高气扬的文化优越感蔑视地称呼人家为“夷”,如“英夷”、“法夷”等。在古汉语里,“夷”字最早用来指中国东部的一些部落,后来泛指那些在中国周边,典章器物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蛮夷之邦。用“夷”来称呼欧美国家,显然表示清政府是把这些欧美国家当成和越南、朝鲜一样臣服于中国的附属国家了。这就难怪当年在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时,清政府要动用“理藩院”予以招待了。
另外,在“夷”字之外,还要在这些国家的汉字名称上统统加上“口”字旁或者“犬”字旁,如“咪夷”(美国)等等。这样的称呼法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在“洋鬼子”们的严正交涉下正式从朝廷的官方文件里去除。
不特对于欧美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国情等无知,对于“洋鬼子”的认识更是荒谬到可笑复可悲的地步。在这一点上,即使是那些以博学著名的学者和素有开明之称的官员也未能幸免。
譬如,在晚清的道光年间有一位朝野公认的博学之士,他就是俞正燮。俞正燮博览群书,精于经史,卓然一代大家,著有《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等名著。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先生在谈到洋人时,竟然认为:“我们中国人跟外国人生理结构不一样,中国人肺六叶,洋人四叶;心七窍,洋人四窍;中国人的肝在左边、洋人的肝在右边;中国人的睾丸有两粒,外国人的睾丸有四颗。”(转引自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
面对蜂拥而来的“洋鬼子”,中国的读书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那些神话著作《山海经》和《淮南子》。还在乾隆盛世时,大学者纪晓岚就把传说中的欧洲等地同《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互参照比附。按照这一逻辑,在那里生活的居民也就很难逃脱《山海经》里那些半人半鬼的形象。譬如,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江苏诗人陆嵩材在其《江州述感》中,就如此“妖魔化”英国人:“白者乃真鬼,语音类禽鸟,胫长面多毛,眼绿疾顾。”而和陆嵩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汪仲洋在描写英国人时,所用的也是这样一副笔墨:“鹰嘴猫眼须发赤,锦缠花腿到腰身。”其小注云:“英夷之腿极长,青布缠裹,直立,不能超越腾跑。睛色碧,畏日光,卓午不敢睁视。”诗人所描写的英国人形象,明显就是活生生的“妖怪”或者说“非人类”。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非止一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上普遍流行一个说法,这就是英国人“腿足纠缠,难伸屈,一扑不得起,故往往挫衄”。有当代学者考证,中国人之所以对英国人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滥觞于当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不愿意向乾隆皇帝下跪这个细节。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而这个误解直接影响了禁烟派大臣林则徐等人。在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声言:“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扑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即使在开战之后,林则徐仍然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除此之外,这个被范文澜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爱国者,还根据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情报,荒唐地认为英国人素来以肉食为主,因此中国产的茶叶和大黄等物品是他们的必需品,否则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亡。他不仅将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写在奏折里堂而皇之地昭告君上,还义正词严地以此威吓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真不知道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女王陛下,在读了中国的这名地方大员的文件后会作何感想!
开明如林则徐者都是这样的见识,别人就不用说了。鸦片战争后期,英军在中国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战局明显对清廷不利。道光二十一年,一直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的道光皇帝决定背水一战,他迅速将此前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杨芳大人一到广州就演出了一场堪称奇异的闹剧:他命令广州士兵收集马桶和女人的内裤,将这些东西挂在广州的城墙上,对准英军的枪炮。他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杨芳将军的这些怪行,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巫术信仰,即对于邪门的东西必须以邪门制约邪门。而英国鬼子根本不是人,是妖怪之类的玩意儿,其使用的洋枪洋炮更是邪物,对于这样的妖魔和妖术只能采用马桶之类的脏物让它们的法术失灵。然而,杨芳将军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挡住英军的“船坚炮利”,广东战事很快陷入全面的被动之中,和入侵者签订后来的“城下之盟”也在情理之中了。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很奇怪的是,即使和洋鬼子打了很长一个时期的交道,许多官员对于外洋的世界仍然是懵懵懂懂。有野史记载说,晚清时期的很多官员(如在庚子国变中强烈支持义和团大师兄的大学士徐桐等)并不认为世界上真有丹麦、葡萄牙等那么多的国家,这些名目其实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编出来要挟我们多出钱的。有的人甚至质问道: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有葡萄长牙的事情吗?
庙堂之上的情势大体如此,那么,民间的草根阶层是如何看待“洋鬼子”的呢?
对此,曹聚仁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和英国立德夫人所写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等书中都有大略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当时的民间对于“洋鬼子”的认识也是稀奇古怪,充满了想像力。
譬如,有人认为“洋鬼子”身上有类似羊身上的膻味,所以肯定是羊变的,因此多杀羊就能杀掉洋鬼子。有的人看见洋鬼子用电灯泡,不能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就臆想说:那是用中国小孩的眼睛做的。还有人说:洋人喝的白白的牛奶也是用中国小孩子的脑子做出来的,否则不可能那样白。晚清时期,欧美人已经发明了照相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都带着相机。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有的中国人便说:洋人洗相片用的那些药水也是用中国小孩子的脑子提炼出来的。恰好,外国传教士极为热衷于在中国开办孤儿院、医院、小学等慈善事业,而且往往喜欢收养无家的孤儿。这些纯粹源于宗教热忱而开办的事业,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简直恍如天方夜谭的童话。大家不免都要问自己:洋鬼子能这样好心吗?世界上有这样无缘无故的爱吗?这其中难道没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吗?……显而易见的是,“洋鬼子”在慈善事业上的种种狂热举动,无疑坐实了以上的种种猜测。一有风吹草动,加上稍微的煽动,平日积累起来的民间的怒火就会集中爆发出来,烧向那些可恶的“洋鬼子”。晚清时期发生在山东、四川等地的所谓“教案”,很多都是在隔膜和误解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与其说是“教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众的自发抗争,毋宁说是一场文化上的冲突更为确切。
正因为天下汹汹皆曰如是,所以一旦出了个不拘一格的龚自珍、魏默存、徐继畲、王韬、郭嵩焘之类的人物就显得弥足珍贵。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先驱者的思想还是有许多幼稚的地方,但在那个刚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能够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当然,在实践层面上,能够勇于承认“洋鬼子”比我们先进,果断地开启西方大门的洋务派,诸如奕言斤、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都是于民族有大贡献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才让我们于漫漫长夜之间,看到一丝光芒,从而坚信,尽管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尚在“历史的三峡”中穿行,但它总有一天会冲出激流险滩,驶向那片蔚蓝色的辽阔的大洋……

㈦ 中国屈辱的历史资料.................................................................................

综述:百年国耻,从1840年开始。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8.2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虎门条约》(1843.10.0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07.0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10.2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上海租地章程》(1845.11.2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08.0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07.05)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1858.05.2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天津条约》(1858.06.1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1858.06.1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1858.06.2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58.06.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0.10.1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1860.10.2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德通商条约》(1861.09.02)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10.0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187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北京专条》(1874.10.3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1876.09.1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改订条约与改订陆路通商章程》(1881.02.2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和约》(1885.06.0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0.03.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3.12.05)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1895.04.1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1896.06.0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07.2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辽南条约》(1896.11.0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刘公岛条约》(1896.04.1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03.0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03.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06.0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1898.07.0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厦门日本专管租界条款》(1899.10.25)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1899.11.1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十一国)《辛丑条约》(1901.09.0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12.22)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04.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满洲里界约》(1911.12.20)

附(民国初期):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蒙协约》(1915.06.07)
至于废约,1928年国民党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争回了一些权益,但是并没有真正达到目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与苏联重新签订了友好条约。

阅读全文

与陆路通我爱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