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世界的重新创造pdf

世界的重新创造pdf

发布时间:2022-03-31 11:21:02

1. 西欧最穷的国家如何创造了世界pdf

苏格兰很少被人注意,因为我们说到“英国”时,大部分时候指的都是“英格兰”。实际上,英国包含了三个部分: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英伦三岛”。对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在西方世界这个问题都容易混淆,更何况是在我们中国。当我们细看时,才发现相比与英格兰,苏格兰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它后来才被合并到大不列颠体系。
在本书作者亚瑟.赫曼Arthur Herman的眼中,苏格兰不仅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在18世纪以前是非常落后和贫穷的,没有融入到“地中海时代”的欧洲,但是,从18世纪开始他们迅速了加入了“大西洋时代”,为现代世界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以前对“苏格兰”的印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自梅尔·吉布森自导自演的电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他讲述了一个苏格兰英雄反抗英格兰统治者的故事,使我第一次区分出了英国南部的英格兰与北部的苏格兰,在历史上的冲突和战争。其二、来自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这两位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改变了整个现代世界的进程,还有另一位科学家瓦特直接促使了工业时代的到来。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兰人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世界进程,当我们做投资,对整个时代经济源起、格局和方向的思索时,也需要将时代中人的精神特性放入其中,以此更全面的看到所处时代的全貌。

1、衡量进步的指标:与过去的时代多远
——“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论今”

“依照洛克的见解,关键不在于爱肯海是否曾说过触犯了上帝律法的言论。宗教信仰纯属个人良知的范畴,官方机构无权干涉。他呼应自由教义派的观点:‘真正的教会应以容忍为念,’也赞同安史托瑟的见解。世俗机构的权力应限于‘凡间事务’,无涉于宗教事宜。洛克的见解在英格兰引起回响,促成了一六八九年‘容忍法案’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政教分离体制的基础;但在法庭仍可审判并处死女巫的苏格兰与麻萨诸塞,则无法相提并论。”(P019)

“大势已去。1697年1月8日下午两点,爱肯海被带往位于爱丁堡和莱斯之间的绞刑台;顶着凛冽寒风,他发表了临死宣言:‘一本赤诚却横遭污蔑,在下求仁得仁,死而无憾。’他以颤抖的语气表示,‘人类内心追求真理的欲望永无止境!’他这么做了,却以生命为代价。……行刑手搬开梯子,犯人身体一甩,不到十九岁的生命就此结束。
“这就是十七世纪末苏格兰的景象。教规严谨的长老教会大权在握;无情甚至严酷的喀尔文信仰当道;亵渎与巫觋得受审判;面对诉请施予怜悯、提出理由或事实的要求时,呈现的是怪异甚至变态的矛盾。
“这是苏格兰迈向现代世界的入口,但谓之‘传统的苏格兰’可能有误导之虞。事实上,这是相对晚近的产物。主张将爱肯海处死的势力,所承袭的文化为时仅百年出头,旋踵苏格兰的改革便来到。
“……1696年,传统势力已是日薄西山。把爱肯海送上绞刑台,象征苏格兰喀尔文教派的回光返照。一个以教士、大学教授与律师为主的世代,深受来自英格兰进步风气的洗礼,正在逐渐兴起。
“……这个文化与物质皆落后的国家,在思想前瞻的苏格兰人领导之下,即将展现另一番风貌。而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世界也随之改观。到了十八世纪末叶,象征现代世界的体制、理念、心态、习俗等特质,在苏格兰人手中已大致完备。苏格兰佬在全球披荆斩棘,为人类历史开展新的纪元;而所谓‘人类历史’的观念,也多半源自苏格兰的创见。
“苏格兰历史观的基础是强调进步。一如个人,社会本身也会与时俱进。社会需要新的技能、心态,对于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应有何等自由,也要有新的理解。苏格兰人向世人揭示了衡量进步的指标之一——离过去的时代多远。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论今。对于亚当.斯密、大卫.休谟、亨利.布劳罕、华特.史考特爵士和许多本书提到的苏格兰现代豪杰,过往就是审判、处决了爱肯海的苏格兰。”(P020-023)
(曾星智注: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最习惯的做法,就是“以古论今”。我非常反感这样的做法,首先这样做是非常无知的,因为他们把“古”给抽离了,只看到古代历史中美好的一面,完全看不到大部分丑恶的一面;其次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历史和时代不断演变,不可能靠我们的主观意志去进行道德批判,而更应该看到当下如此发展的缘由。在此不必多说,面对越来越流行的这种“以古论今”的返古思潮,我持批判的态度和远离的姿态,他们根本不值得批剥,因为其方法论上是彻底错误的。)

2、苏格兰与英格兰结盟的曲折过程

“明智之士对此自有定见,其中包括许多戴芮安公司的原始股东。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实:没有英格兰助其一臂之力,苏格兰在大西洋贸易中别想沾到半点好处,而只要两个政体纳于单一王权麾下,绝对不可能有进展。当皇室必须在两国利益中选择其一,铁定会偏向繁荣富裕的英格兰,寄人篱下的结果,苏格兰永远要当老二,除非出现什么重大改变,才可能皆大欢喜。
“于是两国的政治精英开始谈到一个名词:结盟。以往只有在议会辩论中偶尔现身,或是形诸笔墨,如今被戴芮安的一连串挫折推上舞台。英格兰政界对此大致赞同。
“……在戴芮安探险的五年期间,结盟成了两国间热门的政治议题。苏格兰议会原则同意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磋商。大家心里有数,目前的关系恶劣到极点,不可能长久这样耗下去,势必得改弦更张,搞一番新的局面。关键是什么样的局面?”(P048-049)

“(1707年1月)十六日,全体议员出席,以一百一十票对六十九票通过(苏格兰与英格兰结盟的)条约。道格拉斯权杖钦点,苏格兰王国从此走入历史。
“……悲惨的预言没有实现。正好相反,结盟没有掘出坟墓,而是掘到了金山银矿,掘出推动经济的泉源、创造财富的引擎。仅仅一个世代光景,苏格兰从贫穷的三流国家跃入现代之林,文化面貌无比兴盛,社会结构焕然完备。她并非沦为英格兰的奴隶,反倒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自由解放,各个领域突飞猛进,初次品尝‘飞跃成长’的甜美滋味。”(P064-066)

“在苏格兰较有远见的商人和地主眼中,一项基本的事实逐渐浮现。英格兰人愿意负担高昂税赋有其背景因素:政府会善用财源。早在十七世纪中叶,英格兰就架构了严密廉能的官僚体系,奠定政治版图稳定的基石,高度展现了政府运作的效率。透过执法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在首都伦敦和各大郡区间兴建道路,加快货物运输与讯息传递;以高尚闲差安抚地主贵族;国王和海外殖民地有十万大军保护;强大的海军巡弋维持水路畅通,确保帝国光辉日正当中照耀寰宇。
“苏格兰被这纸结盟条约紧紧拴住,一路拖向改革的大道,塑造了确保生命、自由、财产的政治环境。这是惊天动地的转变。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人终于了解,原来政府没什么了不起。强盛的国力可保护市场,却无法阻止社会的变迁,压抑不住经济的改革。
“作为大不列颠的资浅成员,对苏格兰反倒是好事一件。撇开大麦暴动或詹姆士党人滋事之外,伦敦议会很少把她放在眼里。透过强大的政府体系,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天高皇帝远,当英格兰和欧陆国家留连于国营体制,苏格兰和美国的资本家商人捷足先登,十足体现了放任私人企业的优点。”(P070)

“诸如亚当.斯密和休谟几位大思想家都能深切体会,改变势必要付出代价,短期的损失难免,且通常可由长程利益加以弥补。‘长期观之’、‘权衡得失’、‘整体而言’——这是十八世纪苏格兰启蒙人士抱持的正面思维——若非后知后觉。对于现代社会的诡异本质,苏格兰拿捏的精髓举世无匹。结盟条约即为明证。
“促成结盟的因素复杂万端,结合了深谋远虑的政治观点、放眼未来的精心策略、甚至爱国心的驱使。然而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莫非急于改善自身现状,藉此图谋私利,动机之卑鄙怎堪闻问!却未料及其行动——短期内毁了这个独立的国家,将南北两国卷入政治旋涡,逼使苏格兰经济陷入绝境——假以时日,成为苏格兰晋身现代之林的巨大推手。”(P071)

3、哈奇森:从自我快乐的私利出发走向利他

“虽然受到卡麦可、库伯、普芬朵夫等人的影响,哈奇森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他相信,人类天生具有内在的道德观,一种分辨是非善恶的基本认知,也是上帝依照自我形象赋予人类的能力。‘依循原始本性的框架,人类做善事会心生愉悦,也会认同他人或自己的善行。’
“换句话说,我们天生就有道德判断的能力,如同生来一张嘴会吃饭一样。道德判断(这是错的,那是对的)是人类的天赋,却不同于诸如判断距离远近的各种判断力。它会透过我们的情感加以呈现。爱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他人的爱,这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出发点。
“……哈奇森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快乐。‘确信自己能够满足本身各个层面的欲望,他(人类)必然处于快乐的状态’。鄙俗的人会误认为这表示物质条件的满足:美食、佳酿、肉欲。哈奇森却说,助人为善才是快乐的至高形式。‘从苏格拉底时代迄今,所有人都充分反映出这种现实,’他在都柏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最真实、普遍、活跃的乐趣,生命中的极乐,莫不包含了对于他人的好意思。’
“……经过他这么诠释,自利与利他不再正面抵触。两者在最高层次的道德理念中合而为一。”(P086-087)
(曾星智注:1、哈奇森是亚当.斯密的老师,我从《道德情操论》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很多哈奇森的影响,尤其是在“同感”、“私利带来的利他”等观念方面,这样的思想甚至带进了《国富论》中;2、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悟上来说,越来越认同哈奇森的观点,确实,我们的生命是追求快乐的,开始时一些初级的快乐可以满足我们,但越来越深入我们会寻求更高级的快乐,而这个快乐就是利他。我们从为了自我快乐的私利出发,走向了助人为善的利他,这为我未来的路指明了一个方向,在基本实现个人的梦想后,将会把重心转向对社会、对他人的付出。)

4、结盟后格拉斯哥的贸易发展

“许多人以为,家族企业是格拉斯哥成功的法门,事实不然。他们占有地理上的优势,将北美换得的商品再转卖到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地区——这才有厚利可图。不过,这群烟草大亨成功的秘诀在于财务报表:从各种地方创造财源,同时节省成本。他们以各种手法募集资金、购买商船、建造仓库、买入存货(他们直接向原产地的农民买进烟草,不像英格兰商人只会转卖赚取佣金),包括向银行贷款。从一七四0年间,至少出现六家专门经营商业放贷的银行,包括格拉斯哥商船和蓟花银行等。
“合伙人投资这类公司,每年只收回百分之五的利息,其他的钱都继续滚入,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使得格拉斯哥的烟草贸易成为不列颠财力最雄厚的产业,趁着景气好的年代大肆扩张,即使碰上萧条,也能安然度过。
“十八世纪的格拉斯哥烟草业由一群老派企业家掌舵:为了赚钱甘冒风险,失败就付出代价。一七七二年,巴格尔家族旗下公司就因为还不出借款而被银行接管,其他如怀利、麦考、登洛普、法兰奇等则度过破产危机。有人垮台,立刻有人取而代之,这是不断自我汰换的产业,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迫使大家必须积极节约成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格拉斯哥的烟草业,为现代资本主义塑造了雏形。”(P165-166)

5、亚当.斯密:融合追求私利及集体合作

“亚当.斯密的老家在爱丁堡外围佛斯湾旁的寇克卡迪镇。父亲攻读法律,之后在镇上的海关单位服务。这份工作可不轻松。和英格兰结盟之后,苏格兰沿岸的走私贸易猖獗。成天忙着和私枭周旋,让老斯密疲于奔命,事实上,这群私枭本是循规蹈矩的善良百姓,为了生活家计才被迫铤而走险。斯密从此学到一个教训:利益当前,人们就会受本性驱使,不惜对抗官府——逃避关税是最明显的例子。五十年之后,他在《国富论》中旧调重弹:‘人们潜藏着改善自身情况的强烈本能……光凭这一点,无需外力辅助,除了使社会繁荣富足,也足以铲除一切人为法律构成的阻碍。’
“……就许多方面而言,斯密融合了哈奇森主张人性本善的‘鸽派’与休谟的‘赢派’的启蒙运动两大潮流。虽说融合,事实上,两派交锋从未止息,战火一直延烧到现代,这是人性本质的冲突——股今中外皆然。斯密有勇气直接剖析冲突的本质,这也是他了不起的成就,提供后人探索的途径。他名列伟大的思想家之林,影响力恒久不坠落,这是真正的因素,而非一般所赋予的资本主义传道家之名。”(P192-193)

“斯密以孟德威的观念为本,揭发了更深层的矛盾:为了追求私利,我们被迫和他人打交道。每个社会都是如此。有了他人的协助,不必凡事亲自动手,无论狩猎、打渔、耕种……事情都好办的多。斯密指出资本主义的精髓,在于融合追求私利及集体合作的两大特质。一方面衍生了无穷的机会,减少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直接劳力;另一方面,为了不断寻找买主和卖主,因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庞大供需网,以复杂的方式将人们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一个人活在文明社会中,需要许多人的配合和协助,’斯密表示,‘即使他一辈子认识的人没几个。’
“接下来,他又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市场相互依存,牵一发动全身,但每个人都有追求商机的自由,换言之,人类的心灵不受桎梏。照哈奇森的说法,快乐就是自由,以不干涉他人自由为条件;荷姆强调拥有财产的快乐,作为自我人格的延伸。斯密集两者之大成。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网络取得一席之地,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彻底解放、不受羁绊。独立是商业社会的图腾……资本主义打破了恶性循环,提供一个独立自主、物资充裕、彼此依存、人人追求幸福的环境。”(P206-207)

6、休谟:理性必须臣服于情感

“休谟石破天惊,在首部著作中就企图颠覆传统,扬言:‘理性必须臣服于情感!’
“两千年来的哲学基础被一夕推翻。休谟指出,人类不受理性的宰制。理性扮演的角色只是工具:让我们知道如何满足本身的欲望。欲望的泉源来自情感——愤怒、情欲、恐惧、悲伤、忌妒、愉悦、虚荣与希望遵照理性原则生活的矛盾情结——或谓最起码的层次——依循理性所产生的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靠的不是理性本身,而是习惯。说来说去,人类是习惯的动物——由其情感得以运作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产物。我们学会克制内心的热情,依据社会的制约,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休谟认为,私利就是一切。主宰人类行为的力量并非理智,而是对于他人所担负的责任感,亦德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政府体制的开端。
“……休谟进一步指出社会中人欲横流,入世之人无法自外其中。若缺乏外在约束,肯定会天下大乱,……但即使是最有效率的社会体制,也无法规范每个人为图私利所做出的行为。此时诉诸理性就不成了,话说回来,理性是情感的奴隶,追根究底,问题还是情感。
“休谟做出结论,文明的社会必须有一套疏导人们情感的机制,使其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透过习俗规范灌输给每个成员,使其潜移默化成为习惯,就能将破坏性的冲动转为建设性的观念。”(P194-195)

“‘没有一种情感能够超越图利的欲望,’休谟表示,‘欲望本身却能加以疏导。’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永远无法克服自身或他人狭隘的灵魂,人人短视近利,只顾眼前。’这就是人性,不要妄想去更改。唯一的解决之道,是塑造一套‘我不犯你,你不犯我’的金科玉律,尽可能提供安然运作的社会架构。
“置身在这个人人为己的世界,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人们即使偶尔抛开自我,顾及他人,程度也极其有限’,可见道德大致上算是一种习俗;理性到了现实世界根本无用武之地,鼓吹理性只会被人当作耳边风;道德出自内心,无关乎天上神明。世界无限宽广,任你尽情挥洒,人类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但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威,有权力‘惩罚犯错的人与暴力份子,使人循规蹈矩,追求实质且长远的利益’。文明社会的本质——依照休谟的见解——并没有什么神圣可言。
“……休谟指出一个对他而言明显的事实:社会可以成功地将人类的情感疏导到正面的方向;根据过去失败的经验,我们学会改进政府的体制,强化保障人权的目标。不列颠从封建转为现代化社会,是明显的例证。商业扮演的角色,就是推动改革的引擎。
“商业促进了自由,自由带来文化,文化使人类的性灵获得提升,整个过程息息相关。诚如休谟所说的:‘除非先有自由的政府体制,否则艺术和科学无从提升。’
“不过,休谟也提出警告。自由是好事一桩,但必须有制衡的力量。人类毕竟是情感的动物,若完全放任,将成为情感的奴隶。
“……有鉴于此,现代政治体制必须包含两股相辅相成的冲突所引发的张力:维护个人的自由与维护社会的体制。绝对的权力会造成腐化,终致摧毁了社会本身。休谟预知了极权主义的下场。他同时指出,即使处在‘最自由的社会’,也必须牺牲‘相当程度的自由’,但这也是‘享有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关键在于:到底要牺牲多少自由?休谟并未提供明确的答案。”(P196-198)

7、人们对亚当.斯密和《国富论》的误解

“如今,事隔两百多年,后人对斯密和他的《国富论》仍有三大误解。
“首先,是斯密所指的那双‘无形的手’。事实上,出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的这个名词是个反讽。斯密相信资本主义会根据市场和利益交换的机制,创造出一套自我运作的规律。对于不明就理的旁观者,似乎每个人都是朝单一目标迈进,一双‘无形的手’在后面推动。斯密从未颂赞市场机能多么完美,但总比人为干预好多了——人类毕竟是感情用事的动物。
“……斯密抨击的对象不仅止于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更涵盖了所有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这是对《国富论》的第二个误解,以为斯密主张放任式的资本主义,政府不需扮演任何角色。事实上,‘放任’一词出自法国经济学界,斯密从未用过这个字眼。尤有甚者,斯密还强调政府的重要性。有了强大的国防,一个国家的贸易才有充分的保障,同时提供了保障正义及人权——尤其是财产权——的体制:‘唯有在政府的庇佑之下,多年甚至几代累积的宝贵资产才能安然无恙。’而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道路、桥梁、运河、港口等基础建设,更少不了政府介入。
“除此之外,斯密认为政府其他方式的干预将自食恶果。历史殷鉴斑斑可考,政府往往出于一片好意,企图改变经济现状,结果却一片凄惨。
“……斯密对自由市场的信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证诸历史的教训。当权者理应从错误中学习,让商业社会依循自然的轨迹运作。……这才是我们所熟悉的亚当.斯密:一个为‘天赋自由’所运作的资本主义市场喉舌的预言家,极力抵抗一切的不当干预。
“……斯密也预见了商业社会中另一种腐化的现象。资本主义强调分工,使得整体产出的货品更为精致,也使涉入这过程中的人们眼光狭窄,只关心自己的生意或专业领域,对外界事务兴致缺缺,凡事皆以生意角度衡量,流于见树不见林,忽视事件的全貌。”(P207-210)

8、美国:苏格兰人思想建构起来的国家

“回顾早期的境况,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的差异不大。过去同属英国殖民地,说着同样的语言,属于同一块地理版图,经济情况大同小异。两者都是移民构成的国家,都是为数众多的苏格兰移民。
“到了某个转折点,两国的命运开始分道扬镳,加拿大多半以公营企业为主,资金的来源由上而下。……美国人依照斯密与瑞德的理论筹划建国蓝图——以群体的共识管制个人私利,政府少干涉为妙。一七八七年出炉的美国宪法揭示了联邦的权力范围,其余的归予各州政府。……这充分反映了杜格拉德.史都华的政治理念:政府应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资源,而非绊脚石。
“虽然有上述的差异,苏格兰移民对美、加两国都做出巨大的贡献。
“……苏格兰裔打从心底认同美国。这也难怪,对他们来说,这里是实现梦想的乐土。美利坚突飞猛进,苏格兰佬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抵达此地,苏格兰人透过新政府赋予的无穷机会,取得新的身分,翻开生命的新页。身为美国人,不仅是身份认知的图腾——相对于‘北不列颠人’——也不限于文明的范畴;而是成功欲望的表征。人之所以人为,命运操之在己。
“这也是文艺复兴时代所标榜‘人定胜天’的个人主义,但当时只是精英份子的理想——假设固定的社会架构,各个阶层族群安于其位,人人根据本身的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美国没有这种事。一如宽广辽阔的地形,每个领域大门敞开,对来者一视同仁。诚如杰斐逊所言:‘自由的帝国。’
“……一股思潮逐渐萌芽滋生,世界各国摒息以待——纯粹的美利坚正在形成,具备现代化的精粹内涵。说真格的,美利坚的本质是苏格兰血统的延伸——如假包换。这群移民展现了无所不在的能力、无孔不入的势力、自我提升的无穷可能性,证明了新大陆遍地黄金,置身乱世照样能致富。他们设计了一套文明社会的体系——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不忘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是开明的社会,与休谟的世俗戒律遥相呼应。虽然高举自由大旗,有传统的道德规律作为根基(长老教会的遗绪),如同钢筋混泥土,社会架构得以持续强化,倍加牢不可破。”(P358-360)

2. 读《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精读是区别与泛读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细致地研读。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钱文忠写过一篇文章《读书要精读》:《弟子规》对读书这件事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法、笔墨的摆放等都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弟子规》要求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也是事关读书习惯的要求,换句话说,这一本书还没读完,你不要惦记着另外一本。这本没有彻底读完,那本就不要开头了。过去有很多学者,基本上是所有的学者,都非常反对这种读书方法。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后来和章太炎先生齐名的,黄侃,黄纪纲先生,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他把那种一本书没读完就开始读另外一本书的读书方法,非常形象地叫做什么大家知道吗?杀书头。是不是?你这本书刚开个头,你就不读了,好比是把这本书的头给杀掉了。我的理解是,杀书头这种读书方法,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在不知不觉之中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的人也许会有疑问,不是我们经常讲,读书应该分为泛读和精读吗?杀书头这3个字虽然不怎么好听,难道这不也是泛读吗?这是一种误解。且不说泛读绝对不是杀书头,泛读也是要整个一本书有一种快速的浏览,而且这种能力是后面要培养的能力。不是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应该要培养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更看重精读,非常强调精读。明朝的时候,在江西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胡居仁。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当时大家就把他叫神童,他的读书法、读书精神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这是一个叫扎硬寨打死仗的读书方法,就是一旦我要读一本书,就像扎下一个寨子一样盯着这本书,打硬仗,就不管这本书里面有多少困难,我都要把它搞通,这是一种一心钻研的精神。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持之以恒,他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叫“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你有恒心,何必起早贪黑啊?最无益,最没有好处的就是什么?“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一天有太阳,十天冷得不得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考试前埋头苦干,用一种“大跃进”的精神,几乎要拼命了,考完试,该干吗干吗,扭头到9点钟、10点钟不起床,这个是很不好的。如何精读: 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 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 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 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 5、同类的事物要比较 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 7、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 8、理解典型案例 9、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 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11 运用例子进行联想 12 自我思考一下假设性的问题和情况 13 把已经理解过的东西用自己想法再次复述一遍 14、写读后感

3. 求分享《Twitter Wit_ Brilliance in 140 Characters or Less 》书籍电子版百度云盘下载

《Twitter Wit_ Brilliance in 140 Characters or Less》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mS-8Zn2EVSnJFyLNS1tjtg

提取码: 9dw9

作者:Nick Douglas
出版社:It Books
副标题:Brilliance in 140 Characters or Less
出版年:2009-09-01
页数:176

内容简介······

New York Magazine proclaims, "Twitter is the hot web company right now...the Next Big Thing;" the New York Times calls it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phenomena on the Internet;" Time magazine claims "Twitter is on its way to becoming the next killer app;" and Newsweek notes that "Suddenly, it seems as though all the world′s a-twitter." Since its creation in March 2006, Twitter has unleashed a torrent of self-expression from its six million members around the world, who send and read each others′ "tweets," messages up to 140 characters in length. Friends use the site to make plans; relatives use it to stay connected; politicians use it to lobby for votes; and humorists use it to perfect their craft. In fact, Twitter users have reinvented the classic medium of the witticism in a site where anyone can be a Dorothy Parker or an Oscar Wilde. Twitter Wit is the first compilation of Twitter aphorisms, with submissions ranging from quotidian vignettes like "I bet in Sweden the Ikea instructions are in English" to bumper sticker-type quips like "I think the bird of love is the dove. My husband thinks it′s the swallow," and contributors ranging from celebrities like Shaquille O′Neal, Jimmy Fallon, Penn Jillette, John Cleese, and Steven Fry to regular people with previously unappreciated sharp tongues. Featuring a foreword by Twitter co-founder Biz Stone, this authorized anthology of the thousand most most clever and memorable "tweets" relates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xperience in hilarious bite-sized pieces.

《纽约杂志》宣称:“Twitter现在是热门的网络公司……《纽约时报》称其为“互联网上增长最快的现象之一;”《时代》杂志称“Twitter正在成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程序”;《新闻周刊》指出“突然间,似乎全世界都变成了Twitter。”自2006年3月创建以来,Twitter在世界各地的600万用户中释放出了一股自我表达的洪流,他们互相发送和阅读最长为140个字符的“tweet”信息。朋友们利用该网站制定计划;亲戚们用它来保持联系;政客们用它来游说选票;幽默家用它来完善他们的技艺。事实上,Twitter用户已经重新创造了经典的幽默媒介,在这个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桃乐茜·帕克(Dorothy Parker)或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Twitter Wit是Twitter格言的第一个汇编,提交的文章既有日常的小故事,比如“我打赌瑞典的宜家指南是英文的”,也有贴纸式的俏皮话,比如“我认为爱情之鸟是鸽子”。从沙奎尔·奥尼尔、吉米·法伦、佩恩·吉列特、约翰·克里斯和史蒂文·弗莱等名人到以前不受欢迎的尖利舌头的普通人,都有撰稿。以Twitter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Biz Stone)的前言为特色,这本经授权的收录了数千条最聪明、最令人难忘的“推文”的文集,以滑稽的小片段讲述了人类体验的多样性。

4. 《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生产之道》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生产之道》詹姆斯P.沃麦克(JamesP.Womack)丹尼尔T.琼斯(DanielT.Jones)丹尼尔·鲁斯(DanielRoos)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oJcFwjkb-aiM7xEkRJ59PQ

密码:0f86

书名: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生产之道
作者名:詹姆斯 P.沃麦克 (James P.Womack)/丹尼尔 T.琼斯 (Daniel T.Jones)/丹尼尔·鲁斯 (Daniel Roos)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3-1
页数:262
内容介绍:
1990年,当《改变世界的机器》首次出版时,丰田的规模只有通用的1/2、福特的2/3。然而今天,本书为新一代读者再次出版时,丰田已经轻易超过了福特并赶超通用,成为全球长盛不衰的工业企业。本书将讲述其中的缘由。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巨型行业内三巨头的故事。本书的巨大贡献是,它明确阐述了两大根本不同的业务系统,两种人类如何合作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由通用首创的大批量生产系统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工业企业。之后将近75年,这个系统被世界上所有行业广泛复制和使用。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由丰田开创的精益生产,现今已快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向精益转型将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它将真正改变世界。
作者介绍:
曾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为企业提供精益咨询,也向小型制造厂投资。他创办了精益企业研究所(LEI)并担任所长,这家研究所是一个非营利教育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5. 《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重新定义管理》([美]布赖恩·罗伯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dtcuh8wJyYjsWe0UTj7uQQ

提取码:zx79

书名:重新定义管理

作者:[美]布赖恩·罗伯逊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0-1

页数:288

内容简介:

还没听说过合弄制?你一定会听说的。终于,迎来了一本合弄制创建者的著作,讲解了这一公司经营方式的革命性新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今天的商界,情况瞬息万变。但在绝大多数组织中,最具资格响应变化的人们却几乎都没有权力去做出改变。相反,他们不得不遵守那些由领导们设立的亘古不变的战略,而且这些领导们仍然相信“预测和控制”才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合弄制向你展示了怎样让组织中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领导,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敏捷和灵活。这个系统让组织能够一天天地自我进化,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觉得这听起来挺混乱的?其实恰好相反。合弄制是一个高度自我组织的系统,根据人们所承担的工作(他们的角色),而非所拥有的头衔(他们的职位)来赋予人们决策的权力。其结果是:

沟通有效

会议高效

少一些官僚作风,少一些障碍

职权规定清清楚楚

首席执行官能够英雄般地预见和解决所有问题的时代即使真的存在过,也已成为过去。今天,世界上最灵活、受目标驱动以及具备前瞻思维的公司都在采用合弄制。

《重新定义管理》中,布赖恩·罗伯逊向你揭示了传统商业的问题——同时也授予你许多种工具。使用这些工具,便能重启你的组织,并奇迹般地改善你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方式。

作者简介:

布赖恩·罗伯逊(Brian Robertson),HolacracyOne LLC创始人及CEO。

·合弄制管理学的首要开发者和先驱。

·《福布斯》和《快公司》赞扬他所发展的“合弄制”为“一个对于管理和运行组织有着深刻理解的管理体系,快速、灵活并且成功的达到目标。将企业从即将过时的自上而下的专制规划当中解脱出来。”

·布赖恩曾创立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并多年荣获费城100佳企业,入围最佳工作场所奖(费城区),荣获国际精神企业奖、WorldBlu最具民主精神企业奖、PennFuture 的格林博尔开拓奖。

·应用合弄制管理学的赢家们有: 亚马逊美捷步公司的CEO谢家华;Twitter、Blogger和Medium的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畅销书《搞定》的作者David Allen。

6. 怎样重新创造一个新世界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就重新做一个,可能吗要怎么做

做一个世界太简单了,如同你可以创造一个生命一般,通俗来说,你可以轻易的搞大一个女孩子的肚子,但你会为这个孩子负责吗、
当你可以为你的新世界负责的能力时,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就已经属于你的了。

7.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荷]H·弗洛里斯·科恩:,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小册子,可以看作作者的另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近代科学如何诞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的普及版。李约瑟问题一直是中国科学史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特别关心的主题,香港学者陈方正最近出了本《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周程老师翻译了一本书也叫做《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其实托比·胡弗的那本书原名只是叫“近代科学的兴起”,中译的书名显然是出于我们的兴趣。如果为了吸引读者的话,如果卜天师兄译的这本书改名叫“近代科学为何诞生在西方”倒是更加恰如其分一点。虽然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的讨论还略显单薄,但可以看出作者整本书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欧洲?在17世纪的欧洲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完全书,我感觉有些失望,这或许是因为起初期待太多的缘故,但读到最后感觉许多疑惑并未解开。当然,作为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作者毕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讲透彻,要不然他就用不着再写后面那本巨著了。因此,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确实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它提供出的新思路,新的叙史方式。本书的标题可能引起误解,我们可能会认为“世界的重新创造”是作者对“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但事实上,作者在正文中并未深入讲述何谓“世界的重新创造”,而只是把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讲成是近代科学的后果(而不是原因)。作者开篇描绘了现代人身处的世界:充满噪声而且祛除神秘了的世界,作者问:这个与古代迥异的新世界是从哪儿来的?“是谁躲在那背后?是谁造成了古代模式的根本改变?”(第2页)作者回答道:“这种转变是赫兹和马可尼造成的,但不只是他们”(第3页,p9)从赫兹“回溯”到麦克斯韦,再到法拉第、牛顿,一直到伽利略,作者指出,这一切都要追溯到“1600年左右,世界被重新创造出来。”(第4页,p10)直到这里,作者并没有提出什么新鲜的洞见,而只是复述了这个早已被人熟知的事实:“科学革命”导致了全新的世界观——传统的教科书也都会这么说。这本书的标题倒不妨叫做“重新创造世界的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本书里,“世界的重新创造”只是一个引子而非结论。那么这本书的结论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不妨概括为“三种自然认识、三次变革和三次融合”。作者把近代科学的缘起叙述为如下一个过程:以雅典为标志的“自然哲学”的认识形式、以亚历山大为标志的“抽象的—数学的”认识形式和诞生于西欧的以实用为导向的认识形式,在17世纪前后各自(不约而同地、独立地)发生了一次“升级”,然后两两结合,最终在牛顿那里完成了综合。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雅典与亚历山大的明确区分。亚历山大缪斯宫中的科学传统一般被归结为“希腊化科学”的范畴,被描述为希腊传统加上了一些东方实用精神,总体而言是希腊科学传统的延续。但在科恩看来,这是两条不同的,而且在当时并未互通的传统,这两种认识形式之间“明显缺乏互动”(第17页,p27)。起源于希腊的学术传统试图认识自然的“本质”,这一传统试图从某个第一原则出发对世界作出一个整体的、定性的解释。而对于这种原则性和统一性,“亚历山大人”不感兴趣,“‘亚历山大人’不作解释,而是描述和证明,不是转弯抹角地用语词作定性说明,而是运用可以作计算的数学单元——数和形。”(第16页,p25)不过作者对雅典和亚历山大的区别过于强调,以至于认为“两者之间几乎无法进行对话”(第18页,p28),这似乎也值得商榷。事实上,雅典和亚历山大无非是两个时期的学术重镇而已,但整个学术传统所属的文化圈基本上是重叠的,除了雅典和亚历山大以外,还包括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这一整片希腊文化区域,欧几里得生于雅典,阿基米德生于西西里岛,雅典和亚历山大只是学者们的汇聚之地,而非学术的起源之地,根本没有作者所说的“它们的诞生地在地理上相距遥远”(第18页,p28)的问题,雅典人和亚历山大人都是“希腊人”,这一文化身份并没有完全断裂。既然如此,如果仍要说雅典和亚历山大截然不同的话,我们就还需要解释这个“希腊的科学革命”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回避了毕达哥拉斯与不通几何者不得入内的柏拉图学园的关系,把柏拉图学园归入“雅典”,而把毕达哥拉斯放在“亚历山大”下讲述。但作者也注意到毕达哥拉斯到欧几里得的变化:“欧几里得更加精确地研究了相应的比例。这时,他不再考虑整个世界是如何构造的——天体和和声更多是哲学家的玩具……”(第13页,p21)事实上,毕达哥拉斯一方面是数学传统的先驱,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然哲学家”,“万物皆数”和“万物皆水”一样,是一种典型的对宇宙整体进行定性解释的自然哲学的“认识形式”。通常我们也认为毕达哥拉斯主义与柏拉图主义具有深刻的关联。然而从毕达哥拉斯传统中衍生出来的,却是一脉与自然哲学不可互通的另一种“抽象的—数学的”认识形式,这是如何发生的呢?在我看来,其中的要害并不在于“抽象”或“数学”,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也是抽象的和数学的,柏拉图学派的同心球宇宙模型和构成五元素的正立方体也是抽象的和数学的,但与阿基米德和托勒密的数学不同的是,自然哲学家的“数学”仍然是旨在提供定性的解释,而在后者那里数学成了提供精确预测的实用工具。也就是说,传统的说法,即“希腊化科学=希腊传统+东方实用主义”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不能否认“亚历山大”的确是与“雅典”迥然不同的新范式,但需要注意到“亚历山大”的确是诞生于“雅典”的土壤,是一次不那么彻底的科学革命的产物,自然哲学的传统并没有被完全“革”掉,在后来的阿拉伯世界和中世纪,这两条传统之间始终保持某种张力。至于与这两种古代范式不同的第三种认识形式,则更是疑点重重。作者认为,这种认识形式“仿佛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凭空发展出来”(第71页,p93)。这种自然认识认为“真理并不能从理智中导出,而是要到精确的观察中去寻找,目的是实现某些实际的目标。”(第67页,p88)关于这种认识形式的典型,作者举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精确描述”的追求以及炼金术的传统。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些潮流真的是凭空出现的吗?第二,这些潮流可以被一并归于“实用导向”的范畴吗?例如作者提到了帕拉塞尔苏斯的炼金术追求,但显然炼金术在伊斯兰世界就有,那么帕拉塞尔苏斯的“以实用为目的的自然研究”与他的伊斯兰前辈相比有何不同呢?作者的回答是:“与伊斯兰文明相比,帕拉塞尔苏斯及其追随者将所有这些更深地嵌入了一个被详细描述的魔法世界当中”(第71页,p93),在帕拉塞尔苏斯那里,“宇宙还是个化学实验室……所有物质均由三种基本本原所构成……”(第71页,p93)。我们看到,与阿拉伯人相比,帕拉塞尔苏斯的最大差异并不在什么“实用导向”,而是在于他的研究被嵌入到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哲学”之中了。但在作者那里所谓第三种认识形式与“雅典”的结合发生于更晚的时代啊,怎么在第三种模式的起源处就发生了呢?在我看来,阿拉伯的炼金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炼金术之间的区别恰好在于前者更为追求“实用”,他们钻研炼金术就是为了炼金。但到了欧洲人那里,例如自诩“火术哲学家”的赫尔蒙特那里,炼金术的目的不再只是实用,而且还是揭示宇宙奥秘的一种哲学探索活动。另一方面,关于“精确描述”的潮流也有类似的问题。古代人没有精确描述的追求吗?从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到普林尼的《自然史》,以“精确描述”为主旨的自然研究传统的并非前无古人,而普林尼对事物的记录也充满着各种实用特性的描述。作者举了几本“草药书”(第69页,p90)试图说明这些描述工作的“实用目的”,但他没有提到大量其它的文献工作。例如格斯纳编写动植物的自然史发自于他文献学和书目学方面的兴趣,皮埃尔·贝隆到中东考察动植物并在1553年出版的书初衷在于校订亚里士多德文本的要求。与古代自然史家(博物学家)不同的恰恰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史越来越以文本知识的整理本身而非实际用处为导向进行的,在描述方法上,学者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事物的自然的客观性状,而非人文的实用属性。作者认为,这三种互相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近代早期各自经历了一次“升级”,亚历山大的数学模式进一步与实在紧密结合,通过“自然的数学化”而成为“亚历山大加”;雅典模式在希腊原子论之上加入了运动规律的观念,形成了新的解释机制;实用导向则从被动的观察转向了“发现的—实验的”自发研究的模式。在作者看来,“亚历山大”的“升级”最具革命性(第206页,p253),但此处还值得进一步讨论。如果说要点在于赋予数学模型以实在论的地位,那么这一点早在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只是在亚历山大人那里被背离了。那么此时为什么不说是亚历山大向雅典的回归,而偏要说是亚历山大独立自发地进行升级呢?与其说“自然数学化”了,不如说“自然”和“数学”都发生了变化。伽利略的数学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不同,后者是定性的、证明的,而后者是定量的、计算的。不妨说,近代人是给亚历山大人所使用的工具性的数学赋予了一种只有在雅典人那里才会具有的本原地位,同时被打破的是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自然现象与受迫现象之间的界限。要理解这些变化,不能脱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传统。作者举出的两位亚历山大加的贡献者——开普勒和伽利略,前者是柏拉图主义的狂热信徒,后者直接与亚里士多德相对抗。很难想象能够脱离开“雅典”的传统来单独讨论这个亚历山大的升级。作者引用了许多欧洲社会的特性(如贪婪、好奇、技术环境等)来解释这“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转变”之所以“几乎同时爆发”的问题(第107页,p135),但作者似乎自始自终都回避了雅典与亚历山大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只好把它们的同时升级看作是机缘巧合之事了。最后作者讲述三种形式的结合过程,先是升级后的雅典与升级后的亚历山大在惠更斯那里结合起来,再是波义耳、胡克和青年牛顿把雅典加和实验模式结合起来,最后所有线索在成熟的牛顿那里被综合起来。在某处作者曾经提到“近代科学最终只产生于其中一种自然认识”(第31页,p44),但在现在看来近代科学却是三种自然认识的杂交后代。作者只是讲述了这些结合如何发生,但没有说明这些结合何以可能发生。这一结合似乎只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结果,比如得益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带来的妥协精神(第173页,p213),这种解释让人难以接受,我不禁怀疑这份结束西荷战争并正式承认荷兰独立的和约有被这位荷兰学者过度评价的嫌疑。不可否认荷兰及其自由的出版环境对于近代科学的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要说荷兰的独立拯救了整个近代科学传统不至夭折,恐怕还是太过了些。至于这三种认识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它们“内部有一些主题多多少少可以作些偶然的跨越”(第172页,p212),这当然也是我不能满意的。事实上,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雅典”是两次结合的核心,首先是雅典依次与另两个形式相结合,而数学模式和实用导向这两个在理论上看似乎更为相通的进路在历史上却并没有发生一个显著的结合,这看来是奇怪的。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科学的问题,首先,作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中国不太可能发展出西方式的科学,但是中国自己的“自然认识形式”为何没能独立发展壮大仍然是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作者的解释是:中国缺乏“文化移植”,而西方科学从希腊到阿拉伯到西欧,“曾经发生过多次移植,而中国则没有发生过一次。”(第33页,p46)作者提到,亚历山大学派与墨子同样都拥有同时代人看不到的发展潜力,并在当时处于边缘地位,“但亚历山大有两次复兴机会,墨子没有。”(第34页,p47)这套解释看似新颖,实际也还是挺经典的。无非是说中国的历史发展比较封闭,而西方的环境比较开放。但是,恰恰是引入了作者“三种自然认识、三次变革和三次融合”的思路后,这种解释套路需要被重新考虑了。如果说雅典和亚历山大也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科学范式,那么难道说中国古代就只有一种“自然认识形式”吗?作者在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认识之间进行对比时,给出的是一个笼统的模型:“总体而言,希腊的自然认识主要是理智主义的,中国的自然认识主要是经验主义的。”(第31页,p44)这又是一个老套的经典说法。然而既然西方传统之内还能细分为包括经验主义的实用导向在内的三条脉络,那么中国传统的内部又如何呢?难道独尊儒术之后就真的铁板一块了吗?魏晋博物学、魏晋玄学、佛学的引入、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网络全书风潮……中国的学术模式其实一直在发生变革,只是站在西方的立场看,觉得差异不大,但如果我们把整个西方笼统地看待,反而在中国传统之内细细分辨的话,能够区分出多少种自然认识形式和多少次变革和融合呢? 若非注明,随轩的文章均为古雴原创。

8. 众神与人类的战争《地球编年史》第三部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众神与人类的战争》([美]撒迦利亚·西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joTuC7Xb8mXy5fvhaEZhGw

密码:oqk5

书名:众神与人类的战争

作者:[美]撒迦利亚·西琴

译者:赵娟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09-12

页数:304

内容简介:以30种语言畅销25周年的最新修订版

是谁摧毁了地球及人类的上一次文明?

惊人的书面文献证明了一系列发生在史前的世界大战

------------------------------------------------------------------------

“《地球编年史》继续其伟大的进程,为我们展开了诸神统治地球时发生的世界大战乃至星球大战。这注定是一部最重要也最受争议的史诗性大作……值得一读!”

──《述评》杂志(Critical Review)

◎ 为什么地球的历史如同一本一章接着一章描述战争的书籍?

◎ 人类天生就是战士吗?或者是众神教会了人类如何作战?

◎ 外星战神是否应该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故负责?

◎ 地球上的战争是开始于天空、然后在地球上延续的吗?

◎ 天相的变化会不会真的决定地球上人类的未来?

“大洪水……特洛伊战争……罪恶之城索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西琴全景式的还原了上古时代神与人共同参予的世界混战,其真实性令人震撼。”

──《锐评》杂志(Critical Review)

------------------------------------------------------------------------

对地球和人类过往命运的全景式再现:

关于一批来自外星的战神

以及一场由他们发动并让人类参与的史前世界大战

众神与人类的战争

在神和人并肩作战的遥远时代……

几千年前,地球是一个战场。正是那些诸神借以提高自己权力和威望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激烈的战斗使生命更早地在另一个星球上出现。

国际知名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将史前的真实历史从神话中分离出来,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类历史血腥开端的长卷,那个时候是神而不是人统治着地球。

通过重塑这些保存在传说和古代著作中令人心驰神往的史诗般的事件,他追溯了在另一个世界上开始,在地球上延续,并且通过使用核武器而达到高潮的冲突──这个事件在《圣经》里就是罪恶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性剧变。经由这个空前的转捩点,诸神放弃了地球,并在离开之时从外层空间摧毁了西奈半岛的航天发射场,从而中断了与人类的联系,也终结了人类的上一次文明。

“通过精确的研究,西琴重新创造了《圣经》的编年表,甚至回到了《圣经》之前的世界……这些发生在上古时代的星球大战,如今通过其强大的洞察力展现在我们眼前,令人震撼。”

──《圣约锡安之声》(Bnai Zion Voice)

作者简介:撒迦利亚·西琴(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在国际上备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从1976年起,他陆续出版了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影起巨大反响的系列作品《地球编年史》。这套多达7册的开创性的大书迄今为止已被译为20几种语言出版,印刷近2000万册。

在书中,作者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东方学与《圣经》学的最新科学发现,重新编织并复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类史。他提供的证据表明,上古神话并不仅仅是传说或幻觉,而是被我们日渐遗忘的遥远的史实。

7册编年史从45万年以前由太阳系中的第12个天体尼比鲁(Nibiru)——亦即被美国航天局(NASA)在1982年发现并命名为第十大行星(Planet X)的神秘天体——上降临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那奇(Anunnaki)对地球的统治开始,中间经历了人类的崛起以及大洪水的灾难,到公元前2023年近东地区苏美尔人的覆灭为止,重构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全部历程。作者的观点新颖而极富冲击力,使该系列图书的影响力持继30余年,至今不衰。

作为世界上少数能解读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同时也精通希伯来语、塞姆语和欧洲的各种语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玛雅文化等领域,一生致力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活动。他的研究活动甚至被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琴学”。当然,最耐人寻味也最有意义的是,他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太阳系中并不孤独,因为在经过了3600年的一个轨道运行周期后,第12个天体即将返回并掠过它也许足以再次影响我们的近地点。

撒迦利亚·西琴1922年出生于俄罗斯阿塞拜疆首府库班,在乌克兰度过幼年时代。年长后在伦敦大学攻读过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经济学及神话学等。现居住在美国纽约。

9. 《世界的凛冬世纪三部曲2》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世界的凛冬》([英] 肯·福莱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KXHv1N5V2brn0FhMw9DiWw

提取码: ey4s

书名:世界的凛冬

作者:[英] 肯·福莱特

译者:陈杰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3-1

页数:1168

内容简介:

一切都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剧烈改变,我该怎么办?这正是他们的困惑——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时代!在时间的永恒流动中,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所以,为什么不一起来,会一会命运?

作者简介:

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20部小说被译成33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5亿册。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并于次年获得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

10.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美] 西恩·麦克米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ptKo7mKDTfmMy_9Ucj0bEg

提取码: 3g4g

书名: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作者:[美] 西恩·麦克米金

译者:姚志宏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1

页数:594

内容简介:

1911-1923年之间,一系列战争逐渐吞噬了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人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这段历史,但其实他们知道的还远远不够,本书作者西恩•麦克米金根据最新披露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崭新的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今年来公开的奥斯曼和俄国档案的突破性研究发现,《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揭露出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战后中东地区不稳定新局势的战略深层原因。

通过令人惊叹的讲故事能力,麦克米金以奥斯曼帝国的角度重新创造书写了一段史诗。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描述多重复杂、有多个交战方的战争时,他可能秉持一名真正学者的克制,对各方保持中立的态度。

另一方面,麦克米金在本书中出色地重构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奥斯曼帝国的倾覆,记录了现代土耳其的诞生以及其他国家如何瓜分帝国的领土,对奥斯曼帝国灭亡过程中的种族、宗教屠杀,人口强制迁徙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本书,现代中东各方面问题的源头得以为大众所知。

---------------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推荐,2015年纽约军事论坛亚瑟·古德泽特图书奖获奖图书。内忧外患时,一次次充满艰辛和血腥的改革,奥斯曼帝国的终结,现代中东的诞生。

1. 一本理清现代中东问题源头的重要历史著作。

2. 2015年纽约军事论坛亚瑟·古德泽特图书奖获奖图书。

3. 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誉为“对奥斯曼帝国的精心研究和探索”。

4. 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将奥斯曼帝国晚期纷繁复杂的诸多事件编织为一个引人注目且见解独到的故事。

5. 见识丛书,装帧设计精美,内容独到深刻,有颜值,有内涵。

------------------------------

【名家推荐】

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了精心研究和探索,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使当代中东的局势变得复杂化。 这本书解释了现代土耳其,伊拉克和叙利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该地区的分裂如何影响其未来。学者和关心中东局势的人都将从阅读本书中受益。——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一次更深度的解释……书中独到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要数安纳托利亚东部和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人与土耳其人之间的战斗。麦克米金先生对这段历史的与其他历史学家相比独树一帜。 首先,他对当时土耳其官方深表同情,他的视角更接近当时土耳其的官方路线,而不是后期一些勇敢的土耳其自由派所采取的修正主义,自我批评的方式。 其次,在研究沙皇档案的基础上,他对俄罗斯帝国的思想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见解。 麦克米金的作品为读者带来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修正焦点。——《经济学人》

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作品……麦克米金通过奥斯曼和俄罗斯档案中以前不为人知的资料,谴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中东局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英法两国在1916年“赛克斯 - 皮科特协议”中作出的决定的遗产。——《图书馆期刊》

权威性的作品……通常人们的注意力都在西方,但在东方奥斯曼帝国舞台上发生的事件细节同样需要关注……麦克米金认为,当战争升级时,各方首脑都被自己的短视和先入为主的的偏见阻碍,军事方面动作轻易地粉碎了任何理性的建议和规划……对想要进一步了解现代小亚细亚面对的破坏和混乱的人来说,麦克米金扣人心弦的故事叙述风格和文学派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资源。——《出版人周刊》

发人深思.....虽然大多数关于现代土耳其诞生的故事都是一派欣欣向荣,但麦克米金看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断时续的崩溃,以及俄国革命后的短暂成功,这些成就揭示了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盟友之间敌对行动的深层原因。——《科克斯》杂志

传统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集中在欧洲西部的战壕战争中,西恩•麦克米金则将突破性的档案研究和天才的历史叙述结合起来,讲述了“一战”中东方的故事。 从布尔什维克革命到亚美尼亚的种族灭绝,麦克凯恩把历史上最伟大的冲突之一的戏剧性和世界性的动荡事件编织成一个引人注目和有独到见解的故事。 正如莱昂·托洛茨基,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和温斯顿·丘吉尔这样的人物在这些页面上跨越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悄悄溜走,读者将从新的角度看到一些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关于第一次世界的战的书有很多,但很少有作品像本书一样重要且好读。——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上帝与黄金 : 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作者

西恩•麦克米金的《奥斯曼帝国的终结》像是一块土耳其软糖,旧帝国的味道、气味和记忆融汇在一段新的历史中。……作者以惊人的独创方式将所有大众熟悉但不连贯的线索汇集在一起:青年土耳其党、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德国联盟、加里波利、伊拉克、在高加索地区与俄罗斯惨烈的也是被遗忘的战争、对亚美尼亚的种族灭绝、黑海海战、阿拉伯劳伦斯的传奇故事。这本书填补了战争中被忽视的一面,追溯了现代中东的出现。——杰弗里•瓦夫罗,《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作者

这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学术壮举,为现代中东的起源提供出一种新解读和独特见解.”——罗杰·克劳利,《地中海三部曲》作者

西恩•麦克米金呈现出一幅地狱般的全景图,描述了十二年来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以及其直到今天给世界带来的一些问题。——诺曼·斯通,《土耳其简史》作者

作者简介:

西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执教于土耳其的科赫大学。 作者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见长,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起源》获得一战研究协会图书奖,《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对世界权力的追求》一书获得欧洲研究协会图书奖。另著有《一战倒计时》由新华出版社2013年翻译出版。

---------------

【译者简介】

姚志宏,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系,现居西安,业余从事翻译和写作。

阅读全文

与世界的重新创造pdf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