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网络学习优点:
1、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网上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没有硬性规定集中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等多方面的限制。
3、学员可以通过网上学习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交流更加容易,更加充分。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回答提问,而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都可以平等的交流,达到畅所欲言。
网络学习的缺点:
1、网络学习是远程教育培训,老师与学员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2、老师进行一对多的讲授,这就偏离了现阶段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的教育理念。
课堂学习的优点:
1、有助于发展社团学习氛围和知识构建团体;
2、提供相互辅导协作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术表现能力和培养对课程的满足感;
3、该方式还照顾到了学员的社会情感需求。比如:学员间可有效地彼此表达课程带来的困惑、焦虑或失败情绪,或者分享由课程而来的成就感。
课堂学习的缺点:
1、学习者。在以往的课程研制模式中,学习者常常只被置于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地位。
2、中国的教育模式太“死板”,是传统的“模式教育模式” 也就是像做模具一样,先做好个模型,然后全部照搬过去。严重缺乏个性与创造力想像力。
3、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
(1)创造学课程的优缺点扩展阅读:
营造良好网络学习环境的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效地发挥网络优势。 学习要集中精神。增强认知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
2、学习内容尽可能适应教学实际。
3、呈现学习材料的形式多样化。通过阅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加强学习的吸引力,使学习者更加感兴趣和集中精神。
㈡ 程序型教学大纲的优缺点
摘要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㈢ 课程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哪些
在所有的国际课程中,家长往往听说,IB课程最难、含金量最高,但它到底是什么?IB课程设置怎么样?这些问题家长却很难有一个追根溯源的了解,今天就这些问题跟大家聊一聊。
什么是IB课程
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简称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迄今为止,全球近百个国家的千余所大学与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有稳定的契约关系,承认IB文凭。
不得不说,虽然IB课程会让孩子学到头秃,但是IB文凭在全球学校的认可度是很好的,几乎英国的所有大学都接受IB文凭,包括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及加拿大数以千计的大学都视IB文凭为优良的入学资历。著名学府如哈佛、耶鲁及普林斯顿等一级常春藤系列的大学甚至允许成绩优异的IB学生直接跳级读大学二年级课程。
澳洲全国各州所有大学和专业学院都承认IB作为一个优良的入学申请资格。
相关数据研究显示:美国IB高中毕业生大学升学率为92%,而美国所有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大学升学率只有69%。在中国,71%的IB高中毕业生可以入读世界排名前500的大学,因此IB课程也被评为全球最佳大学预科高中项目。
根据前IB全球总干事Jeffrey Beard 先生曾经的发言,我们一共总结出了IB课程的3大优势:
IB大学预科(高中)文凭的学生,被大学录取的成功率更高。
研究数据表明,学习IB课程的学生要比其他教育系统的学生更容易被世界顶级名校入取,并且他们在大学里的成绩也比其他学历的学生更高、更稳定。从而使您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工作前景和机会。
IB的大学预科(高中)文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表现也优于其它学生。
IB课程的三大核心要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行动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辩证性思维,这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无论是行动上还是思维上,都优于其他学生。
其标准符合国际教育和教学的最佳实践要求。
CAS活动里,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有着一定要求,这一要求同时也符合国际教育和教学的理念。
IBDP课程特点
1.学生必须在认证的IB学校才能参加为期两年的高中Diploma课程的学习。经过两年的正规学习后,才有资格参加最后的统一考试。
2.课程安排重视文理兼顾,选课范围很广,灵活性相对较小。
3.
㈣ 说说上数学课的优点和缺点
1、利用生活实际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随着教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例如:以天气预报2010年11月某天十堰天气为-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老师将这些引言课讲得有声有色,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价值。
2、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爱学生,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每个班都有一些学生,由于先天智力因素,家庭环境等的差异,导致了个别学生,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上进;有的厌烦学习,学习物数学兴趣不浓厚;还有的缺乏恒心,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退却。在课堂上,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进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例如,在课堂提问上,把简单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他们,答对了及时表扬,充分肯定,对个别回答的不太好的同学,抓住其闪光点,说有进步、再努力。极大保护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物理课堂氛围。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开发其非智力因素。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趣。好奇心是每一个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学生的天性,想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就要求教学方式新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教师可以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上,多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物的影响,增加学习的信心,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让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这不仅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需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因素。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周全考虑,只有充分准备才会真正实现让学习愉快、轻松的学习。
㈤ 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型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㈥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目标模式被看做课程发、课程设计的传统、经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R.Tyler)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泰勒指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以下4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4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永恒范畴,也被认为是课程设计的步骤。目标模式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它们都没有超出泰勒的这4个问题,往往被们认是对泰勒模式的补充。
在实际的运作中,目标模式被细化为以下7步,以便于操作,即(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教学活动一―组织教学活动――评价。)
目标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明确而且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这里的行为往往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行为;二是这种设计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这种设计模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非常便于操作和评价。这种设计模式的不足是,课程目标用行为来表示,再将这些行为目标层层分解,就彻底肢解了课程与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使幼儿的课程经验支离破碎;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而且包括内隐的行为(如幼儿对课程的体验、幼儿的自我意识等),而后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就将内隐行为排除在外,舍本逐末;再者,这种设计模式对知识作简单化的理解,无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对知识作线性理解,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按照图纸施工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比较缺乏。可以说,这种模式的使用范围有限,只能适用于外在的行为,如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对一些高级心理机能(如创造性)的培养,则比较困难。
针对目标模式的不足,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process mode) 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L.Stenhouse)提出。斯滕豪斯建构过程模式始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他认为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性质,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很适用;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不适用的,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斯滕豪斯认为目标模式的方法不能改进实践,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发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批判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过程模式追求的目标。
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知识及其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人们可以对它们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争论,而不是对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价值进行争论。因此,斯滕豪斯提出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选择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含有“内在价值”。斯滕豪斯给出了鉴别内在价值的标准,共计12条。
1、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带来的结果作出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2、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景中允许学生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3、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过程的应用,或者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4、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涉及实物教具的使用,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5、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够由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主动地完成,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6、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审查一种观念、一种智力活动,或者一个以前研究过但仍然存在的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7、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审查一些问题,社会中的人一般不会去审查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大众传媒忽略的,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8、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冒险”,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9、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改写、重温以及完善他们当初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0、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和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及准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1、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分享计划制定、执行计划和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2、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与学生所表达的目的密切相关,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实施过程原则 斯滕豪斯认为,只有分析有价值的活动的标准以及分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的结构,才能更清楚地逼近教学中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是鼓励教师批判反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应该遵循以下5项“过程原则”:①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民。②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③探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④讨论应该尊重参与者的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⑤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比较
过程模式并不是不要目标,只不过是对目标的理解不同于目标模式。斯滕豪斯曾经说过:“你若界定哲学课程内容,界定构成哲学上可接受的教学程序以及评定学生作业的标准,你不用目标,即可很好地进行计划。”表面看来斯滕豪斯好像不要目标,实则不然,这里的目标指的并不是具体的目标。在他主持的“人文科学课程方案”中,为“乡村中学研究”列出了5项“目标”: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生物的尊重;发展对科学方法的了解;鼓励有效利用闲暇生活;发展审美鉴赏力和创造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看来过程模式不是不要目标,要的是一般的目标,不要的是具体的行为目标。
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序是:设定一般目标――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论述――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评价的目的是根据教师的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因此,过程模式的评价不仅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重视课程与教学过程当中的形成性结果。
过程模式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研究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充当专家,而是与学生一起充当探索者,他只是一个高级的学习者而已。由于过程模式不如目标模式明确可行,其实施对教师的水平依赖很深,所以斯滕豪斯非常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教师作为研究者”。
过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目标模式完全不同,以确定知识与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为基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领域。斯滕豪斯认为过程模式在以理解力为中心的课程领域中很重要。这句话说出了过程模式的优点。此外,斯滕豪斯充分重视课程实施的复杂性,重视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作用,以及关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也都是非常有创见的。
过程模式也有其缺点:不如目标模式细致、明确,便于教师实施,比较依赖教师本身的水平,教师在实施中不好把握。这也是斯滕豪斯提倡教师作为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原因。另外,其使用范围也不是无限的,它并不适合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传递,比较适合发展学生的理解力、相互尊重等情意因素。
㈦ 浅谈常用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和功能
(一)讲授式
1.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 2.讲授式的结构特点是: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性、记忆性的知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听众;教学程序大体是宣布本课教学目的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四个阶段。 3.讲授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面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纳大量的听众。其缺点是:学生活动少;易受教师教学经验与教材难易及趣味性的影响。讲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4.讲授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教材的统一;照应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并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并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
(二)启发式
1.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体规律,以谈话、问答、揭示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之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2.启发式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谈话为主,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讲清教材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弄懂教材,在关键之处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其领悟;其程序是:比较多样、复杂,视教材的难度及学生的理解程度的变化,一般可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或“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进行。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缺点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师在运用时常常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
(三)讨论式
1.讨论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2.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是:目的上,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退居辅助地位,采用分组或全班讨论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程序上,基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二步,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3.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于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讨论;第二种是就某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三种是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优点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缺点在于难以组织、发动学生,而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又不易控制课堂秩序,而且讨论问题一般费时较多。4.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岐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二)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㈧ 教育学中,班级授课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班级授课制可以大规模地、大面积的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从而扩大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班级授课制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从而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班级授课制是充分发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班级授课制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班级授课制是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学生是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班级授课制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二、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3.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班级授课制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㈨ 视频教学的好处,我学的选修课,老师给我们看视频来教学,请分条简述下视频教学的优点
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