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试分析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一)降低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电子商务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手段,直接降低了企
业经济活动的成本。例如,从中国邮寄一封信件到美国的邮费在5元人民币以上,含有同样
信息量的电子邮件的费用不超过3角。电子商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电子商务的功能与传统
商务活动相差无几,而且成本非常低。电子商务的低成本优势决定了它必将在广泛领域替代
传统商务活动的方式,并能够见此促进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电子商务加快了社会流通,降低流通费用。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通过
电脑网络使信息低成本传播。商品选取、购买都可以在网上实现,电子化的支付也是实时的
。由于可以好到商品销售的实时资料,商家只需要保持较少量的存货就可以满足需求,减少
了存货中积压的资金,例如在美国,有形书店必须持有160天的库存量才能供人选购,使
用电子商务的Amazon只需要保持15天的库存量,而Amazon的人均销售额在美
国所有书店里是最高的。同时,商业机构无需设立零售商店,不需要承担店铺的租金费用,
也不需要承担店铺零售人员的雇用费用,从而降低了商业流通成本。
(二)降低信息的获得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得到信,急是获取商业机会的第一步。电子商务有效地降低了信息的获
得成本。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信息的共享性
。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到接入网络的信息,理论上这种信息是跨地区跨国界的,而且与
传统的书面广告、传真、电话相比,其成本是非常低的。信息获得成本的降低间接地减少了
经济活动主体的经营成本,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三)推动产品创新。
电子商务的创新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包含着传统商业服务和新产品职
务,基于网络的商品销售属于传统的商业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娱乐、通讯等是新的产
品,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产品创新。现在包括微软、网境、Dell等大公司的大部分产品服
务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在美国所有的电子商务营业中有超过70%与网络创新的产品有关
。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通过产品创新推动了市场创新,并且带动了新型信息企业的崛起,
成为经济的新增长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有电脑硬件和软件的支持,网络商业的发展要
求更高级的电脑主频和网络传输速度,带动了系列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一批新生企业也在利
用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新概念,率先进入市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独立的
新兴产业。
(四)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环境。
电子商务将信息传递数字化,使用标准的数据传输数据,能有效的改善管理环境。在企
业微观上,企业内部网络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的低成本共享,管理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
递到每个部门和责任人员,实现信息传递的扁平化,从而可以实现中间管理人员的裁减,降
低管理成本,信息的传递也会更快捷而准确。同时通过接人国际互联网,企业可以实现外部
信息的内化,管理人员可以获得及时的商务信息,加快决策速度。
(五)扩大企业影响力,构成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本身的技术含量较高,属于前瞻性的行业。率先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将在同行
中树立起进取的形象,体现出容易接纳新事物、具有创新的精神,将有助于企业建立健康、
向上的良好形象。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电子商务树立领先形象,使商业伙伴对企业形成
良好的商业印象,建立未来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已有的传统商务活动产生良好的
影响。
㈡ 如何让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网友
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受其他国家压迫的国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遗留留了不少的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们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
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呢?
中国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密集型的制造业,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但这对中国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外国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务,同样的付出,中国的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时,我们还受“贸易保护”的压制,“反倾销”等矛头直指中国,致使中国处于为人家提供廉价商品还要遭受人家打击这一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低廉这一优势也将越来越不明显,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我国的转移也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加工制造是产业链的底端,发达国家掌握了创意·营销等高利润环节,我国就如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一直在为他人创造财富。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资本。
促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中国,由于过去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国民储蓄较高,消费需求不旺,所以我国经济依靠消费拉动并不明显。加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的战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以上,经济增长依靠外贸的比重很大,导致我们放弃了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我国基于战略的考虑,大力进行政府导向型投资,创造市场需求,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形成了出口依赖型与投资拉动型并存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国民购买力明显增强,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觊觎中国这块市场。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更应该开拓自己的市场,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至现在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有能力去实现一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呢?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个方针,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以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一个方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传统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首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仍会存在,因此,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出卖技术而不是劳动力。只有让我们的竞争优势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让保证我们的地位,从而使我们把握主动权,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当然,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自觉地加强管理,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实现集约型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体制转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住房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
另外,我们应该在创意设计环节下功夫。一个产品的利润多产于这个环节,因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还有,我国应当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吸纳就业的容量极大且知识含量高等优势促使它广为推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绝对不可以放过如此好的一个机会。现代服务业急需一批有知识内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资,把握好这个机遇。
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村缺少工作岗位以至于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医疗,教育等也明显比城镇差,因此重视农业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具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农”这个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往高科技效率高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消费。
我国还应当调整好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舞国人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减小我国产业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其他国家觊觎的市场,我们自己又怎能放过?经济制度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远不只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改革中许多问题都极其棘手,正如垄断行业的改革等等,都面临极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确的纲领,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㈢ 运营管理是如何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
对企业明确的关键竞争要素要进行重点管理,否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有效地监控关键要素的业绩,及时准确地掌握细节信息,在业绩的不好的环节采取果断措施,从而达到有效地动态管理。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就综合地体现在客户( Customer )、质量( Qulitity )、速度( Time )、成本( Cost )和服务( Service )等关键要素的指标体系上,这些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市场竞争能力。 固然,出色的技术可以是核心能力,雄厚的资金可以是核心能力,但它们都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方式。 如果没有一种很好的管理运行方式和盈利模式将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再出色的技术也会失败。 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流程和盈利模式就是将资金、人才、技术和品牌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推动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系统。
今天,中国企业已经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善于吸取经济变革的新因素,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长时期内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投资回报率,为企业创造出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在竞争中保持长期主动性。
当代中国企业首要任务是管理的革命 ,体制变了,接着是观念的再造,是价值观的根本变化,观念再造之后是结构再造。 这些都是根本层面的。 企业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竞争者而言的现时存在的状态或情况,企业应努力采用那些能够利用的优势以弥补内部的劣势,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㈣ 中国创造的优势是什么
人才优势
㈤ 深度融合创造发展新优势的意义是什么
一、创造文化引领地区发展新优势是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判断和战略定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北京的充分信任和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北京在体制机制创新等十个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成为全国的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聚集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做文化建设的榜样、文化发展的先锋。
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北京市要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推进九大工程。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将成为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内容。我区创造文化引领发展新优势,既是更好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对接首都文化发展、增强地区发展活力的客观需要。
二、创造文化引领地区发展新优势是推动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需要
当前,我区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目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的发展,转型发展是首要任务,创新发展是根本动力,跨越式发展是迫切要求。文化是最具感召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发展要素,文化引领是转型发展的方向,文化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核心,文化产业是跨越式发展的支撑。我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古寺庙、古村落、古道等核心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极好资源禀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这一最具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战略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努力创造文化引领发展新优势。因此,创造文化引领地区发展新优势,是我区从实际出发,推动转型发展、高端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创造文化引领地区发展新优势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追求质量,但是目前我区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特色不强,有待进一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有影响的文化精品还不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有待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引导;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我区创造文化引领地区发展新优势,就是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不断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在让人民过上富足殷实生活的同时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㈥ 对企业发展有哪些优势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下来的领导者和管理层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向,它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有着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日本大财团三井公司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品牌功能
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㈦ 企业竞争优势创造来自哪些因素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1)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占优势、竞争力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比如:在广东、浙江一带的劳动力都是农村出来的高中生,这些人的素质相当不错;
2)我国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促进这些产品很快地形成规模经济。通常,一个国家的产品首先要在国内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3)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国家十分重视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好多大型制造业的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并且在经济调控中的市场导向作用也很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㈧ 哪些企业通过创造短暂优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公司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一、公司所处的产业环境
公司总是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公司所处环境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得及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公司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某种突发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先市场的平衡;第二,公司外部环境本身并无任何变化,但公司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公司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产业环境对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的影响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变动性,不同产业环境之间的变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公司所处的产业环境能够明显地影响公司市场行为的效率,由此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持。一般来说,每一个公司都身处某种外在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公司产生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于宏观环境而言,对个体公司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这是由于宏观环境一般不直接影响个体公司的决策与经营绩效,而是通过产业环境产生间接影响或发展作用。由此,公司所处的产业环境是公司创造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二、公司战略资源
尽管公司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公司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公司素质实际上就是公司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公司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公司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尽管每个公司都拥有或控制某些资源,但是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为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创造做出显著贡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资源在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理论上讲,某种既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公司应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导致公司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或竞争优势的有无与强调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在于其自身的素质。公司素质表现为公司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运作效率。产业环境只是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条件,公司资源才是关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司资源都能够对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作用,而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胜任这种角色。所以公司战略资源是公司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内在基础之一。
三、公司核心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常是由多家公司完成的。公司面对的是竞争性的市场,所以首先需要分析公司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及其利用情况。在竞争市场上,公司为了及时实现自己的产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形成并充分利用某种或某些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公司绩效的核心,是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难以、甚至无法模仿的某种特点。由于形成和利用竞争优势的目的是为了不断争取更多的市场用户,因此,公司在经营上的这种特点必须是对用户有意义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公司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