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创造教育论 的含义意义··
留邮箱给我, 我把《创造教育论》 整本书用WORD形式发给你!,悬赏分记得适当追加一点。
『贰』 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怎么理解
人们从教育中学到原本现有的文化,再根据学习创造,提高自身创造力,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
『叁』 创造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何谓创造教育?总的来说,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干、训练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热情、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也就是开发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一般说来,创造教育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1)创造环境。创造性的教育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通畅的信息环境。优良的信息环境包括现代的图书情报系统和实验设备系统,它使从事创造的人们能及时、便利地检索、查阅、获取最新、最丰富的信息,包括合理、流畅的信息共享,它使创造者获得最高层次的信息刺激,还包括及时、广泛地学术交流和纵横交织的网络联接;民主的人际环境。营建一个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自由辩论和反批评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对激励人们的创
(2)创造性师资。教师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创造性师资的条件是本人拥有创造力并懂得创造教育的规律,能够热情洋溢、坚持不懈地把创造教育贯彻下去。这是创造教育能否正常进行的主导因素。
(3)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他们是创造教育的对象,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树立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性学生。
(4)创造教育实施体制。创造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目标的转化、教育观念的变迁、各个学科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型师资的培育等,是一个实践过程,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所以实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创造教育得以开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
『肆』 创新什么时候与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
“创客”一词的英文是Maker,指的是那些有创意、有实践,能将各种不同想法变成现实的群体。随着现如今3D打印技术、Arino等开源硬件平台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科技创新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降低,创新和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创客”。接着为创客们提供交流创意思路、制造创新产品的场所和网络平台也大量涌现,也就是“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创客运动”的兴起。
随着“创客运动”的普及,创客理念也越来越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与共鸣,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将创客运动引入学校的热潮。
2009年,美国奥巴马总统宣布启动一项“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在下一个10年内将美国学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从中间位置提升到世界的前列。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未来4年将在美国1000所学校引入创客空间。在这一倡导的影响下,美国众多中小学校开始实施创客教育,将“基于创造的学习”视为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信心与能力。
而我国,2011年以后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创客空间,一些科技公司也陆续举办创客嘉年华、创客大赛等活动。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同年3月,政府报告首次出现“创客”一词,并将“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作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支持。
『伍』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复 60 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制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 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 250 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
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 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 1968 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 1982 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陆』 创造教育的来源
(1)创造教育的溯源。
据考究,创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确提出并具体、系统地实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20世纪30、40年代的一些企业。1933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协会高级会员H·奥肯写成了发明讲义,并向麻省教育部申请在波士顿开办发明训练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这可认为是创造教育的滥觞。
1938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总裁奥斯本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被称为创造力开发上的里程碑,奥斯本也被称为“创造学之父”。10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学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50年代以后,以吉尔伏特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由此看来,创造教育源起于企业界、工业界而非教育界。
(2)创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创造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中小学实施的应是广义的创造教育,是指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点有: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新能力。
『柒』 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
1.给孩子提供尽情探索的环境
在保证孩子身体安全的情况下,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的限制,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时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家长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和创造的事物,如:刮纸、蜡笔和各种玩具,这些都是能够有效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材料,家长应当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能够尽情发挥、尽情探索的环境。
2.当孩子问为什么时,要先听他的想法
孩子都喜欢问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很好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耐心的解决孩子的问题。事实上,家长应当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样孩子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再思考一遍,形成逻辑,再变成语言说出来。在这样的流程中,孩子没有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针对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培养创造力十分有效。
3.重视孩子的逻辑,不要用成人的思路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思维没有收到太多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孩子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天马行空的。面对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家长应当尽可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引导孩子做出实际行动,将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强行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逻辑灌输给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孩子做了错事要先问问原因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也就会犯下更多的错误。如果孩子拿着好好地玩具车,但是把玩具车拆了。家长先不要训斥孩子,而是要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拆掉汽车,拆掉之后有没有什么想法。只有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才能够避免孩子的创造力受到阻挡,更好的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5.如果孩子创作了什么,不要随意评价
当孩子制作了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或者画了一幅四不像的画时,家长不要试图用成人的眼光理解这是什么东西,也不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没有用,没有人这样画画等等。要知道,孩子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尝试,在慢慢的创作中,孩子会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
『捌』 新课改下 怎样开展创新教育 你对创新教育的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气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存在两种基本的状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和消极被动 的学习状态。事实上创新思维仅仅存在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在学习过程中,根 据学习者积极主动程度的大小而获得高低不同的学习效率。如果学生是完全被动的学
习,毫无兴趣而言,那么其学习效率就会显负值。我们通常把这种负值效应称作“逆 反心理”。关于积极主动精神状态下的学习效率之高可以用一个类比来说明,比方说 一个孩子玩电脑游戏,不但学得快,而且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不觉得累。如果能在课堂 上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其学习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及时运用已学知识和自主选择知识的条件和机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关于知识创新理论有这样一段论述:“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于教学上,我理解教学应当形成这样一种新模式:输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求、索取)→输出(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或有新的发现)→反馈即再次输入(关于验证创新知识或新发现正确性的信息,作为进一步主动探求、索取新知识的新的基础)这样一个正方向上数轴模式。用一段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让知识过久在大脑中沉积,而要及时做输出输入运动,输出输入的频率越高就标志着创新思维越活跃。即使是儿童教育也是这样。比方说,儿童学了一个词语,要立即引导他用这个词语组合新的词语、词组,用这个词语描述一个事物。而不要让他死记硬背这个词语以及这个词语的解释。让他在组合和描述中(即运用)中去逐步体会、理解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从而真正掌握这个词语。一句话,我们的教学不要把学习和运用割裂开来,而应当让它们“即时化”。所谓运用实际上就是在大脑进行创造活动。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主动索取新的知识来充实、完善自己的创造。关于这一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育时间用于这一层次,而很少把时间花在更高
层次的智力活动上,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这里所说的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有所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玖』 如何创造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育人文化
教育的个性化,简单言之,即发展个性的教育,也就是重视个性、发挥个性、开发个性、优化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创造性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把人当作教育的主体。个性化教育对每个学生负责,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他们设置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可选择的学习环境,通过各自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发展。
『拾』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