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者花絮

创造者花絮

发布时间:2022-02-24 20:11:20

A. 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族花絮

洛克菲勒家族的亚洲藏品
说到洛克菲勒家族的收藏,必然要想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和艺术中心等齐名。博物馆最初以展示绘画作品为主,后来展品范围渐渐扩大,包括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直到现在,其艺术品数量已达15万件之多。主要展示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的艺术作品。
中国的花鸟绘画成熟于中国的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绘画之一,具有强烈的精神性。中国古代花鸟绘画的发展得益于宫廷画院之院体画的延续,自西蜀、南唐首设画院以来,北宋“翰林图画院”、南宋画院和明代画院的兴盛,对中国花鸟绘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形成于北宋熙宁、元丰之际的文人画以“野逸”之风独树一帜,与院体画形成抗衡,也因此有了花鸟绘画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中国花鸟绘画史深沉跌宕,却也极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文人笔情墨趣和贯注思想情感,其独有的艺术特点,令人倾倒。
西方传统绘画艺术重视色彩的冷暖表现和对色彩的整体的艺术的表现,借助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则等学科,将造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中国传统绘画不是再现性的绘画,而是建立在‘意象’表现基础之上,追求一种通过‘心物交融’的审美过程来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能创造这种超然于物外的艺术境界的自然不是形式,不是技法,而是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沉醉于自然,从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中国的禅的哲学与艺术思想都要求整体地、直觉地体现自然,所谓悟道,不是思辩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禅是以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和传递的东西,而艺术的审美心理,也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感情和想象。它不离开现实,却超越现实。不离开感觉却超越感觉,力求在精神上传达出某种带有永恒意味的超越性的东西。
洛克菲勒家族的女人
劳拉斯贝尔曼洛克菲勒
劳拉美丽贤淑,是老洛克菲勒的夫人。15岁时,劳拉在中学的毕业典礼上做演讲,题目是《我要划动自己的船》。当时她是那个小城里有钱商人的女儿,却用这样的演讲来追求妇女权利,表达对文化和独立思想的追求,引起了高年级学生约翰D洛克菲勒对她的特别关注。
劳拉的父亲对宗教和政治非常感兴趣,热衷于废止运动。他帮助建立教会, 是国家议会的成员,协助逃亡的奴隶出逃到加拿大;母亲则致力于教会工作,提倡禁欲。劳拉也因此深受影响。她有着敏锐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她要“划动自己的船”。
毕业后,劳拉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她周围的人评价她是“一个严谨的自律者,一位完美的老师”。1862年,年仅22岁的劳拉被任命为校长助理。此时, 约翰洛克菲勒开始拜访她。
1864 年9月8 日,劳拉和约翰结婚了。那时,劳拉刚刚度过25岁生日。1866 年8月23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伊利莎白出生。
在劳拉的操持下,约翰一家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7:30 开始家庭祷告, 然后是读书和早餐,食物很简单。孩子们被教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的观念。在学习和家务之外, 他们还必须学习音乐。
由于约翰洛克菲勒经常忙于纽约的事务,很少回家。但他们经常通信,充满着温情。约翰洛克菲勒非常喜欢家庭的感觉,他曾写道,“多好的家庭晚餐,多好的奶油,满桌都是宁静和温馨!”
晚年,劳拉的健康每况愈下。从20世纪的初期开始,她被迫大多数时间卧病在床,在痛苦中度过, 但幸好有约翰这个忠实而周到的伴侣。1914 年9月8 日,约翰和劳拉迎来了他们的金婚纪念日。所有的子孙都来为他们庆贺。“我有一个甜心,”约翰说,“并且我感激我仍然拥有她。”次日,是劳拉的75岁生日。
劳拉在第二年的春天去世。
艾比阿尔德里奇洛克菲勒
艾比1874 年出生在罗德岛,很早就开始接受优良的教育,包括英国文学,法语, 德语, 艺术历史和古代历史, 体操,舞蹈。受到父亲的熏陶, 艾比拥有良好的判断力,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收藏家。
1894 年秋天,在同学家艾比遇见了小约翰洛克菲勒。在长时间的接触和恋爱后,于1901 年10月
9 日结婚,婚后育有6个孩子:艾比、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大卫。
美国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艾比开始她的慈善事业。从1917 年到1919 年,她担任美国红十字会主席,提供经费支持它的工作。
1919 年, 艾比把注意力转移到改善标准石油精炼厂雇员的生活环境上来。小约翰洛克菲勒收购了许多土地,夫人为这些雇员建筑居住社区。
1928 年, 这里又建造了公共议院,议院在1937年成为社区活动中心。该中心为大约4000 个家庭提供诊所、体育馆、托儿所、滚保龄球和会议室。
1929 年5月,随着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建立, 艾比的慈善事业更加扩大化。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成为她永久的个人收藏之地。同时,她的审美洞察力、行政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
1948 年4月5 日,艾比于纽约公寓去世。
伊迪丝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家族王朝的女儿们各自婚嫁。
小女儿伊迪丝曾在星期日学校当教师。1895年,她与哈罗德麦考密克在圣坛前盟誓结为伉俪。新郎的父亲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收割机发明家兼国际收割机公司的创始人赛勒斯麦考密克。伊迪丝与哈罗德的婚姻,促成了美国两大工业集团的合并。约翰洛克菲勒购买了国际收割机公司价值约3千万美元的股份,伊迪丝也自然成为芝加歌最富有的女士之一,被称为“芝加哥第一夫人”。
在公众场合,伊迪丝俨然是一位高贵典雅的贵夫人。不过,她也有古怪的一面。有时,她仍沿用婚前的姓氏“洛克菲勒”签署信件。而且,她似乎并不满足当一个工业巨头的女儿,她时常将自己想象成古代图坦国王新娘的转世化身。
伊迪丝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她从未对4个孩子流露出亲切与关爱。例如,孩子们必须同她的私人秘书预约后才能见她。当一位雇员打断正在举行的豪华晚餐聚会,向她急告3岁的儿子约翰死于猩红热的消息时,她也只是无动于衷地点点头,继续与客人们共进晚餐。
1906年,伊迪丝前往欧洲,去考察一种新型的心理分析和精神治疗法。她的丈夫哈罗德则留在芝加哥,与多名女子发生婚外情。
15年后,伊迪丝才从瑞士返回芝加哥。回家后,她发觉与孩子们的关系明显疏远。而哈罗德为了早日迎聚他心爱的女歌剧演员,不断地劝说伊伊丝离婚。至于3个孩子的婚姻也大大出乎常人所料:儿子福勒是洛克菲勒最疼爱的外孙,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同学的母亲结婚;长女玛蒂尔达17岁时,嫁给了47岁的瑞士马术教练为妻;小女儿穆丽尔一直胡言,说自己嫁给了一个在一次大战中阵亡的陆军中尉的幽灵。后来,又称已同鬼魂离异。最后,她与一个年龄较大的伤残退役军人结了婚。当儿女们忙于各自的终身大事时,伊迪丝正筹划着如何把心理分析法引入芝加哥。她招收了好几个病人,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精神治疗法。
伊迪丝决定在威斯康星州附近的密歇根湖岸边,建造一座专供有钱人消遣娱乐的小城。她出售所拥有的父亲石油公司的股份,以换取资金投入伊迪斯顿工程。但在1929年股市暴跌之前,只完工了一个供快艇停泊的船坞。为了购买湖边的不动产获取贷款,伊迪丝将自己的家庭信托基金抵押给了银行。股市狂泻后,这笔信托基金被银行收取。由于资金严重匮乏,伊迪丝的梦想彻底破灭。
作为父亲的约翰洛克菲勒,多年来对女儿的行为一直感到羞愧。他让小约翰把伊迪丝从湖边的“府邸”接走,送她去德雷克宾馆居住。约翰还供给女儿1000美元一天的生活费。尽管伊迪丝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但这样的日子也并不长久。由于患了肾脏癌,1932年近60岁的伊迪丝离开了人世,比她的父亲早逝5年。

B. 搏激战的幕后花絮

当演员悉数到位之后,制片人最终决定请菲利普·阿特威尔来给影片做导演,他之前曾经给说唱歌手埃米纳姆和“50分”制作过MV,所以对于时髦和尖锐的视觉风格非常有心得,而他就将《War游侠》看成了一个拥有着原始紧迫感的完美集合体,制片人史蒂文·查斯曼表示:“阿特威尔似乎已经把自己的手指搭在了观众的脉搏上。”
而菲利普·阿特威尔做出的最有意义的重大决定,就是让剧本从华丽、老套、可以概括为“黑客帝国”式的动作范畴中解脱出来,他解释说:“当然,我们还是为影片注入了一些动画风格,但总地来说,它是一部绝对赤裸裸、有侵略性的好斗电影--就好像这些事真的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因为我不想观众看影片的时候说,‘等一下,他怎么能以那种方式从墙上爬过去?’特技替身有的时候需要多翻4个跟头,对于一些影片来说,这可能很棒,但我认为《War游侠》维持真实可信才是最重要的。”
元奎,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武指以及动作片导演,他曾经制作出像《非常人贩》和《生死格斗》这种纯动作的电影。而在这部影片中,元奎将和李连杰、杰森·斯坦森以及菲利普·阿特威尔共同创造出现实主义的武打风格,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特技。制片人克里斯托弗·佩泽尔(Christopher Petzel)说:“李连杰是大银幕上的传奇人物,元奎就是幕后成就了一切的功臣,如果电影世界中只有两个名字代表着武术的最高境界,其中之一肯定就是元奎。”而元奎对这部影片也有他独特的看法:“李连杰是一名武术艺术家,他的动作虽然传统,但仍然很酷;杰森·斯坦森的风格则要更强硬一些,既不属于武术,也不算是功夫……总之他们两人的风格是如此地不同,所以我认为观众肯定想看他们之间来一次武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为影片的最后部分设计一套特殊的动作场面,同时它也会成为这部影片的高潮部分。”
菲利普·阿特威尔还特别找来摄影师皮埃尔·莫瑞尔(Pierre Morel)帮助自己将想象变成现实,莫瑞尔与李连杰和杰森·斯坦森都曾有过合作--《狼犬丹尼》和《非常人贩》,而阿特威尔那“以少胜多”的达观和冷静则有效地协助他为影片的视觉特效定义出了真实的基础,莫瑞尔表示:“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你会看到如果有一个人受了枪伤,就会喷洒出大量的鲜血……其实真正的枪伤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所以我觉得一定要体现出枪伤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可能会带来更加与众不同的效果。同时我也要求演员的反应尽量逼真到位,那种疼痛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为了确保动作场景尽可能地真实可靠,菲利普·阿特威尔还把演员们带到了特殊武器的训练基地和警察的新人训练营。饰演狙击手盖伊的成康说:“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持枪,如何进入一座建筑物,如果掩护后面的同伴……基本上就是SWAT特警接受训练的那一套。”
除了一切需要注意的细节部分,李连杰坚持认为:“在动作电影中,最重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打斗。”杰森·斯坦森对此表示同意,他希望影片中杰克与罗格之间的“猫鼠游戏”能够激起观众的兴趣,斯坦森说:“为了成为动作电影而玩命地打斗,只会让故事显得非常空洞。《War游侠》是那种有关一个有思想的男人的动作电影,观众也会随之产生更多的联想,‘他们会抓到这个人吗?正义永远都会行得通吗?罗格应该为一切的坏事负责任吗?’当他们最终知道了答案后,肯定会特别吃惊。”

C. 花絮制作软件

adobeaftereffects这是一款专门用来做片头花絮的软件,不过入门比较难,好在网上教材很多。

D. 伟大辩手的幕后花絮

黑人的问题对于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来说一直是难以解决的一块软肋。黑人自从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开始就从来没有收到过公正的待遇。直到上世纪70年代,黑人在美国还没有选举权,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也没有得到体面工作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在影坛上,情况也是如此,在好莱坞40年代的黄金时期,银幕上却几乎见不到一个黑人的面孔。黑人与生俱来的幽默开朗与俊朗随和原本是不乏表演天才的。但在美国很少有黑人演员得到大众的承认。这种情况即使时至今日也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影坛能取得一些成绩的黑人影星们则就更为难能可贵了。在1963年黑人影星西德尼·波蒂埃凭借在《原野百合花》中的表演斩获当年的奥斯卡影帝可谓石破天惊。在那之前还从来没有黑人染指过这一演艺界至尊奖杯。而在那之后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西德尼·波蒂埃一直都保持着“唯一黑人影帝”的称号。
直到2002年,传奇般的丹泽尔·华盛顿以《训练日》高调加冕,才结束这一尴尬的的历史空白。而丹泽尔·华盛顿的得奖也似乎为黑人影星们都带来了福祉。在他得奖之后的4年中,又先后有两位黑人男星问鼎。首次在短期内和白人演员们平分天下。由此,丹泽尔·华盛顿也更加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富有了浓烈的传奇色彩。
丹泽尔·华盛顿这个出身表演科班,有过舞台剧与电视剧等多类型表演经历的全能演将,如今已是身背5个学院提名、一座影帝和一座男配小金人。在黑人影星中他绝对是后继摩根·弗里曼之辈前启威尔·史密斯之流的中间力量。在好莱坞中像他这样身兼票房号召力与奖项竞争力的演员,即使在白人一线红星中也为数不多。影片卡司名单上他的名字仿佛就是质量免检的标志和千万票房的保证。而如此传奇的人物在银幕上也总是扮演一些不朽的传奇。丹泽尔·华盛顿两部影片《美国黑帮》及本片《伟大辩手》都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真实传奇。前者是美国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黑帮教父。而本片中他所扮演的美国文坛大家马文·托尔森所调教出的黑人高校辩论队曾创造了“十年仅一败”的传奇战绩。在逆境之中,这样一支名不见经传的辩论队杀遍天下无敌手的故事完全就是真实的奇迹!更不用提,当年辩论队中仅14岁的小成员在5年之后,还成为了后来发展为全美最大的民权组织之一“种族平等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袖。真实英雄改变世界的神力,比任何幻想都更为深远(说来也巧,当年的奇迹发生地Wiley高校,正于这些年遭受了财政危机,但电影开拍后得到了捐助重建,又一桩真实美谈)。
而在本片中,丹泽尔·华盛顿除了披挂上阵担纲男主角之外,还人生第二次执掌起了导筒,此前他的导演处女作《光荣时刻》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大大小小的各种电影节上狂拿了14座奖杯和另外17项未果提名。这一次作为导演二番出阵,想必丹泽尔·华盛顿手中的利剑比前次更是锋利不少,再加上他大力相邀《撞车》的剪辑师、《大河恋》的摄影指导等奥斯卡贴牌副将,此次锐意转型的影帝大人在已有《美国黑帮》鏖战影帝的情况下,看来是志在同时开辟出导演这一块年轻的战场。而韦恩斯坦发行方在看过本片后也在已有主要参赛选手《幸福已逝》的情况下临阵将本片编入冲奖军团,可见本片来头已然不小。
而日前新近公布的金球提名名单上当然也没有落下本片的位置。虽然只有一项最佳剧情类电影的提名,但也已经足够证明实力。另外,美国制作人协会日前也宣布将为本片颁发斯坦利·克莱默奖。该奖是协会每年专门颁发给那些表现重要社会题材的影片的。而此前曾获过此奖项的影片中就包括《难以忽视的真相》、《卢旺达饭店》和《晚安,好运》等奥斯卡级的影片。所以这对于本片来说也算是一个开门大喜,不错的兆头!

E. 死水的幕后花絮

这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的惊悚恐怖片,除了视觉上对观者的猛烈冲击外,影片还包含着大量的宗教隐喻,为影片平添了几分浪漫气质。影片的制作班底也是“恐怖”十足,一代惊悚佳作《惊声尖叫》的创造者凯文·威廉姆森担任本片的监制,以他对恐怖电影的驾御能力绝不会允许这部影片的“骇人指数”有走低的可能。更何况,影片还有导演吉姆·格莱斯皮坐镇。吉姆凭借1997年卖座影片《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做了什么》而一炮走红,不过这位异军突起的电影人自那之后除了一部动作惊悚片《狙击杀手》之外,便再没有吓人的作品问世了。时隔八年后,吉姆终于重整旗鼓,再次挑战灵异恐怖影片,吉姆的再显身手显然更值得我们期待。

F. 深入敌后的幕后花絮

扎克·潘还将主角克里斯塑造成一个普通人,以区别于传统的好莱坞英雄,他不是一个飞行英雄,他只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平凡人——制片约翰·戴维斯称之为成熟版《壮志凌云》。明了编导的意图,也就会理解为什么他们选中威尔逊三兄弟中的老二欧文来担纲。欧文似乎更擅长《拜见岳父》这样的喜剧,但他自然的表演风格很适合演绎克里斯这个凡人,深得制片赞赏。他的即兴表演功力和独特的幽默感也给导演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更贴近人物,欧文与飞行员吃住在一起,参加生存训练,还学习操作大黄蜂舰载战斗/攻击机。
相比之下,当过海军通信兵的吉恩·哈克曼可谓驾轻就熟。他塑造的瑞格特威严、诚挚、庄重,受到影片军事顾问的赞扬,认为他抓准了瑞格特对部下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精神状态,为这部战争片增添了人性的光彩。
顺便说一下,吉恩·哈克曼和欧文·威尔逊在不久前又合作了一部喜剧《特伦鲍姆一家》,编导是威尔逊三兄弟的老搭档韦斯·安德森。
初出茅庐的导演
为了创造出新样式的战争片,制片人约翰·戴维斯发誓要找一个“圈子外”的人当导演,冀望没被好莱坞俗套熏陶过的新人能带来新意。他最后选中了来自冰岛、从来没有导过电影的约翰·摩尔。
约翰·戴维斯在1999年的MTV颁奖礼上看到了约翰·摩尔为SEGA公司拍的一个广告。该广告象是一部浓缩的惊悚、冒险、追逐片,画面上满是直升机、摩托车和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技,视觉风格、剪辑手法十分独特,戴维斯说:“从这个2-3分钟的广告可以看出,摩尔看事情的角度与大多数电影人都不同。他有他独特的叙事方法,给人感觉清新。摄影机象是他手臂的延伸。”
摩尔还是个军事爱好者。他熟知各种飞行器和武器的性能和作用,这些知识在拍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连军事顾问也肯定他的努力:“摩尔一心想体现真正的军营文化:军人之间交流的方式、海上生活、武器等等,他做到了。”
影片花絮
本片是第一部细致描写美国海军新型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的电影。
在影片开头,记者提到了“辛辛那提停火协定”,这个协定确实存在,只不过叫作“达顿协定”。
影片故事根据美国空军上校Scott O'Grady的真实经历改编,1995年,他驾驶的飞机在波斯尼亚上空被击落。
美国空军上校Scott O'Grady曾因影片有损于形象而向20世纪福克斯公司提起诉讼,他称自己从不违抗命令。
当卫星用热成像系统呈现出伯内特的图像时,声音效果与1987年的《铁血战士》(Predator)中的热成像相同。
在击球场景中,剧组人员确实尝试用飞机弹射器来发球,不幸的是,弹射器让球立即无影无踪。
片中出现的卡尔文森号航母(USS Carl Vinson CVN 70)曾多次在其他影片中抛头露面。
英国天空新闻台明显出现在片中,该新闻频道和20世纪福克斯都是隶属于RupertMurdoch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
穿帮镜头
片中雷格特制服上的军衔变更多次。
片中3架直升机返回航母的画面中,有两架是单引擎,而在随后的画面中,这3架直升机中却有两架是双引擎。
在伯内特空降过程中,降落伞是矩形的,而当他挂在树上时,降落伞却变成圆形。
当雷格特将一份文件交给伯内特时,纸是皱的,而当镜头切换到伯内特接过文件,纸张却变平了。
在片中对参战机的俯拍镜头中,坐舱玻璃明显反射出照明器材。
当伯内特决定进行反常规飞行时,战机向左转,而在航母的监视屏,却显示战机右转。
当飞机从航母起飞时,机翼两端没有挂载导弹,而当飞机飞行在波斯尼亚上空时,机翼两端出现了导弹。
伯内特和斯塔克豪斯在执行飞行任务时,接到“位于左侧森林”的指令,而当镜头切向飞行员时,他们却在向右侧张望。
影片故事发生在1996年,片中提到的英雄飞行员约翰·丹佛死于空难,而现实中 的空难是发生于1997年10月。
雷格特的直升机由贝尔休伊变为贝尔412。
塞尔维亚人吉普车上的机枪没装弹夹却仍在开火。
1996年的美军军装是传统的粗棉布军装,而片中文森号召航母上的海军着装是从1999年开始使用的。
战机被击落时解体成两部分,而当塞尔维亚人检查飞机残骸时,坠毁的战机却是完整的。
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是从1997年1月才开始装备的,而且最先装备的是斯坦尼斯号航母(USS John C.Stennis CVN 74)。
伯内特被送到撤退集结地,他用无线电告知了雷格特,而雷格特却命令手下找出伯内特所在的位置,集结地点应该是事先确定好的。
在与航母联系时,伯内特称自己的速度已经达到了3马赫,但“超级大黄蜂”战机在36000英尺高空的最高速度为1.6马赫。
男主角burnett在航母甲板玩儿橄榄球,当球落入大海后,burnett呼喊"wilson"。此情节源自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此片于2000年上映,但《深入敌后》的故事背景在1996年。
美军的剧情背景
影片中F16被换成了舰载战斗机F18,但基本剧情的灵感还是来源于1995年发生的坠机事件,该事件具体如下:1995年6月2日,史考特欧葛弟上尉(Captain Scotto'Grady)和一名僚机驾驶员飞行到波斯尼亚的上空时,不慎进入前南斯拉夫共和国禁飞区,被安置在南巴尼亚卢卡地区的塞尔维亚地对空导弹追踪。为了隐蔽盟军的位置,塞尔维亚人开启了导弹跟踪系统。由于确信在这个地区没有威胁,两架美国F-16战斗机并没有安装电子干扰飞行器,也没有安装雷达自动跟踪导弹的反雷达导弹。一个导弹在两架飞机间爆炸,击中了欧葛弟的飞机中部。飞机遭到损坏,欧葛弟拉起控制杆将座位弹出驾驶员座舱。
安全着陆后,他迅速躲进了附近的一片树林中。他不敢马上发射无线电信号,因为一旦发送信号,很快塞尔维亚人就会查到他的位置。到了第四天,欧葛弟才发出去救信号告知自己的位置,第五天他便与无线电联系上了,美国航母“奇尔沙治号(KEARSAGE)”收到了他的求救信号。
援救行动在夜间进行,一共动用了40架飞机。第24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24th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的两架“眼镜蛇”直升机降落在欧葛弟所处的位置,最后一分钟,他点燃了烟雾弹,一架战机上的海军陆战队员救了他。尽管他们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但危险仍然存在。塞尔维亚地面部队开始用手持导弹发射器和小型武器向直升机发起进攻。飞机起飞时,士兵们听到机身周围枪声一片。美国战斗飞行员报告塞尔维亚的导弹部队正在向这一地区扫描,但是他
们并没有得到摧毁他们的命令。半个小时以内,直升机飞到海洋上空,完成了任务。
敌对方历史背景
片中,美军飞机被塞族军队击落,其间描写了塞族和波黑的战争,相关背景如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一个多山国家。其为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个联邦单位之一,首都为萨拉热窝。此国是在1990年代期间,南斯拉夫战争时独立,并且根据戴顿协议,她目前是国际社会的受保护地区,由欧洲议会所选出的高级代表所管理。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两个实体,其一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另一是塞族共和国。波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1377年时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TvrtkoKotromani)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但1463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尼亚被兼并。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许多波斯尼亚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渐渐形成了波斯尼亚穆斯林民族。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成为了奥匈帝国的领地,1914年
奥匈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所刺杀(参见萨拉热窝事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波黑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黑成为轴心国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战后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此时波黑正式确认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和实际民族分布颇有出入。1991年10月波黑宣布拥有主权,1992年2月举行全民投票以寻求独立。波黑塞族人随即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内战爆发。1994年3月波族人(穆族人)和克族人同意共组联邦,共同对抗塞族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黑分为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波黑内战中共有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北约在波黑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由欧盟所取代。
细节背景
剧中,美军飞行员因拍摄到了波黑万人坑而被塞族军队追杀,关于万人坑,具体如下:波斯尼亚最大的集体墓葬地中发掘出1000多具1995年斯雷布列尼察大屠杀的遇难者尸骨。发掘小组组长穆拉特·忽尔提克说:“这是迄今为止在波黑地区发现的最大的集体墓葬地。”这些尸骨都被严重损坏,这种情况在“二级”集体墓葬地中非常典型,这是因为屠杀者为了隐瞒罪行,将尸体从原先的埋葬地点转移到了其它地方。
专家们除了发现这些尸骨以外,还发现了14份文件。这些文件显示,这些遇难者死于斯雷布列尼察大屠杀。这是自二战以来欧洲最残忍的大屠杀。1995年,塞族部落入侵了波斯尼亚的飞地斯里布瑞尼卡。这块地区是联合国规定的安全地带。塞族士兵杀害了8000名穆斯林成年男性和男孩。从那以后,发掘小组在波斯尼亚全境发现了数个集体墓葬地,收集尸体并进行DNA检测,以确定死者的亲属关系。一旦他们确定了死者的身份和亲属关系,就将尸骨交还给其家庭成员进行埋葬。发掘小组说,他们在死者身体里发现了子弹,已经用来捆绑被害者臂膀的塑料绳和布条。在已经发掘出来的3500具大屠杀遇难者尸体中,已经有2500具尸体经过DNA检测确认身份。约2000具尸体被埋葬在斯雷布列尼察郊区的博托卡利。人们在这里最后一次看见他们。后来,他们在这里被塞族士兵包围并屠杀。
网友影评
枪林弹雨下飞起的折翼天使——《深入敌后》影评
《深入敌后》是“9.11”事件后好莱坞推出的一部战争题材的美国大片。虽然还没看到一半我就已猜到结局如何,但其中有些情节曲折跌宕,扣人心弦,还是让我为主人公的命运紧张了一阵子。它作为一部商业片也算是成功的了。
《深》的故事是基于一个真实事件所改编。1995年6月2日,美军飞行员奥格雷迪在波黑上空执行任务时被导弹击落。在接下来的6天时间里,在没有吃没有喝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他,并且在武装搜捕者不断搜查的情况下,他凭在训练学校所学的生存技巧,靠吃草叶子,喝雨水,终于等到了救援的战友。事情见报后,他当即成了美国乃至整个北美军人的传奇及骄傲。6月12日,克林顿总统在白宫接见了奥格雷迪,并且向他敬了一个军礼,欢迎英雄回归。经过艺术上的再加工,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
看题目我原以为是某个或一伙人潜入敌后做一些间谍特务工作,没想到全片就是讲一个人不停的跑,后边有个面色阴森的狙击手不停的追;在大后方,还有来自指挥官与司令官之间的冲突——救与不救。
在浩瀚的海洋上即使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看上去也不过像个暗礁,主人公伯纳特就是在“北约”派往波黑维和的联合部队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飞行员。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这在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船上的平静生活使他不能安于现状,他想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战任务。但是波斯尼亚的政治现实不允许他发挥所长。他深感百无聊懒,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准备退出这场战争。但就是他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换回了已丧失的使命感。由一个小人物变成了一个大英雄。
指挥官瑞格特与伯内特情同父子,为了营救他的“孩子”不惜被革职。影片中这个人物形象比伯纳特稍显暗淡,给我的印象他只是坐在办公室里跟自己和北约司令官较劲,嘴里说着大段大段的台词,其实不听都知道只有两个字——救人。影片过程中,瑞格特在下级与上级之间抉择,关注伯纳特的情况并争取司令官的许可。但略显空洞像个骨架子,不十分饱满。直到片尾,当他带着美国海军军帽,身穿海洋最深处颜色的军大衣,走在黄昏下的跑道上,远处虚景士兵们向他敬礼,画面上打出了几行字,大概意思是因这次违反命令,被撤销指挥官职务,转为文职。我有些替他惋惜,但同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这次的营救行动是值得的。到此,瑞格特的形象才被烘托起来。
再说说反角吧,敌方将军有一个很酷的出场:一个侧面特写,然后再转头露出那双咄咄逼人的眼睛,观众可能这时都被他镇住了。可惜接下去的发展使他亮相时的光芒逐渐褪色,整部影片没露几回脸,更是惜字如金,台词没几句。把本来是应该他表现对伯纳特格杀勿论的狠辣,转到了手下一名狙击手身上。到结尾大势已去时声嘶力竭的样子都让我有些同情他了。
还有那个穿着一身儿“阿迪”的阻击手,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虽然身处军队,但向来喜欢独自行动,而且身手了得,影片到了后来似乎只有他一人能对飞行员构成威胁。可惜导演并没有深入挖掘此人物的潜质,流于形式,让人感觉不过是条会咬人的狗而已。在影片末尾他和同伴在密林中跟踪伯纳特,当同伴踩中地雷并向他求救时,他只是眼看着同伴,漠然转身弃他而走。我感觉这个细节好像是全片仅有的能表现狙击手人物性格的片段,但是谁都知道杀手是冷血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抛弃同伴,这是符合狙击手的性格特点的,所以如此演绎看上去也没什么新意了。
情节总的来说还算紧凑,但还是有些可有可无的插曲,如搭车进入某市,遇到抵抗军队那段,还有当伯纳特前去拿回“证据”,那个想要跟随他的小伙子向不同方向走出画面,最后不了了之,都与主题无关。导演可能是希望通过那些情节来表现当时政治现状的复杂,但加在这个故事中,既让人觉得多余又感到所表现的不是很深入。
战争题材的影片都免不了在场面制作上下大功夫,这也是衡量影片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基本上,《深》作为一个战争商业片在视觉效果上是相当不错的,影片开头就是一组远中景结合、多角度的航空母舰外观的螺旋状俯拍镜头,画面流畅、剪接准确,很有气势,随后镜头拉到甲板上,正是战斗机起飞前的忙碌工作的场面,人群穿梭,手势、旗语交替起伏,两名飞行员穿戴整齐,手挎头盔,并肩走向战斗机的慢镜头特写,配合强劲的背景音乐,不用做任何动作,任何表情,一个飒爽英姿的美国大兵绝对让你神魂颠倒。
影片最有创意的部分,一组异常精彩的空战。这也是这部片子给我震撼力最强的地方。伯纳特的飞机躲避武装分子发射的自动制导导弹,这枚导弹有自动跟踪功能,这场一机一弹的追逐反击拍的相当有水准,飞机灵活的在空中做出各种动作,疾停疾落,垂直上下、左右翻滚,导弹则死死咬住飞机不放,飞机与导弹的尾烟在空中纵横交织成网,巨大的轰鸣与发动机的引擎声夹杂着金属快速通过气流的哨音此起彼伏,下面是波黑地区常见的森林与冬季的黝黑的草原,丝丝的寒意扑面而来,更增加了画面的凝重。两名技术精湛的飞行员好像游戏般灵活迅速的躲避着导弹,紧张之余在视觉上有了极大的享受。
拍摄手法上慢镜、长镜的转换非常频繁,特效处理的镜头,航拍也时常出现,对于音乐的选择也走的是直抒胸臆的路线,情节紧张时,摇滚风格的节奏迅猛如雷,情节发展到转折时,音乐戛然而止,主人公遇难时,那乐曲悲怆感天动地,决战时刻,时快时慢,时急时缓,轻重结合、动静相宜,该煽情的时候,音乐激昂奋进,催人泪下。比如伯纳特冒着枪林弹雨奔向直升机那段,画面中雪地上拼命飞奔的伯纳特跟着激烈的摇滚音乐有节奏的跑着,让观众的心跳也跟着节奏快速跳动,完全进入了主人公的命运,心里喊着“快跑!快跑”。
当然,作为商业片首先应考虑市场因素,这也就使得影片太过注重外部效果而忽视了一些细微的内在的东西。导演花费过多精力在拍摄手法和特效上,疏于人物塑造。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主流片商的中等制作在画面上还是颇有震撼力的。呼啸而过的战机,并非模型的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令人目眩的爆炸,这类好莱坞制作中的标准配置在片中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至于对一部影片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在我看来,他们在该片里看起来即使不像木偶,至多也只是一些符号而已。
其实,无论场面的真实还是内容的真实,无论制作的大小与否,电影中的战争是人类永远的噩梦。那些宏大逼真的枪林弹雨场面,壮观也好,刺激也好;那些故事中各有所求的小人物,悲也好,喜也好,但愿所有这些与战争有关的感官刺激、英雄情结、人性扭曲和人间悲剧,统统只存在于电影之中。无论以何种方式,处于和平背景中去想象、反思战争的人,总是幸福的。
“911”事件后,美国有关涉及战争的电影禁演,人们开始反思电影所表现的暴力对人们的影响。然而,时隔不久好莱坞又推出了战争片,并美其名曰爱国主义教育。对受伤的美国而言,该片是一种及时的宣传工具,《深入敌后》极大地渲染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当然,这些影片是教育,但开禁战争片更是由商业利益所驱使。
与以往完全炫耀美军的英雄主义不同,影片的制片和编导在歌颂的同时,也加入了他们对于靠武力解决争端的危险和不确定性的思考,自觉到美国人对世界事物有时不免天真、有时又充满偏见的态度。例如,在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瑞格特上将要求派更多的士兵投入救援伯纳特的行动时,北约司令官担忧这样的行动会影响到处境微妙的和谈进程,因而责备瑞格特:“你们美国人就关心美国人的命……从来不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通过法国司令官指责,反衬出美国在国际社会上一直宣扬的人道主义。
有人评论说最后一场高潮戏中,一个连的人向狂奔的伯纳特扫射,竟然一枪都打不中,太离谱了。我认为这正是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场白日梦,它剥离了现实的残酷,让我们心中的英雄永远不死,信念不亡。当伯纳特向观众预期那样一跃而起抓住了“救命稻草”,身后那座被炮火毁了一只翅膀的女神像,仿佛与伯纳特重合,重生的折翼天使飞翔于永远属于他的天空。

G. 四分钟的幕后花絮

关于影片
德国电影《四分钟》,以流畅的镜头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整部影片节奏流畅,镜头干脆利落。可以说,编剧、导演和演员都称得上无可挑剔。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虽然影片中涉及到了一部分德国的历史,也许稍微懂得一些的话会对观看本片有帮助,而且从德语翻译过去之后也许就无法诠释得如此精细准确。在这部严肃紧张的剧情片中,还点缀着一些喜剧片段,只是所有的演出都是围绕着主角而展开的。
而且片中的音乐,特别是钢琴演奏,也很精彩,因而可以说,能推出这样的影片,德国无愧于被称为音乐的国度。片名“四分钟”实际上指的的是影片最后结尾的一段,不由让人拍案叫绝。即使看完之后过了很久,再次回想起的时候依旧能够激荡人心。而当观众现场观看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为影片的最后四分钟而鼓掌欢呼。
关于导演
导演克里斯·克劳斯1963年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哥廷根,曾做过记者、画过插图,之后在1991年至1997年期间,进入柏林德国电影电视学院学习。他写过许多电影剧本,例如罗萨·冯·柏汉的《男极圈》The Einstein of Sex(1999)、佩波·丹科瓦特的《C(r)ook》(2004)。另外,克劳斯也写长篇小说,并在许多电影学院教授表演艺术课。
2002年,克劳斯执导了自己的首部故事片《破碎玻璃心》Scherbentanz(2002)。该片随即赢得了巴伐利亚电影奖等十项国内和国际大奖。《四分钟》(2006)是他导演的第二部影片,同时他也是该片的编剧。在这部影片里,讲述了一位痛苦的女钢琴教师,具有挑战性地要把一位赋有天分的女囚犯训练成像曾经的自己那样的音乐神童。
关于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杰妮的扮演者汉娜·赫斯普朗,这位新生代演员,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是一位十分清纯的女孩,而在《四分钟》中,能够把精神世界孤独痛苦、行为暴虐、而又才华横溢的杰妮演绎得如此传神,令人叹服。尤其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影片中的钢琴独奏,正是由她本人亲自演奏的。
影片中有着极其精彩的演出,两位女主角的表演都值得赞叹,其中一位扮演上了年纪的钢琴教师,似乎因为经历过德国战争时期而留下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另一位年轻女孩,虽然具有音乐天赋精神上却有严重创伤。
一个女人被囚禁在监狱的背景情况,加上剧本本身和人物形象都深深吸引着观众,当他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好转,过去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也直接表现在了他们的言行举止上,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信任。而且十分显然,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述方式,绝非那些浮躁吵闹的好莱坞电影所能创造的感觉,影片真实深沉,直抵观者的心灵彼岸。
精彩花絮
·2006年,德国影片《四分钟》参加了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并作为电影节谢幕影片,在放映后便大受好评并且夺得最佳影片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幽默地表示:“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吕克·贝松对该片评价说:“《四分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个艰涩、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主角的演技细腻精湛,配角塑造的形象也很生动。影片中,老师与学生、看守与犯人、过去与现在,交错从容,掌控得当,给人以震撼。”
·影片自上映以来,评论界对其好评如潮,但是票房上却不太理想只有170万美元入帐。
·克里斯·克劳斯的《四分钟》在德国电影大奖(German Film Awards)中获得八项提名,与汤姆·提克威的《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2006)旗鼓相当,一同角逐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各项大奖。

H. 求五月天创造DNA演唱会幕后花絮中“马盖先”什么意思

好像是一个动画英雄人物,是佑伯的偶像
同时也是台湾一个马桶牌子,
貌似是陈腹黑又在亏佑伯。。具体怎么回事就不知道了,千古悬案啊OTL

I. 魔法保姆麦克菲2的幕后花絮

魔法保姆麦克菲 造型不变,表演者不变。
老太太 最后拿出的铃铛说明老太太是第一部中最小的孩子,只不过婴儿老了,迈克菲没老。
电影界有说法,不要和孩子或动物一起演戏,因为你的风头定会被抢光。艾玛·汤普森显然不把这话当回事儿,不但在片中,跟一群小孩儿打成一片,还跟小猪配戏,甚至在首映礼上,她还牵了头小猪走上红地毯,堪称首映礼最大亮点。
为拍摄这部影片,艾玛·汤普森推掉了出演《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的机会。
《魔法保姆麦克菲2》由曾经两次获得艾美奖提名的苏珊娜·怀特(Susanna White)执导,剧本则是由得过奥斯卡的主演兼编剧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执笔,她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Christianna Brand)的儿童系列读物《玛蒂尔达护士》(Nurse Matilda)中的标题角色……距离2005年《魔法保姆麦克菲》(Nanny McPhee)的大获成功已经过去整整5年的时间了,汤普森和制片人林赛·多兰(Lindsay Doran)决定再一次联合英国的电影制作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为这个结合了魔法与迷人魅力的童话寓言,展开一个全新的故事篇章,为人们带去更多无穷无尽的快乐,多兰解释道:“我们总是喜欢将之前的那部《魔法保姆麦克菲》描述成是‘会魔法的保姆对抗这个世界上最顽劣的7个小孩’,在我看来,这类电影作品真正的重心并不是超现实主义的奇幻色彩,而是孩子们通常会养成的糟糕的习惯或行为,然后会出现一个懂得使用魔法的保姆,来帮助他们改正恶习。第一部影片与续集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故事的侧重点已经从父母与孩子的对抗转移到了孩子与孩子的战争——这一次,‘魔法保姆麦克菲’必须得教会这些孩子们5个全新的教训,不仅仅需要引导他们明白应该如何融洽地相处,同时还要以一种不同于战斗的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他们正在面对的问题。”
除了担任制片人和编剧,艾玛·汤普森还将在影片中饰演麦克菲,她表示:“在这两部以魔法保姆为主角的系列影片中,那种因为‘缺失’所带来的痛苦和空虚,占据的是绝对主要的位置……在第一集故事中,类似的感觉是因为布朗夫人的去世而引发的,她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而在当时的环境里,这种情况是非常地真实且普遍的;到了这部续集,孩子们的父亲去参战了,同样符合他们所处的那个背景年代,而且不幸的是,似乎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种遥相呼应的共鸣。”
事实上,在第一部《魔法保姆麦克菲》还在紧张的制作中的时候,艾玛·汤普森就已经开始着手创造全新的故事了,随后她花掉了超过3年的时间去完成剧本。在整个过程中,汤普森一直都在努力地维持着原著素材所具备的灵魂和风格——“
魔法保姆麦克菲”这个角色是从“玛蒂尔达护士”演变过来的,本来只是原作者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家睡前故事里的中心人物而已,这些故事已经流传超过100年的时间了,每一代人都会在里面添加一些全新但大同小异的内容,都是关于一些行为举止非常糟糕的淘气小孩受到拥有着超能力的魔法保姆的管教的童话。差不多是在上世纪60年代,布兰德第一次将它们写了下来,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套系列儿童读物也逐渐积累了一些不朽且永恒的品质,这些全部都是汤普森竭力想要在剧本中呈现出来的东西……也许故事和里面的角色都是新的,但与“魔法保姆”有关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却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包括她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训、她逐渐从丑陋变得好看的容貌、她那根拥有着神奇魔力的手杖以及她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全部都是一样的。
到了续集影片,导演的权杖也从柯克·琼斯(Kirk Jones)移交到了苏珊娜·怀特的手中,由她负责将艾玛·汤普森所创作的讲述新一集故事的剧本搬上大银幕,制片人艾里克·费尔纳(Eric Fellner)说:“怀特之前拍摄的电视电影和剧集拥有的是一种惊人的吸引力,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她的面前……她赋予这部影片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情感,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我看来,完成后的影片充分地说明了她优秀的拍摄技巧和专业角度。”
相同的保姆,全新的家庭
当苏珊娜·怀特收到《魔法保姆麦克菲2》的剧本时,正在非洲拍摄电视剧《伊拉克战争亲历记》(Generation Kill),她在制作这个与美国入侵伊拉克有关的剧集的过程中,每天需要处理的都是一些让人震耳欲聋的巨大的爆炸场面,怀特回忆道:“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我晚上回到房间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剧本……随着我阅读里面的内容,一下子就与它产生了某种无法言明的联系。虽然我非常喜欢第一部影片,但我觉得新一集故事中最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对焦的是一位工人阶级的母亲,虽然她没办法应付自己正在面对的问题,却仍然拼命地想要让一切都维持住完整。在我看来,第一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还得归功于那个淘宝网由艾玛·汤普森和柯克·琼斯共同创造出来的充满神话色彩的人物——保姆麦克菲,她是一个会魔法的保姆,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不过既没有危险性也没有攻击性,完全可以成就一个极具标志意义的电影偶像。”而且,一直以来,像《铁道儿童》(The Railway Children)和《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这种经典的家庭电影,曾经带给怀特极大的影响,她继续说:“虽然我从来没有给电影做过导演,但我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实力,不仅能够将幽默气息与情感维度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而且还能制造出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真情流动。”
在苏珊娜·怀特看来,她在电视和纪录片领域所积累的相关经验,肯定能够帮助她以最快的速度进驻到相对比较陌生的电影世界里,怀特表示:“我觉得之前制作纪录片的经历,有效地帮助我理解了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情感变化,我总是把此当成一种衡量的标准。我曾经亲历过人的死亡、婴儿的诞生以及验尸的全过程,还包括所有的庆典——我想我真的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摄像机去捕捉到那种‘真实’的感觉,哪怕我正在制作的是一个像《魔法保姆麦克菲2》这样完全虚构出来的故事。”
当续集影片的制作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电影计划之后,几位电影人也一致认为,完全有必要展开一个全新的故事内容了,制片人林赛·多兰承认道:“那些没有读过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原著的观众可能会认为,我们的改编电影是完全依照小说的内容所创作出来的……要知道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当艾玛·汤普森着手第一部影片的剧本工作时,她从全部的3本小说中提炼出了每一个用得上的线索和人物,所以到了续集的时候,我们已经没办法继续将原著当成影片的改编依据了,她不得不从零开始。”不过,新一集的故事应该关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呢?从最开始的时候,电影人们就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决定,就是不会让魔法保姆重新回到布朗家去解决一些全新的问题,多兰继续说:“一位导演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我们应该只制作那种有关一个角色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影片,因为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他们生命中第二重要的日子。’事实上,我知道他所指的是那种‘全员回归’的续集电影,几乎没有超越前作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至于解决的办法,就是让麦克菲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去拜访一个全新的家庭,艾里克·费尔纳说:“魔法保姆这个角色看起来有点像‘蝙蝠侠’,不仅拥有魔法超能力,而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她认为必须执行的解决办法。”艾玛·汤普森则补充道:“麦克菲是永远不会变老而且不受时间限制的,没有人知道她花掉了多少时间、拜访过多少个家庭……当我们决定让她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中时,我一下子就有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回到战争年代。我希望她能去一个父亲远离家园奔赴战场的家庭,而母亲则留在了家中努力地让一切都维持丈夫离开前的模样——既有孩子们需要面对的全新的问题,也有父母不得不处理的混乱局面,而麦克菲将会留下5个全新的教训。”虽然已经明确了战争时期的背景环境,但《魔法保姆麦克菲2》从始至终都没有标明具体的年代,看起来很像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过并没有严格的参照或指代。

阅读全文

与创造者花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