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稻米创造者

稻米创造者

发布时间:2022-02-21 03:43:34

A. 袁隆平怎样发明的杂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1)稻米创造者扩展阅读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B. 袁隆平先生比他先生的人米怎么来的,清朝有米吗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是大米创始人

他不是大米的创始人,是水稻专家,是他让14亿中国人解决了温饱,让农民种植水稻增产增收。

C. 大米是谁发明的

是新石器时代里的河姆渡居民就发现了,那时他们就种植了水稻,水稻就是大米

D. 袁隆平的简介是什么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当选“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节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上千次的试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把科研看得比家庭、甚至比生命还重,几十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患上了习惯性肠胃炎,体重下降10多公斤。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但他毫不在乎地说:“只要杂交稻能够培育成功,就是豁出性命,也心甘情愿!”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下田,用自己的消瘦换来稻种的饱满,用自己的黝黑换来稻米的洁白。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试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袁隆平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先后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E. 大米是谁发明的

应该说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稻米,俗称大米。有关稻的起源,依然成为科学界长期的争辩议题。科学家对首批稻的出现时间、地点至始争论不休。

稻的栽培起源于约公元前8200年南中,国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带,另有考古发现在约公元前8200年前的中,国湖南也有种早期稻米。在1993年,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8200年。

水稻在中,国与东,南,亚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在亚洲季风气候区是自古以来的主食,中世纪时引入欧,洲南部。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2013年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二位,仅低于玉米。

F. 稻谷的来历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太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态,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

(6)稻米创造者扩展阅读: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

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变过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将早稻种子和晚稻种子混播,先割早稻后收晚稻;实行移栽,先插早稻后插晚稻。

发展成一年两收的双季间作稻。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

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纪时已实行冬季种植苕草,后发展为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绿肥作物。

沿海棉区从明代起提倡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的增产和减轻病虫害都有作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

G. 什么是稻米文化

中国稻文化堪称博大精深。自从稻谷被古代中国人发现并栽培种植以来,就孕育了多种文化成果,从物质上的生产工具,到精神上的神话传说、宗教、生产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乃至饮食文化等,无所不包。

中国人大都很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个“炎”指的就是炎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大约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他发明了耒耜(一种种田工具),教人们耕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等,与轩辕黄帝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稻米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作用还体现在文字上。古代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谷神”。可见稻谷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影响。在我国,由稻米组成的词语还有很多。“精”和“粹”的实意就是精选的米。

在农耕习俗和宗教信仰上,稻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存着一块完整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也保存着一块南宋时期的“八卦田”,这都是古代皇帝用于祭祀的场所。几千年来,这种风俗和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国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中。在畲族,每年在稻谷黄而未熟时,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饭,置于神龛上,插上香火请神仙和祖先“尝新米”。

当然,在饮食等方面,稻米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长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为主食,他们用稻米为原料,发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清明团子、发糕等大量的食物品种,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资料来源于: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344

H. 被称为“稻米故乡”的古代遗址是

被称为“稻米故乡”的古代遗址是东山村遗址
据考古学家认定,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太湖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米故乡之一,东山村遗址就发现了八千多年前的水稻痕迹。在苏州古城东的唯亭东北,有一座草鞋山,种植水稻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是中日合作《苏州草鞋山遗址古稻田研究》课题的野外项目。自1992年至1995年,每年进行一次考古。八千多年前,苏州的先民就是仰仗于稻米这一最基本食物,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粮食制品往往与稻米紧密相连,人们把苏州称为鱼米之乡,也包涵了几千年的文化渊源。人们在用石器工具来加工谷物粮食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雪白的米粉。汉字的“粉”,即是“米”、“分散”的意思,“粉”字来源于稻米文化。

I. 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资料

感谢邀请

袁隆平老人是我国国宝,他生平有哪些事迹?

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得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J.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观察,偶然发现了一株特殊的稻子:共有10余穗,每穗有160~170粒。第二年,他适时将这独特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分离变异现象十分严重,原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面对这一结果,袁隆平马上想到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顿悟到:那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当时,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上公认的难题,并且全世界都流传着“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不良基因早已淘汰,既然自交不退化,那么杂交就没有优势”的观点。但袁隆平并没有因这些固有的说法而退缩,他坚信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从此,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漫长的探索过程。夏季骄阳似火,正是南方水稻的扬花季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踏烂泥,手拿放大镜,像猎手搜寻猎物一样,在安江农校农场的稻田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无所收获,两手空空。直到第14天,袁隆平才发现了第一株雄蕊退化的水稻不育株。在九个月时间里,他前后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并对它们的杂交第一代和第二代进行了研究,向世界吹响了“绿色革命”的号角。

1975年,由袁隆平任技术总顾问的杂交水稻试验田第一次获得成功,为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了大量的种子。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3600亿公斤,并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三系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美国学者巴来伯格赞扬道:“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打败了饥饿的威胁;是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生活。”

阅读全文

与稻米创造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