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相传,发明了耒耜等农具的是谁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❷ 来 字中间两点换成一横,是什么字
来字中间两点换成一横是“耒”,是一个汉字,读作lěi。五笔输入法字根为DII。
该文内字在北宋时代官容修的《广韵》等文献均有记载:
1、《广韵》《集韵》《韵会》卢对切,音类。
2、《古史考》神农作耒。《易·系辞》揉木为耒。
3、又水名。《水经》耒水,出桂阳柳县南山。
耒字骨刻文演变,如下图,由右到左分别是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2)发明农具耒耜扩展阅读: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丿,从未,未亦声。“未”意为“柔枝嫩叶”。“丿”意为“不”。“丿”与“未”联合起来表示“不柔嫩的树枝”。所以耒本意是指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
例如:耒耨(nòu):耕耘用的农器,指犁锄。
耒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工具。耜用来起土,耒是耜上的木曲柄。耒耜,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同时,耒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带“耒”的字,一般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中国唯一以耒为地名的城市——湖南省耒阳市。
耒还可作姓氏,耒姓见于浙江省绍兴县漓渚镇方尖岩山上碑文。
❸ 古人发明的一种工艺"耒耜(leisi) 是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版以松土,可看作犁权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❹ 闽南地区有哪些常用的农具分别有哪些用途
1、担
担子,用扁担挑的一挑东西。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 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 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 然后翻出。
3、耧车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种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砻
砻,壮族敲击体鸣乐器。壮族称榔。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阳等地。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多以竹、泥制成的。
❺ 一个未多一横念什么
是耒字,读音为: lěi
注音:ㄌㄟˇ,部首:耒部,部外笔专画:0画,总笔属画:6画,五笔86:DII,五笔98:FSI
仓颉:QD,郑码:CKA,四角:50900,结构:单一,电码:5085,区位:8171
统一码:8012,笔顺:一、一、一、丨、ノ、丶
释义:
1.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2.古代农具耒耜上的木柄。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耒耜[ lěi sì ]
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2.鉏耒[ chú lěi ]
鉏和耒。泛指农具。
3.黛耒[ dài lěi ]
即黛耜。4.耕耒[ gēng lěi ]
即耒。古代一种翻土农具。泛指农具。
5.寝耒[ qǐn lěi ]
耒耜等农具放着不用。指农事荒废。❻ 在我国历史的农业有着怎样的成就,还有在农业和工业的发明有这怎样的成果.
楼主你好!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田器”、“农器”和“农具”。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至迟始于春秋。春秋战国之际,冶铁技术先后出现了生铁冶铸、炼钢和生铁柔化三项技术,使铁器成为更富有广阔前途的锐利工具,加快了铁农具代替木、石、青铜制农具的历史进程。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能清除大片森林,使之变为耕地、牧场,也使大面积的田野耕作成为可能;甚至使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功用可分为下列几类:
1、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灵巧的发明。人们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水蜈蚣”。它出现于东汉、三国之际,最初只用来浇灌园地,后来被水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将近二千年来,在生产上一直起着较大的作用。筒车,今天在许多地方还可见到,大约有千年以上历史。这是把一个大的转轮,周围系上许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边,转轮一部分没在水中,水流激动转轮,轮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桢《农书》里记载的水转翻车、牛转翻车、驴转翻车、高转筒车,构造比较复杂,效率比较高,都是从翻车和筒车变化出来的。高转筒车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为了把水引向远处,则有连筒和架槽的发明。连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里面的节,一根根连接起来,下面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涧谷,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架槽的设计基本上同连筒一样,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而已。这类器具,正如王桢所说:“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四,地上有可兴之雨。”反映出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实用。
2、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也有叫臿的。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中国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区普及使用。甘肃磨咀子出土的西汉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说明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型。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镜或犁碗)在汉代已广泛使用。汉代的犁是直辕长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经过不断改进,到唐代创制了新的曲辕犁,又叫作“江东犁”。当时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由铁制的犁镵、犁壁和木制的犁底、压镵、策
❼ 中国古代农具中的耒耜和曲柄梨的形状是什么
【耒耜】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内作犁的前身。“耒”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曲辕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❽ 耒是什么字
一、耒的抄拼音lěi,是个单一结构的袭字。
二、释义:
1.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2.古代农具耒耜上的木柄。
三、耒的部首:耒
四、造字法:象形
五、相关组词:
耒耜黛耒耕耒负耒鉏耒醳耒寝耒耒耨释耒耒子耒庛秉耒揉木为耒耒耨之利
(8)发明农具耒耜扩展阅读:
一、汉字笔顺:一一一丨ノ丶
二、笔顺读写:横、横、横、竖、撇、捺、
三、词组释义:
1、耒耜[lěi sì]
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耜(sì)。
2、黛耒[dài lěi]
即黛耜。
3、负耒[fù lěi]
以“负耒”指背负农具,从事农耕。
4、鉏耒[chú lěi]
鉏和耒。泛指农具。
5、醳耒[yì lěi]
放下农具。
6、寝耒[qǐn lěi]
耒耜等农具放着不用。指农事荒废。
7、耒耨[lěi nòu]
犁与锄。亦泛指农具。
8、释耒[shì lěi]
放下农具。谓停止耕作。
9、耒子[lěi zǐ]
南朝宋时民间模仿官钱铸造的一种钱币。
10、耒庛[lěi cì]
耒的下端,与耜相接的弯曲部分。
❾ 曾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的是
《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人“始作耒”。
❿ 耒耜是种什么样的农具
人类最早的工具显然都是依据用力的方式设计制造出来的。向前用力就是“刺”,这一类的工具有木棒、鹿角、石刀、石铲等等。先将工具高高举起,然后向下用力就是“斫”,或者说“劈”、“砍”,像石斧、石锛之类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石刀和蚌刀也可以归到这一类里。有时需要先向前伸出再向后拉,这就是“割”,石镰、蚌镰等就是这种工具。人类在知道了种植谷物以前,已经制作出来这些工具,用于采集食物和同野兽搏斗,后来开始从事种植时,一上来自然也是使用这些东西。那个时期的农事操作,只有播种和收割这两项,已有的那几件工具也满够用了。以后农业活动逐渐发展,需要更多样和更合用的工具,于是陆续制作了各种真正的农具出来,而这些特为农业生产设计的器械也还是从原有的那些工具演变出来的。 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这耒耜究竟是一物还是二物,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一直是其说不一,而各家的说法又都是在文献方面有根有据。看来只靠引经据典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不过无论如何,耒耜总归是刺土、掘土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而这样一种农具显然是从木棒、掘棒和石刀之类的东西演变出来的。也许就是像有的学者所解释的,“耒”是曲柄,“耜”是柄下端附加的刺土的刃,正如《王祯农书》上所说的“耒耜二物而一事,犹杵臼也”。最早的耒耜大约全部是木质的。因为是取材于大自然,其形制不会是有固定的规格,有的就是一根直棒,也有的是歧头,那就是树枝的分权。用来制成耒耜的木棒上,要是有个位置合适的旁枝能把脚踏在上面,可以协助手力,刺土得以较深,这就会启发人们有意识地在耒柄的适当位置上缚上一根短而牢的横木,这就提高了农具的效率。此外在耒柄的下端缚上一个打磨过的石质的或蚌壳磨制的尖端,那就能更加提高了刺土的效果。可以设想,最原始的耒耜是曾经过这样地不断改进的。(图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原稿撰于1973年,1974年夏修订。 用木棒之类的工具刺土,得利用前推(或下推)的劲儿。人土自然不会很深,遇到土质比较坚硬或者过于干燥,那就要太费气力。于是人们想到制作一种类似斧子的工具,先高举起来,再反转方向向下斫,这样力量就会更大。可能最初就曾使用过斧头来进行开地的工作,后来把斧头的穿柄枘孔改变一下位置,使斧柄和斧刃成为垂直,这就是“钁”了。不久前出土的有商代的铜斧,有人说是钁,钁的样子确实是像斧,区别就在于枘孔的位置。商代是否已经有了钁,这还要今后考古方面提出新的证据。现在只能说,单从农业发展的情况来推测,那时的劳动人民已经制作出来这种农具,这应该说是可能的。 不久以前,还有商代的铜铲出土。这种工具未必是专用于农业生产。不过应当指出,远古时期的器具大多不是专用的,当初制作出来铲这样的工具,也许原是用来掘土、运土的。但考虑到黄河流域这样的自然环境,杂草的滋生是比较厉害的,种庄稼的人显然很早就发觉了杂草对庄稼的危害,因而也就比较早地考虑到了除草的问题。用铲来除草也还算是有效的,因此可以把它看作较早的农具之一。 这里顺便提出来一个问题:古代曾否普遍地使用过铜制或青铜制农具?应该指出,曾否有过铜制农具是一个问题,铜制农具曾否被广泛地使用过,是另一个问题。对农业史的研究来说,后者才是有意义的。不能根据出土了个别的铜铲、铜钁之类的商代遗物,就可以断言那个时期已普遍地使用铜制农具了。依理推断当时铜或青铜制农具的使用范围似乎极为有限。这不仅仅是由于铜和青铜还不很多,首先显然是用来铸造更被重视的祭器和兵器以及贵族们的日常用具之类。更重要的缘故是,统治阶级断然不肯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敢把这些可以当作武器用的东西普遍地大量地交与广大奴隶之手。前面曾经提到过,原始时期的器具多半不是专用的,大致说来,时代越是往前,人类用具的种类也越少,换言之,一种器具更是往往有多种用途。斧的形状像钁,戈的形状像镰,可以用于耕种的,也可以用于战斗。铜的,尤其是青铜的工具,比起石质的和木质的来,要锋利得多,如果被奴隶们掌握了,这对统治阶级来说当然是十分危险的。只是到了后来一切都有了发展,兵器和农具的用途都各趋于专一,与此同时,兵器的杀伤效果大大超过了农具,只是到了这个时候,金属农具才得推广。在历史上,那是进入铁器时代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