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趋向自我实现的创造态度是什么
创造性概念似乎越来越接近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等概念,最终也许会证明这是一回事。
即使对已有的事实不完全肯定,但似乎有必要做出这样的结论: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更确切地说,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它之所以特别重要,与其说因为能造就艺术家或艺术产品,不如说能造就更完美的人。
假如我们对教育人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变成人性丰满的人,能逐步发挥他们所具有的潜在能力,那么,能有这种作用的一种教育就是艺术教育了。
因此,之所以会想到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并不是因为艺术能产生美的印象,而是因为艺术教育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切其他教育的范式。那就是说,假如我们认真对待并尽力去做,使艺术教育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标准,而不是被认为是十分脆弱和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终将有一天能依据这一范式教数学、阅读和写作。
我们所指的是一切教育问题,也是对于通过艺术进行教育感兴趣的原因——只因为它似乎是潜在的有效教育。
马斯洛对艺术教育、创造性心理健康等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深感历史的发展所引起的每一个变化。我们正处在历史上和以往任何时刻相比都是全新的一点。现在生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得多地运转着。例如,各种事实、知识、技术、发明、工艺进步在发展速度方面的急剧增长。显然,这需要我们在对人的看法上、在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上有一个改变。
说得更直截了当些,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人。必须认真地看待赫拉克利特、怀特海德、柏格森的那种观点——世界是一种流动,一种运动,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
假设真是这样,今天显然要比1900年或甚至1930年远更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不同的人才能在一个永远不断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上生活。对于教育事业可以更进一步说:教授事实有什么用?事实用不了多久就变得过时啦!教授技术有什么用?技术也很快就过时啦!甚至工科学校也由于有这样的认识而弄得面目全非。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已不再把工程学仅仅作为一系列技艺来教授了,因为工程学教授过去所学的一切技艺几乎都已经过时了,再学习怎样制造马车鞭子还有什么意义?据了解,麻省理工学院某些教授所做的是放弃念过去的真经,宁愿尝试去创造一种崭新的人——他能随遇而安,能以变化为乐,能即席创造,能满怀自信、力量和勇气对付他生命当中的突发事件。
甚至一切都在改变:国际法在变,政治在变,整个国际舞台在变。人们在联合国中彼此从不同的世纪出发讨论问题。某人依据19世纪国际法发言,另一位依据某种全新的原则回答他,从不同世界的不同讲坛上发言。事情就是变得那么快。
言归正传,如何使我们自己转变为一种新人——他们不需要静化世界,不需要冻结它,使它稳定,他们不需要做他们前辈所做的事,他们能满怀信心地面对明天,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将要降临,什么将会发生,但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在从未出现过的情境中随机应变。这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人。你也许会认为是赫拉克利特型,但请记住,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
但需要特别强调,这种随机应变和灵感,而不去探讨那些己完成的艺术活动和各种伟大的创造活动。实际上,马斯洛甚至不想从任何已完成的产物出发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因为依据我们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性个体的心理分析已经相当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必须在原发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之间进行区分;原发创造性或创造性的灵感阶段应该和灵感的发挥和发展区分开。这是因为后一阶段不仅强调创造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单纯的艰苦磨练,依赖艺术家的日常训练,他或许要花费半生的时间学习使用工具,学习技巧,熟悉素材,直到他终于有了足够的准备,能够充分表达他的积累。
可以肯定,许多人曾在夜半醒来时有灵感的闪现,这灵感告诉他们有某一小说他们想写,或有某一剧本、一首诗词,或不论什么他们想做的事等待着他们去做,灵感是多得很的。而这些灵感的大多数从未达到过任何成就。在灵感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在灵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差别,是极繁重的艰苦作业,大量的训练、大量的修养、大量的实践和重复以及推陈出新的修改等等。那么,第二类创造性所需要的美德,和产生实际成品、伟大绘画、伟大小说、桥梁、新发明等等相连结的美德,这些美德对于其他德性——顽强、耐性和艰苦创业等等——的依赖程度如同对于人格的创造性的依赖一样。
因此,为了保持论述范围的纯净,你也许会说,必须重视这一最初灵感闪现时的即席创作,并暂时不去考虑它会产生什么成果,尽管我们承认它们当中很多都会半途而废。部分地因为这个原故,要研究创造性的这一灵感阶段,需要以幼童作为一部分最好的试验对象,他们的发明才能和创造性大都不能依据产品做出说明。当一个小男孩自己发现十进位制时,这可能是一个灵感的高峰、一个创造的高峰。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一经验的定义说创造性应该有社会效用,或它应该是新颖的,或应该是前人从未想到过的,等等,就把这一创造的高峰一笔抹过。
同样因为这个原故,马斯洛宁愿利用别的例子而不再把科学的创造性当作一种范例。现在进行的许多研究都是有关科学家的创造的,他们已证明自己是有创造力的,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发明家,等等。
难题在于,假如你熟悉很多科学家,你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标准有些不对头,因为科学家作为一群人通常并不如你期望的那样有创造力。这也包括那些曾经做出过发现和确实有过创造的人,那些发表过著述、促进了人类知识发展的人。实际上,这并不很难理解。这一发现与其说能使我们对创造的性质有所认识,不如说它仅仅说明了一些有关科学性质的问题。马斯洛说:“假如允许我更放肆些,我甚至要说科学是一种技术,利用它,没有创造力的人也能创造。这绝不是取笑科学家。我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事物,能迫使缺乏创见的人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尽管他们自己不是大人物。”
科学是一种技术,是社会化和制度化的,以致并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掌握了它也能在知识的进步中起点作用,这是马斯洛对它所说的尽可能极端和激烈的评语。由于任何一位科学家都不能脱离历史的怀抱,都只能站在很多前人的肩膀上,成为一个大型篮球队的一员,成为一大群人中的一员,因此他自己的缺陷可能也被掩盖了。他变得万人瞩目,值得大受敬重了,因为他参与了一项伟大而值得敬重的事业。因此,当他发现了什么的时候,这不过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一种协作的产物。即使他没有发现它,或许其他人也会很快做出这一发现。因此,选择我们的科学家,尽管他们有过创造,仍不能作为研究创造理论的最佳对象。
另外,除非我们认识到几乎所有我们一直在使用的创造性定义和我们所使用的大多数创造性例证绝大多数都是男子的或男性的定义和男子的或男性的产品,我们就不能说是在彻底地研究创造性。我们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到妇女的创造性,仅仅因为那种简单传统上的定义只把男子的产品说成是有创造性的而完全忽视了妇女的创造性。通过对高峰体验的研究,马斯洛认为应该注意把妇女和女性创造性作为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因为它较少涉及产品,较少涉及成就,较多涉及过程本身,涉及进行中的过程而不是明显胜利和成功的峰巅。
这是我们所谈论的问题的背景。
为什么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激情的灵感阶段,会追悼过去、不思未来,而仅仅生活在现时之中?他付出了一切、深深迷恋并全神贯注于现在,沉湎于当前,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眼下的问题。或者引用阿什顿·沃尔纳的《老处女》中一句完美的话来形容这种情境。那位教师倾心于教授她的学童阅读的新方法,说:“我完全沉迷于现在了。”这是我们急需解开的谜。
这种“完全沉迷于现在”的能力,绝对在任何一种创造性中都是必要的。但创造性——不论在任何领域中——的某些先决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这种变得无时间、无自我、置身于空间、社会、历史之外的能力有关系。
事情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这种现象已成为神秘经验的一种冲淡的、世俗化的、常见的变式,它那么经常地被描绘过,已变成赫胥黎所说的常存的哲学。在各种文化中,在各个时代,它染上了多少不同的色彩,而它的实质总是能认出的——那是同样的。
它总是被描绘为自我的丧失,或有时又变成自我的超越。有一种和被观察的“实在”的融合(和眼前的问题的融合,应说得更中性些),在两重性存在的地方浑为一体,一种自我和非我的结合。普遍的说法是有一种对隐蔽真理的觉察,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启示,一种面纱的脱落,而最后,几乎总是如此——全部的经历被体验为幸福、心醉、欣喜若狂、兴奋昂扬。
毫不奇怪,由于这一震撼人心的体验比任何可以设想为人间的事物要伟大多,以至它经常被认为是超越人类和自然的。这样的“启示”往往用来作为各式各样的“天启”宗教的基础,有时是惟一的基础。
但是,甚至这一在所有体验中最非凡的体验也已经被列入人类经验和认识的范围。对被称为高峰体验的研究,和称为心醉神迷状态的研究,完全是不谋而合地做出的,都证明这些体验是十分自然的,这是很容易调查的。而且,和问题直接有关的是,它们能向我们说明许多有关创造性的问题,正如也能说明人在充分发挥作用时的其他方面一样,例如,当他们在最充分地认识自己时,最成熟和最发展、最健康时,总之一句话,人性最丰满时。
这种充斥于现在、超越时空而使人完全着迷于此,正是高峰体验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在又觉得,这些高峰体验研究使我们懂得的道理也能十分直接地迁移到对现实的经验、对创造态度的丰富理解。
我们没必要受这些异常而不极端的体验的限制,尽管现在似乎已很清楚,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认出现过狂喜的时刻,只要他们进行了足够的深刻回忆而我们访谈的情况又很适当。我们还能提及高峰体验最简单的变式——入迷,集中注意,或沉缅于任何事物,只要它十分有意思,足以完全吸引我们的注意。这不仅是指伟大的交响乐或悲剧;这样的效果也能由一场扣人心弦的电影或侦探故事或仅仅变得专心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从我们都有过的这样普遍和熟悉的体验开始谈起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我们能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受或直觉或移情,也就是能得到一种直接经验的知识,关于思想家“高级”体验的朴素变式的知识。起码我们能避免那种时髦的、空中楼阁似的、含有隐喻而极端晦涩的词汇,那在这一领域是很普遍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这些时刻中发生的事情呢?
Ⅱ 原型启发应具有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理论研究与应用
基本原理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它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具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思维训练
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求你善于并细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从某种事物的性能或某一动植物的特性,得到创造性的启发,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原型启发论
the theory ofprototypeenlightenment,原型启发论是创造性构思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成功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原型”的启发。原型启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灵感,一为类比。原型启发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不限于单一。从众多的实证中,可以区分出若干种不同的启发类型。
概述
历史典故
鲁班爬山时,手不小心被一种丝茅草割破,疼痛之余,他惊诧柔弱的小草竟如此锋利,他怀着浓厚的兴趣研究、琢磨小草的构造,终于找到了秘密所在:草叶边缘的毛刺就是“利器”。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一下铁片,岂不可以断木如泥?锯子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1]
现实依据
这种思维方式应用非常普遍。人们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飞机机翼;通过对骗幅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从飞鸟到飞机,从开水壶到蒸汽机,从海豹皮到南极探险服,从木蛀虫到地道导管软钻机……
也有人把“原型启发”称作模仿思维法,但简单生硬的照搬是不行的,还要有创新。举个例子吧:我们在下雨天,最讨厌雨水顺着雨衣流进鞋里。北京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发明了一种充气雨衣,雨衣下面是一个气圈,充气后雨衣张开,雨水便不会灌进鞋子了。他的充气雨衣的构想,便是从芭蕾舞旋转长裙和游泳圈这两个原型得来的。由于具有启发作用的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相似之处,加上创造思维活动,便形成新的构想方案。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发展史上屡见不鲜
Ⅲ 创造性培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
1.主体主导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自觉性,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2.求异求优原则
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灵魂。
3.启发探索原则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操作原则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事创造实践,在创造实践中学习创造技能,增长创造才干,发展创造兴趣,强化创造精神。
5.民主和谐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机诱导,不搞“一言堂”。
6.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
7.成功激励原则
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成功,高度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成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追求成功创造的心理品质。
8.积极评价原则
努力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方面的创造性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对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9.全体全面原则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善待后进生。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注意创造性智能因素的培养,还要注意创造性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0.不悖伦理原则
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求异,但要注意伦理要求。
Ⅳ 创造性的人有哪些特质
思维敏捷 思维的流畅性 不拘泥固有的模式
Ⅳ 请问:科西克的“伪具体”概念的主要内容和批判意义
要理解他的“伪具体”就先要了解他所说的“具体”。
所谓“具体”其实是一种精神,即主体用自己的原发性、创造性来理解并改造世界的精神。他在这里借鉴了老海的“存在的澄明”,强调个体的本真性和真理的自身呈现。
但所谓的原发性也可能其实并不原发,而是受一种虚假总体的观念蒙蔽,因此这种“具体”根本不是创造性的而是派生性的,所谓的自主性是虚伪的。在他看来,人的实践特别是直接功利主义的实践和日常思维即是“伪具体”,这种说法和老马的“异化”理论异曲同工。
意义
通过总体与具体关系的重新建构,破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制度对人的束缚与统治;试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僵化”的经济政治结构对人的压抑与制约。重新确立人的自由和主体的地位,把虚假因素对真正主体——人的遮蔽与压抑解除掉。实现真实主体的真正解放,重新思考和理解个人与社会、具体(部分)与总体(整体)的真实关系。
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有低控制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原则。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有低控制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
实践性
)原则。
Ⅶ 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是什么力量
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成大事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
如果说具有批判力的思维可以激发人们创造性思维的话,那么,创造性思维则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少突破。凡是保守、陈旧的思考习惯只能重复过去,而不能改造过去。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
我们必须明确那些不能突破自身局限的人,之所以在许多场合毫无起色,是因为固守常规性思维,从而决定了自己不可能成大事。常规性思维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固有思路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大事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是在没有前人思维痕迹的路线上去努力控制。
因此,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大事,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的风险。但是,无论它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因为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常规性思维虽然看来“稳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不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对于试图成大事的人米说,必须明白: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运朋创新性思维,提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的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做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一个人成为成大事者的能力。
创新思维不断满足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探索尚未被认识的世界,从而打开新的活动局面。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那么一个人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就不可能在创新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哈佛教授认为,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成大事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活动,为自己的成大事之路奠定基础,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提到创新,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活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进发出创造的火花。成大事者在事业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标会不断产生,在为新的事业创造奋斗中,实现了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标,就会产生新的幸福。
对于一个成大事的人来说,创新和幸福是什么关系?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创新看做“快乐的生活”,“一种根本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新是生活的最大乐趣,幸福寓于创新之中。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似的创新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生活的伟大、幸福就寓于这种劳动之中。”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创新与幸福的内在联系,说明创新是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为什么说创新是成大事者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我们知道,幸福是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们需要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高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要,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取决于创新,即他的幸福和成大事与否在于创新。
世界上因创新成大事的人简直就是不胜枚举。
法国美容品制造师伊夫·洛列是靠经营花卉发家的,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触颇深地说道:
“能有今天,我当然不会忘记一个司空见惯的秘诀,而这个秘诀我尽管经常与它擦肩而过,但过去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对待。而现在我却要说,创新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奇迹,它给了我成大事的支点。”
伊夫·洛列1960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年,他已拥有960家分号,各个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兴旺,财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品的桂冠。他的企业是惟一使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他的成功有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一个人成大事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而刻意创新的叛逆者。”这是百年哈佛人生哲学的理念之一。我们能从所有成功者的身上看到创新思维对于人生成功所起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感悟百年哈佛》
Ⅷ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多为精神紧张、感觉过敏,经医师劝说即能改善;体质较弱也易产生痛经,提高体质后能缓解症状;由于子宫位置不良、盲目细小造成经血储留也是痛经的常见原因,怀孕后能使症状消失。
Ⅸ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已经列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音乐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从人的大脑结构看,左半脑进行的是逻辑思维,右半脑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都是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能促进右脑开发,从而提升大脑创新能力。
2011版音乐课标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思想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如何通过合适的途径,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下面谈谈我这几年在课堂中的一些研究心得。
一、发挥想象,激发创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经常有老师评价这个老师把学生教“活”了,那个被老师教“呆”了。“活”与“呆”往往是思维空间的宽与窄。孩子是富于想象的,而想象是拓宽孩子思维空间的最佳途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地听、主动想象、主动表现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过多讲解会阻碍学生的体验想象。老师应简化自己的讲解,多提问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多听、多想,主动体验,参与创造活动。以《沃尔塔瓦河》为例,为了让学生的想象不受约束,我在初听音乐时并没有告知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听着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当音乐结束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感受到“神秘的宇宙”,有的是“森林之战”,有的是“银色的河流”。丰富的音乐形象正说明学生的想象得以发挥,思维也随之飞舞起来。再次欣赏时,我出示了几副图,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小溪、河流、森林、乡村婚礼、月光下的水仙女”的音乐意境。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最佳状态,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思考,激发出潜在创造力。
二、强调实践,鼓励创造
2011版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学实践和音乐创造放到了一个层面上,强调音乐实践说明课堂中必须以实践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音乐知识的学习应该从灌输式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创造意识,发展创造能力。曾经有段时间我让学生自制乐器,心灵则手巧,动的是手,练的是脑,自制乐器,培养的正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我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欣赏了英国的“破铜烂铁”,中国达人秀的“蔬菜乐器”,并演示了自己制作的纸盒吉他,从简单到复杂地给他们介绍了一些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方法,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研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在一定的难易程度上自己动手制作简易乐器。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雪碧瓶制作了沙球,有的用吸管制作了小排箫,还有的用玻璃瓶做的排钟,我请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尝试演奏,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创造乐趣,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课堂外,我尽量找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实践,正好我们学校有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以往都是特长生参加得多,并且请专业老师辅导,而且很多节目是照搬下来的。所以我们和学校商量后,决定原创的节目在打分时会给一定加分,鼓励学生自己创新,事实证明,学生很乐于自己谱曲,编舞,编排小品。很多非特长生加入进来编排节目,很多环节的设计老师也意想不到,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
三、创设情境,表现创造
音乐这门艺术,很多素材内容不是来自学生身边,有时间也有空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陌生遥远,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需要创设美、智、趣的情境,将教学内容还原到产生知识的原发情境中。《当兵的人》这节课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带学生走进军人的军营生活,感受军人的精神。然后请学生站起来随乐踏步,体验进行曲的行进特点,请他们大声跟我念”一二三四”口令,要求他们声音注意高位置,声音要整齐饱满,表现出军人的气魄。并且让学生谈谈军人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当说到军人站坐姿都很笔直时,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都挺直了腰板。在学会歌曲后,我请学生联系歌曲内容和主题思想,启发他们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有的学生自编舞蹈为歌曲伴舞,有的学生用吹口哨的形式为歌曲加上引子,还有学生自己在歌曲中加入了beatbox,学生兴致盎然地展示着自己的创意,情境的创设,艺术氛围的渲染,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自主而快乐地表现创造。这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审美创造的欲望。
综上所述,老师要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多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领悟音乐内涵,逐步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