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1、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2、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在玩中学习,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情境地创设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体现学习过程的活动化,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而游戏恰好为这种数学活动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练习课中,游戏的运用更为广泛,诸如青蛙过河、巧编手势、智力闯关、学唱儿歌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我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练习课上,便大胆抛开教材所准备的一些练习,放手让同桌相互出题,以手势表示出每道题得数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练习。学生个个表现踊跃,表现出十分的兴趣,创造出很多不同的手势,促进了个性化的学习。又如在一节练习课上则用学唱儿歌做练习的游戏方式,也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游戏中让同桌合作,两人扮演小蜜蜂,边出示数字卡片,(如45和9)边唱儿歌:“两只小蜜蜂呀,飞到数学宫呀,飞呀,算呀,和是(54)呀,差是(36)呀。”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儿歌进行再创造,如“两只小花猫呀,跑到数学宫呀,跑呀,算呀……”。这样,把趣味游戏引入课堂,避免了练习课中旧饭重炒的乏味性,学生感到十分新鲜。而且这样的练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多了一份自主性,多了一份兴趣性,更多了一份创造性,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又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增强,更使学生感到计算课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体验探究过程的有趣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在教学目标上,设置合理,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一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二是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怎样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梯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让课堂变得更加生趣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聪明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富有激励性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的首选。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他们,并且进行鼓励赞赏。然而置身于课堂,学生听到的最多的评价便是教师的“你真棒!好极了!”即使学生做对了一道很简单的计算题,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夸奖“你真棒!”这样泛泛的称赞和过多过滥的表扬是否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赞扬的贬值呢?要看到的是: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已经被老师称为“棒极了”,所以课堂上就左顾右盼,不再认真聆听了。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喜欢上数学,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开启思维,提高能力,我们就应该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疏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引导学生,变难学为易学;指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探索、多观摩、多实践、多总结
② 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创造性和趣味性在哪里论文
电子书包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版,提高课堂效权益。然而,一些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授课时,会无原则地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如果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堂课安排的内容太多,进度太快,信息切换过于频繁,信息呈现过于花哨,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探究发现。
③ 2020钢琴考级时间
2020年6月13日—2020年7月14日,由于疫情因素影响,暂定考试时间:2020年8月20日—26日。
报名时需出示考生身份回证件及音基证书,答需提供姓名、拼音、性别、生日、民族、身份证号、手机号、报考专业、级别、曲目、报考教材、家长姓名、地址、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手机号、已取得的音基证书编号等信息。证书数据将提取考生提供的报名信息,一经生成无法更改,请认真核对报名信息。
报考各专业5-7级的考生,须验证音基(旧)三级及以上证书或音基(新)初级证书;报考各专业8-9级的考生,须验证音基(新)中级证书;报考各专业演奏级,须验证本专业9级证书及音基中级证书。
(3)创造性趣味扩展阅读: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将分两大项进行:一是声乐、器乐的专项音乐表演技能考试,二是音乐基础知识考试。为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双方已组织专家对各项音乐表演技能的等级考试编排了新的教程,设置了“音乐基础知识”考试项目,编写了相应教材,制定了考试标准。
考试评价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提高音乐知识、素养与技能的有效途径。
此套新教材是由我院赵易山、戴嘉枋等多位顶级专家针对以往儿童在这项内容学习中普遍感到较为单调枯燥而难以进步的情况而重新编写的,教材结合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融入了动漫及多媒体等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赋予了它“音乐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新的特点,使之更容易接受。
④ 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和创造力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对一些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就他们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6%;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5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通过分析和总结,我认为造成以上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校外因素。主要是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不惜花钱进入兴趣班学画画。而一但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不但不支持孩子们学画画,还阻止、扼杀孩子们的兴趣,灌输画画是不务正业的观点。这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是“副业”;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才是“主业”。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校内因素。有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校外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当对事物的认识想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老师要求作业画女生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生,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生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搞一刀切,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进行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各地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只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他们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 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从而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我们可以利用瓷都特有的条件,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由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来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使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⑤ 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的兴趣及创造力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幼儿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带孩子去百货商店时可以参观不同的柜台,问孩子柜台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售货员是怎样卖东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兴趣是美术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兴趣和爱好象催化剂一样,能不断地促使幼儿去实践、去探索,不断开辟智慧发展的道路。幼儿对画画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加以培养,使之保持持久。当幼儿一旦以极大的兴趣参与画画时,他们必然以更大的热情积极而努力地完成作业。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应注意几点: 1、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戏性。 2、教材难度要适中,教学要求要注意针对性。 3、教师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要浓厚,辅导的态度要亲切,辅导要注意启发性。 4、教师要同家长密切联系,不断沟通情况,注意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 一、 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绳子能干什么?……。 3、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4、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5、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
⑥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涉猎面较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中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
(一)母语激趣。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我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我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魅力激趣。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我始终认为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语文教材涉及政史哲经,数理生化,包罗万象,丰富多采。”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例如,有的教师整天都向学生口头强调要加强积累,而自己却不能背诵几首诗,这能让学生信服吗?反之,一位能够对古诗文信手拈来的老师,本身不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最好的榜样了吗?如果教师自己“内存”不够,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并不天生就具备的,它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够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呢?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文学气质浓、理解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这个调查可以进一步说明教师的魅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本激趣。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例如一个中学生学习语文感到很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学习。如果他只是因为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而对语文本身并不感到兴趣。这时他主要是靠意志努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而现代中学生并不是每人都能如此学习,所以利用文本吸引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了。教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典范文章,其内容有抒情性、叙述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一文时,我将中国封建时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作对比,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染学生,引出课文。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之后,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再如:在上《等待散场》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旋律,自古以来有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双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相向和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壮美殉情无不是一段凄美的乐章。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一个平凡、温馨而又感人的现代爱情故事《等待散场》。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2)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利课堂用提问、教具、图画、投影、音乐、表演、游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在设置情境的时候知、情、意并重,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一定程度的再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语文阅读材料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多媒体使真切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并存,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化的图画,能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产生感情共振。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利用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与课文相关的点进行同类联想或设疑问制悬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如:问学生的家在哪里?家和住处的概念内涵是否相同?对家的感情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设问,学生学习探究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出来了。课堂教学中,播放《我想有个家》的音乐,能有效刺激学生心理,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结果,不能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实行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灵感,趁热打铁,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撞击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学《华罗庚》时,我跟学生说自己读书的感受,从他的事迹中受到5个方面的启示,问学生阅读本文后能否有比老师更多的收益?学生产生兴趣后,踊跃发言刚开始时有些同学一下子不能认同他人意见,我先没有正面评价,只是鼓励引导他们能结合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记述或评价来支持自己的说法。结果教室的哄笑声停下来了,学生们深入到文章中阅读、沉思,然后时机也成熟了,我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经过探讨,学生都好说出一些阅读的收益,答案竟达10个之多:有的说有志者事竟成,做人要有志;有的说光有志还不够,还需坚持不懈;有的说面对困境挫折,不能低头;有的说勤能补拙,读书做事要勤奋;有的说做人要谦虚;也有的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要爱国;有的说成功需要机遇和伯乐;有的说衡量人才要看能力不重学历;有的说成功也要一定程度的天赋。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3)创设情境,唤起美感。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情景。众所周知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学时,教师应捕捉文学作品的闪光点,然后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为课堂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美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动和感染,从而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使学生打心眼里爱上语文。如在上冰心的散文《霞》时,我使用媒体努力表现出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配合格调高雅,旋律和谐的音乐,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能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
(四)实践激趣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勇于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自然世界之中。新课标提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人身经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一份调查显示:我们今天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体质下降了;智力提高了,品德下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学生与大自然的割裂,学生就像笼中的小鸟一样,没见过高山、没见过河流、没见过天空、甚至没见过大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又怎么会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自然发自内心的关怀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当儿童跨进校们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从中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恢复已有的活力和创造性,必须彻底打破这种牢笼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自然和生活里自由感知、体悟和升华,或许这才是真正找到了一条激发学生灵感的道路。
由于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积累较少。因此有些老师就认为农村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在语文上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我们虽然有些方面条件不太好,但是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能够真正的贴近自然。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他们走出课堂细心感受自然的伟大、和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在观察自然并与自然的对话中,在劳动中学生获得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领略了自然界里万物坚强意志。他们学到的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知识。在这里,小草坚强的生命,大树伟岸的情怀,小鸟力争的自由,雄鹰奋力的搏击……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深深的震撼。由物及人,质朴的农民们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坚强。有些学生虽然家在农村,却也不曾如此领略过农村生活,如此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活动无疑使学生对生命充满了敬意。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语文产生巨大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他们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由对语文深感头痛到真正热爱语文,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而过去,这些组织都需要教师一再强调,学生才当成任务去完成。现在,学生的积极主动让各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有声有色,而学生的一些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遨游书海的活动,感悟人生的活动等等无疑是与新课标的精神高度一致的。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了一些体会。在新课标的热潮下,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
⑦ 谁能帮我想点新颖创新的趣味小游戏 个人项目 一定要个人玩的 比赛性质的
疯狂小人战斗,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