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被腰斩的名人谁最可惜
袁崇焕大将军
②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死于腰斩的人是谁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人,他49岁时死了老婆。后又花了一千多两银子娶了21岁的女子林氏,这林氏,外表长的如花似玉,内心却水性杨花。 这一年,俞鸿图奉旨出任湖北学府主考官。任职期间,规定不准携带家眷。可是,他刚到湖北,林氏就专程赶至武昌,租下一间客房,暗地里和他相会。身边的老仆人提醒俞鸿图,此事非同小可,劝他赶快让夫人回京。那林氏施展了女人的一切手段,将俞鸿图弄得始终下不了决心。 考期渐近,一天晚上,林氏提出要陪丈夫喝酒,几杯下肚后俞鸿图已昏昏然,竟然当着林氏的面说出了试题的内容,并炫耀说:“若由他答题,该如何破题、承题、领题…… 祸起萧蔷,其实林氏此次来武昌,是按照情夫的计策,从丈夫口中套出考试试题,然后高价出售,赚笔大钱后两人就远走高飞。 泄露考题的事很快传到了湖北巡抚王士俊的耳里。王士俊和俞鸿图素来不和,于是王士俊当即写成奏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雍正皇帝见此奏折,勃然大怒,立即派出钦差大臣邹升恒,令其查证事实,如无误,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正视听。 邹升恒到武昌后,第二天就来个三堂会审。在人证物证面前,俞鸿图有口难辩。为了平息社会舆论,邹升恒在武昌大街上设立刑场,邹升恒当监斩官。正午时分,刽子手握紧铡刀,一刀将俞鸿图斩为两段,顿时肠流血淌,惨不忍睹。 后来,邹升恒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将俞鸿图死时的惨状作了描述,雍正听后动了恻隐之心,于是降下御旨:“由今始,废除腰斩刑。”就这样,我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实行的腰斩,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被废除,所以俞鸿图就成了最后一个死于腰斩的人。
③ 一代名相李斯最终死于腰斩,这种刑罚从何而来到底有多残忍
腰斩是古代比较早的一种刑罚,就是把犯人的身体从腰处斩一刀,分成两半,这种刑罚恐怖的地方在于犯人不会立刻就死掉,十分痛苦。
想起古代的各种刑罚简直是令人竖起汗毛,在电视剧里经常看见用非常残忍的方式来惩罚犯人,像当今死刑都是很温和的,古代的死刑更是恐惧,凌迟、斩首还有腰斩,我们比较常看到的就是斩首,就是将人的头砍下来,斩首后来用枪决代替了。
而俞宏图根本不知道,可是他的仆人和小妾都承认了,他不得不认,最后执行腰斩,俞宏图执行腰斩后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才死去,雍正知道后,认为这个刑罚太残酷了,便下令封刀,从此便没有了腰斩。
④ 古代腰斩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刑罚,谁是第一个处罚的人
据说是李斯。腰斩是一种非常残酷,可以说是丧心病狂、泯灭人性的刑罚。它的残酷程度堪比五马分尸、凌迟等酷刑,所以说非常恐怖。腰斩腰斩,顾名思义,就是从腰部斩开。它不同于砍头这种刑罚,将人从腰部斩开,人并不会马上死去,而是会痛苦挣扎一段时间后,才会死亡。据说,古时候第一个被实行腰斩的人是李斯。
腰斩的可怕程度主要在于,往上一分,痛不欲生,往下一分,生不如死。也就是说,刽子手在行刑的时候,如果稍微往上一些,刚好在某些重要器官的部位斩断的话,人虽然极端痛苦,但是会极快死亡。但是要是往下一点,那么人不但要承受极端痛苦,还不能马上死亡,最终失血过多而亡,或者活生生疼死。一代权臣,害死韩非子的李斯,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⑤ 秦二世是不是发明腰斩
不是,腰斩早在商朝的时候就有出现。
最初腰斩行刑时用斧或钺,因为青铜毕竟要软些,不够锋利,必须做成斧钺,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容易磨损,用起来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样,谙熟腰椎骨空隙,否则,一刀下去不能砍断,场面自然尴尬,会遭围观的人群嘲笑其手艺不精,有损刽子手的“职业操守”。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腰斩开始启用更顺手的铡刀,不仅刃利背厚,不易磨损,而且对杀人技术要求比较低。包龙图那著名的三口铡刀,其实并非电视上演的那种用途: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仿佛中国式的断头台,而是腰斩时用的,把人截成两段,“手足异处”。
历史上被腰斩的著名人物,有秦朝丞相李斯,就是秦二世他爹秦始皇身边的一把手,唐代著名高僧辩机(就是和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私通的那位),还有明朝被明成祖朱棣灭十族的方孝孺。
⑥ 古代历史上的腰斩,凌迟和斩首,这么残忍,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
1.腰斩被雍正废止。
最后一次腰斩出在雍正十一年。被行刑者是河南学政俞鸿图。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雍正十年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学政负责一省学校教育和各种文化学术之事,举人考试也在其中。想不到仆人欲得举子贿赂,与他的妾串通,帮助他们作弊。俞鸿图不知情。雍正帝派人审理俞鸿图案件,谕旨十分严厉。开始俞鸿图否认自己有接受贿赂行为。但其妻妾仆人承认了作弊、接受贿赂的事实。俞鸿图不得不认罪,雍正批准对俞鸿图斩立决。刽子手执行腰斩,犯人要想快死,必须给钱。俞鸿图绑赴刑场时才知道是执行腰斩。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俞鸿图上截在地上打滚,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7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监刑官向雍正帝报告了这一惨状后,雍正帝下令废止腰斩。
2.凌迟在清末修律时被《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5月15日颁布)废止。
《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修改,作为《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一部过渡性法典,于1910年5月15日颁行。其内容基本秉承旧律例,与《大清律例》相比,有如下变化:
①改律名为“刑律”;
②取消了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性质分隶30门;
③对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④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如凌迟。
3.斩首。始终没有废止。网络流传1905年中国就已经明令废除斩首而采用枪决。但没找到规定,而且斩首一直用到解放战争。
⑦ 历史上被腰斩的四大名人是谁
李斯:贪恋权势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国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首都咸阳。李斯相秦,厥功甚巨,但位极人臣又怎样?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领百官向阉人赵高小心赔笑,仍逃不开被指鹿为马的小人诬陷,身被五刑(黥、劓、斩左右趾、枭首、剁成肉酱),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在腰斩前,李斯对着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追忆起当年领着孩子们,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狡兔的无忧岁月。“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是他对其追逐权力的一生的彻底否定和决绝。
辩机:与公主偷情
高阳公主尽管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但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命运——被作为至高的恩赐,赏给大功臣房玄龄的儿子。
房家老二房遗爱不学无术,空有一身蛮力。气愤之余,高阳公主从结婚那天起就不接纳丈夫。
在骊山的一间草庵里,她遇到了正在潜心研读佛经的和尚辩机。辩机是玄奘的高足,是长安城最负盛名的僧人之一。
英俊饱学的辩机,成就了高阳公主的爱情梦想,他们的纠缠延续了七八年之久。后来,一直在情感中四处逃避挣扎的辩机,被选去译经,没有再见到高阳公主。但他藏匿的公主赠送的玉枕,被小偷偷了出来,在销赃时被官府逮获,公主与辩机的不伦之恋就此大白于天下。唐太宗大怒,下诏将辩机处以腰斩极刑。据说当辩机横卧在铡刀之下时,发现刀刃上一只蚂蚁在爬动。辩机无比爱怜地拈起蚂蚁,轻轻放到一边,然后从容地躺下,在市井小儿幸灾乐祸的围观中,终结了生命。
明代大儒:只认朱元璋的孙子不认儿子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师南下。军师道衍送至城外,在马前向他跪拜:“臣有秘事一件相托。”朱棣问他何事。道衍说:文学博士方孝孺,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肯降。殿下万万不可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朱棣也有意借用他的威信来收买人心,所以答应了下来。
当燕军攻破南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朱棣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哭声响彻大殿。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为何不立惠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帝?
朱棣无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笔墨摆在方孝孺面前,强迫他撰写新皇即位的诏书。
方孝孺接过笔,狂草四字:“燕贼篡位。”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无反顾地回答:“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从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满脸是血,仍忍痛怒骂不绝。
明成祖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连同其九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诛尽,被杀者共达873人,谪戍荒者更逾数千。方孝孺始终没有屈服,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传说腰斩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蘸血连书十二个半“篡”字才断气。
俞鸿图:小妾受贿作弊
历史上最后一次腰斩判给了清代河南学政俞鸿图。雍正年间,俞鸿图督学闽中(今福州市),科考防范颇严,操守亦称严谨。未料他的小妾与仆人串通,收取贿赂,其妾把考试材料贴在俞鸿图官服背后补褂之上,俞鸿图穿出去,仆人轻轻地揭去授给应试者,而他一点也没觉察到。
事发后,雍正皇帝将俞鸿图处以腰斩极刑。俞鸿图仓促受刑,及赴刑场方才知道身受腰斩,要求死得痛快一点也来不及了。原来刽子手对于腰斩犯人,一向索取现费,得了钱则刀斧锋利快下,可令其速死,以免长受痛苦;不得钱则故意缓缓而下使其迟死,血肉之躯寸寸受割,其痛楚可想而知。
⑧ 什么是腰斩在什么朝代
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
鲁迅说过:中国人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至于坚韧挺拔的腰骨,构成了做“人”顶天立地的形象,向来关系着中国人的“气节”与“风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们的腰板硬得多,宁可像玉一般碎成一把绝响,也不愿求瓦全苟且偷生。统治者也许是怕这些知识分子嶙峋的风骨,就杀气腾腾祭出了“腰斩”的酷刑来,妄图断了国人的“脊梁”,教化出奴性的顺民。
其实腰斩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历史的进步”。因为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斫”逐渐取代“烹饪”,成为死刑的主流。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
最初腰斩行刑时用斧或钺,因为青铜毕竟要软些,不够锋利,必须做成斧钺,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容易磨损,用起来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样,谙熟腰椎骨空隙,否则,一刀下去不能砍断,场面自然尴尬,会遭围观的人群嘲笑其手艺不精,有损刽子手的“职业操守”。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腰斩开始启用更顺手的铡刀,不仅刃利背厚,不易磨损,而且对杀人技术要求比较低。包龙图那著名的三口铡刀,其实并非电视上演的那种用途: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仿佛中国式的断头台,而是腰斩时用的,把人截成两段,“手足异处”。
腰斩在行刑时,犯人必须脱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来,伏在铡床或木、铁的砧板上,正是刀俎之间“我为鱼肉”的架势。普通人至此怕早已魂飞魄散了,但总有那么个别不畏死的“牛人”。秦末楚汉相争,韩信离楚投汉,还是个无名小卒时,因犯军法当受腰斩。一同被处死的13个人被斩之后,轮到了韩信,他居然仰躺在砧板上直视将加诸于己身的刀刃,大呼:“刘邦那小子不是想夺天下吗?为何要斩杀壮士!”当时夏侯婴做监斩官,听闻此言,被他的勇气和豪壮折服,大呼“刀下留人”,不仅没有杀他,还将他推荐给刘邦,让他做了个管粮饷的都尉。
汉代还有一个叫张苍的人,其命运更是让人叫绝。根据《史记》记载,张苍以宾客身份随刘邦攻打南阳时,因犯法被处腰斩。他脱掉衣服,往砧板上一伏,体格高大,肥白得像葫芦瓜一样,在普遍营养不良的囚犯中显得分外出众。当时的监斩官王陵看到后,十分惊异,认为他是个美男子,就禀告刘邦,赦免了他。此人以后立了大功,还当了丞相。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真是残忍至极。
股票下跌至一半的价格时,被称作是腰斩。
⑨ 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 俞鸿图(?-1734年),字麟一,浙江海盐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雍正十年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学政负责一省学校教育和各种文化学术之事,举人考试也在其中。科考时,他告诫仆从在试院外值班以绝考试资料传递之弊。想不到仆人欲得举子贿赂,与他的妾林氏串通,帮助他们作弊。其妾把与考试有关的材料贴在俞鸿图的官服里面,俞鸿图穿出去,脱下后,仆人撕下来传给外面的举子;外面的仆人也用同样的办法把有关的材料传进考场,收取贿赂,达万余两。他们的勾当俞鸿图因大意并不知道。不久,外面满城风雨。十一年兼河南巡抚的王士俊弹劾俞鸿图,告他纳贿营私。十二年三月,雍正帝派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会同山西、河南的河东总督审理俞鸿图案件。谕旨十分严厉,声称如果徇情,对侍郎和总督严惩不贷。 开始俞鸿图否认自己有接受贿赂行为。但其妻妾仆人承认了作弊、接受贿赂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俞鸿图不得不认罪:的确有将劣等试卷当作合格试卷并接受贿赂万余两的事。陈树萱向刑部提出了将俞鸿图处斩的意见,刑部同意并报雍正审批。雍正十二年(1734)三月十二日雍正批准对俞鸿图斩立决。 俞鸿图亲家邹士恒受命接管俞鸿图的职务,并将俞鸿图处以腰斩,监斩的人也是邹士恒。让犯人亲戚接替犯人的职务并由他施行酷刑,这多么残酷,多么不人道。但雍正帝的性格决定了他要这么做。邹士恒慑于天威,不敢把此刑罚告诉俞鸿图。 刽子手执行腰斩,犯人要想快死,必须给钱。由于俞鸿图绑赴刑场时邹士恒才告诉他是执行腰斩,这时他已来不及准备。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俞鸿图上截在地上打滚,痛苦万状。他用手指蘸上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七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邹士恒向雍正帝报告了这一惨状后,雍正帝下令封刀,腰斩自此废除。
采纳哦
⑩ 腰斩和凌迟分别是被谁发明的
具体哪一个人发明的,已没有历史记载。
腰斩最早出现在唐太宗时。
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腰斩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分成两段.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 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能以肘撑地爬 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时 间,而这段时间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李斯也是被腰斩的.补充说明一点,据说明成祖要求方孝孺执笔草诏,方孝孺执意不肯,明成祖 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孝孺厉声说:诛我十族也不怕!明成祖一怒之下,把他的朋友算是第十族,一并诛却,当时株连数千人 。
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荀子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车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为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顶.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毕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所谓“千刀万剐”指的就是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