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班创意美术有哪些
小班创意美术课程不注重结果,重要的是孩子参与过程的收获;哎咔创想课程注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强调儿童的“统整性”;
『贰』 小班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应该怎么培养
想象力是指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表明了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的产物。21世纪是开创人类创造力的世纪,将孩子培养成创造、开拓型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所以,要尽早的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日本著名育儿专家让内藤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他是怎样怪癖离奇,本质上却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那么,如何保护幼儿的天性,激活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要有计划的经常带幼儿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文学等艺术,激发幼儿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可供孩子一些展开丰富想象有益于表现的音乐,让孩子根据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象,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孩子想象的物质基础。要多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促使孩子去做相应的游戏,产生相应的想象。如,一副几何图形,可促进孩子自由想象,他能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状与物体。要为孩子提供半成品的材料,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加工、制造、想象。在游戏中,要启发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去想象。比如,在孩子玩娃娃家时,你假装着摸布娃娃的肚子,故做惊讶地说:呀!这孩子怎么肚子疼啦?那么,玩布娃娃的孩子就会围绕孩子为什磨肚子疼的问题展开无穷的想象。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好奇心,有热情的学习研究愿望
,也有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叁』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创作表现
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儿的创造力。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唱好一首,说好一句话或者画好一幅画对孩子来说就是艺术创造。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文一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这也说明了想象力是迈向成功的翅膀,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有创造,也不会有科技进步,不会有牛顿定律、不会有相对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所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看作%,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剩下的20%则可能在8岁到17岁这个年龄阶段获得。这说明早期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尽可能早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艺术创造教育,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培养幼儿的
创造力,特别是利用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如音乐、画画、故事等活动更好地启发孩子,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音乐是幼儿欢乐的源泉,孩子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创造力。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因素,对于幼儿的一点一滴的创造性活动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发展下去,充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的气氛,让他们能够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只要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材料与活动,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的角色中,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编曲和动作。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孩子在演唱曲的时候,经常搞不清而串了词。这时候可通过启发幼儿创编动作来帮他们记忆词,表达情感。如曲《种瓜》:我在墙根下/种了一个瓜/天天来浇水/天天来看它/发了芽/开了花/结了个大西瓜/大西瓜呀大西瓜/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这首曲的词具体生动并完整地讲述了我是怎样种瓜的。我充分利用词,让幼儿想象我当时种瓜的心情,创编动作来表现。我还鼓励幼儿大胆地创设情景,几个人合作表演。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是快乐的、的,不受拘束的,他们创造的同样也是高涨的。通过这样边唱边表演的活动,孩子们既不会忘记词,又便于表达曲的情绪,还有利于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有些音乐的旋律带有明显的感染力,孩子往往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能被音乐的气氛感染,并粗浅地理解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例如《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在节奏、音高、结构和乐句的安排上,都表现出明显的艺术形象。如趾高气扬的狮子王,整齐有序的乐队,轻巧的小兔子等等。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倾听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利用明显的艺术形象让幼儿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了解音乐的象征意义,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并用动作节奏等音乐手段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有的音乐的情节带有明显的感染力。幼儿往往被音乐的情节所吸引,并且在情节中创造性地表现其内容。例如音乐游戏“小兔乖乖”中,由幼儿扮演大灰狼、小兔子以及兔妈妈。在音乐情节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下,幼儿被曲中大灰狼那种凶狠的样子、声音及小兔子沉着的表现并与大灰狼斗智斗勇的游戏情节所吸引。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参与游戏、扮演角色。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地创编出各种动作表情,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适时提供话题,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和游戏一样是儿童童年不可缺少的。德国诗人德,从两岁开始,妈妈每天将故事讲到关键处就让德给故事编结尾。德妈妈的这一教育形式,对德以后从事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运用“续编”“创编”的方法可以激发幼儿对想象的兴趣,积极互动地进入想象的空间。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想象是无边无际的,思绪是来去无踪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不满意故事的结尾或一些诗的内容的,也不完全认同我们的想法。在故事和诗文学中,我尝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我在教诗《梳子》的时候,让幼儿认真的理解诗的内容,大胆的想象,创编出这样的诗句:抹布是玻璃的梳子,梳着玻璃的头发;拖把是地板的梳子,梳着地板的头发;白云是天空的梳子,梳着天空的头发;小鱼是小溪的梳子,梳着小溪的头发……幼儿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无穷的想象创编了许多精彩的诗句来。还有我在上《小花猫的铃铛》的时候,孩子们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创造出这样的情节:当主人给小花猫戴上铃铛后,小花猫很神气,走起路来也把脖子伸得直直的,胸挺得高高的,到朋友们面前到处炫耀自己……在创编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就提出疑问:小花猫戴上铃铛,铃铛发出声音后肯定抓不到老鼠,那它的主人还会喜欢它吗?它还会像现在一样神气吗?孩子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开了。在创编、否定、再否定、直到肯定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慢慢地我又适当地让幼儿给有悬念的故事进行创编,让他们进行更大胆、更广阔的艺术创造。我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提供给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想象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奇思妙想,发掘他们的创造力。
三、挖掘各种材料,提供幼儿创造的广阔空间
艺术有它的不随意性,也有它的随意性。只要有艺术的效果,就不必拘泥于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毛线、各种纸、布条、空瓶子、木板、各种瓜子壳、鸡蛋壳、吸管、树叶、树枝、棉花、颜料、墨汁、水粉等等。让幼儿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去进行操作、创造。如在纸上拼贴布条、布块。开始,当孩子们把布条或布块随意进行摆放时,我就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这像什么?”子、电冰箱、饼干、马路、树干、小狗、裙子、椅子、汽车……当孩子们海阔天空地进行想象时,我们要持肯定的态度。积极鼓励每个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每一位幼儿的想象的欲望,让他们从单一到复杂,不断地创新。
事实也证明,孩子们在玩废旧物品时,总是非常地投入,他们的创作空间也更广阔。也可以利用各种环境布置,让幼儿在各种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如利用各种布条拼贴图画;在纸上撒点水粉或墨汁进行吹画;用树枝在沙子里画画、写作、垒;在木板、鸡蛋壳上进行创作……这些东西都是每位幼儿百玩不厌且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每位幼儿不在乎自己所创作的东西有多么的形象,多么的逼真,他们只在乎这些东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活动中能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就行了。还有如利用散文欣赏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记得我们有一次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这首散文描绘的是春雨过后大地万物复苏、万紫千红,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活动中我及时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大胆用色,把对散文的理解、感受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幼儿画了“大草原”,有的画了“美丽的”,有的画了“一片大森林”等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我们的幼儿再创造的能力。每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艺术家,他们那敏感的心灵,细微的感觉,思想的火花都是最真实、最有价值、最富创新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善于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善待每个幼儿的想象,并给予最真诚热情的评价。让孩子在感受教师的爱意和期待中乐意去想象,让幼儿稚嫩的想象伴随着他们年龄的成长茁壮发展。
『肆』 如何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根据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首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其次,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幼儿进行动手、动脑、动口综合训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主动操作学习。
一、动手操作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心灵手巧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心灵手巧是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必须借助于动作才能完成思维活动。为此,我在小班开展了“让鸡蛋站起来”的活动。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动手操作的愿望。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橡皮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积极思考,动手动脑,最后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橡皮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的拍手大笑,拉着老师的手说:鸡蛋站起来了。这种动手操作后幼儿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很难得到的,从中发现,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它能促进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对提高幼儿心智,促进大脑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能直接影响幼儿的注意程度、认识水平、意志状态,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教育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例如:幼儿在小班时,由于年龄小,做纤巧动作和运用小物体不灵便,为了发展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开始组织幼儿开展拾豆子、串扣子、串线板等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幼儿对此类游戏不感兴趣,注意不集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喜欢摆弄自己的小手,在摆弄的同时,嘴里也在不停的说着。根据这些现象,尝试用手部游戏来锻炼他们。首先选了一首“手指歌”:(双手打开手心向上),大胖子睡着了(大拇指收拢),小弟弟睡着了(食指收拢),我睡着了(小拇指收拢),大家都睡着了(双手握拳随儿歌节奏左右摇动);你醒了(小拇指抻开),我醒了(无名指伸开),高个子醒了(中指伸开),小弟弟醒了(食指伸开),大胖子醒了(大拇指伸开),大家都醒了(双手拍出儿歌节奏)。当这首儿歌和动作教给他们时,幼儿兴趣浓厚,尽管有许多幼儿手指伸屈不灵活,但他们做得非常认真。当做到“大家都睡着了”,幼儿自动声音渐小,直到“大家都醒了”,他们才边拍手边大笑。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从小班到大班,与幼儿共同创造了许多手部游戏,如:“小猴爬竿”、“小鸟飞”、“手指转起来”、“老头乐”等,玩起这些手部游戏,幼儿兴趣高涨,手指越来越灵活,手部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的手脑协调性。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主动求知时,情绪愉快、态度积极、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学习效果好,可以说兴趣是幼儿获取知识获得技能的内驱动力。
三、动手操作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为幼儿创设随意、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氛围,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操作后讲一讲,说一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在教学中注意到幼儿对教师手中各种彩色粉笔感兴趣,非常羡慕教师用彩色粉笔画的图画,于是将剩余的短粉笔积攒起来,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粉笔,鼓励他们在操场上做画,幼儿边画边讲给老师和小伙伴听,表现得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另外,还搞了“折纸讲述”、“撕纸、粘贴讲述”,让幼儿用各种纸任意折、撕,再进行随意粘贴,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表达自己意愿的愿望。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幼儿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达到最佳状态。如一个幼儿回家后继续折纸,爸爸妈妈几次催她睡觉,她仍折到晚上十点多钟。第二天,她将折好的纸带到班上,并用折好的小动物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幼儿以玩具做教具,边玩边讲,手、脑、口并用,从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促使幼儿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为发展幼儿创造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动手操作,可以成为融和各科教学的同一载体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主动活动,自己创造、自已设计、自己操作。据此,我作了认真探索。如,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费旧物品,如纽扣、小石子、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在操作中理解分类,讲出多角度分类的道理,提高分类技能。又如:当幼儿进入中班后,初次进行撕纸活动时,先让幼儿观察教师撕好的各种图案,然后鼓励幼儿自己拿不同的纸去撕。有的幼儿说我撕的是面条,有的说我撕的是手绢等。一会儿幼儿问:老师,我怎么撕不成你那样的?我启发说:“如果你将纸叠成不同的形状,撕一撕看会变成什么样”。幼儿不断尝试变化纸的折叠形状、大小、层次,幼儿操作后兴奋地喊起来,看我撕的多漂亮!到大班以后,他们就自然地从撕纸——发展到剪纸——用剪纸、撕纸粘贴成一幅画——布置活动室——装饰自己的图画本——创造性讲述……这样一种递进式的操作活动,发展了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也认识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审美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音乐活动中也做了初步尝试。如教歌曲《爬呀爬》,边教唱边让幼儿想一想:根据歌词内容,用什么来爬一爬?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小手在自己的身体上爬一爬。幼儿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幼儿用小手按音乐节拍一下一下的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后来,又启发他们创编歌词,这样一首一段的歌曲变成了许多段,幼儿一会爬到鼻子上,一会爬到屁股上、爬到肚皮上……幼儿边唱边笑,充满了天真和童趣,这样的活动,对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好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证明,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效地把各学科知识融和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幼儿创造性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均高于平行班的其他幼儿。总之,幼儿动手操作不仅能满足幼儿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剌激幼儿的思维发展,唤起幼儿的创造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不断去探索、去操作,将为幼儿一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伍』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创新思维读书分享
一、通过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帮助幼儿打开自由思索、自主创造的思路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的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自主创造,充满自信的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如在表现《贪吃的哈罗德》中各种不同动物的动作、造型的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愉悦的森林聚会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自由倾听、欣赏音乐,同时借助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在自由嬉戏的故事情节,帮助幼儿打开自由思索、自主创造的思路,让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孩子们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动作、表情、造型表现了小兔、小孔雀、小刺猬等角色,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当然,尽管有些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创造性表现与真情实感的流露,充分体现了幼儿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通过自主感受、表达音乐,促进幼儿自主创新学习的潜能《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且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同时,人类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学习的潜能,而这种潜能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充分显露出来了。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自主的去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哪怕孩子们的理解与原音乐的内涵大相径庭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们这种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努力达到目标的体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过程,它有益于孩子们更好的自我认识,体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在倾听《贪吃的哈罗德》中“哈罗德吃进小动物”这一段音乐时,我先不告诉幼儿这一音乐片段的内容,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听音乐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联想,
『陆』 哪些属于小班幼儿的艺术创造力表现
主要是一些动手的活动,画画类的,手工类的,能发挥想象力的这些。
『柒』 幼儿在律动中的创造力
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 1.创设音乐环境氛围,建构以音乐为手段的幼儿生活管理模式 改善园内环境,建立一个让幼儿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充分参与的音乐环境,园内的整体环境美化,如园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建筑物场地色彩鲜明,走廊、过道、楼梯都有富有美感的意境及幼儿作品,同时构件以音乐为手段的幼儿生...活管理模式,如:晨间入园音乐:选择轻松、优美、节奏明快的童谣,如《叮咚叮咚》调整幼儿情绪,使幼儿愉快的入园;晨间活动音乐:选择节奏鲜明,欢快的歌曲如《王老先生有块地》或《花之舞》、《顽皮的小绅士》等集体舞音乐,来调整幼儿活动中的情绪,产生参加韵律活动的兴趣;午餐音乐:选择流畅、优美、音量适中的钢琴曲如《嬉戏曲》;餐后散步音乐:选择优美舒畅的小号,萨克斯音乐;午睡音乐:选择柔和、安静的摇篮曲;起床音乐:选择琵琶曲如《渔舟唱晚》音量由弱到中强,加速幼儿清醒程度;离园音乐:选择带有喜悦性质的广东音乐或民歌,戏曲等。让幼儿在这种多方位的可听、可感、可想的氛围中,被感染、被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产生舞蹈的冲动,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2.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选取动作 在进行创造性韵律活动创编前,针对活动教材及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以创编有“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创编的内容和难度,尽量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创编的乐趣。 (1)音乐选材: 在小班年龄阶段,选择幼儿较熟悉的儿童歌曲或一般性的中国风格音乐。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对这些类型的音乐获得熟悉和喜爱,并进行创编活动,如《这是小兵》、《小鸟飞》;在中班年龄阶段,特别是中班的后期阶段,有意识逐步加入具有民族个性的不同中国风格的音乐,如古代寓言改编的《狼来了》、《三个和尚》、《扮新娘》等等,使幼儿获得民族“文化积淀物”,以提高幼儿对不同音乐的感受能力;在大班年龄阶段,选择具有明显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如:《顽皮的小绅士》、《威尼斯音乐种》、《对面的女孩走过来》等等,独特、欢快的音乐风格,可以使幼儿产生舞蹈的兴趣,并激发创编动作的欲望。 (2)动作设置 小班:在选材上对动作的考虑首先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并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仿动作”。另外,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后期也一点一点地进入; 中班:一方面注意提高“一般生活动作”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同时,一些难度教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开始逐步提高。 大班:基本舞蹈动作、集体舞已逐步成为韵律活动主要学习内容,而一般生活动作则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 3、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分四阶段开展创编活动 第一阶段,创编终止造型。要求幼儿在律动的最后一拍或最后一小节,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造型动作,这种单个造型动作的创编使幼儿积累经验,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创编兴趣。如:《小鸟飞》中小鸟觅食动作,《我是小兵》中小兵投弹的动作等; 第二阶段,为乐句或乐段创编动作。选择律动中的某一乐句或乐段让幼儿创编,其他乐句,乐段则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动作或不作具体要求。如:律动《猴子爬树》、《水族馆》等。 第三阶段,创编队形。教师首先教给幼儿各种队形的编排方法,积累经验,再根据音乐的不同性质和不同乐段创编与之匹配的队形。如:集体舞《花儿朵朵》、《喜洋洋》等。 第四阶段,根据情节线索与创编相关动作。在创编律动前先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幼儿提供创编思路,然后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动作组合,并能用舞蹈图谱将之记录下来。如:寓言故事《龟兔赛跑》、《狮王进行曲》等。 这四个阶段的创编难度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逐渐递增的,幼儿易于达到目标,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韵律活动之中。 (一)科学、正确的创造理念,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前提 1、营造幼儿自由创造的氛围 首先,消除幼儿的恐惧和不安的心理,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如果提供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能自由地表现出来,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次,鼓励幼儿去和音乐活动中提供的音乐形象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例如:大班律动《泥巴乐》,提供主题音乐,玩泥巴的动作,但是在玩泥巴时,是怎样捶泥巴、捏泥巴、泥人干裂了,孩子们又是怎么办的。还用泥巴来干什么的?打泥仗,用脚踩,往脸上涂抹等,这些都给了幼儿有模仿与想象的创编机会,促使幼儿与泥巴产生积极互动。教师在互动中不断地发现幼儿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鼓励他们独立工作和创造,但是,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序的“紊乱”,教师要容忍这些现象,并学会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表扬、支持、肯定、接纳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2、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得到了较完美的体现,幼儿能听着音乐自由地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能长时间地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之中。如“抬新娘”,通过新娘出嫁的情节,引导幼儿创编抬轿,吹喇叭等动作,他们用皱纹纸当轿子,拿油画棒长盒子当喇叭,并创编出各种抬轿、吹喇叭的动作,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基本上不需要教师的示范,而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得到的,非常生动有趣。因此,当给幼儿提供能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时,幼儿是最快乐最陶醉的。 3、树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 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困为,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无比的满足和精力的释放,他们的许多创造性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例如:小班韵律活动《这是小兵》幼儿在创造的积极性很高,创编出了很多的吹号、打抢的动作,可是过了一段时,再来复习这个内容时,发现幼儿对结果的关注比对过程中探究的创造欲望要低得多。 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要接纳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多元的、有相当自由度的创意。只有这样幼儿对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新颖、创意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关键 1、替换法 替换法指用一种新的动作替换原有律动中的部分动作。这一方法适用于初步学习创编动作的小、中班幼儿,它能调动幼儿创编动作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学习新鲜感,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轻松自如,此方法一般用两课时进行较好,第一课时教师可教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幼儿模仿,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替换某一乐段原有的动作。如:中班《小星星》,第一课时,教师可教给幼儿简单的律动,让幼儿模仿,第二课时,教师可启发幼儿创编不同的妈妈哄娃娃睡觉的动作,来替换前面的动作,还可创编星星眨眼的动作来替换。 2、联想法 联想法是由一种动作想到另一种动作的心理过程。如创编《红绸舞》时,一位幼儿想出向前甩红绸的方法,就抓住时机让幼儿根据动作方法变化进行联想,启发幼儿想象向上、下、左、右等不同方法甩彩带的方法。还可以先由教师示范一种动作,再启发幼儿根据这种动作表达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联想,创编相关动作,如创编《儿童乐园》律动时,教师教授了荡秋千的动作之后,启发幼儿根据律动和主题想出其他儿童乐园游玩的动作,如:翘翘板、滑滑梯等等,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使幼儿的创造思路更加清晰,创编的动作更丰富。 3、匹配法 匹配法就是指幼儿在熟悉音乐性质及结构的基础
『捌』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发育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可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受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只是初级层次的,即是与自身能力相吻合,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一定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待幼儿的各种活动,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体验创造的快乐。
一、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儿的创造力。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唱好一首歌,说好一句话或者画好一幅画对孩子来说就是艺术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利用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如音乐、画画、故事等活动更好地启发孩子,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如:歌曲《我会变》只有四句歌词,孩子们学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接受,于是让幼儿在学会歌曲优美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歌词创编。首先让孩子说出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要变成它,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想变成孙悟空、有的说想变成卡布达、还有一个稍大的男孩子想变成仙女……教师并没有制止他,而是让他说出变仙女的理由,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些离奇,但却是他经过独立想象自主地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在说出自己想法的同时,鼓励孩子们用身体动作去表现自己想要变的形象:他们有的舞姿优美、有的憨态可掬、还有的显得有些胆怯,教师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表现给与肯定,最后让全体幼儿把每个人的创编都唱到歌里去,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仿佛自己成了真正的作家,小脸上洋溢着笑容。让孩子在兴趣中学、在快乐中学、在心情舒畅中学,让幼儿能够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受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又如:在美术活动让孩子画自己喜欢的家用电器时,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用语言描述出它的外形特征,然后伴随着轻音乐让孩子动手创作。在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发现一幼儿用了一张很大的纸,上半部分画了一台冰箱和洗衣机,下半部又画了同样的物品,中间用一条线分开,教师便问“画这条线做什么?孩子急切回答“老师,这线下面的冰箱和洗衣机是放在地下室里面的,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搬上来”。在孩子的眼中一条线就能代表地下室,虽然不很恰当,但毕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是他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这比从成人那里直接学到的正确做法不更富有创造性吗?如果仅用“像不像”、“对不对”等简单的话语来评判幼儿的作品,势必禁锢幼儿的思维,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鼓励独立创造。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造的气氛。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二、运用各种游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要重视研究游戏中幼儿创造性的学习,潜移默化地给幼儿适当指导,强化游戏活动的创造教育价值。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的,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因此,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在游戏中为幼儿带来创造性的快乐和美好的体验。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操作的机会,让游戏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
结构游戏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它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结构游戏中,从游戏主题、内容、材料等不同角度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抓住事物的特征,举一反三重视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普遍喜欢交通工具,但形象较为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小朋友搭好的小火车启发幼儿:“除了这种车,你还会搭建哪些车?交通工具除了地上跑的车,还有天上飞的,水上行的……”经过一番点拨,幼儿构建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一次晨间活动中,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玩具角的两把小手枪已经被手快的孩子“抢”到了别在腰间,有的小朋友没拿到抢,顺手拿起羽毛球拍当枪使,教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那是他的机关枪,能消灭好多敌人,边说还边做打枪的动作,教师适时地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做法,如果简单粗暴的制止,以淘气、顽皮、不听话为由否定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的探索、创新,实际上是扼杀了幼儿创造性的萌芽。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断进行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形成和维持积极的、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巧用家长资源,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家庭也成为激发幼儿创造力的良好场所。
在探究“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时,我们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制“小电话”,他们有的用废旧的纸杯,有的用果冻盒,还有的用纸盒,作品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当他们拿着做好的“小电话”与老师通话时,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平时,除了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当中以外,还通过一些专题的创造性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乐百氏”制作大赛、“娃哈哈”创作比赛、“纸盒趣”作品展示等,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挖掘孩子的创造力。
在家庭中开展创造活动,不仅要注意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冒险精神,使幼儿具有创造的个性。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不仅要关心幼儿与人的交往活动,还要重视幼儿与物的操作活动,要注意不断变换孩子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要注意自身因素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论哪位家长都应热爱创造活动,积极参加创造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见,教育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创造性的教师,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为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用期待和赏识的目光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体验创造的快乐,具备创造力,进而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