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园小班思维训练微课堂教案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案 教学设计 说课稿
“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我时时处处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我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给同学们讲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让他们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也让他们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天生的聪明绝顶,而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学习获得了足够的知识才达到了科学的顶峰的。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故事,同学们都放弃了自卑的心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从知识的世界里吸取营养物质,使自己的头脑越发聪明起来。
3.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发散思维具有多维特征,它能从一种问题情境中取得一个或多个合理设想或猜想,是向空间的各个方向延伸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确定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骤,估计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中筛选发散点。高年级可以从内容中抓发散点,低年级可以从结构和功能中选取。另外,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爱想、会想、多想,从而点燃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具体做法如下。
(1)扩散思维创新。
扩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寻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比正常的逻辑思维更生动、更活泼、更富有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用英语表示回答对方感谢话时可说That’s nothing.教师可让学生扩展和补充:Not at all.You’re welcome. That’s all right/OK. It’s my pleasure.等。通过情境对话等练习,使他们明白在同一情境里,可用不同的词句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发现表象与实质之间的联系,用英语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及各种句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一词多配、一句多译、一句多型及对课文与对话进行改写等练习。
(2)发散求异创新。
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墨守成规只会阻滞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选择一些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JEFC ⅡB Unit 21 Lesson 83时,教师就可用以下问题开展讨论:Can money bring us everything?Why?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了钱不等于有了一切。再如,在教学SEFC Ⅱ A Unit 2 No smoking,please时,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列举吸烟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2.拓展想象能力。
想象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应建立在对事物必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传授,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活动,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学JEFCⅡ B Unit 22时,就有关“Class 3获得第一名和Class 4的队员摔伤了脚,但不顾自己的脚痛仍然继续跑”的话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家长、老师、同学们会对他们说什么?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分组进行讨论。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讲故事、情景对话、小品表演、即兴发表见解等,都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
3.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没有思维的火花,就不能做第一流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创新往往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教师在进行设疑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习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适当给以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另外,设疑要具体、明确、表达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
4.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课型以开放式为组织形式。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了解社会,关心现实,关注人类发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研究意识,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课文The sea(人教版高二教材Unit 16)时,教师提出以“海洋探密”为题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制作课件等活动,最后,让每组的“杰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的探索精神,加深了对海洋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而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营造和谐的课堂, 创设美的学习氛围
《学记》中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和谐的课堂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气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乐于参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激发。而和谐的课堂则是靠师生间的有爱、平等交往建立的,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指导者或者领导者,而应把自己同自己的学生视为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应不时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
2 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阶段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兴趣在欢乐中高涨,知识在欢乐中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依据大纲和教材,同时也要根据当今社会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备课,要积极、努力地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和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内容健康、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适合小学生特征的作品为教材。在教学手段上,则应该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比如,在教唱歌曲的同时,还可以选取一些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图片或者动画,利用多媒体演示歌曲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音乐和图片、动画融合在一起,适时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创造性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演艺界明星,以动画形式学习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等,这些学习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造性思维都大有帮助。
3 利用游戏以导趣, 使学生寓学于乐
小学生思想很单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容易对表现出好奇心的事物产生求知欲,对于教师来说也许很平常的事情,他们也会感到惊奇,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事物,这也是一种创造。音乐教学的课堂就是小学生的社会,能较为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歌曲《爱我中华》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大胆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和着音乐舞蹈,其他同学则可以打击乐器,教师则可以指挥,充分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还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动爱跳的性格,同时从常用的音乐节奏中使课堂常规得到实施,也更好地使轻松的课堂教学充满着音乐的乐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4 帮助学生想象, 利用美的直观事物以激趣
普希金曾说“: 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性思考也就与之俱来”。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情感丰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充分利用音乐教材中欣赏部分的材料,帮助学生把对欣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表情表示出来,无论学生选择的是开心或者悲伤的情感表达,都应理解并保护他们的思维,不能轻易对学生给予否定,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美、欣赏美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 丰富教学内容, 多样学习方式以启趣
小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有一定的理解苦难。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时,不能只用单调的讲解,具体的事物形象可能会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例如在讲解节奏时,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讲解音符的时值应该唱几拍,几分音符应该怎么写,大部分小学生都无法理解,并会对音乐课失去兴趣。相反,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们听发出的声音的长短。如鼓和锣的声音,也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用拍手或跺脚的方式模仿出老师打出的节奏。让他们亲自感知节拍时值的概念,并由学生自己编创出简单的节奏,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们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锻炼。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授,不但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试听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 精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是怎样的
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者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要想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结构方案,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取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6.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二、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那样思维就会很清楚
三、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1、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高中生物学中的动手实验和教材中提到的众多实验,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是相似的,都具备了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的条件。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四、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六、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七、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7.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重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顺利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易被发现,而且很容易产生负迁移。所以,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要求学生试除黑板上大小不等的数,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当学生试除感到困难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而且能马上说出他能否被3整除。”“真的吗?”学生好奇心马上来了。一个个争着起来说:“48”。能。“78”能。“1934”不能。“2313”能……学生说有速度越来越快,数也越来越大,一边说一边在下面演算,结果验证老师的答案完全正确。老师怎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呢?——这就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要满足学生流露出来的探索欲望,借助学生探索热情,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揭示学习目标: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于是,整节课,便在学生的自学、观察、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2、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鼓励,绝不能漠然视之,吝啬褒奖。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采用的简捷算法,提出的新颖思路,教师要以欣赏者的角色,用满腔的热情,赞扬的语气,采用不同的形式予以鼓励。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氏解法”;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这样,通过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系创新的热情。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不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抹杀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小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二、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时,行为的动机是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2、让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争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让学生共享他人的创造成果。
欣赏别人的创造成果,可以刺激学生产生新的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共享”他人的创造成果,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三、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是一切发明和创造所必需的。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强化思维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尽快联想,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我们应彻底改变那种对每道题都事先人为的确定一个“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惟书惟上的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重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
3、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
8.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教案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就是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搜集标本。爱迪生也是一样,爱因斯坦、牛顿也是同样,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新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正如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教师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习的磁石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情境,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的漫画等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者课前要精心设计疑问,课中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他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育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题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对此,教者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只有做到“弗牵”, “弗抑”, “弗达”,才能“和易以思”。由此得知: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由于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求异,于是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问题的求异,于是才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胡思乱想”,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异乃至辨证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盲从,不满足现状,不满足现成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的新型人才。 四、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争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者要指导学法,改进教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著名教育学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是为了不教,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尽管启发式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运用,但根本谈不上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创建和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主要做到:指导学法,改革教法,广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学生不是被动听讲,而是主动动脑,动手,动口实际操作;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校园人文环境;教学评价与检测形式应多样化,答案多元化,并鼓励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形式。例如: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发表独到的见解、思想主张……只要教者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参与式教学方案,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教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