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以人为本教学创造性

以人为本教学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1-12-26 11:39:54

『壹』 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一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贰』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叁』 为什么要在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先来自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原意是人道或人性,也可解释为人道主义或人性论,它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他反对传统哲学中认识对象“本体论”,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即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只有用知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20世纪上半叶,以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更加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地位、生活和道德、自由和命运等触动人心弦的问题。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真正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贯彻提出了与传统教育相对的学习主张,如意义学习、自由学习、自由评价等。从根本上实现了学习理论从动物学习研究转移到对人的学习研究上来,渗透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思想。因此学校教育要汲取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把学习者的需求和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具体地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格,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指学生目前的发展,更指向于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这个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即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竞争与合作、关注社会、关心他(她)人能力的培养;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二)开展活动,自由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学习活动的情景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景;从情境中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活动是将一切影响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转化为智能因素的有效形式,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导致新需要的产生,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活动锤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活动也能评判学生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9�9加德纳(HowardGardner)说过:我们想象中的学校将努力培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几个核心学科,并且鼓励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在更广泛的社区中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完成必要的工作。学校模仿儿童博物馆那种新奇的、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学校内创造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探索新鲜事物和陌生的现象,在学生独立完成个人专项作业时,给予持续的指导和鼓励。二、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教学关系和谐发展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在精神、知识、能力三方面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一)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知识、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可以在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自主地、开放性地开展探索性、协作性的学习活动;而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成为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不是对立、排斥,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互动、相互作用,对教师的多角色、多层次的要求;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和平、平等、相互帮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必须实现角色意识的转换。即表现为“制度权威”到“魅力权威”的教师权威意识的转换;从“师倨生恭”到“师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意识的转换;从“后喻文化”到“前喻文化”的文化传道意识转换;从“科技之上”到“人文关怀”的教育使命意识转换。(二)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同智力因素一样,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需求和动机,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进而使他们搞好学习,发展智力。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罗杰斯也强调: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颈部以上”,还要重视与自我有关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需要等对学习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华东师大终生教授叶澜说过:只要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感,就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三)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对待知识应持一种动态、发展的态度;不仅善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还要善于从生活中、自然界、社会和网络中获取知识;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具有批判精神。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应该是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注重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有用的知识。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文化知识,而能力的提高又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发展;因此在实施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三、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消除“差生”、“落后生”的概念,消除歧视等不应有的心理倾向。多看学生的优点、亮点、闪光点、生长点;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中体现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兼顾个体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促进每个个体不同层次的发展。据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除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这一思想以外,还要在以下两方面展开:(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周期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文化背景和教学实际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目前学校教育要以“双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为主,逐步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过渡。原因有三:一是目前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适度超前,而各校的软硬件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以学为主”的条件,只能开展一些零星的、试验性质的学与教的活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结构。二是教育观念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升学压力大;三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组织教学。因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跟形势,追求高标准,只看效应不看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是以一节课或两节课为一个教学周期,是基于知识点的传授和结构化的教学过程。而新型的教学结构下必须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根据不同的主题、教学内容,动态地选择教学周期,如周期短的可以是一节课、两节课、一周或一个单元;长的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长;主体、教学内容可以是良构的,也可以是非良构的;结果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收敛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达到智能发展与人格完善的和谐统一。(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应从单一标准的、静态的,只注重智育,甚至智育中的某些部分转变成多元的、动态的,不仅要重视智育评价,而且要重视问题的解决,情感、技术创新的评价;既重质量,更重过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静态评价转换为动态评价.近几年盛行的电子学档、档案袋法是基于动态的理念。教师要求学生保留在校期间有价值的能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资料,如作品(电子作品)、作业、考试结果、教师给定的评语和评分、学生的心得和感想等。教师可借助它了解学生的改变状况以及目前的程度,来发现学生学习的轨迹,进而为他们设计适当的教学模式。2.机构评价转换为个性化评价机构评价通常是帮助学校行政作决定,如了解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效果等,同时也决定谁将接受补习,每个学生名次如何等。这种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使个别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意志和做人的尊严,产生严重的焦虑状态。相反个性化评价理念视学生个人的成长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希望通过评价学习状态,解决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3.单一评价转换为多元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具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是平等的,其发展是不平衡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单一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多元评价应成为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因为多元评价不但能进行认知能力的评价,还能兼顾情感、意志和技能的评价,兼顾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评价。四、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增强教学的人文关怀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文过程,除传播科学知识外,还要培养人的人格、情感和价值观等。就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类问题依然存在,如张贴学生成绩、强迫学生住校,甚至按学生成绩排座位,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等。我们的近邻——日本,对子女教育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日本的教育中,从不当面批评学生,多看优点、多给鼓励,学生在校有问题,教师通过家长妥善解决;学生的成绩是保密的,任何任课教师无权告诉学生。在美国,学生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虽然各国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等有差异性,但是国外一些富有人文意识和关怀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培养人,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这已是教育定论。教育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追究。即使在信息时代里也应如此。哈佛大学校长罗登斯庭教授曾撰文“互联网与大学:珠联璧合”,指出即使未来计算机网络发展更为先进,计算机培养出来的“电脑孩”、“机孩”依然会像“狼孩”一样远离人类,人终归需要人与人特有的关系和感受,只有人与人这种特殊的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人的个性和类主体性的“人”。因此,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有科学人文意识,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和谐圆融。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达到育人的目的,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目的。在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提升教学的人文意识、精神和关怀,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富有人文素养的未来健康公民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肆』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

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 质和核心。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一切以学生为 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一切环节都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 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伍』 如何理解教育学生以人为本,以科学为本,以发展为本

1、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要实施以做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3、要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教育。
4、要实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战略。
教育要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育工作者为本。只有依靠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本身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还必须把教育贯穿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把阶段性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终身教育的理念表明,教育已成为伴随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陆』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

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6)以人为本教学创造性扩展阅读

教育理念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它应该而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价值诉求,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从而为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去深化对师德建设的认识,拓展师德建设的内涵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主要内涵体现为:

1、“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育人才,育人是学校各项任务的核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过去的中国一直是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我们往往将本来对“师道”的尊重片面理解成了师生之间服从与被服从的等级关系,教师的“尊严”、“权威”至上。

而老师、学生、家长、社会都曾经一致认可这一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结果往往是使得教育在许多方面成为一种压抑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精神的活动。

因此,形成民主、平等和人道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

与此同时,以“学生”为本也绝对不是“儿童中心主义”。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上。可以反对体罚学生,但决不是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以及无条件放弃对学生必要的教育性惩处;可以反对强制灌输教育,但也决不能演变成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放任自流。

2、“以人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

师德建设上的以“教师”为本,意味着教师应当自爱、自尊、自重、自律。但教师在塑造自身高尚品格与情操的同时,又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让人民教师很好地展示“德福一致”的道德律,展示积极和优雅的道德人生。让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慧的绚丽去以身立教。

不应当脱离教师的职业和从事这一光荣职业者生活的幸福去片面地理解师德。教师应当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教师也应当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意识,做积极师德的践行者

3、“以人为本”,特别要求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

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是影响大学以及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而当前受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高等教育的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

一些学校在管理理念和制度上出现了偏差;一些教师忘记了学术至上、真理神圣的真谛。这种制度的缺陷和心态的浮躁催生了学术泡沫与腐败,健康进步的大学精神面临严峻考验。这些,都对师德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以人为本”的师德对学校要求的,是要营造“严谨笃学”氛围,注重学术与学风建设。为此,要让严谨、科学、进步的学风成为学校的主流,让教育成为社会大众敬重与向往的事业。

『柒』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河北省鹿泉市寺家庄镇东营学校 段瑞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体现出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确定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位: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我们教师就必须牢牢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理论。一、 教师角色转变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前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精深的学问、浓厚的教学兴趣、高尚的人格、友好的态度以及合理言行,都将成为学生观察、注意和模仿的对象。二、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怎样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尊重、相互配合的融洽关系相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三、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而教师要当好教学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就必须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比如在课上,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一点偏差,教师立刻打断学生的话想予以纠正,但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完全可以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我打断了你的话,对不起!请你继续说下去!”所以,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学生中与他们谈话,不妨耐心听完他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不要让他们仰视我们……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我们教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观点或看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五、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显性的、静止的评价转变为多元的、隐性的、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的投入程度,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态度的投入相符合。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们教育者,务必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栋梁,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捌』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实施新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的探究。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引入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必须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2. 探究新知——积极思维,质疑创新的探究。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 巩固练习——形式新颖,由浅入深的探究。
4. 课堂总结——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教学相长的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总结,能引人深思,拓展想象的空间,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更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因此,课堂小结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整理、归纳,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和蔼、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
5. 课堂教学环节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秩序。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会以教学活动中诸要素的不同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学规律,显现不同的教学功能,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原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一般是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学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课堂教学环节也在不断变化,但并没有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建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玖』 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以和为根,学习为基,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

人类社会,当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谓人类社会,其实也就是人这种动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总和而已.其发展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当然不可能离开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变得与人的需要无关.所以,有了这样生理结构的人,就必然要有这样的人类社会,也就必然要有这样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所以,必须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谐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等,总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制度形式等如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等任何其他因素为中心考虑,安排,设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规章,制度,规划和发展等等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也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永远不可逾越的最根本规律.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就我们国家而言党中央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 在我们国家,"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在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谈一谈,校园中的"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其中的"人"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而这里的人应该指的是一个方面,一种利益,因此,这里的"以人为本"完整的叙述应为"以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应围绕这个"本"做文章. (一)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育人环境 宽松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使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各个因素得到较好的发展,创新性,独立性,学习性等高层次的素质也会得以加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渗透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准则,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关系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设计,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都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三)更新观念,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 传统的用人机制,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对老师和学生以"管"的方式来管理.这往往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僵化的教师关系以及僵化的师生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建立包括校长竞聘制,全员聘任制,教师待岗制在内的一整套人事制度,通过层层聘任,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用人原则上,不论亲属资历,唯德才而用.这样就增强了全体教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四)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原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加强"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过定期的情感沟通,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广泛联系群众,缩短领导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愉悦,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坏境,以形成教职员工讲奉献,比成绩,争先进的良好风气. (五)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学校要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交往,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动态,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同时要创设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创建多元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单向度的或双向度的,而多元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学校,家庭,社会,课堂及其他隐性或显性教育教学坏境的多元互动为基础的.它是在经历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特别是当前正在全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当前西方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重构,学校重构的思想创建起来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使其懂得自我发展,学会学习,创造,自我评价;它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它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得到整体提高;它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建设,课堂建设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把学生的发展权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要达到"没有管理的管理",这既体现了新世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互动教育的需要,又是新世纪教育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管理模式由治到不治,由管到不管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高自觉性,积极性,互动性,达到默契,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益.

『拾』 怎样实现现代教学理论的以人为本

教育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质。新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人应是身体健美、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精神高尚、思维创新,充满活力、品位高尚、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教育理念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21世纪已进入了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我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实现全面的振兴,飞跃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现代化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讲话中提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新型教育。中国当前正在进行有史以来第三次重大的教育转型。第一次基于铁耕问世,“官学制度”在春秋战火中失去垄断,新兴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开始聚徒讲学,出现了孔子等诸子百家;第二次是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西方工业的冲击致使中国教育从学“四书五经”全面转向学“数理化文史地”。
前二次重大的教育转型都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发展而形成的,当今的第三次转型也不例外。当今的时代是从现代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工业时代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文化一样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对人们影响较深的局限主要表现为:思维逻辑的绝对化、思维活动的政治化、思维渠道的封闭化、思维方式的公式化及思维轨迹的单一化。从而使培养出的人认识片面、思想僵化、不思变革、缺乏自信……这样的“传统人”只能是现代化的阻力。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讲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教育观,科学发展观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传统教育的变革。
中国第三次重大的教育转型是包含着需要改变教育思想、改变国家《教学大纲》、改变课程标准和教材、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考试评价制度的巨大工程,必将得到改变新世纪所有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命运。
新的教育理念是在对传统教育中的糟粕的批判反思中不断形成的。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要传授知识,但不是让学生来堆积知识,教育是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开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但良好的品德不是在一门门课程中教出来的,也不是在一次次的训话中训出来的,而是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而成的。
教育是要进行体育活动,但不是为了达标,而是为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养勇气、培养自信。
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学会考试的能力。教育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进步,如何超越自我,而不是让他们知道考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
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学会记忆;要唤醒他们去创造而不是照猫画虎,永远跟着别人走。
教育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指出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
教育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勇敢地向上攀登。
教育是一种期待,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到教师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比现在更好。
教育是一种关怀,一种博大的关怀,如同冬日的阳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温暖,在这种关怀中,永远没有“差生”。
教育是一种给予,一种厚重的给予,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教育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的创造活动。
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解放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
教育首先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更不是压抑人,压制人,教育要解放人的身,使人的身躯和四肢健美地发展;教育要解放人的心,使人脑敢想,人手敢干,人眼敢看,人嘴敢说,使人敢于创造;教育要解放人的各种压抑,还给人自由的天地。
教育要培养和发展活力;教育要培养发展勇气;教育要培养和发展敏感,主张通过明智而有效的方法培养和发展荣誉感和同情心来培养和发展敏感;教育要培养和发展智力,主张通过保护和发展好奇心及培养勇敢、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品质来培养发展智力。
通过开发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和勇气、敏感、好奇心、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来开发人的潜能,总之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满足人的自身需要,教育要开发人的潜能,突出人的特长,打好创造的基石。现代的教育理念确认了教育的最根本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了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
现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质,新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人应该是身体健美、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精神高尚、思维创新,充满活力、品位高尚、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

阅读全文

与以人为本教学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