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艺术和创造力有什么关系 在我们的身体中有四种创造力它们分别是什么
创造复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制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艺术的要旨就是创造性,只有创造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是创造者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一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是创造者艺术个性和精神的自然延伸。艺术的本质在于它能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表现的异乎寻常。它充分赋予惯常所见的庸俗之象以特别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都是与艺术的创造性分不开的。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从思维雏形、制作过程到视觉呈现,集合了创造者自身的创造力。没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无生命力的。它难以从根本上动人心魄,也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打字不易 望采纳谢谢
❷ 怎么培养“审美感觉”和“创意能力”
首先要在广义上去理解美,对审美的培养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比较容易,首先你问的是一个和视觉艺术有关的软件,那末想用好这个软件就要从视觉艺术上去挖掘美的东西,临摹是对视觉艺术最直接的一种体会如果没有美术基础那就迫使自己多看好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也许开始看不懂,但是对审美的培养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第二就是对看美术著作和展览,将自己尽可能多的投入到艺术中去,第三要善于发现和积累自己认为美的东西。第四可以多看看电影和一些文学作品,有机会和可以去听听音乐会。
那末对创意的培养可以先去书店看看有关创意地书籍,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眼界,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学会举一反三,借力用力。如果你开始这样做了,那么祝贺你,30天后你会有惊人的发现。
❸ 审美和能力两者是什么关系哪个更重要
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审美感受力或鉴赏力.
2),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3),正确的审美观念.
❹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结合我园的区级课题本学年我尝试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形成了我班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2、赏识幼儿 赏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催化剂。幼儿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老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的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在“装饰区”里,幼儿习惯于用记号笔装饰杯子,一幼儿改变了方法:使用报纸条给杯子穿上“横条纹衣服”。我立即对她的改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赞赏道:多棒的服装设计师,把杯娃娃打扮得这么漂亮!她涨红了脸,显得很激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内心的自豪,体验了赏识的价值。从此这个孩子便对装饰杯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翻出了很多的花样,比如:给杯子娃娃戴上赤豆项链,为杯子娃娃穿上绒线裙……因此,赏识幼儿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形成幼儿内在的创造倾向。
二、为幼儿创设求异创造的物质环境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美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的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所以,只有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1、开放活动区的环境,拓展幼儿创造的空间 活动区的环境要开放,我精心的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活动区环境处处成为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壁面环境“超级变变变”是幼儿求异创作的成果。幼儿大胆利用废旧光盘装饰或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小鸟、螃蟹、牛、蜘蛛、熊、大象等。“创意架”上全是幼儿的创造。很多是用牛奶盒和食品包装盒制作的“变形机器人”,用乐百氏奶瓶和玻璃瓶制作的瓶娃娃,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还有长着挂历纸头发、橡皮泥条头发、绒线段头发、丝带头发、竹饭炒脸蛋、穿着各色塑料薄膜裙子的“漂亮妈妈”, 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灯管也是活动区环境的一份子,经过细心创设也成为一处创意作品的风景线,餐碗动物、信封民族娃娃、材料各异的服装秀悬挂其上。总之,创设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并充分利用发挥了幼儿求异创造的能力。
2、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诱发幼儿求异创造 幼儿的求异创造离不开物质材料,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的质量。我在提供材料上吸引幼儿共同搜集,因为幼儿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的创造。老师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材料要富有变化性能吸引幼儿更多的直接参与活动,颜色鲜亮、小巧、易折、形状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很受幼儿欢迎。总之,在材料提供上大至纸箱,小到纽扣、绿豆,但凡是就要丢进垃圾筒的干净废品都要考虑是否可以进幼儿的“百宝箱”。这些材料都会让幼儿感到如获至宝,均可成为触发幼儿创造灵感的触点。幼儿的创造一般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仿经验内化后的改变。而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正是幼儿创造的特点。比如:在“制作区”里,我提供了瓶盖、金鱼外形、金鱼眼睛等材料。幼儿摸索出“瓶盖金鱼”的制作方法以后便不在满足于此,一大箱应有尽有的材料诱发了幼儿的创造动机,有的用圆筒薯片盖做成“薯片盖金鱼”;有的用三角形药盒做成“药盒金鱼”;有的用有凹痕的饼干壳做成“饼干盒金鱼”;还有的幼儿用自己收集的开心果果壳做成了“果壳金鱼”。丰富合适的材料使幼儿饱满的创造欲望一触即发,在经验—材料—成品之间,思维在对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伴随着创造的冲动走向联想,并在经验的土壤里孕育出花朵:大小不一的瓶盖组合成了不倒翁娃娃、可爱的熊猫等。就这样,丰富变化的材料环境成为幼儿的创造乐园。
三、适时介入,促使幼儿创造力发展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我们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及时分析,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
1、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 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火花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老师要细心的观察捕捉。我观察到一个孩子把蟹壳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颇费了一番力气在上面粘了两根麦管感觉不满意失望的将其丢在一旁。我及时的问他:“为什么不做下去?”“因为我觉得不象小兔子的耳朵。”原来聪明的孩子把蟹壳当作兔子的脸,在装耳朵时遇到了麻烦。我引导说:“小兔的耳朵这么长,打个弯吧!”孩子看着看着,眉宇舒展了。他重新燃起了创造的火花,飞快的在壳上剪贴了眼睛和三瓣嘴,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子就做成了。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他一气呵成制作了“小猫头”、“小狗头”、“小猪头”。可以看出,老师细心的观察和适时点拨可以重新点亮孩子的创造火花,保证幼儿的创造顺利进行。
2、教师要适时介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 中班上学期,在剪纸区里,幼儿会用走公园的方法围着白纸有进有出的剪出形态各异的“雏形”。但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幼儿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创造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我觉得有必要适时介入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剪了一个小乌龟。”“确实象乌龟耶!多怪的一张纸呀,转过来看看象什么?侧过来看看又象什么?”旁边的小朋友急切的说:“老师,反过来看还象小兔呢!” 幼儿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积极的投入了对“雏形”纸的“改造”,变出了不同的动物。后来,幼儿又由此及彼的对废报纸及边角料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次小小的创造热潮。
四、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美术区域活动内容广泛丰富,包罗万象,为创造力训练提供了有利因素。我针对幼儿思维及年龄特点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譬如:想象力、联想能力、扩散思维、推理判断等方面的练习。
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幼儿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幼儿具象思维和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幼儿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我在“变画区”中给幼儿提供不同图形的底版,启发幼儿想象变出不同的象形物体。给幼儿有几根弧线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妈妈的头发”、“弯弯的小河”、“小蛇赛跑”;给幼儿两个半圆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了瓢虫、乌龟、蘑菇;给幼儿圆柱体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了电池、垃圾筒、木桩;给幼儿两线交叉的底版,幼儿想象变出了剪刀、风车、小鱼。幼儿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后来我提供了只有一根直线的底版,幼儿居然想象变出十几种东西:铅笔、金箍棒、小旗、铲子、半块饼干、小饭勺、气球、一把剑-----运用类似“智力激荡”手法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在“加工区”里投放一次性饭盒、蟹壳、光明牛奶盒等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废品进行加工。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孩子在一次性饭盒的旁边插上几根麦管变成了大闸蟹;另一个孩子则把饭盒打开,粘上数字及屏幕变成一只手提电脑!有的幼儿则用牛奶盒挖了许多洞洞,再用一次性筷子搭上纵横的架子变成了“金茂大厦”。可见,把借形想象作为训练的手段,可以使幼儿的创造力上一个台阶。
我还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与创造力有关的内容,如:让幼儿对一张似是而非的图案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猜测,做任意的想象;让幼儿看一些抽象的图片,进行想象记录(结合我班名画欣赏的教学,我提供了画家米罗的作品让幼儿大胆想象、联想,每人看的都有所不同,创造力得到培养)
五、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1、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 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讲评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语的孩子手拿自己的作品(糖盒、烟盒、饼干盒简单的粘贴在一起),目光里满含着期待。面对其他孩子举得高高的精美创意品,我有点漠视其作品,可又不忍回避孩子期待的目光,于是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原来,下面的饼干盒是爸爸妈妈的房间和大家吃饭看电视的地方,上面的糖盒是自己的房间,而那个扁平的烟盒是家里的大阳台,孩子还说多晒太阳身体才会健康。这么不起眼的组合却被孩子说的如此美好,我及时的报以这个孩子热烈的掌声,共同为这幢房子取名为“阳光别墅”。我想:这不就是孩子的创造思维吗?我庆幸刚才没有漠然视之。所以,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2、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 我们评价时要屏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如:活动还没结束,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把一个稀奇古怪、装备复杂的“怪物”介绍给我们:我做了个会吃垃圾的机器人,大嘴巴是吞垃圾的,肚脐眼是排放垃圾的,两根管子是送走造出来的气的------孩子说的眉飞色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可以看出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幼儿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充分展露,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
经过一学年的探索,我认为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来说,这种活动形式宽松,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积极的进行表现和创造,创造能力易于提高。对老师来说,这种活动区别于集体的正规活动,老师可以及时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到每个幼儿的状况,及时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幼儿生成,利于各种层次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陶醉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中,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❺ 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因为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增强审美创造能力这三个途径来实现。审美能力即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审美感知能力指审美主体凭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指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5)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多了解时尚资讯:可以抽空多了解一些时尚方面的新闻,比如今年流行什么颜色,比如一些重要的时装发布会等等,这可以提高对审美的理解。
订阅时尚的杂志:有很多的时尚杂志,涵盖各种类型,有衣服的,有首饰的,可以根据爱好来寻找你想看的杂志。
去时尚之都旅游:旅游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阅历,时尚之都更可以提高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伦敦、巴黎、香港都是非常适合旅游的时尚之都。
❻ 什么是审美能力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指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人学习、训练、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
(6)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扩展阅读:
提升审美能力方法。
1、重视收集和整理
专业资料和各类信息的收集积累,在平面设计的学习提高过程中是十分必要和基础的。这是一项长期不能间断的持久工作。有许多初学者在做设计时,常常会为不能获得创意而感到很苦闷,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2、树立起自我的审美观
作为设计师,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能力强的人,能迅速地发现美、捕捉住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东西,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去创造美和设计美。
❼ 什么是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抄,指人袭在审美中能动创造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的创造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新审美意象、新艺术形象的能力,表现于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概括力、想象力、审美意象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意象、意境创造力、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评价的分析综合力等方面。
❽ 什么是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在人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有时也称“艺术鉴赏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❾ 请问做什么工作需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审美就是对于某个事物的个人评价 这东西引人而异 就好像杀人狂 他的审美就是认为死亡都是美 楼主说的较高的审美我觉得应该称之为 大众方向的
创造能力就是对于没有的东西的想象能力和把它体现出来的动手能力
我就觉得符合这些的 一是画家 二是音乐家(流行 古典均可) 如果楼主本人大学择专业 或者是工作方向 我建议还是结合一下个人特长和兴趣 比较好~ 总之就是和人的感官有直接接触的都可以
❿ 简述审美能力总结的培养要素
美术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冲击,同时它还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反映着民族的文化状况和精神状况,是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大自然、艺术、生活等等方面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审美能力,因此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也有所缺失。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是人们心理的主观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美与丑的一种判断过程。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美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及其缺失的原因
(一)审美能力的概念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要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讲,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美的长期系统评判,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目前,人们的审美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和客观问题。
首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绘画能力培养,而缺乏对绘画对象历史背景以及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美术课程中所涉及的雕塑、建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等内容都都在教学中被忽略。再次,学生审美能力差异较大,只有很少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等元素,而其他同学对此一无感知。最后,当前美术教育缺乏对学生美术价值的培养。美术价值培养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让学生通过审美教育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完善自身人格。
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概念
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故进行判断,因此,审美会直接受到人们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的影响。
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学生美术意识的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走入了各种画展以及艺术品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领略作品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美。但是在众多的欣赏者中,真正能够感悟到作品真谛,与艺术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的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源自于人们审美基础以及鉴赏能力问题,目前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介绍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影像和书籍,但是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而并没有通过对艺术作品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分析来研究其所蕴含的艺术规律,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更深远意义的体会。美术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认识艺术的规律,来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精品进行鉴赏,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进而有效提升自身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有效提升学生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和自身情操。
三、美术教育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开阔眼界,引发审美意识
美术具有丰富的知识空间,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能够了解到优秀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政治以及当时的绘画水平,建筑工艺等知识。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绘画了北宋城市生活的景象。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让人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美好与繁华,也能了解宋代先进的农业生产工艺,发达的商业,以及普通农民的生活等,使人产生与美术作品的情感交流,增长知识,能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并获得全新的洞察力,继而引发审美意识。
(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人都需要审美享受。美术教育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的事物,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帮助,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个性魅力。
(三)陶冶性情,培养个性情操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使学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女性的柔美,端庄和优雅;西藏地区的摄影,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与朴实的人文历史,唤醒人们少数民族生活深切的关怀。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人生观,不断增强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四、审美能力培养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对美术学科要领及知始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艺术本质,提升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借助画笔抒发出来。但是就目前各院校美术教育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教师教的方面
(1)教学理念问题
美术教育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实践和创新。但是目前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院校的美术教育都是忽视了美术教育中美育的功能,而只是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来应付考试。
(2)教学方法问题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常都采用的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机械模仿,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培养。
(3)教学内容问题
美术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基础,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逃避心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育所占比例非常大,而且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将美术教育单独分开,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都被浪费掉。
(二)学生学的问题
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但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对美术进行学习时,首先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来了解艺术语言,进而引起审美意识。但是因为学生个体发展不同,学生审美能力差异也较大,只有很少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等元素,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无法通过作品的形式来感受作品的美,因此也更谈不上审美内容的实践。
(三)评价体制问题
评价活动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和比较教学活动价值和效果的总结性过程。在一般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以量化和性质评价来实现最终的考核、研究目的。而目前对于美术老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时,主要是通过定期地书面形式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难以对教师素质有全面的掌握。
五、美术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美术课堂培养审美能力
(1)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要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不断追求新事物的思想。只有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才能够不断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并用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和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等,适时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
(2)转变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美术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推广,在此情形下美术教师应该要转变教学模式,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深刻认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应该是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有多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并且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在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客观才在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首先,就是必须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着个体差异的,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也有差异。这一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智力发育等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最终实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在传统教育中,美术教育跟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国家规定通过一定的考核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学生成绩来划分学生学习成果。只有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审美能力培养。
(3)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来使学生对美术课固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
首先,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培训,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目的。而美术技能培养包括素描练习、色彩写生、简笔画临摹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对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春夏秋冬来作为主题,让学生在满足色彩构成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画面色彩进行搭配,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生自主搭配色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其次,将美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加强学生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美术教育技能。比如在素描练习上,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分别以对方为对象进行素描练习。学生练习完成后,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审美能力。
(二)利用美术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冲击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山川河岳、江河湖海、男女老少、喜怒哀乐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其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深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美。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可以有效培养其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获取真知检验真理的第一步,实践是素质教学的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对于需要感官刺激与实物体验的美术教学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加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完成。因此学生应该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体验活动,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积累艺术创作素材。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才能够逐渐培养美术创作想像,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3)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发现以及捕捉生活中的美,对于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张大千先生笔下的荷花作品风格独特,品种繁多,在世界画坛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更好的抓住荷花的神韵,张大千先生曾在颐和园居住过两年,在此期间,他每天早中晚三次对荷花池中的荷花进行观察。后来包括在张大千先生居住过的很多地方,他都曾种植过荷花。通过对荷花长期的观察,它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牢牢的抓住了荷花内在所特有的性情和神韵。这与他长期以来观察事物而不断凝聚的审美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和体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利于捕获生活中的思想火花,感受生活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4)通过创作实践来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只靠看来完成的,教师应该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自己绘画。从审美学的角度上面来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绘画创作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因此也不奢望学生能够创造出多么精彩的作品。让学生亲自动手,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头脑中的审美意识来指导自己手中的笔,从而提升自身美的体验。
比如,写生可以将自己对生活中发掘和认识的美进行书面的艺术表达,体现自身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可以通过写生来培养自身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三)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1)校内资源的利用
学生的人生经历相对有限,对很多现象和背景甚至一些实物没有明确的认识,如果老师单凭教材来讲解,这很难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来展现相关实物或者情景,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将会大大提高。比如教材中出现对四合院、砖瓦房的描绘,但现在这些建筑在生活中很少见,很多同学对它们没有主观上的认识,单凭想象很难认知,如果借助多媒体上的图片或者视频来讲解,将会使得学生们身临其境,对其的印象也会加深。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除此之外,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们可以及时迅速的了解相关的美术资源和动态,比如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参观一些知名的美术馆和美术展,这对于学生而言都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参观网上的画展,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促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学校应该要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活动来对民族艺术作品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评价,继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比如,可以针对不同作品的画面、色彩、构图、线条等等元素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进而实现艺术欣赏的目的。
(2)校外资源的利用
在社会中,美术作品主要有三方面作用,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美术界,都有着非常多的极具影响力的美术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聚集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法,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鉴赏,来发现作品中所蕴涵的形象美、表现美、思想美以及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诠释和感知来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美术作品赏评活动和画展,来培养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六、总结
当今社会,教育、文化以及艺术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变迁,美术教育的任务不再只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而是更加关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故进行判断,因此,审美会直接受到人们自身所具备的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学生美术意识的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感受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欣赏美是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创造美是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如果能够牢牢的把握这三者的关系,那么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