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用现代散文的方式表达谈谈你对其意境的理解。
首先抓住散文特征.
从现代散文诞生的那一天起,无数论者就已在反复强调散文有‘我'的本质特点.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
(散文)“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虽然也并非轻视人物情态的传神.散文更着力于人物(有时候就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韩少华
散文姓“散” ( 散行成体 ) 名“文” ( 文学 ) 字“自我”.——刘锡庆
而小说重在客观再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是隐藏在故事和叙述背后的;诗歌,要么主张无我,要么自我的感情经过了过滤、夸张与变形,而且诗人的情感也可能是概括化的.而散文必须向读者坦诚真实的自我,所以散文最难作假.
⑵ 如何使抒情散文意境美
简媜是台湾文坛公认的实力派女作家,也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作家,她的文学唯美清新,富有灵气,往往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提练打动人心的力量。老舍说过这样句话:“平淡乃绚烂之极。”只有倾注了真情实感、最真诚的文字才会动人。下面是简谈自己创作的两段话,相信对你有所启发。
简媜说:“我在使用文字时,是相当自由的,某个字或某几个字,若是能造成一种意象、一种情境,我便大胆去用,而不考虑合不合章法,主词、动词的位置对不对,以前有没有人这样用过。因此,如果从严格的学术观点来看,我的文字也许是不及格的。”
简媜说:“我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
命。虽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⑶ 怎么将用抽象表达散文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简而言之,意象是诗歌中描摹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写实,亦可以是想象之物. 意境是指诗歌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来的情境.
⑷ 谈谈如何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散文意境
各种诗歌和创造性的顿悟是在放松的时刻降临到我们心头的。但是,他们的出版现并不是偶然的,权而只是在我们强烈地投身于其中和在我们醒觉的意识体验里我们的集中注意的那些领域中才会出现。
中国的现状,就是缺少给人放松心态并且依旧可以进行认真创造的环境。浮躁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对创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甚至是简单的意识上,没有真正放松心态并全神贯注的实践,自然没有创造。
⑸ 结合你的创作实践谈谈如何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散文意境
诗情美的情景交融,哲理美的“象外言外”。若创作出好的散文意境,必须做好这三个层... 只有实现这若干层次的建构,才能最终完成散文艺术意境
⑹ 怎样创造文章的意境
一 意境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正如王昌龄先生所说,诗歌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其中最高的要求就是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意境得以生成,似乎不太容易的,但是,在中国的诗歌中,却不乏这样韵味不穷的作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在姚鼐笔下的散文,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散文亦有诗歌的诗意,亦有意境的美丽,同样回味不尽,口角噙香.只是,散文的意境创设是否与诗歌一样呢? 从语言上说,散文字句朴实,如"素描".从文化上说,散文的思想的倾诉, 是智慧的结晶河和情感的宣泄.它的意境生成,离不开文字的表诉和情感的表露. 二 美的文字和意境生成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徐志摩在翻译日本的"再见",译成"杀羊那拉",而不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沙扬娜拉",也许这首小诗的韵味将大失.同样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几个字用得很巧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其中,泻字尽流水之形态,翼然尽山亭之奇险.两者又是补充"蔚然而深秀之山"的秀美,这就描绘了美丽的环滁之山,让人忍不住也走进了,太守的与民同乐之中.当然,当然这个泻字在<<红楼梦>>中有引,宝玉认为此一"泻"字过于俗气,便用了一个"泌",于是便有了泌芳匣. 但是大观园里的水是不能和天然的山水相比,此一泻字,更显其真. 当然,不同的文字就将表达不同的感情,这是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意境生成也是有干系的,但是,文字本身的作用太让人忽略了 三 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生成 以情制胜的文章,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一为忠,二为孝,以情感人.成功的散文也善于吸取,文字的选取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而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意境的生成是有影响的. "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这是选自归有光<<项脊轩记>>的文字,思亲思妻之家,作者在表达的时候并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既没有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也没有陆游的"错错错,莫莫莫",是写妻子所植之树,死后几年了,树已经亭亭如盖,而人呢?我们可以看到做人每次对树相望时,他心中对妻子的回念,对妻子的追悼,和一切已逝的心痛和失落.这是什么意境,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咽"的无语之痛,是"下笔无言处,惟有泪千行"的伤心痛彻,更是象闻一多先生写给女儿的诗___<<也许>>,这是源源细流般隐着的深痛.这偏是情感的制胜,归有光把一个小小 的 项脊轩化做了他们家族的兴衰,化做了"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深深反思,化做对亲人的怀念,化做,化做了"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深深反思和追念.这是他的心灵之园,凝聚了他的深情.当我们走进这个一个轩子里,是否能看到一个老人静静执书,偶尔眺望一下园子的树木,吟上"喟然伤心肝".便是这样的情感的 表露,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项脊轩. 情感的流露,是意境生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两者兼容,情景合一 文字的美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感情的表达也需要的文字的选取,而这些在某时候,可以更好的完成意境的创设.这在文学的 创作中是互补的,象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美好的词句和淡淡的伤感,把我们带进了雨的世界里. 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意境的生成时,我们更加喜欢用"神来之笔",也许,真正让人回味的美的东西,冥冥中有种注定吧.
⑺ 怎么用意境去写散文
1,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2)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5)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设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2、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古人写文章是很重视立意的,在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论。唐朝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⑻ 如何营造散文的意境
意境 先要有意 营造意境的手法一般用一些能使人产生固定感情的事物
比方说 小桥流水人家 只用名次表现出意境 所以自己先要理解什么样的词产生什么意境 多个词意境比较统一的意境才能体现整个文章的意境
⑼ 浅谈如何赏析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的意境是指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于散文来说,意境是它的生命,有了意境的散文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下面我们就从找文眼、明线索、抓细节、品语言等几方面来举例分析,领会散文的意境美。一、找文眼文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它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