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制造业附加价值额是什么
附加值(Added value)是附加价值的简称,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附加价值=劳动报酬+营业利益+折旧摊销
Ⅱ 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
商业等第三产业都是为一、二产业服务,越发达越能提高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提高社会总供给(总供给就是生产,就是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一定要有“把一个商品价值看作是一个产业链的价值”的思想,一个商品不但包括生产,还有物流,品牌,商品设计,金融服务(生产需要资金),零售,科技等等各个环节,当一个商品销售出去后,也就是交换完成后这个商品的价值才体现了。不然,你今天生产了一个土豆,卖不掉,明天你就不生产了,这样还谈什么价值。只有卖掉的商品才完成了价值,这样所有服务性第三产业都是为了完成这个过程存在的,都是土豆价值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你说的土豆坐飞机,土豆在当地卖不掉,坐飞机一圈卖掉了,就是价值实现了,价值增加了,卖不掉就是浪费,没有任何价值,还损失了成本,所以飞机不是白做的,这个成本也在土豆卖掉的价值里得到了增加。
这里再说明一点:不是你生产多少东西就表明你的国家经济就多少了,要有可持续性的,没有这么多需求,你一年可以生产一万亿东西,明年呢?明年还需不需要啊,不需要你就经济就一下子掉下去了。我国的GDP以前靠外贸做到了世界工厂,但是这种状况在世界金融危机里就有很大的危险,国外人民赚不了钱了,没有能力消费你这么多的产品,那你的产品就多了,你的产能就过剩了,外贸看起来不增加产品价值,但是它却是我国维持如此规模经济的前提,从中不难看出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价值。你的这种观点在封建社会很流行,但是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远远要低于现在,就是忽视了商业等服务性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认为商业是投机,没有增加社会生产,所以抑制商业发展。
Ⅲ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做制造业,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只有制造业才是真正的创造价值,而贸易商基本属于买低卖高,货物流通,但是无论如何的流通,物品本身是不变的,只是价值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创造了价值。
Ⅳ 制造业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应当看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不同,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厚实的制造基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具备了抓住这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
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动力。
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应用,会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从而加速弱化我国的要素低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我国如果不能快速赶上,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还可能形成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抑制和对原有产业赶超路径的封堵,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制造业有能力创造新辉煌
Ⅳ 郎咸平教授为什么说只有制造业才能创造价值呢
郎教授没说过这话,郎教授说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制造业创造出财富,才能向服务业转移,也就是说服务业必须在制造业之后才能创造价值。
Ⅵ 精益生产方式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都有哪些
1、长期理念(philosophy)
丰田非常重视着眼于长期的思维,公司高层注重为顾客及社会创造与提升价值,这个目的主导了该公司的长期方法--建立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环境的变迁,成为高效的组织。若缺乏此基础,丰田的投入将无法达成持续改善,也不可能促成不断学习。
2、正确的流程(process)
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优异成果。丰田是一家流程导向的公司,他们从经验中明白了什么才是正确的流程,正确的流程始于“单件流作业”(one-piece flow),流程是以低成本、高安全性与高昂的士气达成最佳质量的关键。这种以流程为重心的原则存在于丰田公司的DNA中,该公司的管理层全心全意信奉的理念是:正确的流程可以使他们达成期望的成果。
3、借助员工与合作伙伴的发展,为组织创造价值
丰田模式中包括一套专门设计以促成员工持续改善与持续发展的工具,举例而言,单件流作业是一个要求非常严苛的流程,问题要能快速被察觉,且需要迅速解决,否则生产就会停止,这很适合丰田的员工发展目标,因为它使员工产生应对各种业务问题所需要的急迫感。丰田公司管理层的看法是,他们打造的是“人”,不是汽车。
4、持续解决根本问题(problems)是组织型学习的驱动力
丰田模式的最高境界是组织型学习,丰田的持续学习制度重心在于辨识问题的根源,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深入分析、省思与沟通所学到的教训与启示,并把所知的最佳实践标准化,方能持续改善。
探讨企业该如何应用丰田模式,以及该采取哪些行动,才能变成一个精益的学习型组织。了解丰田公司的成功与质量改善制度并不保证能使一家具有不同文化与条件情况的公司成功转型,然而,丰田的成就提供了启示,揭示了稳定领导力及不局限于短期获利的重要性,也说明理念、流程、人员与解决问题的正确结合可以创造一个学习型企业。天行健咨询相信,所有期望获得长期成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公司都必须蜕变成学习型组织,而丰田公司是全世界的最佳模范之一。虽然,每家公司都必须找到适合本身的模式,但了解丰田模式可以使探寻之旅迈出一大步。
Ⅶ 如何看待制造业,制造业有多重要
全球经济放缓、生产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使“中国制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长期保持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亟需中国制造业战略转型,而服务化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一些学者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可以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有利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完全服务化”并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药。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性而言,应慎防中国制造业完全服务化。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涵义
“服务化”(Servit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范德莫(Vandermerwe)和瑞达(Rada)于1988年提出,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业务服务化”,即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向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hundles),包括物品和服务支持等转变,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White等(1999)认为,服务化是制造业企业角色由物品生产者向服务提供者的转变,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以Servicizing来表示。沙拉维茨(Szalavetz,2003)则用Tertiarization来表示服务化,认为“业务服务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制造业服务化至少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变得日益重要,这些内部服务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培训、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等;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此外,其他一些学者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了相似的概念,如杜拉克(Drucker,1990)的“新型制造业”、博格(Berger)和莱斯特(Lester)(1997)的“服务增强”、 基姆(Kim)和莫博涅(Mauborgne)(1997)的“基于服务的价值创新”等。
根据上述概念可知,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的动态过程,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产品+服务”。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包含二层涵义:一是服务要素在制造企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即投入服务化;二是服务成分在制造企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即产出服务化。与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的概念还有生产性服务、制造业服务、工业化服务、服务型制造等。
二、全球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趋势及主要模式
1.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竞争的加剧、消费与生产模式的变化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促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一些处于全球领导地位的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作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二是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
三是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生产外包”或“制造剥离”。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生产活动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些企业提供从技术产品研发、软硬件开发,到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咨询、金融支持、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服务链,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主要模式及案例分析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功能,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分析全球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作者总结出以下四种主要模式:
提供产品附加服务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售后的各个环节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最典型的就是售后服务,这种例子十分常见,例如物品的安装、维护和修理,这些客户服务显然是伴随着物品的服务。其实制造业的这种发展是很容易理解的,随着大规模加工制造和工艺的日趋成熟,标准化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越来越容易,同质化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纷纷寻求基于产品功能的增值服务,实现产品运行的稳定性、效用的最大化,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取得市场的主导地位。
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罗尔斯·罗伊斯作为一个后来者把握了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趋势,开始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并最终建立了集设备和服务于一体的产品体系。其CEO约翰·罗斯认为,罗尔斯·罗伊斯“每销售一台引擎,就有重大的服务机会,用服务来保障收入,服务将给我们的客户增加价值,同时也将增加我们自己未来可以预见的收入”。从1995年开始,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发动机销售中加大了折扣力度,同时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采取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以绩效保证式合同(performance-based contracting,PBC)供货,在报出发动机价格的同时会提供发动机保养及在线化的维护服务。同时,该公司为不同客户提供了三种服务方式:全面维护、公务机维护和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化转型使得罗尔斯·罗伊斯在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的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到5%,提高到目前的40%左右,服务收入已经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提高产品交易便捷化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精确化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便捷化的电子商务等方式,提高其产品的交易效率和便捷化程度,从而提高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外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来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把提高产品交易的效率和便捷化,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企业在工程设备领域的崛起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卡特彼勒逐步陷入亏损的境地,竞争压力日益严峻。为此,卡特彼勒公司开始加速战略转型,放弃价格竞争的市场策略,以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为出发点,完善全球分销服务体系,实施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物流服务成为卡特彼勒新的增长点,也引致了金融服务、再制造服务等新的服务领域的发展。目前,服务业的营业利润在正常年份能达到公司营业利润的50%左右,而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服务业的利润占到公司总体利润的90%,部分抵御了工程机械产品的周期性影响。
产品与服务整合模式。随着客户的需求从单一产品向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综合方面的升级,为客户提供产品的集成及全面解决方案,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体化的安装、集成化的专业服务、系统化的产品整合,正成为制造业企业扩展业务的重要模式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例如从公司成立开始,华为就把面向运营商的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起步阶段,华为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通信设备的工程安装,其客户服务是保姆式、终身的、免费的,并完全基于通信设备。1998年,华为定义为“华为服务年”,以后每年都有提升服务的举措。目前,华为已经建立了面向通信设备市场集成化的专业服务产品体系和规范的服务产品开发创新体系,支撑华为从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赶超者跃升为领先者。2010年,华为服务收入达到31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4%。
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向基于客户需求的服务的转变,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最高阶段,制造业企业利用其在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提供不依托于自身产品的专业化服务。此时的企业已经完全服务化,不再从事相关的制造环节,从制造业企业完全转变为一个服务型企业。例如,为摆脱生产经营困境,IBM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服务化转型之路。目前,IBM是全球最大的“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以提供商业咨询、战略外包、集成技术服务和维护四个服务层次。不仅成功实现了主营业务从制造向服务的全面转型,构建了面向服务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新商业模式,也重新确立了在全球信息通信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三、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一)制造业完全服务化并不是制造业升级的一剂良药。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是一国经济指数良好运行的保障,是真正的强国之本。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崛起,就不会有真正的大国崛起。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而是制造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环境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其根本目标在于拓展企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品牌效益。因此,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并不等于放弃加工制造业务,要防止过度“去工业化”,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1.“创造”离不开“制造”
尽管美国目前依然保持全球第一科技强国的地位,科研成果与发明专利的数量领先于其它国家,高技术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制造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下降,美国现已沦为高技术产品净进口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制造业近20年来大规模向海外转移,不仅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而且严重损害了美国本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美国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在全球所占比重已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由于制造业的“空心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在不得已情况下,美国政府提出振兴制造业,并开始实施“制造业回归”计划。
吸取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带来的深刻“教训”,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性转变,不能单纯抛弃加工制造环节,避免未实现“创造”又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的“被动”局面。
2.“中国制造”优势依然存在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占全中国比重约70%以上,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下,许多企业开始由东部向其它地区进行转移,更多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向中部地区乃至西部地区转移。许多企业仍选择留在中国,除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外,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短期内也仍将远远优于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周边地区。此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和相关产品配套能力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一些企业在珠三角或长三角的周边地区可以采购自己所需的几乎所有零部件。
因此,尽管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但由于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配套能力、存在巨大的资源禀赋区域性差异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制造业整体优势并未“消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3.制造业的完整性是一个大国的经济保障和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
制造业是所有经济部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不管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人们总是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实实在在的需求。另外,制造业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尤其是能够解决目前中国底层劳动人口,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低技能劳动人口的就业。据初步估计,解决这些人口的就业问题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制造业,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无法解决,农民就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可以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如果以制造业、实体经济为基础,则不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发展容易保持平稳、健康的态势。
(二)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出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必须保留“本土制造”能力。
1.宏观上继续保持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动摇
从宏观层面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有助于实现“中国制造”升级至“中国创造”。但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面临的“制造困境”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制造业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作用。因此,国家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应保留“制造”环节,综合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选择和调节手段,防止制造业“空心化”,继续保持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动摇。
2.中观层面上要注重制造业服务化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差异
中观层面,应充分分析和评估制造业服务化对具体的区域和产业的促进作用和适用条件。首先,在区域层面上,应根据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构建合理的制造业分工体系,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以东部地区为主要制造业服务化基地、中西部地区为制造业生产基地的空间格局。其次,在行业层面上,应依据行业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民生保障、发展战略需要的制造业行业应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发展,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
3. 微观层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为原则
微观层面上应保障制造业企业独立自主性,而政府则应提供企业运行服务型制造的支撑平台和技术交易与合作平台,以及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保障各制造业企业应依据自身优势、战略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自主选择服务化发展路径。而对于一些涉及国家经济稳定、安全保障的重要行业企业,应综合运用市场竞争与政府保障等手段进行扶持。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
中国整体制造实力及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广大制造业企业处于孤立状态,这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型制造及整个制造行业乃至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发展并挖掘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潜力,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一是重点对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市场对生产者性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高效方向发展,避免重复发展和过度竞争。三是建立相对健全的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Ⅷ 什么是制造业管理者的价值观
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叫做转变观念。有人说转变观念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价值规律、竞争规律,那么是不是有了价值规律的概念,有了竞争意识就算观念转变了?我想并非如此。我觉得转变观念的实质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群的集合,企业与顾客、领导与员工之间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切行为都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企业是人性化的群体,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人在做工作,所以要以人为本。 大家经常讲要让顾客满意,怎么做到让顾客满意?除了质优价廉的产品、必要的服务,还要提供超值服务,超值的服务会给企业带来无可估量的利益,这种观念对企业的领导者非常重要。 我们讲企业要双赢,不但要让顾客满意,还要使自己的员工满意。如果企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离心离德,这个企业是干不好的。那么凝聚力从何而来?凝聚力来自于员工与企业利益目标的一致性,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者与员工要多沟通,不要以权压人,严格管理必须与宽容和尊重相结合。 诚信经营与唯利是图是相互对立的经营理念,前者是企业永续生存的基础。只有诚信经营才会建立品牌信誉,这个问题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 接下来就引出后面的话题:同业竞争与合作。同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正当的,不能勾心斗角,互相拆台。说竞争对手的坏话不会给客户带来好印象,只能适得其反。 凡此种种都表明,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或者说他对事物的看法形成的一些作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领导人的形象非常重要。美国GE公司经营得非常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杰克·韦尔奇是非常有名的CEO,他的形象树立在那里。所以十几年来它的业务一直在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中的佼佼者。 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企业应对顾客极端热情,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成绩毫不自满。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是创造利润,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社会责任。 还有一句话就是对技术精益求精。不重视制造技术是造不出好产品的,所以我们讲工艺出精品,精品创品牌,品牌出效益。企业必须不断采用先进工艺,改进设备。提高生产力。 改革是企业惟一的出路。国有企业的弊端在于机制,所有制的改变可以影响机制,但不是惟一的。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同样可以改变机制。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的行为也是价值观的反映,同样可以促进阻碍机制的转换。 财产责任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约束力。首要表现是国有企业领导人要把花国家的钱当作花自己的钱。反之,出资人要对经营者论功行赏。以上这些问题都跟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密切相关。
Ⅸ 数据对于制造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从庞杂的数据背后挖掘、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找出更符合用户“口味”的产品和服务,并结合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自身,就是大数据的价值。
Ⅹ 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有多少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领袖的这句话说的太好了,只要是做事,特别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事,就很难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张三有张三的立场,李四有李四的态度,水平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强势能服众的人物拍板下决策,那一定是吵吵闹闹,结果一点正事都没干。
.
工作也是如此。
一个公司里,由于经验、立场、职位、态度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对同一件事也会各有不同心思的情况,一不如意,就牢骚满腹,抱怨不已。
没有绝对的平衡,也没有绝对的公平,人越多越是如此。
能力不一样,贡献不一样,待遇怎么会一样?一起吃大锅饭的结果,一定会让劳动积极性和生产力下降。
.
发牢骚是人性,很难完全避免。自诩买卖人的冯仑说,我20多岁的时候,也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热血澎湃,想干很多事情。
有一天,一个很大的领导找我谈话。他说,听说你思想很活跃,我要跟你谈谈。领导要找我谈话,这事儿多了不起啊,进去以后我就开始说,说了大概一个小时。最后,这个领导说了两句话,从此我就踏实了。
他说:第一,你说了这么多社会问题、这么多现象,我告诉你,你知道,我比你还知道,因为我是领导,我看到的信息、听到的信息比你多;
第二,你着急,我比你还着急,因为我是领导,出了问题,我遭受的损失比你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你教我怎么干,你跟着我干就完了。
冯仑一想,这个逻辑也对啊。后来他就明白了,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想得到很多的社会评价是比较难的。
.
员工对公司对老板的不满和抱怨大都也是如此。
你都能看到的问题,难道站在高处,统领全局的老板会看不到吗?是你了解的信息多,还是老板了解的信息多?出问题是你损失大,还是老板损失大?
所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个问题背后往往还有问题,如果根本问题不解决,那表面问题就会源源不绝。比如,公司要做一个项目,产生了一些资金浪费,这本可以避免的,但对老板来说,用最快的时间完成这个项目才是第一目标,才符合公司的利益。为此,过程中的适度浪费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而因此造成的时间浪费是老板所不能容忍的。
.
老板要的是墙上的洞,而不是让你告诉他哪种电钻又省钱又颜色好看。
与其纠结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毕竟,你说的对有什么用,如果问题依然存在的话。
对员工来说,提出问题很容易,但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为此负责才是老板看重的。
公司,就是一个用结果和价值说话的地方。所以,不要说公司怎么不好,先问问自己创造的价值有多少。
.
世上没有完美的工作,工作本就是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
作为执行者,员工可以对老板不满,但如果你不是确定要换家公司的话,最好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水平来。
一旦你聚焦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就往往会发现你原来纠结的那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
犹如盲人摸象,象是会动的,原来你自认摸到的腿和长鼻子是大象,实际上是你只触碰到了一部分而已。
.
抱怨,往往是来自比较和差距。
你认为自己干的多干的辛苦,工资却比别人拿的少,心里不平衡。但有本事提升自己能力和贡献超过工资几倍啊,不然,你就是换一家公司也还是拿不到高工资。
不是老板给你一万块工资你就创造一万块的价值,而是你创造一万块的价值才有一万块的工资。
一定不要把顺序搞混了。大肚包子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抱怨出来的。只要你有价值,就不会这么多的牢骚,因为你到哪里都会有不错的饭碗。
.
记住,能力和价值才是你的立身之本。
公司亦然。
和冯仑一样,另一个做房地产的大佬潘石屹说过,“你永远要加快步伐,走在时代最先进的20%里,不要在挤在后面80%里跟人竞争,后面是无谓的竞争。”
人和公司都是一样的道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根本停不下来。
.
任何一个行业趋势来临的时候,都是有一个时间窗口的,错过了,就很难进入最先进的20%里。
这考验的就是公司的综合能力和价值创造的水平。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没有一个分工明确、团结一致的团队是不可能的。
人这一辈子,就是做人和做事。做人是不断的提升自我价值,做事是不断的解决问题。要相信,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不逃避,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对公司还是对员工,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