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如何创造园林艺术美

如何创造园林艺术美

发布时间:2021-12-25 14:17:06

❶ 如何理解园林美学及园林艺术与园林工程的关系

美学,其实是人的审美活动。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精神文化活动。而园林美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园林作为主体来谈美了。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建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
园林工程(技术),是在有了以上基础后进行的施工操作。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
美学、艺术、工程,三者由虚到实,同时又互为表里。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工程、景观、乃至盆景,都离不开美学基础和文学艺术修养。在搞理论、做设计的时候,如果清楚在操作时的具体情况也能走的顺利许多。

❷ 如何欣赏中国园林之美

欣赏中国园林之美,是人天地合一的境界。欣赏有静观和动观两种方式,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等处,这些地点往往视野开阔,眼前有着园中最精彩的景致。动观通过游览路线欣赏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的,或临水景,或依山麓,曲折的游廊、起伏的磴道、蜿蜒的石径,置身其中,园林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使人体验到一种节奏和韵律之美。
    通常欣赏中国园林过程,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三者的区别并不会这样明显,而也有可能是边观边品边悟,三者合一的。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随着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对于园林,人们只有在游览、欣赏的实践基础上,才能体会、把握其游赏过程和规律,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1、 观
人的审美知觉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最初形式。中国园林诸要素的形式美,如造形布局、色彩、线条、音响、光影等等,影响视觉和听觉感官通过神经系统把神经刺激传给大脑,引起人们生理、心理上的愉悦感。
    欣赏园林艺术也首先要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总是从对艺术品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观”,作为欣赏园林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欣赏主体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把握。园林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假山叠石、花草树木均是具体实在的审美要素,因此,欣赏园林时主要需要人们的视觉参与。但是园林艺术又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
中国园林的审美理想,达到“鸟语花香”的境界。欣赏园林中的这种“鸟语”与“花香”,就分别要求游客听觉和嗅觉器官的参与。园林中的听觉美,不仅仅是“鸟语”,还有风、雨、泉水的声音。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就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的。又如留听阁,也是以观赏雨景为主,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也是借风掠松林发出的涛声而得名的。
园林不像盆景那样,可以卧以游之,而是具有一定范围的现实境域,特别是对于那些较大面积的园林,不可能固定在一个视点上就将满园景色尽收眼底。而必须身入园中,或廊引入随、步移景换、或驻足凝神、观赏园景。一般来说,在造园时就已考虑到这一点,开辟园路曲径,布置亭台廊榭,就是为了引导游客观赏。园林是一个多维空间,立体风景,因此,对于园中纵向景观,观赏时还往往有俯、仰之别。至于四时季相、阴暗雪雨,更需时时探访,方得佳境。
2、品
中国园林的审美知觉是通过观赏逐步形成的,即愉悦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展开思维活动,与客体发生共鸣,产生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自然而然地与景融合,悠然地陶醉于自由自在的审美之中。这是一种极其和谐、极其深遽的审美境界。
“品”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运用联想、想像、移情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园林景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联想最常出现的是在物与物的相似性的类比中生成形象,在物与事、物与人的接近性联系中深化对象,使景物显不出新的境界和新的意趣。如扬州个园的春山,湖石依门,修竹迎面,石笋参差亭立,构成一幅以粉墙为纸,竹石为图的极其生动的画面。触景生情,点放的峰石仿佛似雨后破土的春笋,使人联想到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再如冬山,造园者大胆选用洁白、通体浑圆的宣石(室石),假山叠至厅南墙北下,给人产生积雪末化的感觉。
由于园林意境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因此游人才可以凭自己的想像开拓无限的意境,获得极为丰富深邃的美感。
3、悟
园林欣赏之“观”,是以园林为主,整个心理活动表现为一种相对被动状态;园林欣赏之“品”,以游客为主,整个心理活动表现为一种相对主动状态。园林欣赏达到“品”的阶段,对一般游客来说也就基本结束了,但还不是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相对于前两个阶段的“观”和“品”,园林欣赏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悟”。如果说园林欣赏中的“观”和“品”,是感知、是想像、是体验、是移情,是欣赏者神游于园林景象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那么,欣赏中的“悟”。则是理解、是思索、足领悟,是一种回忆、一种探求,在品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以获得对园林意义深层的理性把握。
在欣赏园林过程中出现“悟”的阶段,亦是由园林艺术本身所次定的。在优美的园林景色、深远的艺术境界的深处,还蕴藏着内在理性。理性的内涵可以通过欣赏者在对整个园林世界品味、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中而得到领悟。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欣赏的效果。
中国园林的“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对于这样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调动各种文化知识和经验,将其与园林中的个别风景或整体构思相联系,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园林的意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掌握必要的园林知识,甚至了解造园的过程和技巧,对提高自己的园林欣赏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❸ 园林艺术形式美有哪些法则

(一)多样统一法则1 形式与内容的变化统一(公园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园内道路,直线,曲线,中弧,折线)2 局部与整体的多样统一(风格造型,色彩变化均应保持与全园整体基本协调,在变化中求完整。)3 风格多样与统一4 形体的多样与统一5 图形线条的多样与统一6 材料与质地的变化与统一7 线性纹理的变化与统一(二)整齐一律(如园林中整齐的行道树与绿篱,整齐的廊柱门窗,整齐排练的旗杆,喷泉水柱等)(三)参差律(一般是通过景物的高低,起伏,大小,前后,远近,疏密,开合,浓淡,明暗,冷暖,轻重,强弱等无规定周期的连续变化和对比方法,是景观波澜起伏,丰富多彩。如堆山叠石,树木配植,建筑形式,地形变化等)(四)均衡法则1 静态均衡(即对称平衡,以轴线为中心)2 动态平衡(不对称平衡即景物的质量不同,体量也不同,但也是人感到平衡)(1)构图中心法(2)杠杆均衡法(3)惯性心理法(五)对比法则(在园林造景艺术中,往往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对比关系而更加突出主题,更能表现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用小突出大,用丑显示美,用拙反衬巧,用粗显示细,用黑暗喻示光明等。通过形体,线性,空间,数量,动静,主次,色彩,光影,虚实,质地,意境等对比手法。)1 适于用对比的场所花园门口精品景点 建筑附近 渲染情绪2 获得对比的方法水平与垂直体形大小 色彩与明暗 布局 开合 疏密(六)和谐法则相似协调近似协调 局部与整体协调(七)比例法则(八)尺度法则1 单位尺度2 人的习惯尺度3 景物与空间的尺度4 模度尺设计法(1)建筑空间1/10理论,指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庭院空间之比至少为1:10.(2)景物高度与场地宽度的尺度比例关系,一般是1:3—1:6为好(3)地与墙的比例关系。地与墙为D和H,当D:H小于1时为夹景效果,空间通过感快而强;D:H=1时,为稳定效果,空间通过感平缓;D:H大于1时则具有开阔效果,空间感开阔而散漫没有通过感。(4)墙或绿篱的高度在空间分隔上的感觉规律。当高大于等于30厘米时有图案感,但无空间隔离感,多用于花坛花纹边缘处理;当高60厘米时,稍有边界划分和隔离感。多用于台边,建筑边缘的处理;当高为90-120厘米的时候具有较强烈的边界隔离感,多用于安静休息区的隔离处;当高度大于160厘米时即超过一般人的视点时,多用于障景、隔景或特殊活动封闭空间的绿墙处理。(九)节奏与韵律法则连续 渐变突变 交错 旋转 自由(十)主次法则(十一)整体法则

❹ 简述如何通过筑山理水创造园林美

座园林些山水或者侧重于植物造景或者建筑密度较般情况总土、水体、植物建筑四者结合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边便相应造园四要素

❺ 如何创造中国园林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运用延伸的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钢花园林景深,丰富美的感觉。虚复空间是多种物体构成的园林空间由于光的照射通过水面、镜面或白色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假重复的空间,即所谓的倒影,照影,阴影。造园艺术常用比拟和联想的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运用使问题句表现园林意境。运用植物恰如其分的营造氛围。掇山理水,山因水活,山环水抱。

❻ 如何认识中国园林艺术的美

中国的园林:亭台楼阁、相映成趣。

网络总结得非常精彩。http://ke..com/view/4773.htm

❼ 园林艺术造型的原则是什么

植物配置,是运用艺术技法把各种植物的所有要素组合起来,以美的形式使园林植物的形象美和基本特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造出美的环境。

园林在城市中的美,已为举世所公认,而植物正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园林植物对园林美的贡献,一般认为主要是向游人呈现出视觉的美感,其次才是嗅觉。有人认为东方比较重视嗅觉的美感,传统喜爱的花卉,大部分是香花,如兰花、白玉兰、茉莉、梅花等。艺术心理学认为视觉最容易引起美感,而眼睛最敏感的是色彩,其次才是体形和线条等。根据这些情况,赏心悦目的植物,除去特殊的癖好之外,最受欢迎的是色彩动人,其次才是香气宜人,然后是体形美、线条美等。因此千百年来,园林植物的栽培与选育者一直围绕着这些喜好或嗜好而忙碌着。

以自然美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植物、建筑景观创作,可称之为园林艺术。由于植物的生长虽然具有时间的变化,但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不易察觉,静的内容胜过动的内容,而且可以触摸,视觉能够感受,感受力持久且丰富多彩,将有形世界中的自然美再现于园林之中,甚至因集锦而提高了等原因,园林艺术可归入造型艺术的范畴。造型艺术的表现原则即为园林艺术造型的原则。

1.多样统一的原则

又称统一与变化的原则。园林艺术应用统一的原则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成、风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的程度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园林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郁闷、单调,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当中有变化(diversity),或是变化当中有统一(unity)。

自然山水中,有生物也有非生物,长期以来都是协调统一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内容互相组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景观特性,如沙漠景观、沼泽景观、高山草原景观等,每一种具有明显特性的景观,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其中凡是真正使人感到愉快的景观,都是由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谐调统一。

2.对比与调和的原则

对比与调和是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园林景观更需要有对比,这才能使景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时又要有调和,以便突出主题,不失园林的基本风格。

(1)形象的对比与调和在植物造景中,乔木的高大和灌木的矮宽、尖塔形树冠与卵形树冠,有着明显的对比,但在都是植物、都从树冠上看,其本身又是调和的。

(2)体量上的对比与调和在各种植物中,有着体量上的很大差别,以其长成期一般生态的相差级数的不同来对比,可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如以假槟榔与散尾葵对比,也可以蒲葵与棕竹对比,很能突出假槟榔和蒲葵,而它们的姿态又都是调和的。

(3)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和色度两个方面的差异。差异明显的,如绿与红,白与黑,就是对比;差异不大的就有调和效果。植物叶色大部分为绿色,但也不乏红、黄、白、紫各色,而且绿色还有色度上的广谱范围,从淡绿到墨绿,应有尽有。植物的花色之丰富多彩也是无与伦比的。运用色彩对比可获得鲜明而吸引人的良好效果,运用色彩调和则可获得宁静、稳定与舒适优美的环境。植物造景时就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对比手法来创造主景或点景。

(4)明暗的对比与调和园林绿地中的明暗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明处开朗活泼,暗处幽绿柔和;明处适于活动,暗处适于休息。园林中很容易利用植物来构成有明有暗的景观,既能互相沟通又能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

(5)虚实的对比与调和植物有常绿与落叶之分;树木有高矮之分,树冠为实,冠下为虚;园林空间中林木葱笼是实,林中草地则是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才使园林空间有层次感,有丰富的变化。

(6)开闭的对比与调和在园林中有意识地创造有封闭又有开放的空间,形成有的局部空旷,有的局部幽深,是园林高于自然的方面之一。在那些真正的自然森林中,只有封闭,难有空旷之处,不免使人心寒胆颤,这是自然风景的可怖之处。园林环境中有封闭又有空旷空间,互相对比,互相烘托,可起到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的效果。

(7)高低的对比与调和园林景观很讲究高低对比、错落有致,除行道树之外忌讳高低一律。利用植物的高低不同,组织成有序列的景观,但又不能是均匀的波形曲线,而应该形成常说的优美的天际线,即线形无限优美的林冠线,在晚霞或晨曦的映衬下,悠远、宁静。

另外,利用高耸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整形绿篱种植在一个局部环境之中,垂直向上的绿柱体和横向延伸的绿条,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3.韵律与节奏的原则

诗词中要有韵律,音乐中要求节奏,在希腊文中,韵律和节奏都是同一个字即rhythmos,其原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伸,除诗和音乐之外,已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在园林中利用植物单体有规律的重复,有间隙的变化,在序列重复中产生节奏,在节奏变化中产生韵律。如路旁的行道树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植物的重复出现形成韵律。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比较单调而装饰效果不大。两种树木,尤其是一种乔木与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或带状花坛中不同花色分段交替重复等,产生活泼的“交替韵律”。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各种形式的变化,如方形起伏的城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平直加上尖塔形半圆或球形等形式,如同绿色的墙壁,形成“形状韵律”。又如丹麦用山楂、美国南部用法氏石楠(Photiniafraseri)作绿篱,前者秋季变红,后者春季嫩梢红色,这样随季节发生色彩的韵律变化者,可称之为“季相韵律”。

花坛的形状变化,包括植物种类的变化、色彩及排列纹样的变化,结合起来就是花园内最富有韵律感的布置。欧州文艺复兴时期,大面积使用图案式花坛(parterre),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另外一种称为花境(border),植物种类并不多,但按高矮错落作不规则的重复,花期按季节而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其中高矮、色彩、季相都在交插变化之中,如同一曲交响乐的演奏,韵律无穷。

沿水边种植木芙蓉、夹竹桃、杜鹃花等,倒影成双,也是一种重复出现,一虚一实形成韵律。一片林木,树冠形成起伏的林冠线,与青天白云相映,风起树摇,林冠线随风流动也是一种韵律。植物体叶片、花瓣、枝条的重复出现都是一种协调的韵律……,园林植物产生的韵律可谓取之不尽。

园林景物中连续重复的部分,作规则性的逐级增减变化还会形成“渐变韵律”。这种变化是逐渐而不是急剧的,如植物群落由密变疏,由高变低,色彩由浓变淡都是取渐变形式,由此获得调和的整体效果。

4.主体与从属的原则

园林中景物很多,但往往人为地区分为主体和从属的关系,也就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园林属人工造景,出于经济的、环境的条件或苗木供应等各种因素的缘故,造园者往往只能注重某一景物或某一景区,而把其余置于一般或从属的地位。

在植物造景中,一般而言,乔木是主体,灌木、草本是从属的。强调或突出主景的方法,可以采用:

(1)轴心或重心位置法把主景安置在主轴线或两轴线交点上,从属景物放在轴线两侧或副轴线上。自然式园林绿地中,主景应放在该地段的重心位置上。这个重心可能是地形的几何中心,也可能是地域中植物群体的均衡重心,也可以是地域中各空间的体量重心。

(2)对比法在前述的对比技法中,形体高大,或形象优美,或色彩鲜明,或位处高地,或在空旷处独一无二,或在横向景物中“鹤立鸡群”者,一般都是主景,其余则为从属景物。

5.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的则为稳定。

规则式园景是在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景物,其品种、形体、数目、色彩等各种量的方面都是均衡的,对称均衡给人以整齐庄重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园林景物不可能是绝对对称均衡的,但仍然要获得总体景观上的均衡。这包括各种植物或其他构成要素在体形、数目、色彩、质地、线条等各方面能体现出量的感觉,要从各方面权衡比较,以求得景观效果的均衡。这叫做不对称均衡,也称为自然均衡。不对称均衡赋予景观以自然生动的感觉。

在立面上看,一个物体或一处景物,下部量大而上部量小,被认为是稳定的。园林是人造的仿自然景观,为取得环境的最佳效果,一般应是稳定的。因此,在那些干细而长,枝叶集生顶部的乔木下应配置中木、下木使形体加重,使之成为稳定的景观。比如桉树,在风雨中摇晃起来,不稳定感十分强烈,当有中下乔木的树冠相烘托时,其摇摇欲倾之势就大为减弱了,稳定感明显地增加了。

6.比例与尺度的原则

所谓比例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有适当美好的关系,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厚的比例关系,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关系并不一定用数字来表示,而是属于人们感觉上、经验上的审美概念。例如日本的古典园林,由于面积较小,传统上的配置无论树木、置石或其他装饰小品,都是小型的,使人感到亲切合宜。大型园林如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宽敞轴线上,水池、草地、大乔木、纪念碑等都是大型的,使人感到宏伟。这种亲切感和宏伟感都是比例适当而形成的。所以运用比例这个原则,从局部到整体,从近期到远期(尤其植物体量的增大),从微观到宏观,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与客观的需要能否恰当地结合起来,是园林艺术设计上成败的关键。

尺度在西方认为是十分微妙而且难以捉摸的原则,其中既有比例关系,还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联系到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所熟悉的大小关系。

园林是供人赏用的空间景物,其尺度应按人的使用要求来确定,其比例关系也应符合人的视物规律。这对于做主景的植物等景物,设立在什么位置上这一问题就有一个尺度和比例的要求。依据统计分析,在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最舒适的观赏视角在立面上为26°~30°,在水平面上为45°。以此推算,对大型景物来说,合适的视距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约为1.7倍。而对景物宽度来说,其合适视距则为景物宽度的1.2倍。造园者在园林中要设置一株孤立树做主景时,周围草坪的最小宽度就需以这一规律来限定。否则,就达不到对该树的最佳观赏效果。

观赏景物因视线的角度不同又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平视使人感到平静、深远;仰视使人感到雄伟、紧张;俯视则感到开阔、惊险。在园林中,创造不同的观赏视角,使高低上下、四面八方都有景可赏,使园林空间有丰富的层次,景色绚丽多姿。

❽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如何通过手法去创造的

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另外一支是东方的自然式园林。西方园林讲究对称,以巨大的尺度创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东方园林则以“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东方园林重在写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诗情画意也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园林意境即指园林的诗情画意,即诗情画意在园林中的表现。

一、园林意境的特点。

园林意境首先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点。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作品《送孟浩然至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在江边怅望,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诗中只字未提,但却溢于言表,这种在语言里没有却已表达出来的意境,是园林意境最基本的体现方法。

园林意境的创作同时也是指意在笔先,情景交融。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达的对象,经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这种感情溢于诗表,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意在笔先。一幅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已,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园林作品的完成首先必须有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创作出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的作品。

园林意境的欣赏具有意随人异,境随时迁的特点。站在作品欣赏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的意境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创作的作品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意境,观赏者体会到的可能又是什么?网络上一度甚为流行的网文《悟空传》中的一个片段,很好的反映出园林意境应具有的特点。犯错的金蝉子(唐僧)取到真经后回到如来身边,如来要考验他有没有悟道,从身边拿起了一朵花,金蝉子愣住了,这时如来身旁的另一个弟子,迦叶尊者却在一旁发出了微笑。

如来:你已悟道,可得我正法了!

金蝉子:你明白了他的意思,你即为你悟而笑,却忘了天下那万千笑不出之人。

新时期园林意境的创作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创造这样的意境,只让少数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不管万千笑不出之人,如果把如来的拈花比做意境的话,我们说,这种意境是曲高和寡的,我们所要创造的园林意境不应该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服务。

在园林意境特点的把握上,我们不能犯一个倾向性错误,即为了让大多人理解而一轰而上,失去园林意境所应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这一点上,特别要防止媚俗、跟风的现象。我们所创作的园林作品,应该是形式多样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虽然不象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么实在,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生活美、自然美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艺术美。园林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创作意境的过程中要做到“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站在欣赏的角度上来说,可能是“意随人异,境随时迁”,我们创作的意境应该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二、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形象、典型、联想、模糊、点景及利用植物的特性美等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常识,不仅有助于园林意境的创作,也有助于观赏者理解、欣赏园林意境,提高园林观赏水平。

形象表达即利用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园林中雕塑的处理是最典型的例子。岳飞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的雕塑,使人联想到“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我市星元医院矗立的胡星元雕像,使人联想到胡星元先生的事迹,联想到爱国主义。

典型性表达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园林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自然山水的形态特征有峰、脊、谷、麓,有雄、奇、险、秀、幽等景观特点,用来表达深山大壑,广亩巨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尺度有限,但却有置身于真山水之感,如果方法得当,就可以使观赏者体会到“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利用联想的方法,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苏洲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单单是“沧浪亭”的园名就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同时也联想到渔夫的“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古典园林中常有用荷花的,即使荷叶凋零,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联想的方法,可以无限扩展园林的意境空间。

模糊性即利用事物的不定性来扩展园林意境。园林中处理人工溪流时,往往要将源头和去路隐藏起来,取得似有源,似无尽的效果,意味深长。《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终不许一语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机,就是不能一语道破的那个意思。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一亭,题名“亭亭亭”,乍一看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到实地观赏,就会看到亭前亭亭玉立的荷花,原来“亭亭亭”取的是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

利用高度概括的园林题咏进行点景,可以升华景物的意境,使其由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空间。苏州拙政园内有建筑“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呢,原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的意境。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个为竹的一半,同时也是竹叶的形状,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像竹一样“清逸脱俗”的性格特点,如果直名竹园则不免落入俗套。

利用植物的特性美,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关于植物特性的共识,也是园林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桃李杏春风一家,八月桂花香的桂花则象征喜庆丰收,牡丹代表雍荣华贵。这些利用植物特性美进行园林创作的方法,因为已经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易于引起共鸣。

三、意境的创造。

有了好的意境,还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即方法和技巧,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

意境的创造首先要简。大胆的剪裁,应精于取舍,简才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若象西方的规则式园林一样,则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意境的创造同时还要夸张,艺术的典型性,要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实现,突出典型,必须夸张,但这种夸张应该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夸张。毛泽东的“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的手法道出高度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夸张是以观者的心理感受为基础的,虽极尽夸张,却真实道出了人的心理体验。意境的创造应以构图为基础。我国园林有一套独特的布局及空间构图方法,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中国的园林设计,特别强调意境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所以说中国园林不是建筑、山水与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生命的情的艺术,是诗画和音乐的空间构图,是变化的、发展的艺术。意境并不是所有园林都能具有的,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❾ 如何欣赏园林艺术的美

园林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涉及美术门类的所有领域,建筑,绘画,书法,手工艺,设计雕塑石文华,织造,等等这些面都可以欣赏

阅读全文

与如何创造园林艺术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