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有多少懂得梵语的大师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2. 什么受梵文启发命人着手创造的
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受梵文的启发,命人着手创制 文字,这种文字就是现代藏文的前身。
3. 华佗的名字来竟然源于印度梵文,那他的真名是什么呢
我们每当夸一个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都会说:华佗在世。华佗不但妙手仁心,还发明了麻沸散以及最古老的外科手术。
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华佗早就被清清楚楚的记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陈寿离华佗生活的年代只有三四十年,这种低级错误更不会犯。所以华佗的名字与印度有关,但是他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毋庸置疑。
4. 字是谁发明的
传说仓颉在野外造字吧(汉字) 很古的古时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需要有太多的交流,也就没必要产生文字了。(当然,简单的语言是有的,就像是现在的一些动物就有语言)但是!人就是人!由于人类大脑的奔腾般的发展,人类智慧在不断增加,人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既有从祖先那里总结来的也有从实践里得来的,但是人一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的知识,于是人类为了让生存经验保留下来就必须产生一种智慧传递的介质——文字。 很显然,古文明中,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唯一流传至今的汉字)。至于,我们一般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而根据是个传说...至于其他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由于各地区的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书写的,可以说是个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当地人认可的文字写法,没有谁能独自发明一种文字来让人们使用(人们学习起来就相当费劲了,何况推广)。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广西的壮族人本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现在的壮族文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根据汉语拼音发明的。(所以人民币上的壮族文字看上去是汉语拼音字母,就是这里的原因
5. 是谁创造了喇嘛文
所谓的藏传佛教,根据学术界学者们依据史实考证后所提出的结论:所谓“密教的佛法”,在唐朝时,乃是陆陆续续的由印度、尼泊尔与中国等三方面所传入的“佛法”,再加上西藏当地民间宗教苯教的教义,所形成的一种混合式的宗教,就是西藏的密教。
中外各大学机构的研究学者均指出:早期从印度、尼泊尔所传入西藏的所谓“佛法”,在传承 佛之正法这一方面来说,已经混合了印度教的性力思想与崇拜鬼神、神奇感应的教义,因此在本质上,已经不是当初 释迦牟尼佛所传授的佛教法义了;
另一方面,密教也吸收了西藏当地自古以来就流行的苯教九乘经典法义,以及各种密咒、护法神只与雪山神灵崇拜信仰的法义;第三方面,由中国传入藏地的佛法,则是偏向于佛像与佛经,缺少真正了义的第一义谛真修实证的佛法行门,复加上当地西藏有轻视中国佛教法义的倾向,因此可以说中原禅宗的佛法,对于西藏密教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
总的来说,密教除了接受印度教中的性力派淫乐法、旧婆罗门教及中国显教的佛像经书等等之外(不包含中国佛教的修证行门),也吸收了藏地各地方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苯教各种宗派所传扬的种种教义。因此,西藏密教当年其实是在如此大杂烩的情形下,经由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巴.赛曩、寂护、莲花生、智慧光、月称、寂天、阿底峡等人,再经由晚期的八思巴、宗喀巴、达赖喇嘛等人的努力宣扬之下所长成的宗教。
在这期间,各教派为了能够增长自己在世俗上与宗教界的势力,莫不极端地扩大自宗自派领导人的个人声望与领袖魅力,极力实行造神运动,藉以招揽群众的支持。因此,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教派之间,莫不大量地进行夸大渲染故事、神化人格与制造假经典的工作,目的只为了要能够压倒他派,让自己的宗派能够夺取世间的权力与财富,与帝王国主争夺世间资财,这就是西藏密宗种种密续的由来。
譬如《楞严经》卷六之末,佛开示云:《阿难!……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显教菩萨绝不向人说言:淫行得成佛道。返观密教,既自倡言“淫欲第四喜之贪求、可以即身成就佛道”,则必堕落魔道,违 佛第一清净明诲。
显教菩萨必定令人素食不杀,慈愍众生;密教宗喀巴等古今上师则又倡言:食肉无罪,且可藉以超度众生。复以五肉供诸化现为佛菩萨像之鬼神罗刹…等,不断杀生,违佛第二清净明诲。
显教菩萨必令世人广修布施而获来世之财报;密教上师则以观想而修福德,及以火供而修财神法,欲求违于布施之因果、而由鬼神之力获得此世之不当利得,则是窃盗他人本所应得之资财果报,成就窃盗重罪,偷心不除,违佛世尊第三清净明诲。
显教菩萨证果已,终不向人倡言:已得某地、已经成佛。密教上师则一向常作种种大妄语,以诸外道法代替佛说之法--未证如来藏而自言已证如来藏,未悟般若而言已悟般若,未证解脱果而言已证解脱果,未证诸地而言已证诸地,未证佛果而言已成佛果,如是大妄语等,违佛第四清净明诲。
如是密教邪谬之法,害人害己--害人非唯一世,遗害今人后人于无量世受地狱尤重纯苦,经历多劫,惨痛无比。
6. 古印度的梵文的详细介绍!急!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saṃskṛtā vāk, 简称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3],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用语。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视作一种宗教仪规而得以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发明[4]。
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上古语言是伊朗语支的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5]。在印欧语系范围内,梵语同咝音语言(特别是斯拉夫语言和波罗的语言)还有希腊语共享相同的特征性语音演变[6]。
已证实的最早梵语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区,时间为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后期。虽然找不到这么早期的文本,但学者确信文本的口头传播是可靠的,并且认为这是对宗教传承至关重要的仪式文献[7]。
要探讨从梨俱吠陀到波你尼时代(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梵语的发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和奥义书。在此期间,这门语言的威望、它的神圣用途及其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语像普通语言一样随时间而演变[8]。
现存最古老的梵语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书》,大约于公元前四世纪成形。它本质上是规范性文法,就是说它定义(而非描述)了正确梵语的用法,尽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处理在波你尼时代已经废弃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这里所说的“梵语”不作脱离于其他语言的特殊语言看待,而是视作讲话的高雅纯正或完美方式。通过梵语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梵语的知识在古印度是社会等级层次高和教育程度高的标志,并主要教授给高等世袭阶级的成员。梵语作为古印度的学术语言,与俗语同时共存,而俗语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语方言,并最终演化成了当代的各种印度-雅利安语言。
吠陀梵语波你尼所定义的梵语是从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来的。学者经常把吠陀梵语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语区分为不同的方言。尽管它们非常类似,但在音韵、词汇和语法几方面,本质上有所不同,令学者难以理解吠陀。吠陀梵语是吠陀的语言,用它撰写的,有一大批赞美诗、咒语(本集)、神学讨论和宗教哲学讨论(梵书、奥义书),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梨俱吠陀结集的韵律赞美诗是最早的,是众多作者的作品,经历多个世纪的口头传承,终获记录为文字。奥义书标志着吠陀时期的结束,它形成了吠陀文集传统编撰的最后部分。目前的假定是:吠陀形式的梵语存活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大约在这个时期梵语开始从宗教和学习的第一语言转变为第二语言,这标志着古典时期的开始。
古典梵语近两千年来,梵语深深影响着南亚、中亚、东南亚,其影响甚至渗至东亚地区[9]后吠陀梵语其中一种形式,颇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话—《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语文本中找到。在这些史诗,用语偏离波你尼规定,相信是受到俗语的干扰,或者是革新而致,而不是因为它们早于波你尼[10]。传统梵语学者称这些偏离现象为 ārṣa(意:“出自圣哲的”),这是对古代作者的传统称谓。在某些地方,用语也比严谨的古典梵语更为通俗。此外,学者还提出一种叫做佛教混合梵语的语言,原本是佛教俗语文本,其后或多或少收了一点古典梵语,演变成了独特的语体[11]。
据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语有四大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东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于古典时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书中验证得到,以第一种为最正宗(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欧洲学术在欧洲,梵语的学术研究,由德国学者陆特(Heinrich Roth,1620-1668年)和汉斯雷顿(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1731年)开创。后来威廉·琼斯发现印欧语系,也要归功于对梵语的研究。此外,梵语研究,也对西方文字学及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不少。
1786年2月2日,亚洲协会在加尔各答举行。会中,威廉·琼斯发表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言论:
“梵语尽管非常古老,构造却精妙绝伦:比希腊语还完美,比拉丁语还丰富,精致之处同时胜过此两者,但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又跟此两者无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结果。这三种语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时稽考三者的语文学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种可能已经消逝的语言。基于相似的原因,尽管缺少同样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推想哥德语和凯尔特语,虽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语汇,也与梵语有着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语可能也是这一语系的子裔。”
复兴努力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报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语使用者。自从1990年代,对复兴口头使用梵语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很多组织如“Samskrta Bharati”引领着说梵语讲习班来普及这门语言。印度的“CBSE”(中学教育中央委员会)已经使梵语在它所控制的学校内成为第三语言(尽管学校可选择接受与否,但其他两个选择是这个邦自己的官方语言)。在这些学校中,梵语是5到8年级的选修课。对于隶属于 ICSE 委员会的学校也是这样,特别是在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的邦之中。唯一采用梵语的日报《Sudharma》在印度迈索尔从1970年开始出版。自从1974年,在所有印度广播电台中都有了梵语的每日短新闻广播。
在一些印度村庄中,所有种姓的居民以梵语为母语,这包括了:
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是从梵文佛典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佛、禅、菩提、“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涅槃”、“刹那”、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由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而产生的。通过梵字的读音来了解汉字的发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详见对音。
计算语言学曾有人提议使用梵语来交流和传播知识,比如使之成为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元语言,因为它有比较严格的结构体系。[35]
严格的古典梵语是从古老和丰富的吠陀梵语中提炼出的正规化表达形式。这种结构严谨的古典梵语文法从梵书阶段就已经开始,直到波你尼的时代仍未彻底完成,但那时这门语言已经脱离了普通使用。
7. 最早发明藏文的是
藏文的发明者 - 吞弥·桑布扎 吞弥·桑布扎是藏文的创制者和藏文文法学家。也称通密·散布刺或土弥·桑布札。生年卒不祥,无法可考。公元七世纪,他降生于涅地(雅鲁藏布江南岸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也有说是出生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吐弥为地名,(也有说吐弥为氏族名,原名阿努)桑布扎是梵音,意为西藏贤哲,是印度人对他的尊称。其父亲叫吞弥阿努,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根据藏族史籍记载,吞弥·桑布扎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650)时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 大臣。曾奉命带领16名藏族青年,携许多黄金,途经异国的奇禽猛兽禁区,克服热带气候的不适,坚 持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 学。 吞弥·桑布扎在天竺学业期满返藏后,根据藏语实际,从梵文的26个元音中挑出(i)(u)(e)(o)4个创制了符号式的藏文元音字母。又从梵文34个辅音字母中,取掉了5个反体字和5个重叠字,又在辅音字母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哈、稼、夏、恰、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元音字母及30个辅音字母的文字。又根据梵文兰查字体创制藏文正楷体,又根据乌尔都字体创制草书体,被藏族人民奉为“字圣”。藏文史料记载,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后,即献藏文颂词一首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他很高兴,赞赏不止。为了带动全臣民们学习文字,赞普首先拜他为师,在玛如宫闭门不与外界接触,潜心专习藏文声明学与其它文化三年之久,松赞干布十分崇敬吞弥·桑布扎,但有些大臣则认为赞普不应该如此敬重他,于是吞弥·桑布扎反言道:“在雪域之地,除我外还有谁是首位宿学造字?”从而说服了某些大引导的不满情绪,使在全藏区上下掀起学习藏语文之高潮。 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后又著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论》即《文法根本三十颂》、《文字变化法则》即《文法性别用法》等语言文法著作8种,今幸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种,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经典,又是今天必读之教科书。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独树一帜,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能颂》、《宝云经》、《宝箧经》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有很多译经后来被人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儿》中。译自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经典著作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使之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知识。
麻烦采纳,谢谢!
8. 汉字是谁发明的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8)梵文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如“车”“上”“明”等,“车”“上”“明”用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9. 请问梵文的来历
人类文化史上,文字的出现是破天荒的大事。人类最先有了语言,文字是后出的。语言可以在人的流动中形成,而文字则必须在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中才能出现。现在世界上存在的和发现的全部文字都是农业区创造的,游牧民族只有进入农区和农民混合后才会在创造文字上做出贡献。迄今为止,已经解读的最古字母是比布鲁斯字母,又称腓尼基字母。公元前2000年代初,闪米特游牧民族的一支腓尼基人到达地中海东岸,即今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和当地农业土著混合,结束了流动生活,建立了许多城邦,像乌加里特、俾布罗斯、西顿、推罗,就在这些城市,创造了腓尼基文字。雅利安游牧民族和印度土著混合后创制了印度古代书面语梵文,由最初的婆罗米字母,经过长期演变,在七世纪形成天城体梵文字母,沿用至今。
(摘自:http://column.bokee.com/86644.html)
梵 fàn 〈形〉
(1) (形声。从林,凡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2) 同本义 [lush] 梵,即芃之俗体。――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
(3) 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 [quiet] 净修梵行。――《妙法莲花经》
(4) 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
(5) 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 [Buddhist]。如:梵言(佛经);梵境(佛的境界);梵楼(佛教的楼阁);梵磬(佛寺之磬);梵学(佛学)
(6) 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 [Sanskrit]。如:梵本(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梵表(梵方。指印度);梵志(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指婆罗门);梵俗(印度风俗)
梵 fàn 〈动〉
诵经 [patter]。如:梵响(梵声,念佛诵经之声);梵诵(佛教诵经);梵呗(梵音,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梵 fàn 〈名〉
(1) 诵经声 [patter] 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宋·王安石《游钟山四首》
(2) 姓
梵 fàn ㄈㄢˋ
关于古代印度的:~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郑码:FFQD,U:68B5,GBK:E8F3
笔画数:11,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1234354
梵刹 fànchà [Buddhist temple] 佛寺;寺院
梵教 fànjiào [Brahmoism]梵社的教义和实践
梵语,梵文 fànyǔ,fànwén [Sanskrit] 一种古印度语言,正如印度语法家(如帕尼尼Panini)所描述的,是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解版)]
10. 梵文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梵文是印度的。印度的语言有超过150种,其中有文字的有15种之多,而梵语是其中之一,文字为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