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失业率发明

失业率发明

发布时间:2021-12-23 02:22:12

A. 如何解释美国70年代之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组合的点的轨迹随时间而呈现某种顺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失业率发明扩展阅读:

从美国70年代之后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B. 韩国生活水平和失业率的问题

关于韩国的生活:

韩国以前是四小龙之末,现在总量第一,人均第三。
但韩国物价比台北都贵很多,所以其实韩国人的生活水准低于台湾。
目前一个普通韩国人找不到正式工作打工的话月薪是5000人民币和港澳差不多,但他没有医疗保险,港澳医疗是免费的
恩,南韩的生活水平的确很一般,但是南韩的分配阶梯比较分明;就是干什么活儿赚什么钱.一般的白领应该说是衣食无忧的,不过南韩裁员起来是很冷血的.国家长期的窘迫状态,养成了韩国人节俭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已经深深的埋入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和居住等等方面.收入和物价是中国大城市的4倍左右。没几个人会流利英语,所以你会发现呆在那里比在英语系国家难过。韩国基督徒很多。夜里从飞机上俯瞰汉城,星星点点的都是教堂的十字架灯。

这个是转的,比较平和一些的

五六年前我曾在汉城呆过一段时间。
就住在朋友家里。朋友的名字叫金炫锡,是老汉城人。
先说他的爸爸妈妈。
都五十多岁,爸爸是摄影师,妈妈是家庭主妇。
他们的家庭在汉城属于中等略偏下的。
住在15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没有院子。
但是平房上面有个阁楼。阁楼顶上似乎是终年地晒着海苔片和鱿鱼干儿等海货。
午餐和晚餐,几乎都吃海苔包饭,做大酱汤和鱼干儿汤。
早餐喜欢把米饭泡在乌冬面里,加些泡菜之类。
我去的那天恰逢老头子生日,全家人围坐在巨大的客厅里,吃金炫锡的哥哥从南部带来的生鱼片。
老太太因为怕我吃不惯生鱼片,
还私下里给我煎了四个鸡蛋。。。可惜因为油还没热就放鸡蛋了,所以巨腥。
我强忍着都给吞了下去,当晚消化不良。。。
我注意到电视机还是老的GOLDSTAR牌子的。(LG的前身)。
冰箱和洗衣机也都是老的,很旧。韩国的家电还是很贵的。
家里摆设一般,但是有一个巨大而温暖的壁炉。
全家人其乐融融,盘腿坐在地上的感觉很好。
整体感觉很像今天的北京老四合院里的普通家庭。
席间老头子要向我传教,被金炫锡制止。
老头子英文不错。
老头子的车是个SONATA 1.8。
韩国基督徒很多。夜里从飞机上俯瞰汉城,星星点点的都是教堂的十字架灯。美国人渗透的吧。
金炫锡本人,在汉城东部有一栋房子,两室一厅,面积大约120平米。
这座楼是汉城典型的居民小楼,四层,八户,地热供暖,地下一层是车库,可停七八个车。
他的车是一部KIA的小单厢车,排量大概是1.3。
早中晚三餐吃的跟目前北京的水平差不多。
但是副食品都很贵。
汽油当时好像是8块多人民币一公升。那时国内才2块多一公升。
金炫锡当年三十岁,在汉城开了一个小公司,雇员10几人。
现在想想,他当年的生活水平跟目前的我很相像。唯一不同就是我没有自己的房子,他有。
当年的生活价格:
一碗炸酱面,60元人民币。中餐馆的一个鱼香肉丝,80元人民币。一个最小的鲜奶生日蛋糕,200元人民币左右。网吧上网,10元人民币一小时。咖啡店一杯咖啡,50元人民币。朝鲜族偷渡到韩国的无身份40岁保姆的月薪,6000元人民币。计算机企业普通白领月薪,10000到12000人民币。一个原版CD,80元到100元。
但是超市里衣服的价格很便宜。他们给我买的衬衣和运动衣,相当于现在北京迪卡侬超市里的价格。
汽车很便宜。五年前的汉城,sonata 1.6的普及率相当高,相当于现在北京街头elantra的普及率。
我一直觉得汉城比北京的生活水平(仅指民间生活水平)要提前三到五年左右。
我还去过其他城市,比如大田,那里的生活水平比同期北京水平要先进一两年吧。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跟韩国失去联系很久了。一定不准确了。这里很多精通的人,不要见笑。

呵呵再加一个比较愤青的

四年前,我只身来到韩国,说实话,来之前,我受到"韩流"的影响挺深的,打心里认为韩国是个很好的国家,有多么先进,韩国人有多么和蔼亲切……

但是,这一切的喜爱之情,在我抵达汉城之后,都瞬间的化作了失望和恐惧……坐在车里的我,吃惊的望着车外的街道,满脑子就是一个想法:不是吧,怎么这么破啊!?这真是汉城?!韩剧里看到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都哪去了?!为什么这么多破破烂烂的小房子,而且还盖的乱七八糟的,韩国是不是没有城市规划局啊?!为什么街上的好多景象,都跟电视剧里相差太远?!这简直就是两个国家嘛!!!!

随后的日子,我因为语言不通,也没怎么敢上街,心想着等开了学,就能交上韩国朋友了,因为在国内的时候,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国人对外国人很友好,所以我想韩国人应该也这样吧……所以开学后,我"傻呵呵"地到处跟人说"我是从中国来的",本以为他们会表示欢迎,哪怕是最起码的礼貌也好,可没想到他们一个个都只是"噢"一声就走了,好冷漠,冷漠的我后背直冒冷汗….

慢慢的,我的语言好起来了,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些韩国同学听说我是中国人后,反映如此冷淡……下面举几个例子,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一.跟朋友找房子,搬家那天,房东来敲门,送了我们一对牙刷和牙膏,我和朋友挺纳闷的,为什么要送这个,当时还以为韩国有这个习俗呢,结果房东说"这个叫做牙刷,那个叫做牙膏,我们韩国人都刷牙的,你们来到韩国以后,也要学习刷牙,既然家里送你们到先进国家来学习,那就要学的彻底一些……"

天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韩国人对中国有多么不了解,太不可思议了,离得这么近的国家,不知道也就算了,居然还歪曲……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关注韩国的go-vern-ment和媒体都是怎么向国民宣传中国的.

二.半年后我交了个韩国男朋友,当时也是为了尽快把语言学好,跟他的朋友们一起喝酒的时候,其中一个人问我:"怎么样?韩国好吧?在中国的时候也坐过沙发吗?",我男朋友:"不要这么无知,我去过中国,去过北京,大连,南京,很发达,你们应该多走走~!"……结果那天晚上,男友被打了,理由就是:他不配做"大韩民国"的人.

三.也是男朋友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在我家看电视,正好演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顺便提一下:来韩国这几年,电视上看到的中国电视剧或电影,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古装片,就是农村片,跟国内成天放那些夸张韩国好形象的韩剧,真是鲜明的对比,,,看着看着,那个人问我:"你在中国的时候,上学也要爬山吗?爬几座啊?"

四.大学的一个同学,问我:"昨晚看电视,说你们中国代步工具都是自行车,这几年因为受韩流文化的影响,才开始知道我们韩国的汽车有多棒,韩国的手机有多高级,听说你们那儿能买得起韩国货的都是有钱人,你会骑自行车吗?……"

五.经常遇到一些韩国人,得知我从中国来之后,问我"哇~~那你们家一定是相当的有钱了,能来得起我们韩国,我们韩国人都去美国去英国,最差也是去日本呢~~~!

六.去年暑假回国,带了好多漂亮的衣服回韩国,因为我觉得国内又便宜又好看的衣服一点都不比韩国的差,果然开学后,就总有韩国女生拽着我问"哇,你这衣服在哪儿买的?""我喜欢你的鞋,好可爱哦"……我说"都是我从中国带的",她们说为什么不在韩国买,我说"现在东大门很多很多很多衣服都是在中国进的,或者在中国制作的"……结果她们说"没想到,中国人穷也有穷的志气啊,嘴真硬!",,言外之意:我那些漂亮衣服都是在韩国买的,嘴硬才说是从中国买的,,

七.打工的时候,老板不直从哪儿弄来了几个芒果,忙好心地招呼我去吃,韩国的芒果很稀少,本来平时就很亏嘴的我,急忙去吃,但是老板的几句话,彻底让我没胃口了"这是芒果,没吃过吧?真难为你出生在中国了,多好个女孩儿啊,唉,真可惜了……"

八.我有个当兵刚退伍的朋友,想趁假期跟我去中国玩儿玩儿,因为他的出身挺高级的,家里有钱到他连冷面,年糕条那些"普通市民"的食物都没吃过,天天西餐,日餐,突然听他说想去中国玩儿,我心里还暗爽:这次一定要让他知道知道中国有多好!结果他跟他妈妈商量的时候,他妈妈死都不让他去,原因是:中国又脏又乱,根本就没有他能吃的高级西餐,而且中国人很野蛮,万一被人知道他在韩国是相当有钱的,被抢劫绑架甚至撕票了怎么办?!?!……我到现在都挺佩服他妈妈的想象力的,还撕票,以为拍电影呢?!说实话,就算被人绑架撕票,也肯定也是冲着你们韩国人瞧不起中国的!!!

九.我去做家教,教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小姑娘,有一次故意问了她们所学到的中国历史,她说:"老师说成吉思汗是罪人,因为他抢占了本来属于韩国的大片疆土.文化是我们韩国的,其实中国的东北三省都应该属于韩国,可你们中国不但不承认,还说韩国曾经是你们的隶属国,所以老师教育我们,一定要强大祖国,不能让中国得逞……"

十.韩国的街头有很多"汉医院",其实在韩国叫做"韩医院",因为"汉"和"韩"在韩国是同一个字,所以我一直以为那是"汉医院",因为不管从用药,还是到疗法,都跟中医一样,虽然我不太懂中医,但我最起码见过中药,听说过疗法,最差最差,也知道去抓中药的时候,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药柜和小秤吧?!……大二的那年,我选修了跟这个有关的课,是想听听韩国人怎么看待中医的,因为在韩国真的很火,韩国人很信这个,可是第一节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韩国的医学",简称"韩医",原来是"韩"不是"汉",那你们的用药和疗法都是自己的喽?!我怎么一点都没看出来?!后来的几堂课,老师讲了"本草纲目",一句一个"我们大韩民国文化的结晶,我们韩民族的骄傲",说到针灸的时候,也连说了好几次"同学们应该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我们有这么伟大的发明!"

我跟几个中国同学当时就爆了~!跟老师一顿大吵,真的真的真的是气氛到极点了!!!!平时你们瞧不起中国人,对中国无知也就算了,我们都能忍!!!但不要脸到连别人的东西也说是自己的,那就太不是人了!!!!最后我们全都摔门而出了,不上就不上!??!

十一.出去逛街,吃饭,总能遇到很多中国游客或日本游客,要是遇到的是日本游客,店主一般都会先招待日本人,那叫一个陪笑啊,等日本人走后,再"变脸"来搭理我们,日本人也侃价,但店主就不生气,等我们侃价,十个店主有八个会马上不耐烦,一副"买不起就别买!"的样子,有几次我们买了很贵的东西,店主马上问"你们是日本人吧?",我说"中国人",店主"华侨吧?".

……懒得理论,走人……

四年了,我从按耐不住跟韩国人大吵,到如今的嗤之以鼻懒得搭理……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必然的,因为不是吵架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因为韩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无知"的思想已经太根深蒂固了,就算你表面上吵赢了,但并不代表你就真的改变了他们的看法……想必大多数跟我一样在韩国生活的中国同胞都有同感,所以努力的学习工作,努力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发展中国,才是唯一正确的路……

最后奉劝那些哈韩的朋友,你们有权利喜欢你们的偶像,但不要盲目地连同他们的国家都认为有多棒,别忘了你们是中国人,如果不相信的话,就来韩国生活吧,,只旅游旅游不管用的,,,相信你们的想法会彻底改变的,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看完这篇文章,我只能说韩国的无知和无耻.我个人从来不迷韩流.但是我对其中韩国的无耻感到愤怒,《大长今》中说什么针灸,中医是韩国人发明,孔子是韩国人,西施是韩国美女,人可以不要脸,但不要无耻到如此的地步。

安七炫,Se7en在中国媒体面前大呼:”好想加入中国!”号称韩国第一美男的元彬在国内的一个见面会只亮象30秒拍照,就拿了100万的出场费.我时常跟周围朋友说:”我并不觉得元彬帅到哪里去,这种号称韩国第一美男的人在中国的扫大街的人里随便踢一脚都能掉出来几个!!!!”

世界杯韩国最后一轮被瑞士淘汰,中国媒体只是在网上发表了对比赛的看法,竟然被韩国网站拿来造谣生事,说什么“中国是世界上最垃圾的国家,无耻的民族。“以前******为什么没有把中国灭掉”等等。

看了这些,韩迷们应该醒悟了吧?.

你们把人家当神,人家竟然不把你当人!!!!.

希望中国能更加强大,有天让这个连文字都是中国照搬过去的高丽--大韩民国重做中国的附属国!

有关韩国的失业率

韩国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11月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的失业率为3.2%,高于10月份的3.1%。未经调整的失业率为3.0%。
综合外电12月12日报道,韩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周三公布,韩国11月份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的失业率为3.2%,高于10月份的3.1%。
11月份未经调整的失业率为3.0%,与10月份持平。
韩国11月份就业人数较06年同期增加1.2%,至2,373.9万人,略低于10月份的2,375万人。
韩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16日公布,韩国2007年12月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失业率为3.1%,略低于11月份的3.2%。
12月份未经调整的失业率仍为3.1%,高于11月份的3.0%。
韩国12月份就业人数较06年同期增加1.2%,至2,325.7万人,低于11月份的2,373.9万人。
数据显示,韩国2007年全年就业人数增加28.2万人,低于政府30万人的目标。
韩国财政经济部(Ministry of Finance and Economy)预计,2008年新增就业人数为30万,失业率为3.2%。
韩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1月经季节调整后失业率降至3.0%,为五年多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仍存在受美国经济走软影响可能导致该国内需放缓的疑虑。
数据显示,韩国1月经季节调整后失业率低于12月的3.1%,且为2002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当时失业率为3.0%。
韩国1月经季节调整后就业人口增至2,359万人,12月修正后为2,355万人。
去年下半年以来,韩国的月度失业率原本均位于3.1-3.4%的区间内。韩国央行上周连续第六个月决议将基准利率维持于5.0%不变。

希望对你有帮助!

C. 为什么1938年美国失业率会上升,生产会下降

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期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奠定了现代美国工业的基础。1880年代,美国超越英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2、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萧条期是发生在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 。大危机期间美国股市暴跌,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银行倒闭,生产持续下降。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来源请求];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间美国失业率超过20%的高档。

D. 19世纪末欧洲的雾霾越来越严重,这与当时的哪一项发明有关

雾霾的危害具体有多大?这在科学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定论。柴静在片中引用了前卫生部长陈竺的研究,认为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早死的中国人约有50万(其实陈的原文是35-50万)。但是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由于缺乏更详细的研究数据,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结论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个科学界,对于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刚刚有所进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其实并没有发现大气细颗粒漂浮物对于肺癌有什么关系,2013年,当钟南山宣称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增加的时候,还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驳。直到2013年底,根据几个最新的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才首次把大气污染物列为一级致癌物。

不过,这些调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国家做出的,而中国的PM2.5浓度往往是这些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会导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这个算法,光是大气污染一项,就能导致中国的肺癌死亡率比欧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国的肺癌死亡率虽然略高,却远未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所以这些研究中发现的线性关系,能不能简单地拷贝到中国,还是比较有疑问。

当然,很多人可能要说,知道PM2.5有害不就好了吗?至于它每年究竟导致10万人还是50万人死亡,有多大意义吗?

但这恰恰是在公共决策层面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把雾霾当做私人恩怨,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为雾霾付出的具体成本大约是多少。因为社会的决策,它不是讲温馨讲情怀讲故事,任何一个社会选择的背后,往往都是冰冷的经济学核算。很少有东西是无本万利的,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我们要讨论的,是它“值不值得”。

柴静自己曾在博客里写过一篇关于DDT的故事:当年农药DDT被发明出来,用来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是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指出DDT致癌,并污染环境。《寂静的春天》后来几乎成了环保主义者的圣经,并最终导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听上去棒极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后,又没有同样有效的药物来对付蚊虫,这使得非洲疟疾的发病率飙升,仅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就导致了至少10万人的死亡。因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呼吁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采纳建议,并迅速把疟疾死亡人数降到50%以下。后来,连世卫组织都开始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时,已经有大约2000多万人死于疟疾之下。后来著名作家迈克尔·克莱顿曾说,《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杀的人,大概比希特勒还多。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对环保党进行什么非议。把柴静自己曾讲过的这个故事拿出来,无非是想说明,当进行一项公共决策时,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诉诸感情。DDT污染环境好不好?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污染环境能够拯救2000万条生命呢?我们这里要问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好不好”。所以,光是大骂一样东西“很坏”是不够的。我们至少应该追问三个问题:它“具体有多坏?”,“有没有更坏的?”,以及”没有它会不会更坏?”

雾霾问题也是一样。但凡是个正常人的,恐怕没有谁会喜欢雾霾,谁都知道雾霾对健康不好。但只有定量地做出分析,我们才能搞明白,在公共资源投入上,如何分清轻重缓急。比方说,如果要具体地应对空气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我会建议更多地关注吸烟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说,吸烟对于健康的影响要远比PM2.5来得明确,在所有的肺癌中,大约60-80%是由于吸烟所引起,而室外大气污染恐怕不到10%。实际上,吸烟也是产生PM2.5的过程,一支烟就能产生浓度相当于633微克/立方米的PM2.5。而中国每年因吸烟而致死的人数,在120万以上。

有人说,吸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能和空气污染相比。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有88%的人在家里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特别是在不吸烟的妇女当中,因为二手烟而患上肺癌的概率,恐怕还要高于大气污染。中国每年有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光是这一点,就不比燃煤造成大气污染的危害小多少。

公共场合禁烟在中国难以彻底贯彻实施

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当你开始担忧孩子的呼吸时,烟草是远比雾霾更严重,也更紧迫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PM2.5数值在过去的十年中,其实都是逐渐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闹得凶,只不过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烟人数却正好相反,它还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为甚。

然而在媒体宣传上,雾霾却远比控烟要更受重视。从2012年开始,雾霾就是媒体最喜爱的话题之一,查查网络指数就知道,它受关注的程度远高于控烟。诚然,烟草也是政府垄断,且利益牵涉极广的行业,在现实中也很难一下子改变,但在媒体关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不免会产生一些误导作用。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关注雾霾,只是说当我们把健康问题和雾霾挂钩起来的时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观地进行相关的讨论。

其次,真正关心公共问题的人应当能够理解,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无一害。就像DDT的问题上一样,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应该是DDT带来的好处是否能够抵消,甚至超过它的危害。这就是所谓的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权衡。我们历来的讨论中太缺乏这种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伟大光荣正确,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恶不赦。我原本期待《穹顶之下》能够更深入、更客观地来比较在雾霾问题上的各种利弊,但是它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得太多。

在漫天雾霾的同时,北京也是全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对于环境问题单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静把她的女儿关在屋子里,面对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这个城市会伤害我吗?答案是:会。但问题是,它更会在其它方面补偿你。就PM2.5的浓度而言,云南是全国环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则是倒数第二。然而,北京和云南的人均寿命却恰好倒了个个:北京全国第二长寿,平均寿命80.18岁,云南则倒数第二,平均寿命只有69.54。这就是经济发展,医疗资源的增长带来的好处,它远远地抵消了环境带来的危害。

如果我能够选择,我情愿让孩子出生在雾霾蒙蒙的北京,而不是山清水秀的云南。这样,如果运气不是太坏的话,他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多度过十个温馨的年头。

而很显然,大批的人跟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顶着雾霾,忍受着高房价,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向北京涌来,使得北京的总人口在十年内增加了一半。他们是不知道雾霾不好吗?当然知道,只不过他们做出了自己的tradeoff,他们认为相比于其他好处来说,忍受雾霾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公众进行比较认真的讨论,即从定量角度来看,雾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去“换取”?而不是永远单方面的发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发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环保。在经济学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以无穷大的代价去换取的,我们的决策也应当是两种诉求的平衡。有人说,用健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但问题是,不发展经济,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来换的啊。

正如上面说的,经济水平是决定人均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健康”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了雾霾的污染值。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哪怕再“环保”,你的平均寿命也要比污染大省低。在中国,东部省份平均每个人能比西部多活十几岁。事实上,如果做回归分析的话,各省的PM2.5浓度和人均寿命甚至是正相关的,也就是PM2.5越高的地方,人均寿命反而可能越长。这并不是说PM2.5对健康有好处,而是说在污染高的地方,往往经济也比较发达,它对你健康的“补偿”要大于污染带来的损害。

关于中国各省经济和平均寿命的关系,有过一些粗略的分析。有人建立过线性模型,大约认为人均GDP每增长1000元,能换来当地0.3岁的寿命增长。而雾霾造成的健康损失呢?之前有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北方因为供暖烧煤导致平均损失5.5年的寿命,但并未获得广泛认可。最近又有人做了推算,认为PM2.5导致了我国74个城市中的居民平均“减寿”1.48岁。

把这两个数联系起来,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就是如果我们能以不超过人均5000元GDP的代价消灭“雾霾”的话,那就是划算的(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4万5)。而如果我们为了消灭雾霾,导致GDP的损失超过了人均5000元,那从“健康”角度来看,反而得不偿失。因为大量的资源花在了环保上,或许会导致医疗卫生设施的不足,反而导致人均寿命降低。

当然,这只是非常粗略的计算,其中的数字和逻辑显然是不严密的。这里只是想说,雾霾治理问题应当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收益-损失分析问题,而不是工业党和环保小清新们的整天对骂。这里的损失和收益不仅仅只是钱,谈钱也许太俗,我们来谈命。雾霾会导致人早死,这是命。但是,如果为了消除雾霾造成大面积失业,就不会闹出人命了吗?最近《柳叶刀》的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文章,认为失业率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3个国家的调查中,每年大约有4万5千人因为失业而自杀。我们愿意以多少命来换多少命?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决策的问题。

再比如,雾霾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副产物之一,《穹顶之下》里对如今城镇化的规模进行了质疑,但是,中国真的已经过分城镇化了吗?显然是没有嘛。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才54.77%,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城镇化中涉及的也不仅仅是钱,也有大量的人命。20年前,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之高,一度引得全球瞩目,而随着快速的城镇化,中国妇女的自杀率快速下降,从每十万近30人下降到如今的每十万不到10人,光这一项,每年就挽救了约6500条生命。当我们抱怨城市化带来污染的时候,也把这些人加到天平上吧。

还有吗?有的。如今中国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而男女比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17:1,导致未来的“光棍”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但在这背后,每年多少女婴还未降生就离开了人世呢?假设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6:1,很容易得出,每年因为“重男轻女”等观念而导致的“被杀女婴”大约有80万之多(“被杀”也包括提前流产等)。这些人的命应该怎么办?慢慢等待观念的改变和风俗的改变吗?也许正如柴静说的那样,我们不应该再等待,不应该再推诿。城镇化是最有效地解决男女歧视问题的方案,通过进一步的快速城镇化,我们可以挽救这每年80万无辜的女孩。如果这会进一步加深环境的污染,这值不值得?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穹顶之下》正是在告诉我们,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经济进步不一定会产生雾霾啊。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柴静并没有能够说服我。因为这个口号太诱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经许诺过这样的乌托邦,所以我不得不以极为警惕的心态来接受,以极为小心的态度来看待她的论证。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当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影响国家决策时,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

中国要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归纳出的,无非是这样几条提议:首先是明确执法主体,加强环保部职权,有法必依,对此我举双手双脚赞同。但这究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不构成论证关系。从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结论,无非是众多小钢铁厂如今利润极薄,再一加强环保就要纷纷倒闭了,所以干脆停止补贴,把这些落后产业淘汰,然后就能自动升级为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保持经济不倒退的高级产业了。至于新的产业是否能容纳相同的就业人口,能在多久之内完成,是不是符合经济需求,这只能靠自己想象。从欧美的转型历史来看,我对此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当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此不详细展开。

其次,是能源转型,这条就把我彻底惊住了。作为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柴静居然建议中国放弃煤炭,而转向需要严重依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但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对此却只字未提。当然我承认,这样庞大的问题不可能在一部短短的纪录片里说清楚,但《穹顶之下》随后抛出的两个说法却有点匪夷所思。首先是认为只要打破“三桶油”的垄断,石油产业就能自己进行创新,提高品质,减少成本。我在这里不去揣摩这是不是适应当下形势的又一盘“大棋”,我也不反对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但我强烈怀疑打破垄断之后,行业就能自动创新的说法。柴静似乎忘记了,她所反对的煤炭行业,正好是打破垄断,充分竞争的呀,为什么质量越来越差,反而不见创新呢?

其次,是说打破垄断之后,我们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气储量,天然气产量很快就可以翻番。这番听上去颇有些大跃进气派的言论究竟有何根据,我无从得知。但《穹》片随后用了英国作为论据,说英国自从1952年伦敦污染事件之后,很快从煤炭转型到了石油,并从此实现了环境的改造。事实本身我不否认,但《穹》片没有提到的是,英国虽然在1956年通过了空气清洁法,但直到70年代发现了北海油田之后,石油占能源的总比例才飞速上升。而要把我国的未来能源寄托在发现一个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气田之上,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说服大家接受这一点,柴静恐怕还得再举出更多的证据才行。

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用煤还是用石油,这并不对空气污染问题造成本质上的影响。我国的煤电厂,其环评标准本身是极为严苛的,只要能够彻底执行,并不对环境产生大的压力。事实上,今天在英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渐上升。所以实际地说,要想治理雾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煤炭。比较有效的办法反而是关停更多的小火电厂,留下少数易于监督管理的大电厂,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督。原则上,这仍然是一个成本的问题。至于《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虑之列。

但这些仍然并没有解决我之前的疑问,也就是《穹》片中并没有提出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中国可以很快地迈入又发展经济,又不产生污染的阶段。因此,作为一种呼吁,我认同柴静的努力,她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这当然是极好的。但对于她的观点,我仍然抱有怀疑的态度。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的讨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详细的关于雾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讨论,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来权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诉诸冲动,理所当然地把“雾霾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治理”作为默认前提。天猫 的美国进口普卫欣 对您出行 会有帮助的

E. 未来如果真的人工智能,真的代替了人类,人们失业率太过高,会不会暴动

会,因为人多土地不够分,不够分代表一部分人没饭吃

F. 如果互联网没有被发明,那世界将会怎样

额,这个很明显了,排队购买电影DVD.没有互联网。社会和谐度上升90%。
众多五毛党纷纷失业,重入人才市场寻找工作,失业率上升1.5%。

G. 非洲大陆上的这些本土发明,能帮助非洲跨越创新鸿沟吗

(原标题:非洲大陆上的这些本土发明,能帮助非洲跨越创新鸿沟吗?)
摘要: 《福布斯》日前发布全球管理咨询公司Proa Global Partners的CEO哈里·布罗德曼(Harry G. Broadman)的文章,探讨非洲能否跨越创新鸿沟的问题。

利用太阳能技术给手机充电

《福布斯》日前发布全球管理咨询公司Proa Global Partners的CEO哈里·布罗德曼(Harry G. Broadman)的文章,探讨非洲能否跨越创新鸿沟的问题。

文章指出,非洲大陆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突破,但就经济发展而言,可提升生产率的创新反而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如造成劳工需求下降。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给你一项任务:在美国街上随便问个路人,看他是否觉得重大创新是全球最发达国家的特权,尤其是G20中最富有的那些国家。

放在以往,该问题的答案基本是肯定的,毕竟那些国家不管在财力才是人力上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

然而,会让人们感到震惊的是,新兴市场如今不仅仅在世界经济中正出现越来越多的重大创新,在特定活动中,一些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还快速成为全球的领先者。事实上,非洲大陆有不少科技孵化器在催化全新的本土发明。

人们很难不去庆祝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新”创业者的崛起。随便找一本关注非洲商业的杂志,你会发现不少聚焦该地区的创新的文章,你会感觉到它们流露出忘乎所以的感觉。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个8亿多人口中近一半生活贫困,而且贫困人口在不断增加的地区。

然而,那种忘乎所以或许发生得过早了。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错综复杂,是非线性的。此外,在大多国家失业青年和成年人数量居高不下的非洲,有着提升生产力属性的创新很有可能反而会导致劳工需求下降,带来不好的结果。当前的非洲创业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危险边缘。

经济学家们都会告诉你技术进步会推动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创新主要是受解决某种挑战或者利用新机遇的追求所驱动,它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而生产力的提升是国家繁荣与否,企业成功与否的基本判断标准。

回想一下当年半导体的革命性诞生。1950年代末微芯片(通过自动化流程制造出来的微型集成电路)的发明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是电子零部件占用的空间不断减少,内置微芯片的电子设备的性能也有了指数级的提升。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微芯片的发明不仅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的生产力结构,还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官方经济数据没能充分反映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当然,创新并不只是指非常新奇的发明,先进的工艺或者产品;它还可以是指开发新方式来应用现有的技术(不管复杂与否),以便解决原来无法满足的需求(“技术适配”);又或者是指对现有技术的广泛利用,对于技术的使用或者设计不作任何的更改(“技术采用”)。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结果都是生产力得到提升。

事实上,“技术”一词对于不同的社会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它的使用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如今,该词往往跟电子产品或者数字产品服务关联,但相对基础性的旧式工具和工艺也称得上技术。

从根本上说,技术就是实际应用知识来取得特定的目标。例如,钉子是用来将木材钉在一块的技术,它们反过来也催生了其它的技术,从锤子到增压钉枪。

创新突破

那么,撒哈拉以南非洲近期有哪些创新突破呢?以下是部分例子:

手机银行

过去十年在肯尼亚出现的手机银行,是非洲大陆最有名的本土发明之一。的确,它可谓发源于新兴市场的技术进步最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缩影。这一现象是“产品生命周期”所体现的传统模式被颠覆的象征。

手机太阳能充电

由于非洲很多地区的输电网络都不可靠,又或者没有输电网络,使用需要充电的手机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

获风投支持的私有公司Fenix International推出了专为非洲市场而打造的便携型太阳能手机充电器ReadySet。该产品提升了原本被闲置的手机的使用量,让用户能够使用手机银行,同时也能够随时追踪往往在远方的市场价格的日常变动,从而更有效地掌控收割庄稼的时间。此外,ReadySet也给手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农作物储藏袋

非洲西部和中部的农民联手来自普渡大学的农业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三层的防水防漏气储藏袋,这种袋子能够很好地保护各类农作物免受湿气、害虫和高温影响,其中包括豌豆、玉米、高粱、小麦、稻、坚果和豆类。

因此,农民能够根据天气状况调整作物种植时间,在市价较高的时候才出售收割回来的农作物,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此外,该款收藏袋有助于农民降低对农药的依赖,进而让整个农业社区变得更加健康,以及提升食品安全性。这些袋子都是本地制造和分发,因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用于教学的平板电脑

非洲东部的本土教育软件公司携手非政府组织打造了一款按次计费的新型平板电脑,让教师能够定制课程,以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从不同的课程和其它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可改变的课程材料有助于学校及其教师解决教育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相比传统的课本或者笔记本电脑,这种按次付费模式也能够为学生节省费用。

基于无人机的货品和卫生保健服务配送

在发达国家,无人机在产品配送方面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然而,在非洲的部分地区,无人机已经被用于解决交通网络不发达问题,尤其是在医疗保健行业。

2016年5月,UPS联手机器人制造商Zipline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开始每天给卢旺达西部的21家农村诊所最多运送150次输血。在马拉维,无人机还被用来测试运送农村地区婴儿的血液样本,以在首都城市的大医院进行高度专业化的HIV测试。

在医疗保健领域以外,肯尼亚在研究长距离无人机送货服务,预备在2017年进行商用无人机送货测试。与此同时,卢旺达计划建立“无人机口岸”,目标是到2020年开始运营商用无人机送货服务。

非洲在利用新发现的创新路径上的成功值得称许,希望这将会帮助该大陆上的国家取得真正的“经济腾飞”。不过,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洲企业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这一机遇。

鉴于很多非洲国家当前的“初始条件”,尤其是令人惊愕的失业率,创新会带来很大的下行风险,毕竟创新主要是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因而可能会降低劳动力需求。一旦取得创新,非洲的经济腾飞愿望可能会再一次遭到破坏。

H. 美国发明的砌墙机器人,真的可以一天一栋房吗

据说砌砖,我们可以想到太阳下,建筑工人难以砖,不仅身体很难,工作不高,但美国砖块在劳动价也是一种力量,在为了节省成本,公司已开发出砌砖工。从本机看到美国雄心壮志占据了建筑机械市场,这是配备工业社会的标准。

而且它的出现是基于风险和质量的需求。用人工智能填补高风险的职位或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家庭作业,高空,冒险等危险工作,以及高质量的立场。

I.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互惠面临失业问题,我们还需要劳动吗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人工智能相关的话题越来越深入到大众生活,也意外引发了一场集体性的恐慌。

“人工智能会不会导致大量失业?”

这个问题正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焦虑来源。早先京东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曾表示,要将京东打造成一家自动化公司,充分利用AI技术减少人们的工作时长。按照京东目前的规模,十年后大概只需要8万员工,而京东现在有16万员工。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大规模投入使用,可能导致京东一半的员工被裁员。

这一观点看似有道理,不过多少有些断章取义。

很多人为什么害怕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他们总习惯于只出蛮力而不动脑。

人工智能一定会淘汰一部分人。

铁路运输发达之后,镖局消失了;电话网络普及之后,电报员也失去了工作。

但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消极作用。

织布机发明之后,从手工织布到机器织布效率提升了五十倍,理论上会引发大批织工失业。但布料的生产成本降低带动了需求的上升,长期来看,为织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随着汽车深入日常生活,轿子、马车、人力车夫这些行业受到冲击,但对汽车行业与其衍生产品及相应行业的从业人员需求却越来越大。

在美国,ATM机的出现曾经造成银行职员大量下岗。但运营每个网点的成本降低,使得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去开设更多的网点以满足客户需求,银行职员总数又有所回升。

人们在预测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时总是存在偏差,而技术革新和经济模式的变化还往往会创造出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就业机会。例如在共享单车推广使用之后,修自行车的师傅从濒临失业摇身一变,成了供不应求的稀缺人才。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是会导致大量失业,还是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虽然人类发展史上已经有过数次技术革命的经验,但人工智能的出现显然带来了更大的变数。与18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社会的瓦解程度会是过去的近3000倍(速度比过去快10倍,范围比过去大300倍)。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目前依旧无法给出一个清晰且肯定的回答。

尽管我们还无法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对整个就业市场的影响,但对于特定行业的影响还是有迹可循。

随着AI蓬勃发展,毋庸置疑的是越来越多的岗位将被AI代替。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剑桥大学教授迈克尔·奥斯本和卡尔·弗雷共同发布了一项报告,根据大数据计算系统,分析了 365种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

最难被淘汰的职业有酒店管理者(被取代概率:0.4%)、教师(被取代概率:0.4%)、心理咨询师(被取代概率:0.7%)、公关(被取代概率:1.4%),很明显这些岗位需要人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和人情练达的艺术。需要通过大量的互动,掌握人的情绪与心理的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非常小。



需要对空间进行抽象理解的建筑师、对患者进行精细诊疗的医生、基于法律和社会公义决定量刑的律师和法官、代表人类艺术创造和审美能力的音乐家与艺术家、撰写深度新闻的记者,这些职位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作为辅助,但是核心仍然需要人来完成,也很难被彻底取代。



相对而言,保安、客服、前台、接线员、会计、柜台业务员这些职位就要危险得多,打字员这一工种被取代的概率甚至高达98.5%。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大量替代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岗位,不仅包括工厂生产线的工人,还会波及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保险及财会领域的大量技术含量低的工种。

例如易道博识基于智能OCR识别技术与人脸识别技术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可以完成金融行业日常工作中诸多繁琐复杂的工作,代替人工录入,降低客户身份验证的风险,大大提升金融行业的业务效率和风控安全。

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节约运营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助力行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升级,另一方面也难免加速某些岗位被淘汰的进程,例如曾经完全依赖人工录入票据信息的数据录入职位。

但我们始终认为,时代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技术的进步会在给大众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机遇。从织布机,汽车,ATM机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我们不该也不能拒绝科技的进步。我们也坚信利用先进的科技把人从重复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工作中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阅读全文

与失业率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