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麻花是怎么来的麻花的由来或者麻花是谁发明的呢
麻花由来:相传很久以前,大营一带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 至于麻花是谁发明的这真的是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应该是中国造,哈哈~
Ⅱ 麻花的由来
明末时,大营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遭毒蝎蛰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人们为了诅咒蝎害,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演变成了麻花。
所以,大营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大营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成为带有浓郁豫西风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大营时,品尝了大营麻花后赞不绝口,称其“香”、“酥”、“脆”,遂赐为贡品。成为贡品的大营麻花身价扶摇直上,工艺配方由创始者口传心授,秘而不宣。寻常百姓也只能在喜庆婚宴、走亲访友、重大节日时偶尔品尝一下。多少年来,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大营麻花一直“深藏闺中”。
(2)麻花是谁发明扩展阅读
制作一条地道的麻花需要10道工序: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劈条、对条、成型和炸制。
整条麻花由十根细条组成,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拧成三个花,成为“什锦夹馅”的格局。成品用纯净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剂,复合香气回味悠长,食之满口余香。
在生产上采用电脑程控生产线及植物油自动循环系统,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标准,保持了传统麻花的独特口味,更提升了麻花的质量。把麻花放进花生油锅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夹上冰糖块,撒上青红丝、瓜条等小料。酥脆香甜,胜似酥糖。
Ⅲ 麻花是中国发明的不
麻花是传统的中华面点,属于油炸食品,因外形呈铰链形,故又被人戏称为“铰链棒”。麻花有甜、咸两味之分,亦根据个头有大麻花与小麻花之分。它的制作原料是面粉、糯米、鸡蛋、白糖、植物油,考究的做法还会加上核桃油、花生油、冰糖等等。好的麻花颜色呈金黄或深黄。无论大小,其中段(除两端)都要在四绞以上,绞得越多,越见得师傅的功夫。入口则香脆可口,满口生津。http://www.oldbj.com/bjlife/bjnosh/bjnosh00018.htm1.材料:面粉2杯 糖粉2/3杯 盐1/4小匙 小苏打1/3小匙 蛋1个 水2大匙 做法:将面粉,糖粉,小苏打粉及糖混合过筛再加入蛋及水揉成光滑且软硬适中的面团静置约30分钟将面团杆成长方形(约24公分长,15公分宽,0.5公分厚)面皮再分切成24条每条面条左手拉住一端用右手轻压另一端向前搓滚再将两端捏合搓成麻花状炸油烧热中火将麻花炸约4分钟呈金黄色捞起放凉麻花要放凉后才会香脆,放入密封罐中保存可保存数星期2.怎样做麻花:面 粉 1kg水 350gBaking powder 20g糖 稀 100g植物油 50cc砂 糖 160g明 矾 3g小苏打 5g制作方法:1.除面粉外全都放入水中,使之化开,小苏打与发孝粉最后放入(也可放入面粉拌均)。糖稀不好化可把容器放在温水里。2.把(1)倒入面粉里和均,调制成面团,分3块,外表抹上油,盖上湿毛巾后,放置50分钟以上。3.成型:将面团开块,切成适当大的小条,逐只搓成约50~60厘米长的细长条,要求粗细均匀。用双手按着左右两端搓上劲(一端往上搓,一端往下搓),把两端悬空提起合拢,会自动拧成麻花状,抓住合并的一端,另一端再搓上劲后,再双起搓成四股铰链状,把接头处揉在一起,(注意要揉紧,不然炸时会散开。)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长短均匀。操作时双手沾点油,注意是搓长,而不是拉长。4.将
Ⅳ 麻花钻头是谁发明的
冲击钻从原理上讲,冲击钻的工作时在钻头夹头处有调节旋钮,可调普通手电钻和冲击钻两种方式.但是冲击钻是利用内轴上的齿轮相互跳动来实现冲击效果,但是冲击力远远不及电锤.它不适合钻钢筋混泥土,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冲击钻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来作电钻使用的: 一是因为冲击钻在使用时方向不易把握,容易出现误操作,开孔偏大; 二是钻头不锋利,使所开的孔不工整,出现毛刺或裂纹; 三即使上面有转换开关,也尽量不用来钻孔,除非你使用专用的钻木的钻头,但是由于电钻的转速很快,很容易使开孔处发黑并使钻头发热,从而影响钻头的使用寿命。
Ⅳ 麻花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
麻花是一种油炸食品,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够,难怪早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了。然而对于馓子麻花的来历与传说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馓子古时候称寒具。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写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饵、餦餭是什么东西?宋代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名为《寒具》的一首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但有人说这不是刘禹锡写的,而是苏东坡为一个卖“寒具”食的老太婆写的广告宣传诗。且不管谁是原作者,但这首诗却把“寒具”这种油炸食品描绘得活灵活现,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
如果属实的话,那么推测麻花是在战国末期甚至更早就出现啦
Ⅵ 麻花最早来自哪里
麻花是一种油炸食品,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够,难怪早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了。然而对于馓子麻花的来历与传说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馓子古时候称寒具。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写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饵、餦餭是什么东西?宋代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名为《寒具》的一首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但有人说这不是刘禹锡写的,而是苏东坡为一个卖“寒具”食的老太婆写的广告宣传诗。且不管谁是原作者,但这首诗却把“寒具”这种油炸食品描绘得活灵活现,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
为什么古人要吃“寒具”这种食品,其中还有一段传说。原来古代清明节前一日为民间的寒食节,要紧火3天。晋陆(岁羽)的《邺中记》有“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的记载。说的是介子推曾伴随公子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达19年之久,在重耳饿肚无食时,曾割股献君,可谓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执政为晋文公后,在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为此介子推带了母亲去了绵山隐居。晋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不见,命令放火烧山,想赶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会见晋文公,母子双双抱木而被烧死。为此晋文公十分悲痛,迁怒于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国禁烟火,于是就有了寒食节。三日不动烟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它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皮,当然时最理想的食品了。
寒具发展到今日的馓子麻花,原料及工艺都有了很大改进,现代馓子已不用米粉而改用面粉了,而且大多在制作中或加糖或裹蜜而成甜食,但也有加盐成为咸食的。按李时珍记载的方法制作,即“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油煎食之”的说法,似乎馓子麻花中应包括如今的北京传统名吃“焦圈”。南方的糕点铺出售的一种用面粉炸制的馓子也是咸的,不过条儿、个儿都比北京的馓子麻花粗大。旧社会妇女坐月子,人们当作礼物馈赠,用开水泡开加糖食用也很好。
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有恩于晋文公,但又不愿接受晋文公的恩典,便和其母亲躲藏在山中,最后被只想逼其现身的晋文公火焚而亡。悲痛的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把介之推殉难日定为食天,这一天不许动烟火做饭。这就是寒食节,于是馓子、麻花这种日久不失美味,易储好吃的食品就应运而生了。最后竟演变成了春节食品了。
Ⅶ 麻花钻头谁发明的
1953年发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钻头,被称为"倪志福钻头"。1959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64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倪志福钻头"发明证书。
Ⅷ 麻花钻是谁发明的
麻花钻是通过其相对固定轴线的旋转切削以钻削工件的圆孔的工具。因其容屑槽成螺旋状而形似麻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