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公正是社会创造

公正是社会创造

发布时间:2021-12-21 11:33:36

『壹』 社会发展能不能实现公平与正义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然而,社会公平的内容绝不只是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公民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司法等其他内容。 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上,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它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因此,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 简单地说,公平正义就是通常说的公正,是一种道义性价值。公正与平等有意义相近的方面,但两者有区别。平等主要是就结果而言的,而公正更关注过程和规则。即使利益分配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但如果这种差异是基于公正的制度和程序而造成的结果,那么这种差异也符合人们的道义。例如,袁隆平院士和已故的王选院士,对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可能因此而获得了巨额奖励和收益,即使他们的财富比普通百姓多出许多倍,但没有人会认为不公平,不正义。 从理论上说,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温总理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维护公平正义,讲的就是既要效率,又要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避免社会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倾向。例如在经济公平方面,既要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全体人民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贰』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义是什么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义是:

1、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落实公平正义理念的必然要求。

2、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满足人民群众强烈司法愿望的需要。

3、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实现人民法院自身价值的需要。

4、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

(2)公正是社会创造扩展阅读:

公平正义从最真实、最普遍的意义上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公平正义不仅广泛涉及到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问题,也大量涉及到生产关系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

由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

『叁』 社会层面-社会公正500字作文

论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 它涉及多个领域, 就公正类别来看, 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 “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 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 “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 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 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 往往唯利是图, 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 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 相反, 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 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 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 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 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 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 我们也不难发现, 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 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 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 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公正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提高, 但社会不公正问题也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 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求官骂官心态、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动机、以暴露个人隐私来自我表现的欲念, 以及平均主义情结、恋旧于计划经济的心态等, 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些因社会不公而报复发泄、因生活压力而抱怨敌视社会、因贫困而堕落等负面道德反映, 更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在道德领域的极端反映。可见, 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广泛存在正严重侵袭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领域, 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 我们不能把消极的或负面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出现, 都归结为社会不公, 还必须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社会不公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挫伤和不良刺激。

三、努力实现社会公正, 促成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

社会公正与道德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不能不重视通过或利用社会公正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促成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并借助于道德建设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首先, 应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 从而丰富和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这是优化人们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根本途径, 也是为良好道德水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的唯一出路。春秋时的管仲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见, 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受其所处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透过社会不公正的现象看其本质, 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 社会公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公正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公正问题。要减少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应该从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源头着手。

其次,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 构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制度环境。发展社会的政治文明是实现社会公正, 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社会公正是基于人的社会关系而言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也就没有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人们的公正观念、公正标准、公正行为等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表现。要使人们感到公正或公平, 就要利用政策、法律和法规调整好社会关系。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分配关系问题, 亦即人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及其共享的问题。事实证明社会越发展, 物质文明水平越高, 人们越是在乎物质财富较为丰富条件下的分配不公问题, 在这方面一旦出现了社会不公或让人们普遍感到社会不公, 对人们积极性的挫伤以及对人们的信仰、信念(尤其是道德信念)的动摇, 都是不能低估的。社会公正还关系到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前景和社会理想模式的向往与追求的问题。而任何社会理想的实现, 都与政府的引导与决策直接相关。社会公正与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公正程度及其落实政策的公正水平是成正比的, 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又与他们对政府公正性的评价高低成正比。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中, 以政府部门及国家公务员作为参照系, 则是大多数社会成员评价社会公正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说, 制度设计与执行的社会化、公开化与民主化对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及其政府必须勇于担负起社会公正之代言人的角色,并通过制度设计调整利益结构创造社会公正。一个公正开明的政府, 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一种公正文明的社会制度环境, 本身就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和鼓舞。

最后, 应加强公民公正意识和科学公正观的教育, 并以此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公正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对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等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代美国的道德模式中, 就特别重视公民的公正态度和公正行为的培养。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等手段, 在提高社会的全面公正程度的同时, 加强对社会成员良好公正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有人认为: “要使一个人因为社会规范的合理性而遵从它, 关键是要向他表明什么是公正”。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对传统道德和品德结构中知、情、意、信、行的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 就会发现, 无论它们中的哪个因素都离不开人们的公正观念的影响或干扰。要完善公民的人格, 培养良好的道德水准, 需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人们的公正意识(道德意识)、公正心(道德情感)和正义行为(道德行为), 推动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 实现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肆』 社会公平的重要性(简单的概括)

社会不公平往往是引发动乱的原因。

『伍』 什么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切实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5)公正是社会创造扩展阅读:

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包括生存公平、产权公平和发展公平。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一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发突出。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中,社会公平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将公平原则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将公平原则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陆』 理解社会公正需把握哪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公正是历史的。社会公正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抽象概念,而是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是不同的。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

这说明,社会公正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是否公正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社会公正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在今天看来很不公正的现象,也许在历史上曾被认为是公正的;在今天看来属于公正的现象,也许在后人看来未必就是公正的。所以,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必须将其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二是,社会公正是相对的。千百年来的历史证明,社会公正总是相对的,绝对的社会公正虽然美好,但难以企及。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应防止落入平均主义这种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颇具诱惑力的窠臼中。虽然平均主义在某些领域是适用的,但若将其推广到所有领域尤其是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别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最终只会扼制人的积极性,扼杀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不是要否认差别、消灭差距,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充分挖掘每个社会成员的潜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三是,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社会公正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各种义务合理承担,但具体如何分配与承担才是合理的,在具体的领域又有具体的内涵和具体的标准。比如,在经济领域讲社会公正,主要是讲等价交换、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社会领域讲社会公正,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

我们不能将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甚至优胜劣汰原则简单套用到社会领域,无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不注意具体领域、具体人群、具体问题的区别,简单套用抽象的社会公正概念,往往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从总体上看,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持续努力、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一个美好追求,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发展水平去盲目追求社会公正。同时也要看到,社会公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公正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我们不能对社会公正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而应当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柒』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包含着以下内容: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唯独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抽象的生产力并没有阶级性,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我们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统一怕生产力,是同我们党的纲领相联系的生产力。其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其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和现状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其四,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中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建立新中国发展了生产力;但现在现存体制的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这样就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同时又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有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保证,社会成员可能有先富后富之别,但不至于使他们之间的差距拉得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提倡先富帮后富,最终使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年提高,达到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总的看,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那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如何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呢?首先需要我们加深对公平正义内涵的认识。
公平正义属于人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正义观,不同的阶级、阶层和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对公平正义的认识也必然不尽相同。因此,如果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就难以正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笔者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加以认识,公平正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公平正义可称为程序公平正义,它与法的普遍性原则相联系,要求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赋予人们程序上的公平;第二个层面的公平正义可称为结果公平正义,它以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福祉为目的,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对待,赋予人们结果上的公平。
目前,我们党对公平正义的这两个层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鲜明地指出: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这就是强调法的普遍性原则,其所蕴涵的就是第一层面的程序公平正义观。同时,中央也指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这些要求,正是为了从结果上更好地维护和争取公平正义,从而从公平正义的两个层面上都更有针对性地去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作努力。
(二)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庄严宣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还被写进了宪法。这些努力表明,我们党已经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要建立公平正义,就必须高扬民主与法制的旗帜,努力缔造一个机会均等、依法办事的新的社会环境。沿着这个正确方向前进,目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争取实现公平正义,就必须认真分析诚信缺失、腐败现象等种种问题的产生原因,从中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可以发现,当前多数社会矛盾,尤其是有所扩大的贫富差距,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市场失序、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问题而造成的。所以,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其根源主要在于起点上、机会上和程序上的不公平。由此可见,在现阶段大力倡导程序公平正义,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基础的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有程序的公平正义是不够的。因为尽管程序公平正义为人们提供了起点上的公平以及程序上的公平,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禀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起点上的公平总是会随着竞争的不断展开而演变为结果上的不公平。所以,我们还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在结果上实现公平正义。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情况看,如不考虑个体的如机遇、禀赋等条件,不同人群可能由于自身综合条件的差别,而不断拉大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但是由于社会成员在能力上的差异,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的地方,还由于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梯度发展的战略安排,我国社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悬殊等结果不公平现象。这些结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十分有害的,它提醒人们应当更加重视结果上的公平正义,努力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悬殊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实现结果上的相对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比程序公平正义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据此,我们应当更有力地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也应当进一步加大向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援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更有力地推动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进一步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实现公平;应当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唯有如此,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四)现阶段,在我国社会,程序公平正义与结果公平正义的问题往往会交织在一起,从而给人们的认识和行动增添了许多困难。这就明显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正确区分和看待公平正义的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认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事实上,公平正义的两个层面并不是彼此割裂与相互矛盾的,它们之间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程序公平正义的坚实支撑,结果公平正义就可能沦为无原则的妥协,从而走回到大锅饭的老路。而没有结果公平正义的保证作用,程序公平正义也有可能蜕变为弱肉强食的通行证,从而加剧社会的对立与矛盾。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程序公平正义,努力培育契约精神、程序精神与法治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一个坚实的法治基石。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把实现结果公平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任务,发扬助贫扶弱的优良传统,以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福祉为己任,大力倡导结果公平正义,积极协调人民群众和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程序公平正义与结果公平正义的辩证统一。如果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做一场友谊赛跑,而公平正义是不可或缺的裁判的话,那么程序公平正义就是起跑线上的裁判,它掌管着比赛起点的公平正义;而结果公平正义则是终点线上的裁判,他掌管着比赛结果的公平正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创造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捌』 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意义是什么

公平正义是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平等和公平是启蒙运动提出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是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中曾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追求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者废除。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也指出,对平等的追求已经成为所有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主要关注点。社会民主主义要构建的福利国家有两项目标:首先是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同时也要保护各个生活领域中的个人。

吉登斯认为,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想,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1995年联合国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高峰论坛明确提出了“根除贫困,促进充分就业,培育稳定、安全和公正的社会”的宣言。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社会主义的公平理念和制度设计,正是由于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广大劳动人民翻身成了社会的主人,才使中国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

同样,今天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要想维护、巩固其执政地位,也必须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不解决公平问题,牺牲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广大劳动人民也不会答应。保障公平正义实质上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玖』 为什么要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公正”是国民高度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词或概述语。在《光明日报》理论部等单位联合举行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名列第一,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和根本观点的概括表述,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应该高扬的旗帜。然而,我国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词表述方案却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提出了不下70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案或意见、见解,提炼出的主题词或概述语近百个。但在这些表述中,“公正”范畴占了表述方案的近70%。
由此可见,“公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表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足以说明将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次,倡行公正理念有利于营造和谐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把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以及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偏私、不公正行为等使得人际关系紧张,挫伤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激化了社会矛盾,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而注重社会公平,以“公正”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行为,显然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公平竞争、和谐共处,形成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公正的倡行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公正”原则规范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特别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行为,培养“公正”的政治道德品质,有利于营造公道正派的社会风气,促进人们之间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使得广大社会成员处在一种精神舒畅、振奋的社会环境中,从而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而奋发向上的创造力。
再次,倡行公正观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文明的三大目标之一。政治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就是为了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化的支撑。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离不开公正理念的支撑,因为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亦即民主政治建设中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在广大公民尤其是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公正、民主、效率、廉洁等等价值理念。所以,在政治生活领域大力倡导公正观念,用公正作为调整社会成员政治伦理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无疑会为民主政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持,提高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素质,从而加快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四,倡行公正观有利于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各领域的行为价值取向。公正不仅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要求,也是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基本要求。比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等价交换,文化生活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都体现了公正的基本要求。当然公正观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和固化的,培养公民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也需要这些社会生活领域实践养成。
第五,旗帜鲜明地传播以公正观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之与中国道路的影响力相得益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使广大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全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在这方面,公正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国际环境而言,公平正义也是时代的潮流和世界人民崇尚的价值理念。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的主题,但综合国力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尤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时刻图谋将其价值观渗透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日益凸显。旗帜鲜明地传播以公正理念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引领社会思潮,既是增强民族价值认同的需要,也是宣传我们的价值理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辐射力的需要。以此为着力点,打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阅读全文

与公正是社会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