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汉字的如何发明的
传说,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由古时候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是牲口、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多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行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奔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推广开了,逐渐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上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没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原来他造“鱼”字时,写成了“牛”样;造“牛”字时,写成了“鱼”样。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当然,上面的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不过它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先民们造字的经过。其实,文字的发明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体现。
根据对文字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做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既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地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他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更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
作为原始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譬如图画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仓颉发明的字也就是这种图画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知识点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成为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⑵ 汉字是怎么发明的
从教科书宣称“哺育黄河文明”到“端午祭”申遗,从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再到号称“金属活字印刷”起源国,韩国人的口气越来越大,最近竟有韩国人开始觊觎汉字—— 最近,竟然有韩国人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这一让人目瞪口呆的论调现正在网上掀起一场论战,中国人、韩国人和许多西方汉语研究者都加入其中。 所谓的四点“证据” “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行字一入眼帘,网友们就跳了起来。近日,网友myhmya在天涯论坛上将这篇韩国人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后,引起了激烈反应。这种强烈的情绪随着文章在网上的转载而迅速蔓延。从论点辩驳到意义追问,有人愤怒,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觉得好笑,有人觉得可悲,还有人提出要拒绝“韩流”和韩剧。 这是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英文网站( www.chinalanguage.com )上的文章,该文首先从围棋、足球、“三星”产品谈起,得出一个结论--“一个13亿人的民族却不能打败一个8千万人的小民族,韩国人仍然在所有的领域做得比中国人好很多”,并提出这样一个逻辑“如果围棋真的是中国发明的,那中国为什会下得那么差?” 随后,他说“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他的论据是:首先,“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甲骨文)一些基础象形文字反映了高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例如“家”字下半部分包含了表示“猪”的汉字而“只有高丽人把猪养在屋子”。其次,因为“发明音乐和书写系统的伏羲来自‘东夷’国(今山东省),‘东夷’人以精射术闻名,正如今天的韩国射箭队。”第三,“在采纳了汉字的国家中,只有韩国严密地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汉字”;第四,“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和表意文字,而韩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象形表意文字”。 韩国教授建议汉字“申遗” 当回顾在chinalanguage网站上的争论时,网友们惊异地发现这竟然在2002年就开始讨论了。网友Bymykiss日前在其博客上称,“《朝鲜日报》10月10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日前对记者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的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因无法链接上《朝鲜日报》中文网站,此消息暂时无法证实。 “4年前或者更早,韩国人就开始急于证明这些,而我们才是最近才关注。这证明了什么?”网友们对韩国人文化心理已开始反思。 国人反应 找回文化魂 国人应提升民族自信 “可笑!”“无耻!”“猖狂!”“自卑!”“意淫!”这是许多网友对此文的第一反应。随后有人批评“逻辑混乱,异想天开!”“韩国人的立论没有一个是令人信服的,全都是东拉西扯,天马行空。” 韩国人不可能发明汉字 而在那个chinalanguage网站上,这篇文章早已引起很大争论。有韩国人回复说:“中国人因为自卑的原因,说他们发明了自己的语言,那些中国人是一些种族中心论者”,还有人声称:“孔子是中国人但是老子不是。韩国是道教的起源。” 这些论调引起诸多反驳:“任何人都知道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许多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比如日韩。”“当中国人有了那些发明时,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关于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分,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民族,怎么可能发明汉字。” 中国人应提升民族自信 一位西方汉语研究者的反驳则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思考:“骄傲贯穿着所有韩国人的血脉,如果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就可以变成比现在更伟大的民族。中国人应该提升对本民族的自信,不要让韩国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来属于他们的荣誉……”这段话被网友们多次重复转贴。 “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他了解的东西基本属于盲人摸象)。而我们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多少了解呢?这个帖子的目的更在于唤起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思考。”文章的翻译者myhmya说道。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已发生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 中医药管理局:正加紧中医药申遗 针对最近迅速升温的“韩医申遗事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沈志祥司长透露:“我们早在2003年就开始准备‘中医药申遗’,本月底到11月初还将召开申遗委员会会议,加紧准备申遗工作。” “这应该是个误会。”近日,记者就韩医“申遗”向韩国保健福祉部韩方政策组事务官高太根求证时,他郑重地解释,“韩国目前‘申遗’的是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并不是要将韩医‘申遗’。” 争夺中国文化 韩国用意何在? 韩国在历史文化领域对中国频频发起挑战。是韩国人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韩国人的挑战应唤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的思考。 端午 “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告终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中医 中医改韩医 学者莫名“考证” 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的消息。一位在韩国生活多年的网友指出,韩国人根本就不认为韩医和中医有什么联系,他们认为韩医是神话中的医圣流传下来的。而韩国的“医圣”其实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据近年来韩国学者的“考证”,神农氏是高丽人,甚至后世的李时珍也是高丽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韩国人把韩医、针灸、《本草纲目》都当作自己的文化遗产了。 活字印刷术 韩国办印刷术展 自称“起源国” 不久前,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而此中展出的、诞生于1377年《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被标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 北宋时期,毕发明活字印刷术,但在韩国学者看来,毕只有奇思妙想并不实用。中方专家引用《梦溪笔谈》等文献有力驳斥,要求韩方还历史本来面目。 祭孔大典 孔子都会被变成韩国人? 正当国人还在为该不该“祭孔”吵个不停时,韩国人已准备拿“祭孔大典”去申请“世遗”,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彻彻底底地变成韩国人了。韩国人论证孔子是韩国人还有这样的论据:朝鲜半岛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商朝贵族箕子。箕子是商纣王的亲戚,武王伐纣后,箕子率5000名商朝人逃到朝鲜半岛,建立朝鲜政权。而商朝大部分人都留在了西周,分布在宋、卫等多个封国。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当然也就是韩国祖宗箕子的后代了。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我们身边这个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篡取我们的文化遗产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从中医到孔子,从端午节到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众多网友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作出迫切呼吁。(本报综合新华社、新快报、国际先驱导报等
⑶ 汉字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仓颉造字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参考资料:http://www.huaxia.com/wh/jdgs/shcs/00097838.html
⑷ 中国汉字怎么发明的
汉字,”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他观察万物,依据物体的形状造字。不过虽说古书上有记载,但这毕竟只是”传说”而已。 ■ 其实汉字是起源於先民”结绳记事”(注1)(注2),是我们祖先共同努力的创作,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渐由少变多的, 是约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写法也因为国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汉朝时候隶定,把图画式的小篆,改成一笔一画的隶书,更方便传抄使用,文字的形状大约就定型了,当然还是有所改变与增加。 ■ 而繁体中文,就是『仓颉』所发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体字喔!(注2)
⑸ 中国汉字是怎样发明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6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多年。从“马”字的演变,你就可以知道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
⑴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于周代的文字。
⑶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
⑷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⑸楷书,魏晋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
汉字注音方法有几种
在读书或看报时,我们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借助于工具书,就可以找到它们的注音,从而读出字音。可是人们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譬况法,是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时说:“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二、读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读若法,例如“媪”,女老称也,读若奥。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杨雄《方言》“所以刺船谓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简单,却用很生僻的字来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还出现循环互注的现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辅音和元音或声母和韵母,按照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拼合成一个个字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21个声母35个韵母可以拼出所有汉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符号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来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号,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计有40个。
汉字乃表意文字,为了准确描写读音,我们从注音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可以看到,历代语文工作者历尽艰辛、勤于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迹。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7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⑹ 中国汉字是怎样发明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6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多年.从“马”字的演变,你就可以知道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
⑴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于周代的文字.
⑶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
⑷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⑸楷书,魏晋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
汉字注音方法有几种
在读书或看报时,我们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借助于工具书,就可以找到它们的注音,从而读出字音.可是人们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譬况法,是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时说:“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二、读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读若法,例如“媪”,女老称也,读若奥.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杨雄《方言》“所以刺船谓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简单,却用很生僻的字来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还出现循环互注的现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辅音和元音或声母和韵母,按照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拼合成一个个字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21个声母35个韵母可以拼出所有汉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符号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来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号,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计有40个.
汉字乃表意文字,为了准确描写读音,我们从注音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可以看到,历代语文工作者历尽艰辛、勤于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迹.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9 09:07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