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东汉时期的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的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中回国东汉时代的科学答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但此地震仪与现今各国使用的地震仪不同,只能称之为“验震器”.
候风地动仪是中国古代侦测地震的仪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由东汉时期,南阳天文学家张衡在汉顺帝永建七年(132年)发明.
张衡(78年[1]-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天文学家.
后汉书记载该仪器曾经测出陇西方向有地震,官员立即上奏皇上,但当时并无地震讯息,立时遭众臣诽议.三日后六百里加急来报:“甘肃发生大地震”,众人乃信服.
候风地动仪模型,考古学家王振铎于1951年复原
强震仪是一种测量强烈活动的的地震仪,简单而言就是用于测量地震的加速规.它们通常装在一个盒子里,并且已经连接到互联网上.
强震仪可以用来测量一些地面运动非常强烈,而致超出一般地震仪测量范围的地震.它们会被放置在主要的断层附近,所得的资料(如断层破裂前缘的前进速度)并非一般地震仪所能查量得到.
㈡ 侯风地动仪是东汉时期谁发明的是用,来预报什么的
侯风地动仪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是用来预报地震的。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㈢ 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今湖南郴州市)。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TS'Ai Lun)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关于华佗故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华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画像雕像集萃(20张)”。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㈣ 出现在东汉时期的发明是什么
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报告地震的仪器 候风地动仪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制出了蔡侯纸
A杜诗提示了是唐代
B正确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犁壁
C明显错误
D西汉时发明
㈤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什么和什么他发明丁什么和什么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主要就是那个 地动仪
㈥ 东汉时期的发明是什么
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报告地震的仪器 候风地动仪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制出了蔡侯纸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犁壁
㈦ 造纸是东汉时期谁发明的
蔡伦
不过不应该“发明”,而是应该写“改进”。在汉之前就已经有造纸的方法了。
㈧ 东汉时期的发明家不包括()
c,马均是三国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和诗人。蔡伦是东汉时期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杜诗是东汉时期的发名家。所以应该选c。
㈨ 四大发明是不是均是东汉时期发明的
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雕版印刷在隋唐时出现,北宋回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答.
火药在隋朝时出现,唐末用于军事上.
早在战国时出现了用于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制成了罗盘针,也就是指南针.
㈩ 东汉时期谁发明了印刷术
印刷术谁发明已不可考证,毕升是宋朝人只是发明了活字印刷。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
雕版印刷
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印刷术。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3、佛教徒亦受启发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印刷术
《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刷术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7、隋唐之际(7世纪左右),出现雕版印刷术。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
8、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次革命,对中国、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传入欧洲后,有力推动了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