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艺术性的创造者在儿童期所受过的

艺术性的创造者在儿童期所受过的

发布时间:2021-12-20 12:54:56

⑴ 从创作者角度,儿童故事分为哪三种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民间故事: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一定传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题材广泛的叙事性口头文学形式。--乌兹别克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
2、改编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依据而改编的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也称文学名著故事。--李庶根据英/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译写了《大人国和小人国》。
3、生活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事件的短小故事,分为写人为主和写事为主的生活故事。--苏/奥谢耶娃《平常的老太太》、俄/列夫.托尔斯泰《李子核》
4、历史故事:以史实为依据编写而成的,适合儿童欣赏和聆听的故事,是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田之《晋国故事》、朱仲玉《中国历史故事》

⑵ 蒙台梭利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创设儿童之家是如何理解的

、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 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 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的活动。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 人 教育 人 “3个人” 成人 人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教师) (学生) 体现做人的人 (家长) (子女) 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学校教育的分类: 教育层次: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瑞士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首次提出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 建立了一整套心理学化的教学思想体系。 德国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他认为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依据认识过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试图用心理观点阐述教学过程 法国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儿童有自己的发现,教师不应替儿童思考。 (三)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脑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⑶ 文学理论课后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 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答: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社会本质。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现在人们把社会结构分为三大层次,即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结构。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文化结构的整体。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第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4.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雅与俗: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和灵魂。就是以最广大人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5.继承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价值趋向的认识.
答: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就是要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
3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4 简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就能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断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答: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答: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9.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答:比较: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答: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⑷ 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的创造者是谁

一般认为,人类只是到了克罗马农人,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活动,而克罗马农人,也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的创造者,有人称他们为“旧石器时代的希腊人”,克罗马农人创造了奥瑞纳文化。

⑸ 儿童美感与艺术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学家们根据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即人类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把人划分出三种类型。对于幼儿来说,从小接受艺术教育,不但可以学习一种特长,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父母和老师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型: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
★思维型: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向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
★中间型: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而水准较高。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型。
如何激发孩子天生的艺术潜能?
对于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父母可能对艺术没有深的造诣,那该如何启发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其实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孩子艺术思维的目的是什么?艺术,其实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可以是家里挂着的一幅画;艺术也可以是一束花;艺术还可以是一道美味的菜,色香味俱全,能够让家人吃在嘴里赞不绝口......艺术离我们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艺术,孩子会获得什么?
给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其实是在培养他对于美的一种感觉。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体育与艺术,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
让孩子拥有快乐且富足的人生,给孩子精神世界上的富足,远比给他物质世界的富足要有用的多,引导孩子认识美,并主动去发现美,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快乐且富足的内心世界,而在这个小世界中所积聚的力量,会成为他抵抗外部世界和烦恼的盾牌。
而艺术,就是最好的方式能够在孩子内心播种这颗幸福和快乐的种子,这颗小种子如果培育得好,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做朋友们的小太阳,散发正能量。
著名作家罗兰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善良、纯真和美好。"
童年在在艺术中浸润的孩子,他对美的感受力、对世界细致的观察力、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必定是卓然不凡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处处都是美好,那么他的心灵必将获得不断的滋养和净化他会自觉遵循美的原则,不只能感受美,发现美,还会身体力行地去创造美,这样的人,是自带光环的,他身上所带有的积极的正能量,会吸引很多周围的人成为朋友
创造性思维,增强竞争力
孩子的作品往往在某个层面,体现出他的所思所想,而他思维的变化,就是他对事物的理解,因为艺术教育,更强调一种来自孩子本能的思维逻辑,一种挖掘新事物的创新能力,受过艺术熏陶的孩子,具备更细致的观察力和做事情的专注力,他会用一双慧眼和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笔表达出来,在反复不断的锻炼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
"所谓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
当你打开一种可能,孩子可能就会在其之上,衍生出更多的变化,在引导孩子打开思路的同时,我们会不禁意间发现更多的可能,未来竞争的重心,侧重点已经由现在的知识能力改变成创新能力,艺术的学习,可以增加孩子在未来的竞争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 ?
扩充孩子的生活体验,也许你会担心孩子不能理解名画与展览,但是在艺术的氛围中,仍会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天性让他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而感受也远比大人多的多,去不同的路途前行,见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无疑是扩充孩子生活体验的最有效办法。
领略自然,贴近生活:动物的骨架、蜗牛壳上的螺旋、植物弯曲的藤蔓、动物的翅膀及形态各异的花瓣,都可以是你灵感的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的贴近自然,才能发现蕴藏在其中的美学,树叶的纹理、色彩的变化,花瓣的不同形态、花开的奇妙过程,走在自然中随地可以捡拾到的落叶、枯树枝,成熟的和不成熟的树种、果实,越是天然的素材,越能带来新鲜的灵感创造美始于发现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足够丰富,可以推动孩子打开发现的眼睛美育的启蒙就是从此而来的。
读绘本:可以感受书的启蒙、质感、装订艺术听音乐:体会动人的旋律、欢快的节拍看画展:了解色彩的运用、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感官体验,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当然,艺术无需刻意寻找,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无论是出游时还是生活上简单的小事,都可以带给孩子美育的机会,让艺术启蒙自然而然的发生;艺术就在身边,引领你发现更多的可能。

⑹ 什么是随机应变的创造者

教育人才,比方说培养工程师的正确方法,就是将他们教育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例如能够面对陌生情况和随机应变。他们必须不怕改变,必须能安于改变,安于新事物,而且,假如可能(因为那样最愉快,甚至能享受新事物和改变的乐趣)。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教育和训练的不是旧的和标准意义上的工程师,而是新的意义上的即有创造力的工程师。

同样,这种理论也对事业和企业中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很有作用。他们必须是能够对付任何新产品或任何旧工作方法不可阻挡和迅速过时问题的人,他们必须是不反对改变而能预见改变的人,是能够以足够勇气接受它的挑战并从中寻求乐趣的人。

我们必须培育出一大批头脑灵敏的、适应潮流的创造者。我们必须以一种与惯常方式全然不同的方式给熟练的人或训练有素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下定义(即,不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经验因而能在未来事务中得益于此的人)。我们能称之为学习的许多作法已经变得无用了。

任何种类的学习只要是简单的应用过去于现在,或在现在情境中利用过去的技术,在许多生活领域中都已经过时了,教育不再被认为根本上是或仅仅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性格训练,一种人格训练过程。自然,这不是完全正确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很有道理,而且它将变得越来越正确。

这也许是最彻底、直率而无误地畅所欲言的论断,而且在过去生活的某些领域中几乎一点价值也没有。过分依赖过去的人在许多职业中几乎成了废物。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人,他能同他的过去决裂,他觉得自己足够坚强、勇敢,能在现在情境中信赖自己,假如需要,能以一种随机应变的方式妥善处理问题而无须做先期准备。

这所有的一切综合起来更加突出了心理健康的力量。它意味着更加珍视对现实情况给予充分注意的能力,能注意倾听,能注意观察我们面前的具体的、直接的契机。它意味着我们需要那些非同寻常的人,而不是面对现在似乎现在不过是过去的重演,把现在仅仅当作应付未来威胁与危险而做好准备的时期,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应付到来的时刻。这种新型的人,即使没有冷战,即使我们都联合在一个种族中,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他只是为了对付我们将在其中生活的新型的世界。

关于冷战和我们在世界中要不断面临的新情况,给我们对创造性的讨论提供了另外一些必要性。由于实质上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类型的人,一种类型的哲学,一种类型的性格,于是,着重点便从对创造产品的强调,从对技术更新和美术产品和革新的强调等等转移开。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而不单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因此,我觉得更好的战略是把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创造性的灵感阶段,而不是创造性的实施阶段,即转向“始发创造性”而不是“次级创造性”。

因此,不管这种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是否重要,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而不是拿那些具有社会价值的艺术或科学成果作为经常性例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用已完成品作为一种标准会引入太多混淆,如良好工作习惯、顽强、训练、耐性、良好编辑能力和其他特征,它们和创造性没有直接关系,或至少不是创造性独有的特征。

考虑到这些,我们甚至更愿意将儿童而不是成年人作为创造性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能避免许多混淆和污染的问题。例如,在这里我们能不再强调社会改革或社会效用或创造产品。我们还能避开对先天杰出才能的专注,从而也避免了问题的混淆(天才似乎和普遍的创造性很少关联,后者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秉赋)。

这也是马斯洛为什么强调非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的原因,例如艺术、音乐、舞蹈教育。但他并不是特别对艺术家的训练感兴趣,因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对于儿童娱乐甚至对于用艺术进行心理治疗,我们可以留待其他场合讨论。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新型的教育,那是我们必须发展的,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我们所需要的新型的人,发展过程中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应变能力强的人,自我信赖、勇气十足的人,自主自律的人。

艺术教育家成为第一批沿着这一方向前进的人,不过这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也能同样容易地应用于数学教育,希望有一天会是这样。

当然,数学或历史或文学在大多数地方仍然是以一种权威的、记忆的方式传授的(虽然这已经不适用于布鲁纳论述过的那种最新型的教育,那种有关随机创作、猜测、创造性、娱乐的教育,也不适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为高中教育创造的教学法)。问题仍然在于如何教导学生正视现实,随机创作,等等,即如何变成有创造力的人,能采取创造态度。

新的不考虑客观因素、不包含是非观念的强调,也是一个通过艺术进行教育的运动。可以抛开正确与错误不去考虑,因而可使儿童面对自身,面对他自己的勇气或焦虑,面对他的旧框框或他的新鲜感,等等。说明这一点的一个好办法是,现实一经抛弃,我们就有了一个良好的投射测验情境。

这正是我们在投射测试和顿悟疗法两者中所做的,即,现实、校正、对环境的适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决定因素统统撤消,让心灵能更自由地裸露出来。

甚至可以说,从这方面考虑,艺术的教育是一种治疗和成长的技术,因为它能让心灵的深蕴层暴露出来,使之受到鼓励、培养、训练和教育。

⑺ 儿童文学作品有哪些

1、《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2、《绿山墙的安妮》——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马利

《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3、《皇帝的新装》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4、《稻草人》 —— 中国作家,叶圣陶

《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5、《木偶奇遇记》 —— 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

作品讲述当仁慈木匠皮帕诺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位蓝色的天使赋予他最心爱的木偶皮诺曹生命,于是小木偶开始了他的冒险。如果他要成为真正的男孩,他必须通过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

在历险中,他因贪玩而逃学,因贪心而受骗,还因此变成了驴子。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皮帕诺相逢……经过这次历险,皮诺曹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⑻ 说说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如何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代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21世纪的栋梁,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他们要适应未来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发育健全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所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因年龄所限,知识、阅历、经验较少,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初级层次的,与他们自身能力相吻合,对他们自己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不一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甚至有时候这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即常以逾越常规、不守规则、钻牛角尖、提怪问题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将幼儿的这种探索行为看作淘气、捣乱、有意破坏而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绘画教学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必修课,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在教学中只重视幼儿怎样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按照老师的示范摹仿,偏重以技法为主,不了解绘画教学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作用。实践证明如果一味偏重技法摹仿将会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限制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教师应注意对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绘画教学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的来自于教师本身创造性素质,也有来自家长和幼儿方面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当首先增强对教师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幼儿大都喜欢摹仿教师,他们常有意无意地采取与教师相似的行动,从而学到教师的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创造型的教师在教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这些富于创造性的言传身教,就成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良好刺激和榜样。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表现创造力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侧重幼儿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这种观念的教师才会自觉地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不至于把前面所说的幼儿的各种创造性探索行为看作淘气、捣乱、有意破坏而加以限制。如在一次绘画课上,让幼儿画小朋友坐滑梯的场景。我在示范画上添加了太阳公公、小草、小花等。有一名小朋友没有按照我的画法做,却将太阳公公的胡须画得很长很长,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们顺着太阳公公的长胡须滑上滑下,一个个动态可掬的幼儿栩栩如生。我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画,小朋友说:“这多有趣呀!”当即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和鼓励了这名幼儿。此后,这个小朋友画画的劲头更大了,总是能想出好多新颖、独特又极富童趣的作品。
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他们能否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描绘世界,与他们自信心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信心强的幼儿,他们的画面表现力较强,想象奇异丰富,线条生动流畅,构图饱满,色彩鲜明。自信心较弱的幼儿多在绘画中表现出胆小、谨慎,画面空洞,线条呆板生硬,缺乏生动性。对这些自信心较弱的幼儿,老师和家长切不能因此而批评嘲讽,否则幼儿会变得越发胆小,更加不敢动笔,久而久之会逐渐丧失学画的兴趣。在幼儿遇到困难和出现错误时,老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所在,鼓励他们多注意观察描绘对象的典型特征,争取能有所提高。当幼儿有所进步时,应及时加以表扬,或者向其它幼儿展示以提高其自信心。家长也可以在幼儿的房间布置小画廊,把幼儿的好作品装上镜框,摆在显眼位置,让家人欣赏。还要经常把幼儿初学的作品拿出来和近作加以比较,让幼儿自己去评判是否有所进步。逐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画画的兴趣。
三、对幼儿好奇心、想象力的支持和保护对创造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绘画的指导方法不很妥当。总是一味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范例进行摹仿,不允许有丝毫的变动。比如,一次画菊花,我的范画用了橘红色和黄色,有的幼儿想换几种颜色,旁观的家长马上制止:“你看清楚老师用的什么颜色,别弄错了。”也有的家长大声斥责孩子:“又弄错了,今天不画好就别回家。”根本不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许多老师和家长很注重绘画技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一味求全责备:“你看你画的就不圆,小马的眼睛怎么会那么大呢?”有一次,我班绘画能力较强的小朋友模仿老师画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她爸爸马上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小朋友的

⑼ 幼儿的艺术感受与欣赏,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课题的提出 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和在艺术创造中的个性化表现。 幼儿期是幼儿获得表现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反思目前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发现仍然存在误区: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一些东西;在艺术创造方面,仍然偏重艺术知识和技法的教授,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针对以上存在误区,结合我园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了“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提高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促使教师通过参与研究自身获得发展,从而使我园的办园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1、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形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文学的教育。 2、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3、幼儿艺术表现力:指幼儿通过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声音、色彩、符号、标记以及学习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等,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地、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所获得的情感和体验。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艺术表现,对周围生活环境美和艺术作品能产生敏锐的感受力、欣赏力和表现力,能大胆乐意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思想,使艺术教育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寻找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的美育观:艺术对于形成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发展人的潜力,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 2、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对美的需要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一。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艺术欣赏、艺术的陶冶和感染,使自我得以实现。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现使当今教育把注意的焦点指向艺术教育,引起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四、研究原则 1、生活化原则; 2、情感陶冶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游戏性原则。 五、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一) 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音乐、美术、语言这三大学科领域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研究的内容和要求上各有侧重点,小班:愿意参加艺术活动,会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表现和创造。中班:体验在艺术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大班:学习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艺术情趣的能力,使表现更具个性化。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创设艺术教育环境。 (1)营造艺术氛围。 (2)搭建表现平台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2)教学手段的整合性策略。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策略。 3、引发、释放、发挥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1)发掘幼儿表现力的基础 (2)激起幼儿表现欲望 (3)开发幼儿表现创意 (4)指导幼儿表现技巧。 (5)张扬幼儿表现个性 (6)评价幼儿表现效果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全园幼儿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三年,实施时结合幼儿特点,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3---2006.6)确立课题名称,撰写方案,进行申报立项阶段; 第二阶段(2006.9---2008.6)组织实施,进行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08.9 ---2008.12)评鉴,结题论证阶段。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从制定方案到组织实施,在区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方案前后进行了三次修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优美的艺术教育环境,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营造艺术氛围,让幼儿感受艺术。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语言”,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挖掘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幼儿园无论从大环境的创设到班级环境的布置,到处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走进幼儿园,主题背景墙上“艺术童年,诗意家园”八个字点明了我们的课题,我们将“一本书(文学)、一支笔(美术)、一串音符(音乐)”三个子课题,巧妙的设计在主题背景墙和园标上。在幼儿园的三个楼层层面也分别创设了不同的艺术环境:一楼是文学的世界,二楼是美术的殿堂,三楼是音乐的舞台。在每个班级中,我行我“绣”(刺绣)、千“编”万化(编织)、变废为宝等“一班一品”特色氛围也非常浓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幼儿时刻都在感受艺术的美。 (2)搭建艺术表现平台,让幼儿大胆展示。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园艺术环境的创设很关键的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追求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为幼儿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在三个楼层中,我们在底楼设计了大嘴巴童话剧场、阅读长廊、成语故事和古诗天地,让幼儿细细地“品”;二楼开放各种手工作坊,每学期我们根据课题需要,设立了不同的区,如创作区(刺绣编织区、创意制作区)、绘画区—美术室,以及软包版面上老师精心辅导的体现美术中各种表现手法的幼儿作品等,我们在这些区域中根据主题投放了各种材料,让幼儿大胆地“绣”; 三楼的“乐器坊”、“大舞台”,也充分发挥了其功效,幼儿在这里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艺,尽情地“舞”。其次,每班在游戏区域中都设立了幼儿展示自我的动手区、表演区。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更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2、多样的教学措施,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表现。为了体现教育既回归幼儿生活,又走向幼儿生活世界的理念,我们在选择艺术教育的内容时,除了注意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之外,还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 一、内容的适切性,即选择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共鸣;第 二、内容的系列性,首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艺术活动内容。小班选择了一些内容简单、主题鲜明的内容,而大班则选择一些表演性、操作性强、寓意深远的内容。其次再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目标的深浅循序渐进地安排。在课程的设置中,结合课题需要:语言主要增加文学的欣赏和穿插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如桃树下的小白兔、卖火柴的小女孩,梨子提琴、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尤其增加我国著名作家金波的幼儿文学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很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美术主要是把一些民间艺术(剪纸、印染、编织、刺绣)引进我们的课堂,同时适当增加世界名画,进行“我与大师对话”“我和大师比一比”,如中班毕加索的《脸》、大班《梦》、马蒂斯的《跳舞的颜色》、梵高的《向日葵》。音乐主要增加一些经典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京歌》、《黄梅戏》、《评弹》引入我们的教学。

⑽ 作为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艺术家自身具备哪些特点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体
一、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艺术家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像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十分重要
艺术家隶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的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阶段。
郑板桥对画竹过程的描绘是很好的例证。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分别对应了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眼中之竹”——观察、感受生活,即艺术体验
“胸中之竹”——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意象,即艺术构思
“手中之竹”——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即艺术传达
一、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想像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想像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三、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需要物质材料
艺术传达需要技巧
艺术传达需要融入艺术家的生命和心灵
在艺术创作全部过程中,体验、构思和传达三种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是:
第一,始终不离开感性形象
第二,始终依靠想像、情感
第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抽象思维
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
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
3、灵感思维
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灵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艺术家长期精心构思、艰苦寻觅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间的突然爆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总之,在艺术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相对意识而言,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第四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一、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的。
1、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艺术风格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艺术风格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研究结果表明,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普希金、赫尔岺、克雷洛夫、果戈理在气质上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几位著名作家先天不同的气质特征和心理特征,不能不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影响,成为他们后来不同创作风格的原因之一。
胆汁质——暴躁性急、冲动而不易抑制
多血质——敏捷好动、热情但易泄气
粘液质——孤僻懦弱、优柔寡断
抑郁质——迟钝胆小、内倾抑郁
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
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的艺术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波提切尼、乔尔乔涅、提香)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当时地中海沿岸繁华富裕的世俗气息与色彩绚丽的自然风光。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二、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因:
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结合形成的艺术流派,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创造社、新月社、文学研究会)
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边塞诗派、鸳鸯蝴蝶派、山药蛋派)
由于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归纳为特定的流派。(建安文学、江西诗派荒诞派戏剧)
三、艺术思潮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7世纪以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从欧美兴起,包括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野兽派绘画、新浪潮电影等等。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向先锋艺术和世俗文化两个方向迈进。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相当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阅读全文

与艺术性的创造者在儿童期所受过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