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学小类”和“法律大类”分别指什么
法律大类法学下设一级学科6类,32种专业,包括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安学类等等。
法学小类专指法学;法学大类包括法学类、监所管理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社会学类、民族宗教类、政治学类、公安学类等。
法学的能力要求
(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备将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本技能。
(3)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力。
『贰』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学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材料
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资料,研究、参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读的书看的论文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和提出新的见解来的。
如何搜集资料?可以围绕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具体题目,去图书馆、书店,查找有关的专著、论文集、主要法学期刊以及最近几年的统编教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找法学论文。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
(二)提炼材料,确定论证的主题和方法
在提炼材料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已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
二是不同意别人的见解,可以展开争论,但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理由。
三是受了别人的启发,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产生新见解,或者别人没有讲到,自已有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创见。
论文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对这个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主题应力求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正确,符合法理和客观规律。
二要新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人云亦云。
三要直白,不要隐讳。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越直白明确越好,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让读者云山雾罩,看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四是主题要贯彻始终,在文章中不能改变,应围绕中心和基本观点去写。
五是主题要简明,理论要深厚。
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法学毕业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即确立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适用性。有时,也适当运用驳论的方法,如针对某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具体的论述方法来看,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三)法学毕业论文提纲
拟写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构建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论文定稿后,修正或保留的提纲就变成了目录。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而不是毫无层次、毫无逻辑联系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
法学毕业论文的初稿
(一)运用逻辑思维写学术论文,逻辑上有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依靠逻辑思维所产生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已的新观点,写出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就不会只是停留于抄录他人现成的观点和材料。
(二)主题突出,论点鲜明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五)文字表述清楚准确、简练流畅
法学毕业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
(一)法学毕业论文格式
打印使用B5纸,便于存档,装订线在左面。法学毕业论文打印一般用宋体。文章题目用3号黑体,题名应简明、具体、恰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正文内标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一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小3黑体。
二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4号黑体。
三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和小4黑体。
四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不用黑体。
正文用小4号宋体。这样,文章就眉清目透,井井有条。
当然,这种分题也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实际,该怎样分,就怎样分,但要遵循分题的规则。此外,分成几级题目也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不用“1、2、3……”,改用“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其一,其二,其三”也是可以的,但是,无论用什么,都要层次清楚。
法学毕业论文格式为:封面;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
封面的作用在于使别人知道这是一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是指摘录下来的要点,主要是表述本文的主要观点,一般为100—200字。摘要的写作方法,我认为包括两部分:一是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论题的意义,二是将法学毕业论文几部分内容表述为阐述论文观点的一段话。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8个。
(二)法学毕业论文注释
现代学术视注释为学术规范与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论著和文章中,注释不是装饰品,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引用他人成说,注示出处,既表示相关论说非作者独造,并对他人成果给予应有之尊重,又可为读者提供该领域的文献信息,以便利后来之研究。
二是反映了作者观点与其他学者观点的联系与区别,或者是对作者自己观点的进一步说明,因而,也是正文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三是大量的引文意味着作者的研究的确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及所积累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凭空捏造的。
注释要写得规范。最规范的,就是《法学研究》的注释方法:分为著作类、论文类、文集类、译作类、报纸类、古籍类、辞书类、港台著作、外文类等九个类别,并有注释例;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引用资料非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等等。详细的内容请看《法学研究》上的注释体例和文章的注释方法。
为提高刊物质量和文献信息计量、评价与研究的水平,促进学术成果在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的交流与传播,教育部2000年1月颁发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其中注释主要用于以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注释序号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参考文献置于文本,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列举了其格式,详情请看《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或其它中文社科学术期刊。
写法学毕业论文,上述两种注释方法,可选择一种使用,但不能交叉使用。
法学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答辩
法学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大到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论据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表述是否简洁准确,通顺流畅,符号使用是否恰当,等等。自己修改后,再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为了使法学毕业论文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论文答辩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答辩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毕业论文的全面检查。
答辩首先由学生本人简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思路、主要观点,然后由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让作者略作准备做出回答,从而进一步考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的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答辩提出的问题,不管作者当场是否能作出完善的回答,都是对于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叁』 法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法学,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
法学是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大类,也是中国大学的十大学科体系之一,包括法学、政治学、公安学、社会学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刑名之学”,从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和非正义之学。
(3)法学创造性思维扩展阅读:
法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力要求:
(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备将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本技能。
(3)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力。
『肆』 中山大学法学专业的用哪些课本
《知识产权法》 李颖怡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事法学》 张民安 中山大学出版社
《民法总论》 傅静坤 中山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 龙宗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刑法学》 王仲兴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思维,从事法律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适应21世纪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对法律工作所提出挑战的高层次人才。
中山大学法学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和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方针、政策;能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社会实践、分析和解决法学实际问题、撰写法律文书;具有较好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外语方面,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相当的听、说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阅读法律文献的能力;有健康的体魄。学业优良学生除主修本专业外,提倡副修英语等专业。
『伍』 法学专业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国际事务 人流物流
『陆』 阐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并结合现代社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是在漫长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从思想渊源来看,它们大都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材料中加以提炼而成的。这些思想材料有的本来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中逐渐融而为一、并行不悖。这些都代表着其他法系所无而中华法系所独有的内容和特征。因此,它们不仅仅属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而应属于整个中华法系。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法统即法律传统,是指导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及思维)的价值基础。它决定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法律传统是一元的,而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传统则是二元的,即“礼治”和“法治”.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在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政”、“仁政”,与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以力服人”是截然对立的。可以说,儒家的主张由于难于操作而显得过于理想化;法家的主张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显得过于简单化。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吸取了秦朝暴虐亡国的教训,转而注重德政。而支配一个泱泱大国,又非运用法律刑罚手段不可。不搞德政,人民会起来造反;不搞刑罚,地方分裂势力就会发难。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可以说是个历史性的选择。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德主刑辅”论,一方面把儒家的“德政”置于首要之地,另一方面又给法家的刑罚落实政策,给它一个安顿,甚而使之具有神性。历代封建王朝在制定国策时,都标榜“德政”以获取民心。而教化措施则是预防人民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德政”具有使统治者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其目的还在于达到长治久安。刑罚的政治价值在于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制止统治阶级内部的“犯上作乱”。当皇权和族权被宣布为神时,任何反叛皇权和族权的行为便成了渎神行为。而对这些叛逆者施以严刑就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合理的了。特别是到了唐代以后,当“一准乎礼”的封建法典被宣布为符合“天理”时,对所有犯罪行为的制裁便都是正义的了,在使用刑罚时大可不必隐讳扭捏作态了。
在“德刑”关系上值得一提的人物,除了孔子、董仲舒之外,还有南宋的朱熹。他的基于“气禀”差别的“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相为终始”的学说,达到“德刑”关系方面的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法令之属》)则概括了封建士大夫和社会舆论对刑罚的一般见解。在施政中毫不掩饰地使用刑罚,而社会舆论却不赞扬刑罚。其结果,一方面对统治者的行为多少有些牵制,而另一方面却产生了轻视法律的副作用。研究法律、法学,成了圣贤所不齿的左道旁门,更不必说视讼师为“讼棍”了。这种偏见不利于法律思想和法学的正常发展。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法体指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的工作程序或方式。比如成文法、判例法或两者相结合的混合法。关于法体的思想和观点,是法律思想也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柒』 探讨法学专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捌』 如何自己申请英国大学
招生官正在寻找在求知欲,出版,音乐,学生会,体育,创造性思维,艺术等领域可以给大学提供领导力的学生。招生官正在通过你的申请来评估你是否配得上他们学校,是否能给他的社区带来他正在寻找的领导力。让我们近距离看看你在准备你的申请之前必 须做的步骤。当你看到几种你必 须完成的申请,你很可能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填写各种问题太乏味了。申请当然不像那些能吸引你的文件。这是你在数千份看起来很像、招生官读起来会昏昏欲睡的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机会。你将通过一份乏味的申请来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在一份申请里有很多地方可以使你脱颖而出。有一个规则是不让任何地方空着,如果有一个问题不恰当的,画一条线在空格处,这样招生官会知道你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在这里,大学想知道的是你在校外是如何使用你的时间的,招生官想知道你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在课外活动上。花点时间把这些描述出来吧。大学招生官经常会评估申请者的性格。你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和你所看重的东西会让他们对你有所考量。
如果你对剧院有热情而不是填满申请上的各种类别,那么,用那些地方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吧:写几句话,描述你曾经参演的剧目的角色。当你写下你的课外活动的时候,要考虑这些活动会给出什么信息。你好么?如何好?你能跑么?跑得快么?你演奏乐器么?你可以演奏那种水平的音乐?你花费多少时间在体育运动上,在出版物上,在表演艺术上?细节是你在追求什么?你处于哪种地位?你的团队有多好?你实现了多少目标?你写东西么?在哪里发表过?你的校报赢得过国 家级的奖项么?重 点是,如果你想从符合资格的其他学生中脱颖而出,什么是必 需的。
利用英国留学申请写下你为了什么申请这个专业,写下你不为人知的特殊才能。换句话说,要把那些英国留学申请问题当成指南,而不是当成别人要求的、你必 须填写的刻板的英国留学申请内容。
『玖』 谁有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第一章 思维与创新思维
思维: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思维定义的三方面:①思维是人脑的技能 ②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 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思维是人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思维是促成人的行动的决定因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的逻辑性支持思维过程测进行。思维的批评性促成思维的发散和跳出常规。思维的创造性使我们超出常规、实现超越。
思维的分类:①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②收敛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 ③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④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思维的历史发展线索: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
从一般性思维到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对创造的认知基础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 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创新技巧、创新能力测量,推动了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
中国思维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思维首先受到工商界的重视,同时,为了适应对国民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教育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创新: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创新的表现方式:①新产品和新服务②老产品的新用途③新的研究方法④新观念和新理论⑤纯粹的思想结晶
创新定义的四个方面:①创新是一种超越 ②创新是一种独创力 ③创新是一种扩张力 ④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团队性
创新智能特征的2个方面:①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 ②创新的智能性扩展了我们对创新的认知范围,让我们领悟到还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
创新社会性的三个方面:①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 ②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
③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种类:(1)按领域分类:①科技创新②社会创新③人文创新 (2)按主体分类:①个体创新②团队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创新思维含义的两个方面:①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②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创新思维的本质:创新思维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创新思维中的异质增加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这样无止境的思维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
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创新思维首先是对自身障碍的超越,超越我们的心理障碍,超越于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①超越思维的惯性 ②超越思维的惰性 ③意志的超越
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创新思维需要对思维对象、思维对象条件有所超越。①前提超越②逻辑超越③关系超越
创新思维的意志超越:创新思维既需要有承担短期失败的意志力,也需要有承担探索失败风险的意志力。
思维惯性的超越:我们经常接触的东西,日积月累就会在思维中形成某种刻板印象,有些习惯甚至于会代代相传。创新思维需要突破这种惯性的思维模式。
思维惰性的表现方式:①知足常乐,四平八稳,安于现状 ②自以为是,盲目轻信,不求深入
③迷信权威、跟随大流,不冒风险 ④自认平庸,没有自信,不思进取 ⑤利益驱动,只顾眼前,不识泰山
创新思维境界超越的几个方面:①前提超越 ②逻辑超越 ③关系超越
创新思维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①公共关系活动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
②创新思维贯穿公共关系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类型 ③创新思维涉及公共关系策划的各要素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基础
人人具有创新潜能的依据:
1.具有创新潜能的社会依据:①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②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
③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2.生理依据:①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 ②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3.进化依据:①人手的创新进化 ②人足的创新进化 ③人脑的创新进化
创新人才的基本品格: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 ②标新立异的胆魄 ③坚强的意志力 ④勤奋而专注地工作
⑤独立和自信
创新人才的核心技能:①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②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③直觉、想象和灵感思维能力
建构创新品格和掌握创新核心技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互进的有机结合关系:
①具有创新品格是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基础 ②在掌握创新核心技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品格
知识的一般性定义:知识是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
知识的跨学科分类:在当代,知识呈现一种融合渗透,跨学科、跨领域的趋势。除了常规分类知识外,还有大量横断性知识。
知识结构:即思维主体知识结构,思维主体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
思维主体知识结构的两种情形:①专才: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领域的精通 ②通才:同时在几个领域有多方面的专长。
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合创新思维活动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最佳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①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 ②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专业知识 ③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状态
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①民族性和地域性 ②丰富多彩 ③模糊性 ④社会性
自然语言的基本功能:①情景表达功能 ②信息交际功能 ③行动指示功能
创新思维和自然语言之间的关系:①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中蕴含的内容 ②对自然语言的敏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 ③自然语言的转换生成能力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学语言:在自然语言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
科学术语: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一旦发现了研究对象的某些新的属性,就会通过归纳概括抽象为概念,术语就是表达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
科学语言的构成:术语、符号、公式、图表
科学语言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①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语言的产生 ②科学术语、科学公式和科学图表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科学语言的特征:①精确性 ②客观性 ③简洁性
术语产生的途径:①直接借用自然语言中现成的语词 ②借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或者新造术语,都可能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缄默认知:以行动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帮助
实践能力的特征:①经验特征 ②智慧特征 ③创新特征 ④非言语沟通特征 ⑤技能接受特征
实践能力创新特征的表现:①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性层面 ②实践能力的创新性需要经验直觉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创新思维是在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当中,都能体现出来的思维类型。
第三章 创新思维实践:问题解决
问题:某种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事态令人困惑或者令人不满意,但对这种事态,又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去改变,该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
论题:是一种观念性的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念性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争辩。
问题和论题的联系:①所有的论题本质上都属于问题 ②问题和论题互相渗透,事实问题中有需要争辩的论题,论题中也有事实问题。
问题和论题的区别:(1)概念的着重点不同:问题的着重点在其对现有事态和期望事态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认知主体对现有事态的不满。论题的着重点在该语言陈述所表达的观念,因为认知主体不同的认知背景,对该陈述所表达的观念具有不同的评价。 (2)问题和论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认知主体为达到期望目标的努力过程一般而言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论题,主要是一个观念认同的问题,争辩和协商的过程一般而言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讨论论题。
界定明确的问题:属于知识性、记忆性的问题大都属于界定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是明确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明确的。
未界定明确的问题:既没有明确的问题域,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
境况问题的特征:①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产生的问题 ②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或者是需要用新的境况来替代旧的境况。
价值问题的特征:①这些问题中包含着认知主体的主观意志,或者是主观信念 ②往往不仅是用客观事实来验证,更多的是依赖人的观念认同 ③大多都和人类的行为相关,因此价值问题也是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
问题意识: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观察:利用感知,或者借助科学仪器这种人类感官的延长,来获得观察对象的信息。
问题意识的培养:①观察力的培养(3-5.) ②良好心态的培养(3-7.)
观察力的培养:①养成依靠观察接受信息的良好习惯 ②观察力测试的方法提醒自己 ③注意保持观察的灵活性
强化观察力的要点:①要明确你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②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③观察体现为各种方法和技巧,善于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强化观察力
良好心态的培养:(1)3-8. (2)3-9. (3)3-10.
3-8. 质疑和改良的心态:①世界是不完美的 ②向完美走近 ③关注不满情绪
3-9. 对暗示和机遇的敏感:①对事件、现象背后的东西保持敏感 ②对机遇的敏感
3-10.寻求因果联系的求知欲望:①喜欢问“为什么” ②从不相关的现象和不相干的研究中寻求因果联系
问题定位的含义:初步确定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是界定明确的问题,还是未界定明确的问题?是境况问题还是价值问题?问题的类型不同,解决的思路也会不同。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有目的地通过调查使得问题清晰、使得相关问题的信息得到更全面的把握。
间接调查的信息来源:①首要的信息来源于自己 ②你周边的人也是信息源泉 ③网络、图书馆信息源泉
直接调查的几种方式:①群体调查 ②体验式调查 ③实验调查
表达问题的几个要点:①抓住感觉 ②用文字表达问题 ③精炼你对境况和问题的表达
构想更多主意的理由:①一个创新的主意在统计上就应该是不寻常的,因为创新的东西总是稀缺的,我们提出的数量越多,获得好主意的机会就越多 ②我们最初产生的主意和后来产生的主意相比,最先想到的主意往往是粗糙的
激发想象力的几个要点:①带一点游戏心态 ②紧张中放松 ③在观念面前保持中立心态
进行观念评价的理由:①评价是对观念和主意进行选择的需要 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需要 ③评价可以完善问题解决的主意和方案
第四章 创新思维方法
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中,思维主体利用一定的工具来控制对象的程序
思维方法:表现为思维主体控制对象的程序
创新思维方法: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
思维方法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①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 ②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 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
④对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创新思维方法的特征:①能动性 ②互补性 ③层次性 ④实践性
创新思维方法的层次性特征:①依据知识的分类,把创新思维方法分为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专门方法
②从实践角度对创新思维方法的区分,这就是方法和技法的两分层次
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性特征:①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 ②创新思维方法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出现更能激发人创造性的新方法 ③创新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总要自觉能动地去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在人们实践活动中具有导引作用、中介作用和工具作用。
创新思维的不同分类标准:
①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
一般方法 特殊方法 专门方法
逻辑方法 超逻辑方法 依据知识的大类进行分类,按知识大类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不同类别的创新思维方法 依据具体的科学分支,例如按照物理、数学、经济学、法学等,分类为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
演绎方法 直觉方法
归纳方法 灵感方法
类比方法 想象方法
②按思维特征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立体思维、平面思维、纵向思维、水平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
创新思维逻辑方法: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即演绎方法、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
创新思维的超逻辑方法:非经典的方法,即直觉方法、灵感方法和发挥想象力的方法
创新思维的特殊方法:见表 4.7. 创新思维的专门方法:见表
创新思维技巧 4.9. 创新思维技巧中的游戏法138 4.10.创新思维技巧中的方法移植法139
超越性原理:只要是在进行创新思维,它必定是对既定思考对象的一种超越。
整体性原理:事物间有机渗透和联系原理在创新思维中的表现。
简单性原理:在创新思维方法中表现为一种追求简单化的思维方法,引导人们从复杂中发现简单,从直觉中发现趋势,删繁就简,以简为美。
微量效应原理:一个微不足道的初始事件,有可能在其不断放大的过程中,演变为一个令人惊叹的结果。依据这个原理,就需要相应的创新思维方法,来识别、利用和防范这类微量效应放大的事件。
对应性原理:体现为一种极限或者底线式的创新思维方法。
信息交合法:把思考对象所有的信息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每一个类别作为一条坐标轴,然后根据需要,将各种坐标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各种信息的交合点入手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思维方法。
极限思维法:是一种假设思维方法,它是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的极限假设,在这种理想化极限假设的条件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从而实现创新。
创新思维技巧的几种分类:
①日本学者多湖辉《创造性思维》:叠加法;添加法;归纳法;联想法;组合法;分割法;剔除法;集中法;
转换法;错位法;替换法;扩展法;迂回法;游戏法;回到原点法
②另一种分法:组合法;换元法;模仿法;希望点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5W2H法;聪明12法;信息交合法;
形态分析法;开孔挖槽法;创造需求法;三思法;移植法(方法移植;原理移植;材料移植;结构移植)
信息交合法的操作步骤144:①确定坐标原点,并将思考对象分解成若干独立的信息要素 ②确定子类
③连接不同的信息坐标点,每一个信息坐标点连线都是一种新的信息反应物,是我们可能进行创新的品种。
第五章 演绎方法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思维方法:是演绎、归纳和类比方法的总称
不矛盾律:如果在论述的过程中出现矛盾,这就表明我们的论述是不成立的,这就是在运用不矛盾律。
排中律:一个命题非真即假,总是二者必居其一。
同一律:
①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演绎方法:从一般性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逻辑思维的基本假定:逻辑思维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定上:表达我们思维的任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根本的逻辑特性,它是有真假的。逻辑思维是在一个命题油真假这样的二值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正是命题的这一特性,使得逻辑思维可以探求出一个命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推理命题的真假。
逻辑思维方法的简要发展线索:
起源: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和斯多葛学派的复合命题
17世纪后,西方科学的发展把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作用放在了首位
20世纪,演绎推理方法因为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怀特海的努力,实现了逻辑和数学的联姻。
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表定义
联言推理的基本格式177:①联言推理分解式:p并且q,所以p(q) ②联言推理合成式:p,q,所以p并且q
选言推理的基本格式178:
假言推理的基本格式180
逻辑常项174&逻辑变项175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170
复合命题的符号表达式(175表)
直言命题的定义: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直言命题的种类184:①全称肯定命题 ②全称否定命题 ③特称肯定命题 ④特称否定命题
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它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那些本质属性的思维对象
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186:①全同关系 ②真包含于关系 ③真包含关系 ④交叉关系 ⑤全异关系
周延性概念:如果直言命题对某个概念进行的断定是相对于这个概念外延中每个元素作出的,那么就称该词项在这个直言命题中是周延的;否则,就称该概念在这个直言命题中是不周延的。
直言命题的主谓项周延情况188(190表)
三段论的大项、中项和小项194:小项S,结论的主项 大项P:结论的谓项 中项M:前提中共有的项
直言命题的真值断定情况192
周延性概念在三段论推理中的作用
第六章 归纳、类比和科学假说
归纳方法
6.1. 归纳方法的含义:归纳推理是一种扩展性推理,它是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模式。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被推出的结论并没有包含在前提的范围之内,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6-2. 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197: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
6-1.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
(1)演绎推理中,前提和结论是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着结论。归纳推理中,前提和结论是必要条件的关系,是一种扩展性的推理。
(2)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为最高的支持度。而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有强有弱。
6.2. 归纳方法的类别
(1)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①简单枚举法 ②科学归纳法
6.3. 求同法(契合法):用来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必要条件。如果仅有一个先行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都出现,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6.4. 求异法(差异法):用来寻求在特定的场合下,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与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同时出现和不出现,那么,该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6.5. 共变法: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来判明因果相关。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应变化着的,而其他先行条件没有变化,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产生被研究现象原因。
6.6. 求同求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原先那个共同出现的先行情况又完全不出现,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6.7. 剩余法:是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或者原因的方法。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的先行情况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又知道这一复合先行情况中的某一部分是后一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复合先行情况的其余部分就是后一复合现象的其余部分产生的原因。
6.8. 求同法、求异法和求同求异并用法之间的关系:求异法是穆勒求因果关系的最基本方法,穆勒五法中的共变法,,求同求异法都可以看作是求异法的特例,都是这一方法的延伸和扩展。
6-3. 求异法和共变法的联系和区别:差异法可以看成是共变法的特例,共变法则可以看作是差异法的一种推广。
类比方法
6.9. 类比的含义: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部分属性上的相同,推断处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维方式。
6.10.类比推理的公式: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
6-4. 归纳和类比的比较213
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差异是由于有效信息量的多少引起的。在不可能通过观察或实验控制,得到大量的事例场合的情况下,类比法是必要的,多出现于穆勒方法不能适用的场合。但类比推理主要是根据以相似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类比关系,导出最初的假设,并作出预测和解释的猜测性创新性的推理方法。
6.11.类比的作用:①助发现作用 ②类比的解释作用 ③作为模拟法的逻辑根据
6-5. 类比的助发现作用:它是我们提出科学猜想、科学假说的一种方法,而这一方法又不同于归纳(……6-4.)
科学假说
6.12.科学的含义:科学是以严格的经验观察的事实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可以由三个方面来说明:
①这个事实基础来源于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所作的仔细观察 ②事实优先于并且独立于理论
③事实构成科学知识坚实而且可靠的基础。
6.13.科学解释:当科学家在对一组事实现象给出解释的时候,这些解释依据合宜的证据,即依据初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这些解释还期待着继续的试探和证实,这个时候的解释,就是科学的解释。
6.14.假说的含义:在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开始构建理论雏形的那个阶段的设想。
6-9. 假说的作用:①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 ②假说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6.15.假说的直接验证:一个假说中所说明或者解释的事实,是通过提出假说的人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来证实的。
6.16.假说的间接验证:并非亲力亲为的验证
6-7. 假说的评价标准:①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②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③假说的简洁性
6-8. 假说形成的步骤:①认定问题 ②设定初步假说 ③收集更多的事实证据 ④设计更精致的假说
⑤推出进一步的结论 ⑥验证这些结论 ⑦应用这一假说理论
『拾』 法学考研有哪些方向,分别面向哪些就业方向
法学考研方向及就业方向有:
方向1:法律(非法学)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35101)。专业硕士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方向各有侧重。专业硕士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近年来,法律专业硕士成为了热门的考研专业。从市场大趋向来看,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此专业毕业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可在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律师助理等工作;
2、考取国家公务员在法院、检察院等国家部门从事工作;
3、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
4、在金融机构从事与法务相关的工作
方向2:经济法学
主要研究经济宪法、经济组织法律关系、国际投资经营法律关系、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经济活动管理关系中的各种法律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就业去向:主要就业去向是国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国家立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他各级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
方向3:法学理论
侧重法的本质与概念研究、法的形成与运作的研究、法的作用和价值研究、法治研究、人权研究、立法学研究等方向。
可以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
就业去向:
1、公司的法律事务、法律顾问
2、研究所做法学研究
3、律师事务所
4、法制编辑、记者
5、律师
(10)法学创造性思维扩展阅读:
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能力要求:
(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备将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本技能。
(3)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