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关于礼有什么主张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❷ 自己请朋友吃了四吃酒收了四次礼,现在朋友反过来请我吃酒不知礼该怎么送
按照以前朋友送个的规格啊
❸ 哪些传统美德可以经创造性转换为今所用
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可以用仁、义、礼、智、信等五德来总结,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为“爱人”。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不仅反对人殉人牲,甚至对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厌恶。有一次退朝,孔子闻知马厩被烧了,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及马所代表的财产)。他关心的人,包括饲养马的普通劳动者。是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这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道德准则。
“仁”的内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决不要羞辱别人。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现代社会非常需要这些。而实际上,这些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是人们的生活处事的信念。我小的时候,常听家中老人讲:“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将心比心”,“秤平斗满不亏人”等。
陈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良好道德氛围,这些是重要的资源。
❹ 礼仪未来的发展趋势
1、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传统礼仪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其礼仪规范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和个别内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在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下创造性地进行传承和转化。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转化。
最基本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回归家庭、学校、社会,并且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形成不相排斥、相互兼容的良好关系。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载体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大型活动的举办,有效地在现代礼仪文化中融入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礼仪文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2、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需要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与内涵。“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因此,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必然要对其内容加以创新。国家层面,需建立“五个文明”建设的新秩序、新规范,倡导以理治国,在创新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中需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要求。
社会层面,需以礼仪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健全平等意识创造环境,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要求;个人层面,需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定律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渠道创新。
3、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完善教育机制
在家庭教育方面,需对传统孝道和家庭礼仪规范进行现代转化,以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在家庭中推广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的当代价值。提倡到家庭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手册,必要时还需要社区加入,让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繁衍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践行。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1、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
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行之以礼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重礼贵和重在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
2、宣扬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西方国家向世界宣传的“普世价值”与我国宣扬的传统礼仪文化相似。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人崇尚礼仪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其也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进而使人类达成共同价值追求。
3、弘扬孝文化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形势下,传统礼仪文化弘扬的“孝道”逐渐延伸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等尊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传播孝道和养老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的共有责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
❺ 我收了人家4次礼,别人家有事,需要一次还完吗
你收了别人家的四次礼。别人家有事也没有必要一次性还完毕竟以后,他们家有事,还是需要随礼的
❻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下来的艺术沉淀,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发扬光大。
❼ 中国礼仪的传承与发展
原标题: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源于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功能在于“齐民化俗”,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教育机制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礼仪文化可概括为,以礼仪为内核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体系的总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指五四运动前人们所遵守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与礼仪有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行之以礼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重礼贵和重在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
第二,宣扬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向世界宣传的“普世价值”与我国宣扬的传统礼仪文化相似。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人崇尚礼仪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其也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进而使人类达成共同价值追求。
第三,弘扬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形势下,传统礼仪文化弘扬的“孝道”逐渐延伸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等尊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传播孝道和养老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的共有责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
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障碍
在传统礼仪文化现代转化方面,首先,传统礼仪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出现矛盾和不相兼容。如礼让与竞争间的关系,古代行事作风都讲究礼让,但现代人在优胜劣汰的生物链下,饱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到争夺财富名誉地位,小到争夺一个座位,人们在相互争夺的环境下逐渐迷失本性,遗忘了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其次,传统礼仪文化中繁文缛节的简易操作面临问题。传统礼仪文化中复杂的程序、过多的条框讲究使追求简单化的现代人望而生畏。比如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婚庆礼仪仪节繁琐、规矩严格。而现代婚礼则简单化且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双方须到民政局登记,结婚程序直接走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因此,如何让婚庆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转化,去除繁文缛节而又不失其庄严和本质,是个难题。
在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方面,第一,旧礼已去,新礼未立。传统礼仪中的繁复礼节,使现代人对其存有误解和鄙视,同时,传承传统礼仪文化且携带现代风尚的新礼仪也还是一个个碎片,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导致现代人生活在礼仪文化演变发展的空隙中,对于该如何传承传统礼仪文化束手无策。第二,封建等级秩序打破,平等意识尚未健全。尽管传统礼仪文化的礼节繁复,让现代人难以忍受,但繁复的礼节却正好撑起了规矩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已然告别了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但平等意识却未健全,这不利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现今,传统礼仪道德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最基本的传统家文化都已发生重大改变。比如说,传统礼仪文化极其讲究孝义,家庭在严格的尊老伦理中有规矩地繁衍,年老者是伦理道德的监督者和代表者。而当下家庭伦理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长辈无法得到应有尊重,后辈缺乏家教,并且逐渐丧失了尊老、敬老、养老等基本责任意识。传统礼仪道德衰落的原因,不仅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缺乏实现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的有效教育机制有莫大关系,具体表现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及社会礼仪规范教育等的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之道
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礼仪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其礼仪规范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和个别内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需要在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下创造性地进行传承和转化。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转化,最基本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回归家庭、学校、社会,并且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形成不相排斥、相互兼容的良好关系。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载体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我国不少发达城市已有实践,比如上海市文明办围绕培育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上海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大赛和“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等活动,同时也进行了媒体宣传、网络评议、微信互动、专家访谈、档案展览等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大型活动的举办,有效地在现代礼仪文化中融入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礼仪文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与内涵。“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因此,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必然要对其内容加以创新。国家层面,需建立“五个文明”建设的新秩序、新规范,倡导以理治国,在创新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中需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层面,需以礼仪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健全平等意识创造环境,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要求;个人层面,需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定律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渠道创新。古代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学校启蒙和家庭言传身教,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仅依靠两个传播渠道显然不够,还需持续进行创新。首先,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让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走向世界,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协同发展。其次,要借助现代新型传播渠道,大范围的对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加以传播。
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完善教育机制。在家庭教育方面,需对传统孝道和家庭礼仪规范进行现代转化,以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在家庭中推广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的当代价值。这点可从新一代城镇家长入手,提倡到家庭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手册,必要时还需要社区加入,让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繁衍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践行。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应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社会礼仪文化的双向传播理念,输入到各中小学及高校,加大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地方龙头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有必要担起组织和开展讲学劝学活动的重任,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在当地兴办书院和开展道德教化活动,以开展礼仪规范教育。
❽ 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继承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在当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
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8)礼的四次创造性转化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这些方针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
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