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发明了第一台变频空调哪一国人什么时间
日本东芝于复1980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变制频空调。在此之前,空调全部采用定频技术,能耗高和舒适性差是定频空调的最大劣势,变频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弊端。
此后,东芝不断将新的变频技术应用于中央空调,2004年东芝在全球同步推出了全变频系统SMMS,更在2010年发布了新一代全变频系统SMMSi。东芝的全变频技术使得压缩机能够分工合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并且每个压缩机都能进行后备运转,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1)压缩机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变频空调中都装有变频器,电流经整流滤波后得到310V左右的直流电,此直流电经过逆变后,就可以得到用以控制压缩机运转的变频电源,这就能将50赫兹的电网频率转变为30-130赫兹,变频空调就是一种使用变频压缩机和模糊控制技术的空调器,能根据室内气温的变化,调节制冷速度。
一个15平方米的房间,变频空调比定频式调温速度快6~10分钟。达到设定温度后,变频空调又能以仅为定频空调10%的功率低速运转,以调节温度细微损耗,维持恒温状态。
② 世界第一台离心压缩机是谁发明的
国股份
③ 涡旋式压缩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来初,法国工程师Cruex发明涡源轮式压缩机,并且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受限制于当时高精度涡旋型线加工设备,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能源危机和以及高精度数控铣床发明才极大的推动了涡旋式压缩机的发展。
④ 是谁发明了冷压缩机
哈里森是澳抄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在一次用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醚是一种沸点很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挥发吸热现象。哈里森经过研究,使用了醚和压力泵,于1851年研制出了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机,并把它使用在一家肉类冷冻加工厂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一家酿酒厂。从此,这种制冷机具有了工业价值。
⑤ 节能空压机是谁发明的
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查询的情况:瑞典的阿特拉斯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空压机。
⑥ 谁发明了空调
空调已有百年历史,说起空调我们不应该忘记它的发明者,被称为“空调之父”的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
,
是他给我们带来了四季如春的气候。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
,
美国人
,1876
年
11
月生于纽约州
,24
岁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
,
供职于制造供暖系统的布法罗锻冶公司,当机械工程师。
1901
年夏季,纽约地区空气湿热,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萨克特·威廉斯印刷出版公司由于湿热空气生产大受影响,油墨老是不干,纸张因温热伸缩不定,印出来的东西模模糊糊;为此
,
印刷出版公司找到了布法罗锻冶公司,寻求一种能够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设备。布法罗锻冶公司将此任务交给了富有研究精神的年轻工程师卡里尔。卡里尔想:充满蒸汽的管道可以使周围的空气变暖,那么将蒸汽换成冷水,使空气吹过水冷盘管,周围不就凉爽了;而潮湿空气中的水份冷凝成水珠,让水珠滴落,最后剩下的就是更冷、更干燥的空气了。基于这一设想,卡里尔通过实践,在
1902
年7月17日给萨克特·威廉斯印刷出版公司安装好了这台自己设计的设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世界上第一台空气调节系统
(
简称空调
)
由此产生。值得一提的是,空调发明后的最初20年间,享受空调的对象一直是机器,而不是人,主要是用于印刷厂、纺织厂。
⑦ 空调是谁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怎么样的
早几天在CCTV10看见的
当时有个美国总统要动手术,但是当时温度都有30多度,不适合做手术,手术必须在20多度的情况下才能做,于是他们要求一位工程师做一个能控制温度的机器。
这位工程师想到空气压缩后会变冷,然后把压缩的空气在释放,就这样这位工程师成功利用压缩空气的方式成功的为总统的手术需要的温度,于是世界上第一台空调就诞生了。
自从1877年德国慕尼黑工学院教授林德,发明设计出第一台以氨为制冷工质的制冷机以来,一百三十年来,其制冷技术原理与工艺方法一直沿革至今,没有什么原则性的改进与变化。所不同的只是改换了制冷工质,由氨换成了氟里昂,目前又由氟里昂换成非氟制冷工质。尽管其间还有人发明了半导体制冷、磁制冷、吸收式制冷,现有制冷技术的主流技术,仍然是林德发明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技术。
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的相态。蒸气压缩式制冷主要利用液态制冷工质相变成气态时,需要大量吸收汽化潜热的物理特性进行制冷。
医生把酒精涂抹在患者的皮肤上,液态酒精从患者身体上吸收热量后汽化挥发,患者马上感觉到清凉,这就是制冷。
制冷工质汽化时的蒸发温度与其蒸发压力密切相关。以水为例,在1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为100℃;高原上的气压低于1个大气压,不到100℃时水就烧开了;做饭用的高压锅,达到1.2个大气压,水的沸点也就上升到120℃左右。
液态制冷工质吸热汽化的过程,完全可以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制冷工程师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已经汽化的制冷工质蒸气重新液化。
林德发明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四大部件构成。四大件由联接管道串联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内注制冷工质。
以氨为例,当蒸发器内的蒸气压力为1公斤/平方厘米时,液态氨在蒸发器内的蒸发温度为-33℃,制冷压缩机将氨蒸气从蒸发器吸走,并将其蒸气压力提高到20公斤/平方厘米。对应于20公斤/平方厘米的蒸气压力,氨气的液化温度为50℃左右。当气温低于50℃时,氨气通过冷凝器向自然环境排热,并重新液化。冷凝器内的液态氨经过节流阀自动降压,低压的液态氨进入蒸发器后再次从蒸发器所在空间环境吸热汽化,由此产生制冷效果并形成制冷循环。
现有制冷技术的主要弊端为制冷效率低,耗电量大,降温速度慢。
以现有市场畅销的低温箱产品为例,容积为250升的低温箱,其制冷压缩机的耗电功率为3千瓦。连续工作2小时,其空箱温度才能从常温降到- 40℃。其用电量为21600千焦,其有效制冷量为500千焦,能效比为500/21600,为1/50。50份电能,才能制取1份冷量。
空调工况的制冷效率虽然高一些,但是其耗电量仍然十分惊人。一个夏季下来,一户居民的空调电费可以高达数千元。一般收入的普通民众即使买得起空调,也交不起昂贵的空调电费。中央空调耗电量更高,一栋数万平方米的大楼,每天的空调电费可以高达3至5万元之巨。
由于空调耗电电费昂贵、制冷供冷成本高昂,现有空调设备严格限制新风通量。因此,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空调巴士,目前人们为了躲避炎热就必须呼吸陈腐空气。
现有制冷理论为制冷技术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低于环境温度的物体中吸收热量,并将其转移给环境介质的过程称为制冷。由此酿成现有人工制冷技术的实质就是“热量搬家”。由于所有现有制冷产品的产热量都多于其制冷量,甚至大大多于其制冷量,因此就环境总效果而言,现有制冷技术与其说是制冷,不如说是制热。
现有制冷设备为了给室内供冷,必须向室外排热;为了向户内供暖,必须向户外排冷。蒸发器产生的制冷量主要就是蒸发器内液态工质汽化时吸收的汽化潜热。冷凝器排出的热量,不仅包括与上述汽化潜热数量相等的凝结热,而且还包括压缩机产生的机械热,驱动压缩机运转的电动机的电热。因此其制冷量小于其产热量。
将一台一面制冷、一面排热的窗式空调器放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房间的温度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夏天家里摆放一台冰箱,就象摆放了一个小火炉。
夏季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热岛。各家各户为了户内有个舒适的温度,都是一个劲地向户外排热。天气越热,越需要制冷。越制冷天气又越热。
现有制冷技术的全部科学原理与理论公式,就是卡诺原理及其公式。卡诺原理认为:制冷机械的制冷效率与制冷系统中的冷、热两个热源的温差成反比。
ε=To/Tk-To
式中ε为制冷效率,To为低温热源的温度,即蒸发温度;Tk为高温热源的温度,即冷凝温度。
卡诺逝世于1832年。45年后,即1877年,第一台可供实际使用的氨压缩制冷机才问世。
常识告诉我们: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与总结。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现有制冷理论先于制冷实践45年。先于实践的现有制冷理论引领现有制冷技术进行“热量搬家”,步入天气越热越需要制冷,越制冷越热,越热越难以制冷的恶性循环。
⑧ 螺杆空压机是谁发明的
一种说法:
二十世纪30年代泰勒博士发明流水线生产模式以来,立即得到所有制造型行业的喜爱
生产模式仍是约大多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模式。
另一种说法:
发明者是美国福特公司的亨利, 首次出现流水线这个操作概念是福特的首款量产型车.
⑨ 发明压缩机的崔莲顺他是哪个民族的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出自《祭黄帝文》。
黄帝,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初祖”。
⑩ 是谁发明了空调
发明空调的人!Willis Haviland Carrier ,美国工程师及发明家
无可置疑,这项科技发明为人类的居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空调的工作原理
空调器一般都是采用机械压缩式的制冷装置,其基本的元件共有四件: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四者是相通的,其中充灌着制冷剂(又称制冷工质)。压缩机象一颗奔腾的心脏使得制冷剂如血液一样在空调器中连续不断的流动,实现对房间温度进行调节。
制冷剂通常以几种形态存在:液态、气态和气液混合物。在这几种状态互相转化中,会造成热量的吸收和散发,从而引起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在从气态向液态转化的过程,称为液化,会放出热量;反之,从液态向气态转化的过程,叫做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空调制冷原理
1、将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气吸入, 并将其压缩到冷凝压力,然后排至冷凝器。
2、将来自压缩机的高压制冷剂蒸气冷凝成液体。在冷凝过程中,制冷剂蒸气放出热量,故需用水或空气来冷却。
3、制冷剂液体流过节流装置时,压力由冷凝压力降到蒸发压力,一部分液体转化为蒸气。
4、使经节流装置供入的制冷剂液体蒸发成蒸气,以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蒸发器是一个对外输出冷量的设备,输出的冷量可以冷却液体载冷剂,也可直接冷却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