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的观点中,什么是价值怎么算是创造价值怎么算是转移价值
马克思观点中,价值的定义:是指客观对象的特定属性、功能对于作为实践主体回的人的生存、发展、完善的意义答,其实质是人通过客观对象的特定属性、功能、效用达到人的某种目的和需要的满足。
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物体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价值一定要相对于人来说,只有一个物品其某一属性或功能能够满足人的至少一方面的需求,才具有价值。所以很可能一个物品对A没有价值,对B却有价值。
创造价值不是凭空创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对该事物本身没有需求,那么事物没有价值,于是诱发出人对该事物的需求,那么该事物就有价值了;第二种是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改变来适应人的现有需求,那么新事物就有价值了。
至于转移价值,举个例子,把原材料做成产品,那么价值就从材料转移到产品上,其实是创造价值的一种。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我觉得用西方经济学解释价值比较清晰,马克思的太抽象。
2. 有人认为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技术创造价值,结合政治经济学,这观点正确吗
错误,来知识技术无法创造价值,因为在自马克思政治经济中说到,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知识技术知识一种手段,本质上创造价值的主体还是劳动者,价值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人与物之间,物品可以是劳动价值的载体,但永远不是主体,这也体现了马政经的人本价值主义,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3. 马克斯韦伯的知识型沟通认为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传递知识和使用知识三个系统
知识管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加回快,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答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2、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
3、全球化经营要求企业具有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知识获取、知识创造与知识转换的能力。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为客户创造价值、顾客导向成为企业无可避免的选择;
5、员工的流动性加快,企业若不能很好地管理其所获得的知识,面临失去知识基础的风险。
4.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关知识,写一篇“中国抗疫成功经验的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为题的文章
写作思路: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场殊死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迅速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成功控制疫情,在抗疫实践中积累了中国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及时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提出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的中国方案,为抗疫国际合作、稳定全球经济秩序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力量。“疫情没有国界 ,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国际社会唯有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携手应对,积极推进联防联控,汲取中国智慧和经验推进全球合作抗疫,才能汇聚起最终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当前看来,国际社会应该加紧行动起来,积极推动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抗疫合作,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
要加强疫情信息通报、 防控和诊疗经验分享,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和联合研发,有效防止疫情跨境传播。要加快补齐短板,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做好防范和应对准备,填补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漏洞,共同织密织牢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网。
要做好边境口岸管控监督,加快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要加快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
毋庸置疑,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和中国自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及时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国际合作,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扩散蔓延。”
中国以举国之力抗击疫情,以史无前例的“封城”之举阻击疫情,以不计代价的救治为诊疗探索经验,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构筑的疫情区域防线,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时间窗口”,中国为全球抗疫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应该得到世界的尊重。
面对全球日渐胶着的抗疫局势,国际社会只有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抗疫,才是人间正道。要摒弃对抗性的冷战思维,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呼吁全球团结合作,以实际行动捍卫国际社会共同福祉。
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利己主义,强化合作与奉献,破除歧视与偏见,用文明和理性驱散“政治病毒”。
要加快推进病毒溯源工作,及时共享疫情信息,搭建相关数据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真相粉碎谣言。世界各主要大国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携手合作共同抵制“政治病毒”, 为国际抗疫合作大局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5. 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一切商品上,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这种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形态的劳动,例如种田的劳动和纺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抽象形态的劳动,即都是人的劳动力——脑力和体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支出。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才使得各色各样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例如粮食和纺织品,能够在同一测度标准的尺度下进行比较、衡量、交换、交易和买卖。
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实际上是在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正是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一个农民生产的20公斤大米如果能同一个裁缝制作的一件上衣达成交换,表明两个交换物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大致相同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断减少。
(5)知识创造价值马克思扩展阅读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立论基础,还深引出来一系列重要的相关原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
(1)尽管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波动是复杂多变的,但在商品价格变化的背后,是商品的价值起着最终制约作用的东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起作用。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地进行市场波动,正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这种理论分析通常被称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
(2)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进行自发性竞争波动的市场活动,涨价和跌价,又决定着社会可支配的总劳动时间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种特定商品和生产部门的生产上,即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的规律。
(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由此,资本家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是不变资本,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资本才是可变资本。
(4)资本家为购买设备和原料等支付了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雇佣工人发放工资又支付了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的过程和资本财富积累的全部基础,就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之上的。
6. 马克思是如何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论证同一劳动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创造了新价值的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深化对其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石;实践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面对新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8.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其概念是什么
这就是经院哲学的价值观。因为马克思是经院哲学的最末一人。
9. 知识价值论论文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恐怕就在人类社会有知识。在心理学的角度上而言。没有知识,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就很难说有什么区别。知识产生于心理活动还是心理活动产生了知识。那就非要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知,从本义上理解。是“口之矢“。下面这段摘自网络。
“古代人称箭为“矢”。箭头叫“镞”或“镝”。各种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说,矢与弓是同时代的产物。最早的矢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上面这段说明了口的用途不只有吃饭、喝水等补充营养的功能。更重要的功能是言语的功能。言语的作用体现在制敌或猎取食物上。而要发挥这种功能,就必须目标要准确。所以,人要提高自己的智,(古义“智”通“知”)离不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人对语言的应用,是对自己所掌握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上,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应用(当然目标要明确,不能毫无目标的应用)。学生应用的意义就在于将书本上的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心理建构上。
识(识),从本义上讲,就是言、音、戈。戈是种古代兵器。主要用在钩啄敌人。这种武器和其他武器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可以活捉敌人而不伤害敌人的身体。和我们现在用来钩树上的果子的工具多么相似。而通过钩啄,物体脱离原来的联系,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时的戈就指言的钩啄。通过钩啄,言脱离原来的联系,变成自己的东西。而物体经过物理振动、共鸣以后产生的结果都称为"音"。在识这个字中,音处在核心地位。言要经过振动、共鸣才能产生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识”。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解释:言,通过振动、共鸣起作用。而所起的作用通过钩、啄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解释不好在于言变成了音。钩啄的对象变成了音。那还不如直接去掉言字。
“识”字从构造上可以看出,起源于言,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活动,变成的自己的东西。他可以做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作动词,作为心理活动。作名词,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而“知”字,同样,也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动词,作为名词,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知识”,这个词,作为名词讲。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或意义就在于我们掌握了知识,就能有所得。而这种所得能够使物质(我们的口)变成力量或能力(正确的言语能够起到改变对象或征服对象的利器—矢)。同时,能够使他人的言语变成自己的精神力量(识)。这也就是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掌握知识,就要掌握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教授知识,贵在教授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而方法就在于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应用。总之,特殊的心理活动产生知识。而知识(一种心理活动)使人类的心理活动更加有价值。
摘抄来的,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10. 怎么看待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
首先从来源讲知识也是劳动产品,也是有价值的。但是,现实我们很多人并不认为知识也是一种劳动产品,或者是因为对这种对知识的认识的时间还不足够长,但是随着知识价值与可以量化的价格结合面越来越广时应该会说明这个问题。那么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知识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同物质产品一道产生的,物质产生的生产实践,既能生产出物质产品,也能生产出知识产品。比如取火种,因为生存的需要或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祖先们都到了火种,就会有人去讨论研究我们如何获得如何保存火种,那么这些经验性的积累应该也算一种知识的原始。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就有知识产品的生产。知识产品首先是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相伴随的。就像是人类一般先生产原料产品,再有加工产品样,知识也先有原料知识,再有加工知识。原料知识一般就是跟物质产品一道生产出来的;而加工知识,是对原料知识进行加工后产生的知识产品。一般地,原料知识产品不会用来交换成为商品,但加工知识可能被用来交换,因为,进行知识加工的劳动者,可能难以直接参加物质产品的生产实践,这就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从发展角度讲进行知识加工的劳动者也需要维持生命存在,势必会把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从而换回维持自己生命需要的物质产品。知识值不值钱,是否受社会和市场欢迎?决定了知识劳动者收入的多少。维持知识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就是知识的生产成本和知识的交换价值。这里就出现了其的交换价值。
对于劳动价值论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来看,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这是劳动价值论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而在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对于知识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在未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程中我认为关于这两个价值认识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去纠结于取代或不能取代的层面上,他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互惠性相互弥补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