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园游戏的类型有哪些它们的概念和特点是分别什么
一、 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朱邓丽娟等:《幼儿游戏》(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 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 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 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 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 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 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宫再英:《幼儿园自选游戏成果发布会》,《学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四) 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 方展画(1990)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幼儿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应从三个维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
Ⅱ 适合幼儿园小班室内小游戏
击鼓传花——老师敲桌子,花(或者其他物品)传到哪个小朋友手里,谁就出局 猜物游戏—— 老师将糖果放在一只手的手心,捏紧拳头,念儿歌:公鸡头,母鸡头,糖糖在哪头,在这头,(伸出左手)在那头,(伸出右手)请你猜猜在哪头。幼儿猜猜。猜到糖果归幼儿。送信——一名幼儿是邮递员,做敲门状,问答如下: 邮递员:“当当当。” 问:“谁呀”? 回答:“我是送信的邮递员呀”! 问:“从哪来的信啊?” 回答:“从xxx来的信啊!” 问:“把信送给谁啊?” 回答:“把信送给xxx。” 信送给小朋友,再依次玩下去。 只想到这些 望采纳!
Ⅲ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发育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可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受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只是初级层次的,即是与自身能力相吻合,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一定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待幼儿的各种活动,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体验创造的快乐。
一、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儿的创造力。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唱好一首歌,说好一句话或者画好一幅画对孩子来说就是艺术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利用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如音乐、画画、故事等活动更好地启发孩子,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如:歌曲《我会变》只有四句歌词,孩子们学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接受,于是让幼儿在学会歌曲优美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歌词创编。首先让孩子说出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要变成它,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想变成孙悟空、有的说想变成卡布达、还有一个稍大的男孩子想变成仙女……教师并没有制止他,而是让他说出变仙女的理由,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些离奇,但却是他经过独立想象自主地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在说出自己想法的同时,鼓励孩子们用身体动作去表现自己想要变的形象:他们有的舞姿优美、有的憨态可掬、还有的显得有些胆怯,教师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表现给与肯定,最后让全体幼儿把每个人的创编都唱到歌里去,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仿佛自己成了真正的作家,小脸上洋溢着笑容。让孩子在兴趣中学、在快乐中学、在心情舒畅中学,让幼儿能够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受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又如:在美术活动让孩子画自己喜欢的家用电器时,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用语言描述出它的外形特征,然后伴随着轻音乐让孩子动手创作。在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发现一幼儿用了一张很大的纸,上半部分画了一台冰箱和洗衣机,下半部又画了同样的物品,中间用一条线分开,教师便问“画这条线做什么?孩子急切回答“老师,这线下面的冰箱和洗衣机是放在地下室里面的,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搬上来”。在孩子的眼中一条线就能代表地下室,虽然不很恰当,但毕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是他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这比从成人那里直接学到的正确做法不更富有创造性吗?如果仅用“像不像”、“对不对”等简单的话语来评判幼儿的作品,势必禁锢幼儿的思维,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鼓励独立创造。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造的气氛。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二、运用各种游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要重视研究游戏中幼儿创造性的学习,潜移默化地给幼儿适当指导,强化游戏活动的创造教育价值。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的,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因此,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在游戏中为幼儿带来创造性的快乐和美好的体验。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操作的机会,让游戏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
结构游戏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它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结构游戏中,从游戏主题、内容、材料等不同角度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抓住事物的特征,举一反三重视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普遍喜欢交通工具,但形象较为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小朋友搭好的小火车启发幼儿:“除了这种车,你还会搭建哪些车?交通工具除了地上跑的车,还有天上飞的,水上行的……”经过一番点拨,幼儿构建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一次晨间活动中,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玩具角的两把小手枪已经被手快的孩子“抢”到了别在腰间,有的小朋友没拿到抢,顺手拿起羽毛球拍当枪使,教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那是他的机关枪,能消灭好多敌人,边说还边做打枪的动作,教师适时地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做法,如果简单粗暴的制止,以淘气、顽皮、不听话为由否定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的探索、创新,实际上是扼杀了幼儿创造性的萌芽。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断进行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形成和维持积极的、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巧用家长资源,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家庭也成为激发幼儿创造力的良好场所。
在探究“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时,我们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制“小电话”,他们有的用废旧的纸杯,有的用果冻盒,还有的用纸盒,作品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当他们拿着做好的“小电话”与老师通话时,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平时,除了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当中以外,还通过一些专题的创造性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乐百氏”制作大赛、“娃哈哈”创作比赛、“纸盒趣”作品展示等,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挖掘孩子的创造力。
在家庭中开展创造活动,不仅要注意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冒险精神,使幼儿具有创造的个性。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不仅要关心幼儿与人的交往活动,还要重视幼儿与物的操作活动,要注意不断变换孩子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要注意自身因素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论哪位家长都应热爱创造活动,积极参加创造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见,教育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创造性的教师,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为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用期待和赏识的目光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体验创造的快乐,具备创造力,进而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创造者。
Ⅳ 游戏的( )特点使游戏既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使游戏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中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游戏材料发生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能引发新的游戏情节。在对游戏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能发展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游戏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游戏材料影响着游戏的成效,游戏材料的价值不是以价格为标准的,而以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的自主活动为标准的。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因此,只有努力挖掘幼儿幼儿游戏材料的重要性,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幼儿应该是游戏材料的收集者。
对生活中游戏材料的收集,既是游戏的准备,也是游戏的前展性活动。尤其是参与游戏材料的发现和选择,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自主收集。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幼儿会因游戏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将游戏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例如,在一次活动中,幼儿想玩“肯德基”游戏,却没有相应的材料,怎么办?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想到自己家里存放的“全家桶”套餐包装盒,可以作为游戏的材料,为此我们班级设了“百宝箱”,让幼儿将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因此,要让幼儿成为游戏材料的
Ⅳ 幼儿游戏行为包括哪些
3—4岁(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平行游戏,也可以说是对同伴无意识的模仿游戏:
他们的行为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比如:一个孩子正在玩“打桩床”(一种将木棒或者球敲击进洞的游戏),另一个孩子看到了也在那里用力敲,实际上他的洞口并没有放什么东西,他只是单纯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动,觉得这样有趣。
4—5岁(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联合游戏:
他们身上已经有了共同游戏的影子,从一开始的相互间的松散关系,逐渐变得有了相同的游戏目的,只不过这种目的是随时变化的。比如幼儿一会儿说“咱们一起搭 房子吧”,一会儿又会被一根长条积木吸引,把它当做长枪玩模拟打枪的游 戏了。
5—6岁(大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合作游戏:
他们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戏的愿望,在游戏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会进行游戏任务的分工,追求游戏的结果,会克服困难完成游戏任务。比如:幼儿商量一起搭建一个游乐园,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楼,他也会遵从游戏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坛的任务。这时孩子有了一定的坚持性,会在几天内为一个任务而持续选择一个区域,直到任务完成。
在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后,教师要努力探索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环境的设置、游戏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的游戏行为产生的条件,建立游戏环境与幼儿游戏行为的高相关性,强化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Ⅵ 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
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可以让幼儿园的游戏变得更加适合幼儿,能让幼儿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幼儿阶段不可或缺的活动,我们应该要好好的指导幼儿游戏。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以象征性游戏为主
象征性游戏: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亦称象征性游戏,它是一种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典型是:
幼儿借助自己的身体或者其他物品,来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例如:
伸出手臂,说自己在“开汽车”;拿椅子当“马”骑。
三岁以前,幼儿象征性游戏中往往没有角色,只有动作的象征。三岁以后,幼儿的游戏中开始出现角色。
例如:
抱着玩具娃娃“给宝宝喂奶”;站在椅子上当“警察叔叔指挥交通”。
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象征性游戏阶段:
即象征性的顶峰(2—4岁)和由象征而接近现实(4—7岁)。
象征性游戏的好处:
通过象征行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小班幼儿对象征性游戏非常感兴趣,她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
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度
独自游戏:
指儿童一个人玩玩具,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不注意伙伴做什么玩什么。
“独自游戏”概念的提出:
最早源于1932年帕顿对团体环境背景下儿童社会关系发展的经典性研究。她根据儿童在团体中的社会互动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的行为、平行的行为、联合的行为、合作的行为。鉴于年幼儿童的大部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游戏活动,因而许多学者将她的这种阶段划分主要视为对游戏阶段的划分,独自游戏的概念由此产生。
在帕顿之后,弗洛斯特对这6种游戏类型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独立游戏是指这样一种游戏行为,即儿童独自玩弄与邻近儿童的玩具均不相同的玩具,并对他人的活动毫不关心。”正是幼儿出现了独自游戏才渐渐的发展出了其他形式的游戏。
联合游戏:
是幼儿自己和其他儿童在一起玩,谈论共同的活动,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围绕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都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游戏的。
联合游戏的好处:
小班的幼儿不再像1—2岁那样各玩各的,她们喜欢和同伴们一起玩。再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他的思维、想象力和各种社会性交往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在伙伴帮助下的自主活动能使她们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对她们的心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
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孩子之间的交流相对的比较少。这是教师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可以请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帮助孩子增加彼此间的交流。
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快乐游戏
游戏是快乐的,它满足幼儿强烈的身体活动需要,期间可以自由的变换、重复感兴趣的运动,保持身体的舒适状态。游戏中的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幼儿体验着意想不到的快乐。游戏让幼儿体验到了与人交往的快乐和成就。在游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孩子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可见孩子们对游戏是多么的喜爱。
Ⅶ 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目前我班角色游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大多停留在角色的简单分配和一些材料的机械操作等一些表面现象上,缺乏创新意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周围环境及幼儿园,其中幼儿园是十分重要的经验来源途径。围绕幼儿园教育目标,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去拓宽幼儿的生活范围、加深生活印象。创设足够的机会,让幼儿直接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很重要。例如孩子刚入园时,我带着他们认识了幼儿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包括观察每个人的长相、穿着大扮、说话行动如何,他(她)在做些事情等等,这样,我们的孩子在有一次开展角色游戏时,会有板有眼地模仿起门卫阿公:一会儿坐在“门口”问声“小朋友好”,一会儿拿起报纸在认真地看,一会儿又去“浇花”,“扫地”。又有些幼儿她们很开心地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弹琴,说话,带领“其他孩子”玩……幼儿涉足社会面愈广,游戏主题内容也愈丰富,如带幼儿外出散步,走过食品店,我们就可以让幼儿驻足,仔细观察一下店里的物品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陈列的?营业员如何招呼客人?买卖如何进行?用了那些工具?……通过一系列参观、郊游、观察、讨论等,会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同时这些内容也能更自然逼真地在角色游戏中反映出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目前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2、问题存在的原因。3、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与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正是我们传统教育所欠缺的,幼儿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黄金时期。
2.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直觉行动性是小班幼儿感知事物主要特征。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往往只是模仿一些成人生活,劳动的片段动作,游戏的过程直接依赖于玩具,看到什么玩具才想到玩什么游戏,而且离开了玩具,游戏也就停止,所以在角色游戏时要帮助幼儿一起准备丰富形象化的玩具。在娃娃家,可准备一些奶瓶、锅子、娃娃、床、菜、桌椅、电脑、电视……等等;结合主题“扮家家”,我还丰富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常用的东西及衣服等,这样能吸引孩子有兴趣地扮演家庭不同成员,由此产生不同的游戏内容。
3.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了角色游戏的正常开展,能积极地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适合的游戏材料;能适时地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观察、指导。游戏中尊重幼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游戏,游戏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有一定的角色意识,遵守游戏规则,能正确使用材料,游戏中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但是,目前我班角色游戏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大多停留在角色的简单分配和一些材料的机械操作等一些表面现象上,缺乏创新意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寻找有关的理论文章,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并有经验借鉴。
2.观察法: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做出记录和分析。
3.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和所积累的经验,加以论证并总结研究成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与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正是我们传统教育所欠缺的,幼儿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黄金时期。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一、 目前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大多停留在角色的简单分配和一些材料的机械操作等一些表面现象上。
2.游戏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
3.教师的指导缺乏启发性。
4.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创新性行为。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还缺乏创新意识。
2.游戏的材料多是成品材料,缺少半成品材料,缺少让幼儿创新的余地。
3.教师对幼儿的创新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通过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授杨振宁曾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因此,我经常组织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比如:新开设的“服装店”缺少各式服装。于是,我便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首先出谋划策想出了服装店需要些什么类型的服装。例如:连衣裙、背带裤等;然后,每个幼儿都自己设计了各种漂亮的款式和美丽的图案。因为服装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们对这次活动都很投入;接着,我们一起分工合作,从画、折、剪、贴等幼儿都积极参与并达到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最后,当一套套形象各异、色彩鲜艳的服装挂进“服装店”之后深深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另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要运用创造性设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用材,如纸、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竹棍、各种小画图、橡皮泥等分放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动手寻找、制作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新。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帮助幼儿巧妙使用替代物。幼儿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他们可以将洗净的各种饮料瓶想象成话筒、花瓶、手榴弹等。教师应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能以物代物,使一种替代物有多种用法,替代物的巧妙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效措施。
2.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积极的活动离不开教师及时、恰到好处的指导,而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更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意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角色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不应该让“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介入,就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②创设情境启发幼儿想象。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游戏的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设计游戏时,应力求避免设计出类似“机器人服务员”之类的角色,让幼儿单调枯燥地重复某一动作。如:在玩“小菜场”游戏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打折标记。根据情境让幼儿想想如何招揽客人。幼儿在情境中自然很容易受感染。如:给情节单调的“娃娃家”打电话,告知“舅舅”请全家人外出吃“麦当劳”或看电影。但切记: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应尽量少讲,“讲”的时间多了,“动”的时间就少了,讲的规则多了,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少了,客观上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③对幼儿游戏进行合理的指导。角色游戏的指导方式可分为外指导和内指导两种。外指导是指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的具体游戏行为进行现场直接指导。它容易产生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幼儿意愿的现象,抑制幼儿能动性的发挥。外指导一般用于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游戏中出现危险情景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问题时、游戏中幼儿向教师求助时。例如:在“小吃店”游戏中,教师发现有的小客人从菜场拿菜去小吃店吃,就告诉他们“小菜场的东西不可以拿到小吃店吃”,这种指导方式往往会中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内指导不是直白地传递教育意图,更符合角色游戏的特征和幼儿的意愿,能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的尊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例如: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将“娃娃”夹在腋下,或将头朝下抱着,就装作听到了“娃娃”的哭声,启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行纠正。再如:在玩“小菜场”游戏时,当“小菜场”里的黄瓜被“顾客”买完时,教师就扮演“采购员”,去外面采购回来, “小菜场”的生意就又兴隆起来了,这就是指导性介入。这些介入都能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帮助。另外,教师可以以内指导的形式,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问题,能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如:教师故意以顾客的身份到“菜场”里买缺货的“海带”,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的材料(如布条或纸条)来替代或制作。
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游戏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启发他们妥善解决问题。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谦让协调解决外,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所被评价的幼儿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从而影响其行为和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正确使用评价语言。例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把“娃娃家”的床和桌子搬来搬去,弄得整个“娃娃家”都乱七八糟时,作为教师是否该批评他的作法呢?我的作法是:首先去问清他是想干什么。当我得知他是想重新设计“家”的样子时,便鼓励他并帮助他设计了一个“新家”。看着他满意的笑容,我想我的作法是对的。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同伴间一旦发生矛盾就无法解决或终止游戏或等待教师的帮助。老师在指导中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行游戏来影响幼儿,但要牢记幼儿在先教师后的原则。例如当我发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一个是陆汀,看大家都不来也没有意思,想到其他区域去玩了,如果这时老师不参与进去,娃娃家这个游戏会终止,因此,我以客人的身份去串门,在简单的接待后,并询问陆汀:“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然后我引导孩子去医院关心“妈妈”,陪妈妈回家,又在家里学习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这样通过老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教师一定要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一定要逼真,富有真情,幼儿就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也才会生动的继续游戏主题。在21世纪,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多变的世界挑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幼儿成长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类美好的明天的创造者。我们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黄金时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Ⅷ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丰富生活经验是第一步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主题创设、角色扮演、情节发展、材料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要使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将各种知识经验渗透在区角、参观、早谈、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引导幼儿观察交通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观察售货员、理发师、医生的工作细节,幼儿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二、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及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幼儿。
三、科学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没有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而游戏规则要让幼儿所理解接受和实施,就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该由教师、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现无法预测的意外,常常在活动中讨论,边讨论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改,最后,在大部分幼儿的认可下,教师归纳成规则。当幼儿在游戏时作出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行为,教师应直接制止,加以引导。
四、重视全面的介入观察
观察不仅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还是联结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只有充分观察,才能正确地判断游戏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干涉幼儿游戏。
1.通过全面的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度,便于掌控游戏的节奏。
2.观察游戏主题是否丰富,物质提供是否恰当,思考变更游戏内容和材料。
3.观察幼儿经验是否充足,角色之间是否冲突,判断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
五、开展有效的适度指导
1.运用语言提示指导。教师的语言具有多种功能,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个动听、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主要通过和幼儿的交流、对话让幼儿主动进行“社会的、认知的知识建构和与他人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
教师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具体真实的想法。如“你要做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促使幼儿引起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判断。而当幼儿遇到困难、缺乏目的时,教师可用简单语言进行建议性提示。例如,“糖果店”的糖果卖完了,游戏没法开展下去,教师说“我们一起再做些糖果吧”,引导孩子们开办“糖果加工间”。
2.运用动作提示指导。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教师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用摆手、摇头或面部表情等否定一些不良行为。必要时教师应适当地示范游戏玩法,具体如:“银行”的职员办理“存款”“取款”;饮食店的“招待员”耐心、和蔼、有礼貌地招待顾客;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开。
3.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指导。教师加入游戏,并通过扮演角色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如:在“肯德基”中,教师担任副经理,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以副经理的身份指导“店员”进行工作,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一些随机教育。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融入到游戏中去,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有效地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发展游戏新情节,控制游戏节奏,深化游戏主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Ⅸ 浅谈在玩沙活动中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力
大量生活事实和众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幼儿具有创造力。幼儿的创造力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表现出来的,它与幼儿的游戏密不可分。玩沙是我们能提供给幼儿的最自由、最美好的活动之一。在玩沙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挖河、做蛋糕等。只要我们仔细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他们确实具有新颖、独特性,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因此,我们有目的、有系统地教小班幼儿玩沙,并在玩沙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兴趣可以使人沉醉,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可以引导人发觉自身潜力,甚至超越能力极限。这种兴趣促使幼儿去积极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 其次,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愉快宽松的班内气氛。如果在玩沙活动中,气候适宜,我们可让幼儿光脚在沙地里玩,这样幼儿就不必担心沙子在鞋子里不舒服,从而激发了幼儿玩沙的兴趣,让他们能身心放松,充分表现自己。 最后,我们让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情感,不压抑自己的愿望。教师不以成人的功利性观点看待幼儿玩沙,而是让幼儿以愉快的情绪玩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描述的幼儿把一种热烈的情感带进了游戏之中,他们好象是小小研究家,正在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 二、创造条件 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幼儿玩沙活动的基础。玩沙虽是一种幼儿自主资源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做好玩沙前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 1、知识准备。玩沙活动的内容与幼儿有关生活越接近、有关的经验越丰富,幼儿的表现就越积极、越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强化幼儿的有关生活经验,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他们熟悉的环境,为幼儿提供街道、公园、动物园等各种图片,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以使幼儿能在活动中去发挥、想象、交流、探索。 2、物质准备。在保证幼儿充裕时间去活动的同时,还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玩沙材料。除了提供一些玩沙的工具,如铲子、小桶、小推车等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小树枝、水板、塑料空瓶、插塑、小动物玩具、小木偶、小汽车等等。另外,我们认为在玩沙时,水也是最好的辅助材料。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建造兴趣,丰富主题情节,并引导幼儿玩出更高水平,而不是干扰幼儿的活动。我们观察幼儿的玩沙活动,追踪幼儿在一个星期里的玩沙,会看到小班幼儿每次玩沙并不是同一游戏的多次重复。有时是由于环境的刺激,有时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发展,幼儿的玩沙内容不断发生变化。正如有人所说:游戏的连续出现,正是孩子的能力不断趋于成熟的表现,孩子的游戏就是一种不断的进步。 三、掌握方法 在玩沙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幼儿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幼儿玩沙;要运用各种指导方法,使幼儿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 1、激发联想。小班幼儿在玩沙前往往说不出要做什么,他们将沙倒出来又装过去,偶尔堆积在一起就非常惊讶或者突然有所发现的喊:哈!山!我做了座山!但也有个别幼儿在活动中处于茫然状态,于是就需要教师给予协助,可以问:你能告诉我你做的是什么吗?或者教师参与活动制作成品后,要求幼儿起名字,这种方式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明白有所帮助,由此会增加幼儿的兴趣。 2、参与游戏。幼儿最初的创造力始于模仿。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了一些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就能进行简单创造活动了。因此教师在玩沙时可与幼儿平行游戏,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与幼儿使用同样的工具堆高、筑堤、挖河、掏洞、修路、种树等,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由于幼儿在教师周围他们会主动观察教师的行为,并进行反复模仿。教师在玩沙活动中不仅是一个组织者,而且是一个参与者。教师的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幼儿的兴趣。 3、引发目的。小班幼儿喜欢玩沙,却不知如何去玩,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水平,听任幼儿去玩,就会造成活动的盲目性,活动的水平也不高。因此,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从中了解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寻找每个幼儿的生长点和教育契机。尤其当幼儿有求援的需要或有危险性和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立即从隐性指导走向显形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建造目的性增强了,建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4、鼓励为主。在玩沙游戏中,幼儿也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有的幼儿在垒墙时,垒不好就气馁了,还有的幼儿想做湖却做成了小洞。教师要积极引导,从幼儿的年龄和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把幼儿的今天和昨天比较,这样就能看到幼儿在不断的进步,从而对他们加以表扬,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潜力。幼儿受到了鼓励,看到了由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结果,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时教师再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他们就乐意接受了,并且勇于尝试以获得新的成功。玩沙活动中教师对幼儿鼓励,不仅用语言表示,而且可用满意信任的目光、亲切喜悦的笑脸,使幼儿知道做对了。 此外,玩沙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力时,不应只看重幼儿的创造结果,更不能从成人的角度和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幼儿在创造过程中所具备的一些品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大胆的想象、独立的思考,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总之,幼儿在玩沙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要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幼儿敢于创造,乐于创造。我国的创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在玩沙活动中的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我们要成为幼儿创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时为幼儿打开创造之门。(作者:薛妙香 福建省福安市溪柄中心幼儿园 编辑:ls)
Ⅹ 幼儿园小班的游戏
让幼儿创造性的玩、创造性的游戏! 这方面在幼儿的玩耍上就有表现出来。例如在幼儿园绘画课上,一个小朋友拿起一只红色的蜡笔在图画簿上随意的来回涂着,并没有依照图形的线条画,也不考虑天空与草地是否应该涂上红色。这时,有的老师就会说:“不对,不对,不是那样的!注意看,你应该这样画才对!”又如在家有位父亲为儿...子买了一整套玩具火车,到家做父亲的迫不及待的动手打开盒子,赶紧将轨道连接起来,可是儿子抓起一节车厢,丢到屋子的一角。“不,不,!”父亲说,“你应该将车厢防在路轨上,像这样!”儿子把车厢放到车轨上向前推,但马上就翻倒了。“不,你必须先上发条,然后在用火车拖着列车跑!”可怜的孩子却没有力气上紧发条,更不关心各种现实的规则。十分钟后,小儿已失去耐性,甚至出现讨厌这玩具火车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所以在幼儿游戏或玩耍时,成人过分热心地参与其事或对幼儿游戏提出过多的要求限制了他们的思考范围,而且幼儿在游戏时,总是假设自己是唯一的主角,因而乐在其中。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去玩,或被人控制了自己的动向,就回失去游戏的兴趣,造成“监视”孩子游戏的反效果。 创造性的玩! 第 一、根据幼儿的特点玩。针对孩子的年龄、兴趣、需求和能力,鼓励和重视孩子与此相适应的玩。例如我发现我班幼儿对穿线板这个手工活动非常的感兴趣,手工活动符合大 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它又感兴趣,而且本班幼儿有能力完成,我们就可以鼓励幼儿玩,可以让幼儿试着把穿线板的纹路穿的更复杂些。 二、把幼儿的经验带入游戏中玩。帮助孩子把自己的经验带入玩耍中,使他们的玩法更具创造性,较少的模仿性,玩出自己的特色。如幼儿在玩角色游戏娃娃家时,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在家的生活经验带到娃娃家的游戏当中。如果这样每个幼儿都把自己不同的经验带入其中,那幼儿就能玩出自己的个性,玩出自己的特色来,或者有的幼儿在玩娃娃家这个游戏时带自己的娃娃去玩一些自己在家想去玩却被父母制止的事,现在就可以带自己的娃娃去玩,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减少其模仿性。 三、根据幼儿的需要玩。观察孩子的玩耍,了解他们的活动和兴趣,从中知道通过增加玩的材料和孩子的需要来进一步开发新的玩法。就这点我观察到我半幼儿在晨间锻炼玩跳圈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对此已不感兴趣了,我就把本来是摆成直线的圈摆成弧形或蛇形等,通过不断的变换圈的摆放形式并且适当的增加拳的数量,这时我发现幼儿对跳圈又感兴趣了,又喜欢玩了而且玩的很投入。变换游戏的方法可以增加儿对游戏的兴趣可以慢慢的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创造新的玩法。 四、幼儿创造性的玩。仔细选择玩具,有多种玩法的玩具会激发最有价值的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孩子许多创新的玩法和机会。而许多新玩具往往起不到这种作用。还是拿幼儿玩圈来说教师可以给幼儿人手一个圈,给他们自己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玩法。相对的有的新玩具幼儿只是为了尝尝鲜,所以给孩子选择或制作玩具时一定要注重其多玩性和创造性。 五、成人适当的引导幼儿去玩。在孩子玩的时候成人要亲自参与做一个跟随者,在适当的实际给予暗示即可,不要打扰 他们,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时,有的幼儿抱宝宝不是抱着宝宝的身体而是拧着宝宝的一条腿或是胳膊,或出现其他错误时,这时教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以同伴的身份去引导他们。例如,老师可以抱着另一个宝宝走到她面前说:“你怎么这么对你的宝宝啊,你不喜欢你的宝宝吗?你这样宝宝会很疼很难受的,你看我是怎么抱我宝宝的,所以我的宝宝很喜欢我,你如果向我这样抱宝宝,宝宝也会很喜欢你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怎样才是正确的,这样要比教师立刻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且一顿指责再叫他们改正错误效果要好的多。而且这样就回阻碍幼儿的创造性,因为幼儿会很小心的玩怕自己会再出错误挨批评。因此,成人怎样参与孩子的游戏也很重要。 六、让幼儿自由的玩。尽量为孩子安排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玩。着不仅让他们明白了玩的重要性,还能开发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愉快地玩的能力。因为游戏活动自由活跃的气氛能使幼儿情绪高涨,帮助幼儿解除或松懈紧张情绪,这些都能促使幼儿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玩的开心、玩的尽兴。让幼儿保持愉快地心情大胆的玩。但是有时也要根据本班的人数、场地、特点等,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七、让幼儿健康的玩。媒体的内容有时对孩子的“玩”影响就很大,若有发现孩子沉溺于媒体的暴力或不健康的东西时,这时家园应共同引导教育幼儿不要轻易的责备孩子或对孩子产生偏见,与其家长联系针对这些问题共同帮助幼儿,例如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或节目内容进行一定的限制。 总之,我们尽量让幼儿创造性地玩游戏,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最终开发出对他们社会性、情感和智力发展都有益的游戏,并结合实际情况让孩子玩出自己的个性,玩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