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尽量让孩子多动手动脑,培养想象力,让孩子多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让他们多方面发展,要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
B.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最时髦的一个话题,的确,在21世纪突飞猛进的今天,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更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地被提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本人就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思维是创新的力量和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善于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更是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即生,课展开趣溢浓,课结束趣未尽。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的确如此,想象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动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是啊,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巧设疑问,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因为,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就是创新起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指导学生自行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学生的探索。“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善于有针对性地设计疑难,恰当地提高设问,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共同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求异,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求异思维可谓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我在上面吧,那样我能掌握了分寸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必须众说纷纭,创新的火花定会不断闪烁。
五、多方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不仅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模仿学习,还有隐形的思维、策略等方面的模仿学习,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在教学时能时不时露几手“绝招”,能使学生具备更多的灵性。而这种创新教育,可谓是不留任何痕迹的创新艺术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语言的表达上。在创新教育面前,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更要追求“富于变化”,不管是导语也好,还是总结过渡语都要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力争变平为奇,变陈为新,达到语能惊人的境地。
2、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可谓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板书设计精当,构思巧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无形中也能带动学生的创新。
3、教法的选用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在课文的教学设计上要力避“千课一面”,做到因文而异,给学生以新鲜感。
六、捕捉生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学习掌握它,如果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亲自参与下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各自思维个性差异的优势,使他们相互间的思维“推波助澜”,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教师随时点拨指导,使思维产生跃变。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创新意识的过程。
C.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回留有充分选择答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D.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抽象、综合、判断、概括、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师在“懂”字上下功夫多,而在“创”字上动脑筋少,结果是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习惯于思考问题,只会读死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在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开始就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方法。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求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四、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正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正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正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正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简单,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必须维持这种积极性,不拘泥于课本上的解题方法,以及对定理或公式的补充和推广等?凡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东西都是创造和创新?只要学生养成了创新的思维习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E.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教育是研究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门新兴科学。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内涵丰富、外延较宽的概念,国内外专家进行了研究,至今未能定论。本文依据心理学原理和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创设氛围,鼓励质疑,激发想象与联想,打破定势等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造性 思维
一、 引论
传统的教学思想所重视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以储存现有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虽然也能使学生饱读诗书,但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载体。
二、 本论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思考、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而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新课改下,老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处于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意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思想。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多向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满堂灌、传授式、讲解式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一切为了考试,不需要、不允许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问题,这种应试教育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计要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学生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其次,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成为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才能的不竭动力。再次,在教学中要肯定多于否定,鼓励多于批评。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使课堂真正地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探讨的场所。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生活实际,不着边际的滥问。教师指导学生可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并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焦急”与“耐心”是一对反义词,是不是矛盾了。这些问题,无不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三)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想象和联想是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培养目标,想象和联想作一种能力,只能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特别的关注以下2点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如图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鸟鱼花虫、人物风俗……并要善于把观察到的东西用于课文的理解和写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表象积累,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的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麽、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个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入景入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如教学《军神》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军神”含义时,教师向学生说说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后,又进一步问:“如果你是沃克先生,面对刘伯承你会怎么说?”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你意志坚强如钢,没人能及得上。”有的说:“你不是一个凡人而是来自天上的军神。”有的说:“你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启发下他们展开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它在教学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的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形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
1、 同一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写一篇《我的老师》一文。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老师如何带病工作和冒雨摸黑为生病的同学补课之类的材料,而造成内容的雷同,殊不知,教师除了工作之外还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同样能反映老师的品格和形象。为此,作文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采访教过自己的老师,向他们详细询问有关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经过引导,同学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的好作文。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求异思维的发展。
2、 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的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固定的答案的习题,使学生的思日趋狭窄、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训练。如在教学中有一道习题,把“我们降下国旗”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愿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国旗被我们降下来了。”(被字句)“我们把国旗降下来了”(把字句)……
三、 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合理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F.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抽象、综合、判断、概括、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师在“懂”字上下功夫多,而在“创”字上动脑筋少,结果是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习惯于思考问题,只会读死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在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开始就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方法。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求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四、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正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正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正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正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简单,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必须维持这种积极性,不拘泥于课本上的解题方法,以及对定理或公式的补充和推广等
G.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诱发创造兴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 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 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 4.课堂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 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教学结构。要打破常规带学生容入社会和大自然之中,进行多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习惯性根深蒂固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把思维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如果学生仅仅只有习惯而不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上述现象说明: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来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要从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又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要有弹性,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难易适当,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2.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让学生充分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加深,突破传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其次,还可利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H.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内,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容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路径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维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布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去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是要求学生能在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I.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对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新尚教育英语辅导提倡教师以教学任务为依托,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1. 集中训练。 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后,要求学生快速说出教室里所有学生衣服的颜色;说出所有能想到的动物的名称、所有的家庭成员、所有能想到的水果和食物等等。说得越快表示越流畅,给出的语言信息越多,2. 游戏。 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且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英语,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猜一猜”是新尚教育英语课堂常见的游戏之一,形式有很多。比如,“What’s in the bag?”将学生学习过的事物或卡片放到袋子里,然后让学生猜。要求猜的学生用“Is it a……?”这个句型。另一种叫做“慢动作”。教师将要讲授或复习的单词卡片放在纸袋里,把卡片的一角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往外拉,同时让学生来猜。同样的游戏可以变成“快动作”。3. 新尚教育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兴趣参与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两个学生各持一张写有不同信息的任务卡,并就要求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