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谈中国现代园林中如何营造园林意境
现代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现代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B.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帮您找到两篇 不是我自己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 (一)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烘托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C. 浅伦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中国园林在追求意境的表达上,更强调情、景、文化的融合,因此诗情画意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本文分析了园林意境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和创造手法,简单剖析了园林意境在题咏中的运用。
D.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第4、7这两段 不适宜互换顺序。因为第3段中的最后一句提到“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为了使得前后照应,所以下面的4~7这4段的分别分析也应该呼应这个顺序,不宜互换顺序。
E.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如何通过手法去创造的
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另外一支是东方的自然式园林。西方园林讲究对称,以巨大的尺度创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东方园林则以“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东方园林重在写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诗情画意也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园林意境即指园林的诗情画意,即诗情画意在园林中的表现。
一、园林意境的特点。
园林意境首先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点。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作品《送孟浩然至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在江边怅望,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诗中只字未提,但却溢于言表,这种在语言里没有却已表达出来的意境,是园林意境最基本的体现方法。
园林意境的创作同时也是指意在笔先,情景交融。只有用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深刻认识所要表达的对象,经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这种感情溢于诗表,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再现,简而言之,即意在笔先。一幅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已,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园林作品的完成首先必须有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投入,才有可能创作出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的作品。
园林意境的欣赏具有意随人异,境随时迁的特点。站在作品欣赏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的意境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创作的作品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意境,观赏者体会到的可能又是什么?网络上一度甚为流行的网文《悟空传》中的一个片段,很好的反映出园林意境应具有的特点。犯错的金蝉子(唐僧)取到真经后回到如来身边,如来要考验他有没有悟道,从身边拿起了一朵花,金蝉子愣住了,这时如来身旁的另一个弟子,迦叶尊者却在一旁发出了微笑。
如来:你已悟道,可得我正法了!
金蝉子:你明白了他的意思,你即为你悟而笑,却忘了天下那万千笑不出之人。
新时期园林意境的创作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创造这样的意境,只让少数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不管万千笑不出之人,如果把如来的拈花比做意境的话,我们说,这种意境是曲高和寡的,我们所要创造的园林意境不应该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服务。
在园林意境特点的把握上,我们不能犯一个倾向性错误,即为了让大多人理解而一轰而上,失去园林意境所应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这一点上,特别要防止媚俗、跟风的现象。我们所创作的园林作品,应该是形式多样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虽然不象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么实在,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在生活美、自然美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艺术美。园林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创作意境的过程中要做到“意在笔先,情景交融”,站在欣赏的角度上来说,可能是“意随人异,境随时迁”,我们创作的意境应该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二、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形象、典型、联想、模糊、点景及利用植物的特性美等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常识,不仅有助于园林意境的创作,也有助于观赏者理解、欣赏园林意境,提高园林观赏水平。
形象表达即利用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园林中雕塑的处理是最典型的例子。岳飞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的雕塑,使人联想到“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我市星元医院矗立的胡星元雕像,使人联想到胡星元先生的事迹,联想到爱国主义。
典型性表达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园林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自然山水的形态特征有峰、脊、谷、麓,有雄、奇、险、秀、幽等景观特点,用来表达深山大壑,广亩巨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尺度有限,但却有置身于真山水之感,如果方法得当,就可以使观赏者体会到“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利用联想的方法,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苏洲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单单是“沧浪亭”的园名就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同时也联想到渔夫的“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古典园林中常有用荷花的,即使荷叶凋零,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联想的方法,可以无限扩展园林的意境空间。
模糊性即利用事物的不定性来扩展园林意境。园林中处理人工溪流时,往往要将源头和去路隐藏起来,取得似有源,似无尽的效果,意味深长。《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终不许一语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机,就是不能一语道破的那个意思。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一亭,题名“亭亭亭”,乍一看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到实地观赏,就会看到亭前亭亭玉立的荷花,原来“亭亭亭”取的是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
利用高度概括的园林题咏进行点景,可以升华景物的意境,使其由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空间。苏州拙政园内有建筑“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呢,原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的意境。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个为竹的一半,同时也是竹叶的形状,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像竹一样“清逸脱俗”的性格特点,如果直名竹园则不免落入俗套。
利用植物的特性美,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关于植物特性的共识,也是园林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桃李杏春风一家,八月桂花香的桂花则象征喜庆丰收,牡丹代表雍荣华贵。这些利用植物特性美进行园林创作的方法,因为已经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易于引起共鸣。
三、意境的创造。
有了好的意境,还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即方法和技巧,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
意境的创造首先要简。大胆的剪裁,应精于取舍,简才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若象西方的规则式园林一样,则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意境的创造同时还要夸张,艺术的典型性,要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实现,突出典型,必须夸张,但这种夸张应该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夸张。毛泽东的“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的手法道出高度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夸张是以观者的心理感受为基础的,虽极尽夸张,却真实道出了人的心理体验。意境的创造应以构图为基础。我国园林有一套独特的布局及空间构图方法,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中国的园林设计,特别强调意境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所以说中国园林不是建筑、山水与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生命的情的艺术,是诗画和音乐的空间构图,是变化的、发展的艺术。意境并不是所有园林都能具有的,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F. 如何创造中国园林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运用延伸的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钢花园林景深,丰富美的感觉。虚复空间是多种物体构成的园林空间由于光的照射通过水面、镜面或白色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假重复的空间,即所谓的倒影,照影,阴影。造园艺术常用比拟和联想的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运用使问题句表现园林意境。运用植物恰如其分的营造氛围。掇山理水,山因水活,山环水抱。
G. 园林美的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强调意境,体现诗情画意的内容,追求幽静淡雅的田园风光,在表现对象的内容特征方面顺乎自然,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并运用曲折灵活的对景手法联系景色,形成无形的轴线和多变的景观。在布局上,中国园林巧妙地布置了众多的既隔且接的空间,让观赏者沿曲折起伏的小径,在每一次驻足,每一次转折里感受到景观中所蕴含的情致。园中的小径,是一条把全园景观、建筑串连起来的中心线索。园中的亭台轩阁,本身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又往往是观赏景观的最佳视点。中国园林的空间变化自由、丰富而又富于节奏感,景观之间的过渡衔接十分巧妙含蓄,其视点是流动不居的,从而使整个园林成为一处精心设计却又浑然天成的人工山水,可谓“虽自人作,宛若天工”。
H. 艺术概论中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包括哪些内容
论文发表,上九品论文网~
园林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应该分开中西来分析:
1.中国园林艺术:
又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而是要在对自然进行选择和加工中,融入人的审美情趣和理想,将自然美提升为意境美。诗文入景是中国园林意境创造的独特手法。所以,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园林美学的核心思想。计成论造园之道,既讲客观自然条件,又讲主观设计精妙;既讲选景、造景、借景,又讲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既强调天然之趣,又推崇神游之乐。所谓“因借无由,触情俱是”,“物情所逗,目寄心期”,“触景生奇,含情多致”,等等,就是对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其与自然美相统一关系所作的精辟概括。
2.西方园林艺术:
西方艺术家永恒不变的审美追求。在园林艺术创造中,尤为如此。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西方园林是用建筑艺术的秩序安排,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方式来安排自然事物。也就是说,要用形式美的法则改造自然事物,以创造园林形式美为目的。他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他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这就是人工美和形式美结合的典型成果。
3.总之从审美上看,西方园林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人工美与形式美的结合;而中国园林艺术的本质特点和精髓在于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
I.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急!!!!!!!!
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诗学”中的“意境”王,他将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类型:物理环境,情感和意识。物质环境是有些形状,情境偏见的表达,情绪偏见的含义。相反,真实,客观的物质存在的物理环境,可以是流行的经验和体会;情感和意识的假想的经验和看法的栖息地存在,与个人的差异。当公众同情的一些经验和看法,达成了共识,美丽的风景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有品味的条件流芳千古,追求艺术创作的境界。
J. 形容园林意境的诗句都有哪些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杜荀鹤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
苏舜钦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元)吴西逸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
维则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 文徵明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
蕉叶半黄荷叶碧,
两家秋雨一家声。(宋)杨万里
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宋) 鲍
昭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唐)王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宋)
陆游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
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唐)韩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宋)杨万里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唐)刘希夷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唐)宋之问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唐)李隆基
园林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感,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意境对内可以抒己,对外足以感人。园林意境强调的是园林空间环境的精神属性,是相对于园林生态环境的物质属性而言的。园林造景并不能直接创造意境,但能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园林造景的特点,创造出促使游赏者产生多种优美意境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