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莫泊桑拜师创造性复述

莫泊桑拜师创造性复述

发布时间:2021-12-18 02:38:01

1. 莫泊桑拜师练习题

我去拜福楼拜为师,请教他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他告诉我要善于观察,勤于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东西,最终我成为著名作家。

2.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三个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一、 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要谈“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厘清几个概念。
什么叫“素养”?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什么叫“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修养包含三个维度:
其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有没有兴趣。有了兴趣,有了爱好,他(她)就会乐此不疲,其乐无穷。钱理群先生说过:“兴趣使人优秀,任务只能让人合格。”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就有了动力,就有了乐趣,就有了时间,就有了积淀,就有了底蕴,就有了生长,就有了成就……
价值观为能力导航。所谓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是非好坏的判断与选择。国家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原先没有价值判断或混乱价值观教育的纠正。有一阵子,教育界提倡多元价值,甚至是没有价值取向,结果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好坏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马路上,年轻人不敢去扶起;以为赚到钱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这些错误价值导向对青少年贻害无穷。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我们可千万别把老祖宗优秀的传统丢弃了啊!
其二为,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包含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么是美,却见仁见智。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能以怪为美、以奇为美、以俗为美,更不能以丑为美。那什么是美呢?我以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实、真诚、真理,美就没有了基础。一切假的东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今社会假货泛滥,假唱为荣,以假充真,假话连篇,怎么得了?真是底线,是美的保证。善也是美。一切善举皆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养一个善良的公民,胜过一百个高分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要为学生点滴的善行点赞,同情弱者,公平正义,见义勇为,怀有恻隐之心,不献媚,有风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培养孩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美的双手,那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其三为,文化底蕴。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作为一名语文人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
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使人灵秀,读诗长大的人内心灵动,外在秀美。一个气质高雅、温柔敦厚的人群组成的民族,是多么优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西游记》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天马行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既可三头六臂,也可长生不老;既可飞行三界,又可畅游龙宫;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游记》中被熊熊点燃。《水浒传》培养了学生公平侠义精神,“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三国演义》为学生们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无数少年读了《三国演义》后梦想自己成为“羽扇纶巾”的孔明,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红楼梦》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红楼梦》说尽了人间百态,它既是中华文化学,也是人性学;既是爱情小说,也是人情学;既含建筑学,也含服饰学、烹饪学、医药学、诗词学……《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独立“红学”。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着上亮丽的底色。
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言能力包含两大维度:
其一为,说写表达的维度。语言能力强,首先表现在说写能力强。论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论写,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笔如神,趣味横生,一挥而就。这就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
说为口头表达,现代社会特别重要。短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画龙点睛;长则洋洋洒洒,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语强调短句,强调清楚明白,强调抑扬顿挫。
写为书面表达,书写要有读者意识。要让别人喜欢读,有趣味,有意思;要让别人读得明白,要围绕主题,通俗流畅;要让别人读得有滋味,要强调表达的艺术性,或含蓄,或诙谐,或风趣,或庄重,让读者仿佛“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其二为,听读吸收的维度。听得懂别人的话是一种能力。要听得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还要听得懂别人话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一场报告、一次讲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体纲要提炼出来;还要有较强的复述能力,听一则故事、一段评书,能转述,能创造性复述,这是莫言、胡适等语文大家少年练就的童子功。
读懂各类文章更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读诗歌,能读懂诗歌内在的情志、意境;读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领而顿;读小说,能在情节发展中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形象;读现代说明文,能抓住要点,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们要真正领会“诗书滋味长”的悠远意味。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 重视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学中怎么重视阅读呢?
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
关于教材阅读我有一个建议: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李时珍夜宿古寺》,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烟台的海》,就让学生学习打比方,描写一处的风景;读《第一朵杏花》,就让学生练习人物提示语的运用。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
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个读的习惯,一个写的习惯,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课外阅读第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理!第二,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一旦学生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学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视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话、神话,少年好现实侦探。我们应鼓励学生不同的阅读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杀,在鼓励中,在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即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狭窄,也应尊重和鼓励。
2. 重视积累
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但我这里强调的积累是指经典诗文的积累,是指背诵的积累。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我宁愿背下一部诗集,而不愿泛泛地阅读一百部诗集。因为泛泛看过的诗集终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诗集则成为自己的了。我打个比方,看过的文章,就如在饭店看过的美食,仅仅饱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诗文,就如吃下的美食,会变成你精神的营养,滋养你终身。
小学阶段应有哪些积累呢?
首先是诗歌的积淀。我认为小学阶段背诵二三百首诗歌不成问题。先以五言绝句开始,逐步走向七言绝句,律诗和宋词。300首诗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学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点,完全不加重学生负担。诗歌背诵,要做到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最终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唯有滚瓜烂熟,才能一辈子不忘。当然,现当代优秀的儿童诗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公认的。
其次是国学经典的积淀。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这样以短句为主,并且押韵的传统美文,应该让学生背诵。我反对死记硬背,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背诵,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可通过讲故事、讲传说吸引学生,学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环节和场所,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中高年级还可背《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节选,从小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3. 重视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布莱希特说:“思想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人因思考而伟大,人因思考而快乐,人因思考而成长。但是,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现象,比比皆是。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深度思维的力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深度思考,给学生智力以挑战呢?
其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让学生要经过思考,经过努力,经过探索,经过碰撞,甚至经过挫折之后才能达到。要避免学生在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更要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例如李白《赠汪伦》一诗,如果问“从哪里看出汪伦对李白的友情深厚?”这就是浅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时,才赶来相送?”这就是真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必须联系俩人关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对”“错”来评价的,而是用“好”与“不好”来衡量的。例如用“孙行者”做上联,要学生答出它的下联。学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适之”,也可以答“祖冲之”,都是对的答案。但相比较而言“祖冲之”对得更工整,更恰当,因此就更为优秀。如果把学生思维打开,让每位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那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熠熠生辉。
3. 重视表达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书面表达能力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为有效、广大一线教师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譬如,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练写环境描写。学习《春联》,可以让学生在对对子的语文实践中品词炼句。学习《莫泊桑拜师》,可让学生观察马路上经过的三位人物的衣着、神情和步态,练习细节描写。一课一练,选准读写结合点,学生学习一课,练习一课,定能一步一个台阶,走进书面表达的厅堂,习得表达的真谛。
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议
1. 起点高一点。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尤其是在当下网络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了,他们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师少。如果教师仍然从零起点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语文学科太“小儿科”了,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怎么做到“起点高一点”呢?我们的经验是学习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老师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地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
2. 容量大一点。小学语文课文选文95%以上均是白话文,白话文的特点就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须“细嚼慢咽”。而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至三课时,少慢差费。其实我们的前辈、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早就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别人一学期学20几篇课文,她一学期教95篇课文。事实证明,这经验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点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
3. 难度深一点。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语文学科常常忽视这一原则,因此才出现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都没有多大关系。好的课堂一定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大部分同学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就是合适的难度,这就是“儿童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4. 视野宽一点。视野宽一点,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老师,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既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既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既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影响着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5. 教学有趣一点。教学是否有趣味,直接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我曾经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最欢迎。学生欢迎度最高的教学是风趣、幽默、好玩、生动。我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上升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乐学的境界。梁启超先生在《学问之趣味》一文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让知识变得好玩,让课堂变得好玩,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

3.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 程先国

语言建构与运用

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综合性兼具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即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对语文知识有足够的理解认知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会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就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其成长进步。
一、说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具备了良好的语文语感,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课文主旨的表达也会掌握得更加透彻,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语文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更是一门语言,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与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说读结合教学的方式创造学生的练习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

5. 莫泊桑拜师说些双通道第一题怎么写~~~~急急急急急!!!!!!!

曾经我酷爱写作,但是都很平常,于是去请教福楼拜请教。他告诉我先看马车,可是我一无所获,只能在去问他,福楼拜告诉我应该怎样仔细观察马车,老师那天问的问题在我脑海中大下了深深的烙印,之后我按照老师的办法做了,如今我成功了,写了许多作品。

6. 百年学典同步训练与过关测试六年级下册语文P72页第二题作文。急啊……好的加分~~~~~~~~~~~~~~~~~~~~~~~~~~~

一、优秀文化的壮丽画卷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语文学界的共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我党在十六大提出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的载体。入选教材的古今中外佳作名篇,无不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表现形式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在一定层面上成就了它改造与引领人类精神的特殊价值。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语文成了历史的别解,是具体可感的哲学。当然,小学语文姓“语”,也姓“小”,这种“小”是以小寓大之“小”,指文本的话语形式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是小学生能够消受、乐于接受的精神美餐。

本册教材精选的 4 首古诗词和《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蝉》《孔子游春》作为精读课文,另外在单元练习中安排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马诗》《古今贤文》《夏日绝句》和“孔子名言”等内容,连同前 11 册中的相关篇目,对中华文化的精义作出形象的诠释,对中华文化的主要方面作出扫描式的涵盖。这种精心构建的文化长廊壮丽而辉煌,使学生在凝眸涵咏中流连忘返,深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为苏教版教材的自觉、热烈追求。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战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 8 年抗战强大的思想武器。“七七事变”,中国官兵不畏强暴、奋勇杀敌,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卢沟桥烽火》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果说《卢沟桥烽火》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那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菩萨心肠”。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两名战火中受伤的日本孤女,并设法安排她们回到亲友身边。当日本人民赞誉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时,我们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友善和宽容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吗?这两则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编排在同一单元,收到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之效。此外,《夏日绝句》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无不表现中华民族的高尚节操和坚贞品格。先贤先烈为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精神遗产,将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深深扎下文化之根。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课文,虽不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但课文的语言文字赏心悦目,颇能掀动师生思想和情感的波澜。教材中古典诗词含英咀华之美就不须赘言了。《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大作家、大学者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作者信笔写来,举重若轻,言近旨远,虽是小文章却尽显示大家风范。“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世纪老人的童真、童心、童趣。《夹竹桃》真是一篇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好文章。《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各具特色,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文字精美,如诗如画。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 《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以上几篇作品,让我们领略汉语言文学的感性、智性、灵性,领略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穿透力、生命力。随着学业的加深,孩子们还会体味到汉语言文字四声的音乐美、字形的建筑美、意蕴的哲理美、书写的绘画美,还会了解到中华文明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没中断、消亡的文明,其重要原因是我们拥有自“书同文”以来沿用至今的汉语言文字。在科学家王选开发激光照排技术之后,汉字告别了铅与火,成功地跨进信息时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拥有汉语、学习和使用汉语是一种幸福和荣光。

二、现代意识的多频视窗

语文源于生活,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像。本册教材选编的现代文,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教材中的《夜晚的实验》《学会合作》《记金华的双龙洞》《山谷中的谜底》《广玉兰》《夹竹桃》《三亚落日》等课文,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洋溢着时代气息,渗透着现代意识和价值观。亲近自然、关注环境、崇尚科学、探索创新、学会合作,这些现代理念和精神必将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强力的滋养,历史将继续见证。教学中播撒的那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种子,将成为未来的参天大树、栋梁之材。教材的现代性不仅仅是为了现代,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有的素养,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公民都是这样。打开窗口看世界,对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赏与追求是穿越时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种族的。在教学中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就会获得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意识,新的看取方式和发现方式。苏教版教材文化覆盖面较大,纵贯古今,横跨中外,文化构成合理和谐。本册涉及国外的作品,有《夜晚的实验》《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莫泊桑拜师》。《最大的麦穗》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令人久久回味,具有永恒价值。在遥远的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民主的作风和对话的情怀,在专制社会里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苏格拉底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平等对话、自我建构而走向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也让 2000 多年后的教育者钦羡神往。《夜晚的实验》深层意蕴是再次验证了实验是科学之母的道理。对实验的重视是西方科学在近代赶上并超过东方的重要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在引入西方实验科学后就可以凭借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山谷中的谜底》揭示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编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选文目光穿射得如此深远 !

三、创新精神的丰硕成果

创新是教材生命力和高质量的保证。坚持思想创新,加强内容创新,“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永恒追求,是回响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主旋律”。“创新应该说是我们编写教材的立足点 …… 不管花多大气力,不管用多少精力去编写,都要朝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方向去努力。”这真是志存高远,心如金石。与许多同题材的文章相比,本册的选文确有让人眼亮的新意和别具一格的魅力。《半截蜡烛》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转移藏有情报的蜡烛,在秘密即将被发现的危急关头沉着机智地与德军周旋,终于获得胜利的故事。智斗的故事比比皆是,小娃娃有大智慧的故事历来很多,而本文的新意在于它阐述了小娃娃有大智慧的生成过程。智慧来自对祖国的忠诚:为将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智慧来自母亲和哥哥行动的启示:母亲用油灯来置换蜡烛,哥哥借口取柴生火要拿走蜡烛,虽然都没有成功却启发小女孩的灵机。杰奎琳以上楼睡觉的理由,以小娃娃的娇憨可爱征得同意取走蜡烛。这幕精彩的独幕剧真是哲理版的《小鬼当家》 ! 与众多歌颂普通劳动者的文章相比,《天游峰的扫路人》写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古往今来歌颂老师的作品俯拾皆是,《理想的风筝》却别具异彩。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位健全的残疾人同时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是多重的隐喻。这种表现手法就有了现代主义色彩。虽然课堂教学不需要发掘到文学流派的层次,但这种文学创意会像种子埋在学生的心田,迟早会生根发芽。

苏教版教材的创新还表现在打破了传统的惯例 —— 以名家名篇作为教材的主打内容,而是纵览古今,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改编,奉献给孩子们”。实验区的老师们反映: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过去司空见惯的重点训练项目没有了,烦琐的课后练习不见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传统课文换上了崭新的面孔;而代之以浓浓的文化氛围,清新的时代气息,确实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四、整体建构的桥梁纽带

由独立成篇的文章构成的课本,其体系的整体性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建构的。但苏教版教材的整体性是非常突出的。纵观小学 12 册教材的统筹整合,我们欣赏到的是知识的长廊、人文的长调、时代的长卷,循序渐进,层次明晰,前后辉映,俨然一体。六下阅读教材在整体建构中更处于枢纽的位置,发挥着承上启下、光前裕后的作用。

1 .涵盖并照应此前各册。第一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五上第一单元“园丁之歌”的两篇文章写了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精神和高超艺术。六下教材则集中了 4 篇课文,涵盖古今中外于最后一个单元,写如天的师德、如海的师才、如山的师恩,写了孩子们告别母校时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本单元后的习作 ( 给老师写一封信 )“练习 7”中的“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 临别赠言 )“学和做”( 我的成长册 ) 辐射小学 6 年学习生活,梳理前三学段的收获和感悟,像精彩的压轴大戏。把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幕剧推向高潮。这对长达 6 年的小学生活作出有力的收束,对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预设了不可或缺的铺垫。这些精心导演、预设的语文阅读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激动和感触,将成为学生人生回眸的华彩篇章.将影响学生漫漫未来。

2 .同册教材不同单元的文章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山谷中的谜底》启迪学生的是以退为进发展自我的生存智慧,《螳螂捕蝉》写军国大事,阐发的仍是生存教训: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两个故事从居于劣势和处于强势的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存之道的智慧选择。这种内部联系的建立,避免了题旨阐释的单调和片面。《最大的麦穗》和《孔子游春》使我们领略两位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同的风采,但教育学生的艺术却有相似之处: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从大自然中汲取人生智慧。这就显示了东西方的思维智慧虽有重推理和重顿悟的区别。但实有相通乃至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诞生于实践的思维之花,都是人类应当继承光大的精神瑰宝。

3 .体现了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第三学段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难度上,注意向初中语文教材靠拢,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翻阅六下课文,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形式的精美,结构样式的风貌趋向中学教材,完成了三、四学段的过渡与衔接。有些片断将以全貌,有些经过编写的将以原貌出现在中学乃至大学的教科书中。审视这些曾经相识的面孔,已经长大的学生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如何施教才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呢? 建议教师们要从熟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入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找准学段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文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一、以标导教 —— 正确把握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和重点

“课标”确定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共有 11 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列 4 个方面。

1 .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其褒贬色彩多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就要求读者更多地借助于具体语境来加以体会。

如《卢沟桥烽火》展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画面。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描写我军的有:悄悄地、进发、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暂时退守 …… 描写日军的有:偷偷地、摸来、恼羞成怒、人仰马翻 …… 教学中,引导学生先找出这些词语,通过归类、比较。辨析其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表情朗读、复述,对词语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景”的同时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总——分——总”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 .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眼球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适时移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我也想唱一唱。”

“我看到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群群海鸥展翅飞翔。它们是多么勇敢呀 !”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 —— 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 !”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 .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

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日落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张庆主编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概括为如下 4 条:

1 .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会浏览。

2 .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时,对学段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教学才会有明确、正确的方向,就会避免无的放矢、“脚踩西瓜皮”现象。要使六下的学生全面达到小学阶段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明确上述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再科学地设计每一课的阅读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是简约而统一的。“简约”是指不仅要抓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任务,而且要做到三维整合。三个维度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与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应该以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作为依托和载体,不能穿靴戴帽,各搞一套。“统一”是指要以课标的要求为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寻找课标要求、教材资源、考核项目三者的共同点,并以此为教学重点和切入口。

二、扣本备教 —— 深入研读教材

1 .深入研读教材。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有关。老师们在钻研教材时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

如何研读教材呢?“三读教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做法:

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

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

“一读”,即教师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像平时读书、看报那样,读出你的体会、联想、感悟及受到的启发。读《半截蜡烛》,你或许被跌宕的情节吸引;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你或许被真挚的情感打动;读《三亚落日》,你或许被优美动人的语言陶醉……

“二读”,以教者的身份读教材,把握本年段的要求和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内容,领会编辑意图。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悟什么,感受什么,在入情入境的细研中逐渐明晰起来。如教学《长江之歌》,要通过理解、吟诵诗歌语言,激发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并熟读成诵。又如教学《螳螂捕蝉》,要让学生体味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育智慧。

“三读”,就是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揣摩学生的阅读过程,体验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运用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在脑海中想象教学活动情景。如教学《夹竹桃》,如何突破难点?可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无须繁琐的讲解。又如,针对学生学习《莫伯桑拜师》一文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弄清师徒两次对话作为突破口,结合品味两人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莫伯桑和福楼拜师徒二人的性格特点就会生动地呈现出来:前者是虚心求教,勤学苦练;后者是循循善诱,提携后辈。

“三读教材”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编者、学生的“三者对话”,“深入”为“浅出”找准了出口,更让“浅出”因深入的发掘而内蕴充沛。

2 .注意区分不同文体。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

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3 .重视单元备课。

苏教版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即每一单元,是围绕同一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如二单元安排了《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篇课文。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机巧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单元模块的教学中,要把单元模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自我评价、丰富精神、陶冶性情的能力。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可以从情节入手,让学生欣赏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人物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品味文章内涵入手,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如着眼于课外延伸.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有关抗战题材的作品等。还可以通过收集图片、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将课内与课外,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 有了这个参考资料很好好写了 选我

7. 烙印用在这里说明莫泊桑拜师中的

一、细致观察,追求真实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所以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常听一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笔起来就头疼,总学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但是仔细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编一些内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为什么造成作文难写呢?总的来说,就是缺少观察,没有真实感,因此无从下笔。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观察。我在教初中语文第三册阿累写的《一面》这篇课文时,指出作者阿累在描写鲁迅外貌时,五次写了他的“瘦”。其中三次是从远到近更清楚,更细致地写出外貌特征。为什么作者对鲁迅的外貌特征写得那么传神,那么典型呢?主要是作者善于细致的观察,内心有独特的感受。所以,我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非常重视观察,重视写真实内容。因此,每个星期的作文课,我都利用一定的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校园植物,观察竹子、树木、花草,有时在周末时间到野外参观,进行野外写作,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积累丰富的题材,写出真实内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积累素材,学而致用 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一面》中对鲁迅的描写,《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提倡模仿,培养兴趣 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又如历史上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他们的写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使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郑振铎的《猫》一课,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四、多说多写,下笔成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很多例子,有些学生很会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而在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写不出多少内容来,究竟原因何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说”的机会较多,几乎不费多少力气,但“写”的机会很少。光说不写,怎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我重在指导学生说练结合,多写多练,并且,不但要说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小作文训练题,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有时先让学生思考,下课后再让学生练习,要求写在作文本上,有一些当为作业题去做,比如,让学生写出作文题的题眼及作文的提纲,有的则写续写部分,有的进行改写训练等等,经过多方面的训练,写作水平相应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情绪也日渐高涨,并自发地开展了写作竞赛活动。

满意,请采纳,谢谢了……。

8. 教师怎样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一、对几个概念的理解要谈“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厘清几个概念。什么叫“素养”?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什么叫“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修养包含三个维度:其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有没有兴趣。有了兴趣,有了爱好,他(她)就会乐此不疲,其乐无穷。钱理群先生说过:“兴趣使人优秀,任务只能让人合格。”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就有了动力,就有了乐趣,就有了时间,就有了积淀,就有了底蕴,就有了生长,就有了成就……价值观为能力导航。所谓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是非好坏的判断与选择。国家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原先没有价值判断或混乱价值观教育的纠正。有一阵子,教育界提倡多元价值,甚至是没有价值取向,结果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好坏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马路上,年轻人不敢去扶起;以为赚到钱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这些错误价值导向对青少年贻害无穷。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我们可千万别把老祖宗优秀的传统丢弃了啊!其二为,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包含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么是美,却见仁见智。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能以怪为美、以奇为美、以俗为美,更不能以丑为美。那什么是美呢?我以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实、真诚、真理,美就没有了基础。一切假的东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今社会假货泛滥,假唱为荣,以假充真,假话连篇,怎么得了?真是底线,是美的保证。善也是美。一切善举皆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养一个善良的公民,胜过一百个高分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要为学生点滴的善行点赞,同情弱者,公平正义,见义勇为,怀有恻隐之心,不献媚,有风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培养孩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美的双手,那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其三为,文化底蕴。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作为一名语文人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使人灵秀,读诗长大的人内心灵动,外在秀美。一个气质高雅、温柔敦厚的人群组成的民族,是多么优秀的民族啊!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西游记》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天马行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既可三头六臂,也可长生不老;既可飞行三界,又可畅游龙宫;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游记》中被熊熊点燃。《水浒传》培养了学生公平侠义精神,“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三国演义》为学生们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无数少年读了《三国演义》后梦想自己成为“羽扇纶巾”的孔明,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红楼梦》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红楼梦》说尽了人间百态,它既是中华文化学,也是人性学;既是爱情小说,也是人情学;既含建筑学,也含服饰学、烹饪学、医药学、诗词学……《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独立“红学”。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着上亮丽的底色。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语言能力包含两大维度:其一为,说写表达的维度。语言能力强,首先表现在说写能力强。论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论写,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笔如神,趣味横生,一挥而就。这就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说为口头表达,现代社会特别重要。短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画龙点睛;长则洋洋洒洒,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语强调短句,强调清楚明白,强调抑扬顿挫。写为书面表达,书写要有读者意识。要让别人喜欢读,有趣味,有意思;要让别人读得明白,要围绕主题,通俗流畅;要让别人读得有滋味,要强调表达的艺术性,或含蓄,或诙谐,或风趣,或庄重,让读者仿佛“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其二为,听读吸收的维度。听得懂别人的话是一种能力。要听得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还要听得懂别人话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一场报告、一次讲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体纲要提炼出来;还要有较强的复述能力,听一则故事、一段评书,能转述,能创造性复述,这是莫言、胡适等语文大家少年练就的童子功。读懂各类文章更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读诗歌,能读懂诗歌内在的情志、意境;读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领而顿;读小说,能在情节发展中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形象;读现代说明文,能抓住要点,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们要真正领会“诗书滋味长”的悠远意味。三、培养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有哪些?1.重视阅读阅读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学中怎么重视阅读呢?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关于教材阅读我有一个建议: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李时珍夜宿古寺》,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烟台的海》,就让学生学习打比方,描写一处的风景;读《第一朵杏花》,就让学生练习人物提示语的运用。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个读的习惯,一个写的习惯,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课外阅读第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理!第二,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一旦学生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学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第三,要重视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话、神话,少年好现实侦探。我们应鼓励学生不同的阅读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杀,在鼓励中,在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即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狭窄,也应尊重和鼓励。2.重视积累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但我这里强调的积累是指经典诗文的积累,是指背诵的积累。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我宁愿背下一部诗集,而不愿泛泛地阅读一百部诗集。因为泛泛看过的诗集终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诗集则成为自己的了。我打个比方,看过的文章,就如在饭店看过的美食,仅仅饱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诗文,就如吃下的美食,会变成你精神的营养,滋养你终身。小学阶段应有哪些积累呢?首先是诗歌的积淀。我认为小学阶段背诵二三百首诗歌不成问题。先以五言绝句开始,逐步走向七言绝句,律诗和宋词。300首诗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学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点,完全不加重学生负担。诗歌背诵,要做到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最终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唯有滚瓜烂熟,才能一辈子不忘。当然,现当代优秀的儿童诗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公认的。其次是国学经典的积淀。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这样以短句为主,并且押韵的传统美文,应该让学生背诵。我反对死记硬背,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背诵,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可通过讲故事、讲传说吸引学生,学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环节和场所,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中高年级还可背《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节选,从小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3.重视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布莱希特说:“思想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人因思考而伟大,人因思考而快乐,人因思考而成长。但是,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现象,比比皆是。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有效思维的长度,有价值思维的厚度,深度思维的力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深度思考,给学生智力以挑战呢?其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让学生要经过思考,经过努力,经过探索,经过碰撞,甚至经过挫折之后才能达到。要避免学生在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更要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例如李白《赠汪伦》一诗,如果问“从哪里看出汪伦对李白的友情深厚?”这就是浅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时,才赶来相送?”这就是真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必须联系俩人关系,丰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其二,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对”“错”来评价的,而是用“好”与“不好”来衡量的。例如用“孙行者”做上联,要学生答出它的下联。学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适之”,也可以答“祖冲之”,都是对的答案。但相比较而言“祖冲之”对得更工整,更恰当,因此就更为优秀。如果把学生思维打开,让每位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那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熠熠生辉。3.重视表达课前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书面表达能力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为有效、广大一线教师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譬如,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练写环境描写。学习《春联》,可以让学生在对对子的语文实践中品词炼句。学习《莫泊桑拜师》,可让学生观察马路上经过的三位人物的衣着、神情和步态,练习细节描写。一课一练,选准读写结合点,学生学习一课,练习一课,定能一步一个台阶,走进书面表达的厅堂,习得表达的真谛。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议1.起点高一点。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尤其是在当下网络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了,他们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师少。如果教师仍然从零起点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语文学科太“小儿科”了,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怎么做到“起点高一点”呢?我们的经验是学习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老师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地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2.容量大一点。小学语文课文选文95%以上均是白话文,白话文的特点就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须“细嚼慢咽”。而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至三课时,少慢差费。其实我们的前辈、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早就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别人一学期学20几篇课文,她一学期教95篇课文。事实证明,这经验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点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3.难度深一点。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语文学科常常忽视这一原则,因此才出现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都没有多大关系。好的课堂一定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大部分同学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就是合适的难度,这就是“儿童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4.视野宽一点。视野宽一点,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老师,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既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既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既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影响着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向四面八方打开。5.教学有趣一点。教学是否有趣味,直接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我曾经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最欢迎。学生欢迎度最高的教学是风趣、幽默、好玩、生动。我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上升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乐学的境界。梁启超先生在《学问之趣味》一文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让知识变得好玩,让课堂变得好玩,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孙双金,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9.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三个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

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个层次

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

(9)莫泊桑拜师创造性复述扩展阅读:

学习态度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阅读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养兴趣

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竟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

阅读全文

与莫泊桑拜师创造性复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