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缂丝技艺究竟是什么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
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 通经断纬”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❷ 缂丝产生于何时
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二十世纪初,曾在亚洲进行过三次深入探险考古的英国文物大盗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年)所著的《新疆之地下宝库》中,推测缂的工艺由来已久,作为一种特殊工艺的缂丝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互通有无,“丝绸之路”上往返的丝织品中,主要有绢、绸、锦、缎、绫、罗、纱、绮、绒、缂等。1973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作做为自己该国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包首。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❸ 明代缂丝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明代缂丝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大量采用金线和孔雀羽毛,而且出现了双子母经缂丝法,可以随织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使织物更加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而富于装饰性。
❹ 缂丝的源流历史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仅从史料词汇中探寻,没有实物无法证明,缂丝最早出现于何时尚待考证)。
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二十世纪初,曾在亚洲进行过三次深入探险考古的英国文物大盗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年)所著的《新疆之地下宝库》中,推测缂的工艺由来已久,作为一种特殊工艺的缂丝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互通有无,“丝绸之路”上往返的丝织品中,主要有绢、绸、锦、缎、绫、罗、纱、绮、绒、缂等。1973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作做为自己该国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我们甚至还可以从
“本缂丝”的织造中略看出汉唐时期中国巍巍大国的风范。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包首。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
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缂丝在大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 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日本商家大批量的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缂丝行业迅猛发展,苏州、南通及杭州周遍地区缂丝厂家和作坊也逐渐成立。苏州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黄桥、陆慕缂丝厂,称为五大缂丝龙头厂,共有六百余员工,缂机六百多台。除了生产缂丝艺术品之外,主要生产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工艺美术外贸出口任务猛增。和服、缂丝腰带由于受到日本客户的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人员达一万之众,缂机上万台,超过历史上
任何时代,缂丝生产空前发展,几乎形成“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的规模。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从1985年初开始试制。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是较有声望的单位,它曾经被称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四大明珠之一。虽说当时苏杭两地的缂丝业也都刚刚重新起步,南通的缂丝技艺还是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在研究和传承缂丝技艺过程中,继承缂丝艺术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成功地复原出缂丝引箔腰带,经过几个月的研制,江苏第一条缂丝类引箔腰带在南通研制成功,并能小批量生产。同时王玉祥将这一技术无偿的分享给业内的另一位苏州缂丝大师——王金山先生,为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引箔腰带技术基础上,南通又从日本学习了中国远古的原生态缂丝技术——本缂丝(日本称“本缀”)的技艺,接受了日方赠送的一台日本300年前左右的木质机台(这台机样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在南通宣和缂丝研究所内)。这样就也形成了苏州以生产明刻丝为主,南通以本缂丝生产为主的两大缂丝工艺流派。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艺美术外贸任务日趋下降,缂丝日用品生产面临困境,企业劳动力过剩,生产萎缩,技艺人员外流,绝大部分企业停业转向。仅苏州刺绣研究所和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原南通户田经贸)两家仍坚持生产,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东方的缂丝艺术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相结合,先后缂织了一批艺术新品《静物》、《孩童》、《大卫人像》等,给缂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宣和缂丝研制所在制作过程中,用干燥草、干燥花制成箔纸,再切割成细条织在面料里,使其画面更加贴近自然;把丝毯织法移植到缂丝技术法中,使画面的立体感增强,更具生动性等技法充实这一古老而年轻的传统工艺。除了制作常见的贵袈衣和腰带外,同时还制作唐卡和名人书画摹缂等工艺作品。其中摹缂张大千的《花鸟》(1941年)、范曾的《东坡吟啸图》(1987年)《简笔高士》(1996年)等作品,不但摹刻出山水人物画原作的风格和内容,还将每个画家的用墨风格、墨色、笔锋等细部特征,表现的丰富而生动,维妙维肖,宛若天成,其织理之美,又别具经纬交织的风韵。
当今,从事缂丝生产企业仅有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南通三和经贸)、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和吴县光福、黄桥、角直等地的王嘉良、过焕文、吴文康、陈晓君以及新生代的郝乃强等民间艺人。主要生产缂丝艺术品和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贵袈衣”等。
❺ 清代缂丝工艺有哪些进步
缂丝有新的发展。明代“御用监”设“缂丝作”,南京、北京、苏州为主,姑苏齐门著名。宣德间有“双子母经纬法”、“交叉并进缂法”,技术进步。作衣服、幛幔、桌围、椅帔、坐垫或配件及装裱书画,还有缂织名人字画,仙佛神像等。“水阁鸣琴图”、“乞巧图”、“赵昌花鸟卷”(故宫藏品),卷长333厘米,宽76厘米。接近写实而色彩含蓄。清代与宋明不同,乾隆间风行采用广幅手织机。依照书画天地于幅面由上而下织成。“三星图”、“花卉御屏”、“乾隆御笔六十品”等(故宫藏品),可为代表。
❻ 宣和缂丝研制所的机构历程
1914年 南通女红传习所聘请清内务府缂织工教习缂丝;
1918年 南通女红传习所第一次展销南通缂丝作品;
1950年 南通女红传习所停办;
1954年 原南通女红传习学员重组;
1957年 成立南通总工艺社;
1959年 成立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1969年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停办;
1972年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复办;
1979年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筹建缂丝腰带试制工作小组;
1983年 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式成立缂丝工艺研究专向课题组;
1985年 完成国家级专项研究课题“引箔缂丝技术的复原试制及应用”;
1985年 国内自主研制的第一条引箔缂丝织品试制成功;
1986年 日本京都户田株室会赠送了江户晚期木制单动式双综双蹑缂丝机;
1986年 成功绘制了单动式双综双蹑缂丝机机械部件图;
1992年 户田株室会与研制所交流本缂丝的制作实验成功;
1993年 缂丝研制课题组并入南通吉业经贸有限公司(三和经贸有限公司前身);
1996年 在江苏南通正式成立三和缂丝研制所;
1998年 为日本民主党党魁办公室室缂织日本民主党党旗;
2001年 雕镂缂丝、丝绒缂丝研制成功;
2003年 与日本西阵缀织大师つづれおり见面作学术交流;
2004年 与日本京都西阵织研究所成为友好合作机构;
2005年 赠缂丝作品《汉瓦当》给南通博物苑;
2007年 本所正式更名为:宣和缂丝研制所; 2007年 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专家李荣启教授题词“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007年 与四川德格印经院合作保护佛教绘画艺术——缂丝唐卡;
2008年 缂丝与上海凌雅莉原创大师工作室合作“缂丝面料研发”;
2008年 故宫博物院严勇等服饰织绣品专家,对本所作品《缂丝范曾苏子吟啸图》给予肯定;
2008年 与清华纤维艺术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讨论会,林乐成教授题词“缂形织意,经天纬地”;
2008年 作品《唐花》入选“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2008年 与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NE·TIGER合作开发缂丝华服。
2008年 参加2009中国国际时装周“国色天香 2009NE·TIGER(东北虎)高级华服定制发布会”
2009年 应邀成为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的研究机构团体会员,王玉祥为个人会员;
2009年 与香港明华堂合作明制式服饰的复原工作;
2009年 与南通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一起举办南通缂丝研讨会。
2009年 作品《回想》荣获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09年与中国工艺集团合作,作品如驻中艺非物质文化礼品展厅。2010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其缂丝作品誉为“中国最美工艺”大奖。
❼ 明代缂丝在技法上有哪些创新
明代缂丝色彩线的配制尤为别具匠心,常用加织金线、孔雀羽线和双股强捻丝线等技法,其中缂孔雀羽线的工艺是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一根一根地与丝绒检合而成,如此织出来的花纹金翠耀眼,几不褪色。
明代缂丝的技术水平在继承宋元缚丝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缂丝技法除继续沿用宋元的掼缂、构缂、搭棱、结、刻鳞、长短戗、包心戗、木梳戗和参和戗等之外,创造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还创造了双子母经缂丝法,即用一根讳线在两根经线上缠绕。其特点是在织造时可以随作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
❽ 手工业的相关产业
一.冶金业:
1.冶铜业: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2.冶铁业: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汉代以前人们用炭作为燃料,从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转变为使用焦炭,明朝时开始流行。
二.纺织业: 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从西周开始,丝织业突飞猛进,汉代时成为丝国,直到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例如:高桥手绣
高桥手绣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大方,同时用大红、大绿、大紫等强烈对比,艳而不俗。
高桥手绣,最早源于沭水南岭,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既不同于苏州刺绣,也不同于江南缂丝,而是把刺绣的平面装饰性与雕塑的三维立体感完美结合起来,其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大方,略显夸张;同时用大红、大绿、大紫等强烈对比,艳而不俗,造型生动活泼,喜庆色彩浓厚。手绣在高桥极为普遍,下至幼女,上至老妪,都能拿出绣花针飞针走线一番。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向内地推广,元朝的黄道婆开始推广 ”捍弹纺织”,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手摇一锭纺车,先进得技术使元明时期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
❾ 缂丝工艺流行什么朝代,现这种工艺怎么样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作为中国汉族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 王建江、吴文康。
❿ 缂丝发展最鼎盛时期
你好,发展鼎盛时期是宋朝,宋代尤其南宋是纯欣赏性缂丝诞生的摇篮,宋代缂丝,设色典雅,技术精巧,表现手法写实,是缂丝的黄金时代。以上是我的回答,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