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班幼儿精神环境该怎么创设
小班幼儿对新环境不熟悉,恋母情结严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而独生子女的优越条件也对他们的成长带来障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利用各种途径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责无旁贷。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这里所讲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幼儿自主发展的思维中介和促进手段,而精神环境是幼儿快乐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们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们的环境,而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他这里指的人的环境是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及其他人之间无形的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精神环境,一个充满关爱的、充满宽容尊重的,主动发展的精神环境可使幼儿获得充分安全感,被尊重感和接纳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的性格、意志、品质,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的充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小班幼儿大都新入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员,面对新的生活节奏,难免会存在各种不适应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为他们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动态互动的、直观有效的物质环境同时,更要建立一个平等的依恋的师幼关系,用支持、鼓励和尊重的态度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宽容愉快的、主动的精神环境。因此,我们在小班的精神环境创设中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笑脸相迎,建立良好依恋的师幼关系 陈老先生主张要建立师生间的友谊,并指出:对于一个满面笑容的老师,大家都会喜欢。如果成天扳着一副面孔,要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太容易。老师灿烂的笑容、温和的语气,见面时的问候语,相遇时的摸摸头、拉拉手,带给幼儿的是一种亲切感,爱抚情。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笑二抱三问的晨检迎接策略。每天早晨幼儿入园时,我们总是先微笑着迎接家长和孩子,亲切地叫着幼儿的小名,从家长那儿把幼儿抱过来,接着问候孩子是怎样来园的,用一两句简单的话表示爱意和欢迎,使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温暖。这样小朋友很快稳定了情绪,喜欢来幼儿园。如果有的孩子哭着要妈妈,我们会微笑着对孩子说:来,宝贝,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当妈妈,你要想妈妈就抱抱我,我来亲亲你。于是孩子们会把恋母情结转移为依恋老师。而家长也会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一旦家长对老师产生了信任,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孩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总之,微笑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拉近家园之间的关系。 二、尊重幼儿,搭建平等的师幼关系 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幼儿必须以理解、信赖为基础,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班级的精神环境的主要方面。老师在与幼儿接触过程中,对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都要全面了解,善于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教学活动与幼儿交朋友,象亲人那样真诚地关心爱护幼儿,使幼儿感到老师象妈妈,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双亲、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幼儿园中伙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就是幼儿渴求的精神环境,它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而这种心理感受又是幼儿喜爱幼儿园,并成为接受良好教育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我力求为幼儿提供一个平等和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并充分利用集体生活的教育力。培养幼儿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的思想品德和助人为乐、行善好施的高尚情操。 老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决策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老师应像对待好朋友一样信任和尊重每一名幼儿,用爱和理解与幼儿沟通心灵,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对幼儿在尝试探索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老师还要接能受幼儿的失败,并艺术地对待幼儿过错,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最大的包容,帮助幼儿感受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如我班童童在玩喂瓶宝宝吃豆豆的游戏时,不小心把豆子撒了一地,他慌恐地看着我,我没有责备他,而是启发其他的小朋友:童童的瓶宝宝哭了,他的豆子撒了,谁来帮帮他?童童高兴地谢过小朋友又开始玩起刚才的游戏。如果有的孩子被别人打哭了,我们不会马上批评打人的孩子,而是把他们都叫过来说:你是想和他玩吗?那以后就不要打他,可以拉着他的手,因为好朋友要手拉手。于是两人哈哈一笑,又一起玩去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宽容,孩子们都喜欢班上老师,喜欢上幼儿园。 三、鼓励支持,创设幼儿自信发展平台。 《纲要》明确要求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老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选择适当时机有意识地赞许幼儿,增强信心和动力,使幼儿乐于展示自己的长处和向积极方面主动发展,可以说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老师一个支持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帮助的动作都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如:娃娃家的玩具,每次都是老师下班前整理完成的。有一天豆豆主动过来帮忙,尽管是添乱,但我们还是鼓励他说:豆豆真能干,会整理玩具了!于是豆豆每天都来帮老师整理玩具,后来有几个幼儿也加入进来,老师一方面夸奖他们,一方面主动退出来,等孩子们整理完之后,老师再重新整理一遍。时间长了,我们老师就有意全部退出,每天孩子玩完后自己就主动收拾好玩具,老师最后完善。正是在老师的鼓励支持下,幼儿初步有了任务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很好地进行了自主发展。 四、相互关心, 构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目前,基本上家里都是一个孩子,被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人包围着,宠爱有加,使孩子陷入自我中心的封闭天地。有的孩子在园中对同伴非常凶,稍不如意,就开始动武;而有的孩子却不懂怎样交往,干脆一个人玩。我们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看望生病的同学;帮同伴扣扣子;找星星(发现同伴作好事就在他的云彩里贴上一颗星星);这样使幼儿看到同伴的优点,同时也涌现出了班级里的好人好事,看到小椅子摔倒了,他们会自觉扶起来,看到同伴的领子没有翻好,去给他翻一下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循环,真正让每个孩子和老师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家。 另外,幼儿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幼儿与他人所结成的人际关系,状况会直接影响其社会性的发展。在与父母、教师、同伴等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亲身实践等方式同样也能获得社会知识和社会技能。我们利用这一因素,开展我长大了、帮妈妈做件事等活动,使幼儿社会性方面有很大进步。 总之,环境对于幼儿来说犹如空气和水一样,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环境也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直接参与着幼儿教育活动,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进程与效果。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而人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因而教师就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核心,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穿着打扮都有意无意地教育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接受老师影响,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提高教师的修养,实际上就是在创设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的技能上下工夫,更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应具有高雅的风度,即使在不言不语间,也应向幼儿示范着一种真善
B.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内涵及其功能
精神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给予的孩子们的是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孩子们的精神环境是要老师们给予的。这就要求老师跟幼儿们能有良好的沟通与交往。精神环境的建设虽说是无形的,但它对孩子们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个性发展。当然,精神环境的创设还要包括幼儿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一般行为准则,融洽、和谐、健康向上也是创建人际环境的一个基本准则。因而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创设需要的是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和睦相处,幼儿与同伴们之间的融洽交往这三点来共同完成的。简而言之,物质环境是硬件,精神环境是软件,精神环境是物质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环境也为精神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两种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C. 浅谈幼儿教师如何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
一、多跟他们玩一些游戏,小孩子是最爱玩的 二、让小孩子们都在一起,那样能增强小孩子的合群 三、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学着故事里的人物精神 四、如果可以,可以带他们多去看看那些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文物。
D.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内涵及其功能你认为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核心是什么
精神环境应该包括:风气、道德、品格、情感方面。教育是对心灵的引领。只有良好的精神环境才能塑造好的人格、心理才能健康
E. 如何创设良好的幼儿精神环境感想
当代儿童心理学理论特别强调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环境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努力为幼儿酿造一个良好的、理想的发展空间,环境的创设工作成了幼儿园工作主要部分之一。
物质环境具有比较直观、具体、易见的特点。而精神环境隐于幼儿和创设者的素质里面,他产生的效果没有物质环境那么直接。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往往偏重于物质环境的创设,而精神环境创设相对来说重视不够,其实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同样重要,他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心里的健全和发展;对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和谐的精神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教师素质修养,促进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
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引导者,实施者,在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工作尽心、尽职、尽责、关爱每一位幼儿;不歧视幼儿,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做幼儿的朋友、知心人。将教师、父母、朋友,三者角色溶为一体,走进孩子中,让孩子乐意与你亲近。其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同样有自己的烦恼,忧愁,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一旦走进孩子圈子里就应该丢下一切烦恼,以自己愉快的开朗的情绪打动幼儿,感染幼儿,切勿将自己的感情色彩带到工作中影响幼儿的情绪。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情绪具有同化感染作用。如当大家在高高兴兴一起生活,共同玩耍时,常常因为其中某一个人不良的情绪而使大家心里都不高兴,甚至不欢而散。而当你有烦恼时来到一个愉快的集体里,常常受愉快气氛的影响而让忧愁烟消云散。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应努力作一个宽以待人,积极乐观,开朗的人,努力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
2创设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孩子因年龄小是非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常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教师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出错。关键是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善于疏导,让孩子认识到不足,自觉的改正自己的缺点。日常良好的常规习惯是幼儿园正常工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在日常活动中该提的要求要让幼儿明白并自觉遵守。但同时切忌统得过死,管得太严,让幼儿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自主和自由。作为教师多站孩子的角度替孩子着想,努力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3培养幼儿间的同伴关系,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之间礼貌待人、乐于助人、互相关心、共同游戏。在活动中不争抢玩具,善于原谅他人,礼让他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与同伴在一起幸福快乐。如在幼儿过生日时,教师及时组织全班幼儿为过生日的孩子唱生日歌,制作生日卡片,开生日庆祝会。让每位幼儿向过生日的孩子说一句悄悄话。孩子们通过生日庆祝活动感受到集体的快乐和温暖。从而促进孩子关爱他人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同伴间关系紧张,你争我抢、你推我打,互不相让,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谈何快乐?谈何发展?
4加强家长工作,创设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节,也是孩子离开幼儿园接触最多的环境。
F.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创设有效的幼儿园精神环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日常的生活学习场所,由于其特定的生动、直观的环境设置,必然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它还可以根据专门的教育需要,设置特定的环境,对幼儿教育产生一种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幼儿园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平台,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类型及教育功能
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环境是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优良的环境,能给幼儿美好的心境,使思维活跃,性格开朗,身心健康发展.
广义环境观认为,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纲要》的表述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广的理解),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表述正是将幼儿教育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范围中,用大教育观来界定幼儿园环境的.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举隅
(一)硬环境创设的不足
1、忽视幼儿活动区的创设.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决定了重课堂环境而轻幼儿活动区的创设,因而,孩子们缺乏自由活动的区域,在自由、分散活动时,也因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着“放羊”现象.
3、盲目追求豪华的设备和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环境创设而忽视幼儿生理的健康.如有刺的植物摆在幼儿活动的区域、对空气有污染的植物摆在卧室等.
4、活动操作材料数量少,种类少,自制类少,显得贫乏和单调.如有的幼儿园园舍豪华漂亮,但精致的玩具柜上却放着不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玩具,且以购买的塑料结构材料为主,对幼儿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
5、缺乏丰富的、多样性的环境创设的内容.目前有的幼儿园墙饰内容、区角位置、摆设以及投放材料数量、种类变化不多,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从而导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受到了抑制.其次,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失去了环境创设应有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
G. 如何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帮助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教师应与幼儿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建立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
3、教师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合作,是幼儿最好的榜样
同一行业,有问题可以继续追问,满意请采纳
H. 幼儿园进餐精神环境的创设有哪些
导读: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就餐环境,多给一些就餐时间,改变“过多强调纪律”的就餐活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才能使幼儿在进餐活动中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因此幼儿的进餐问题也不能只从身体健康一方面来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多种角度来重新认识。 在很多幼儿园里,在幼儿的进食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吃、不能说话”、“小朋友们要快点吃”、“不要把饭菜撒在桌上、地上和衣服上”、“看看谁的桌面的最干净”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餐顿时严肃起来。幼儿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老师的要求吃饭,这势必会造成幼儿在进餐时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没有了高涨的情绪就影响了食欲,甚至在进餐时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等症状。 如何能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的就餐环境,从而培养好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了解幼儿进餐时的心理特点是营造健康进餐环境的前提 1、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吃花样多变和色彩鲜明的食物 孩子对食物的色彩、形态特别注意。花样多变的面食、造型有趣的糕点、搭配美观的菜肴,都很受孩子的欢迎。 2、味觉灵敏,对食物的滋味和冷热很敏感 幼儿的味觉很灵敏,他们不仅对食物的甜酸反应明显,而且对苦、咸和有异味的食物也很敏感。凡是成人认为较热的食物,他们都认为是烫的,不愿尝试。因此,不宜给孩子吃太冷或太烫的食物。 3、喜欢吃刀工规则的食物 幼儿对某些不常接触或形态状奇特的食物如木耳、紫菜、海带等常持怀疑态度,不愿轻易尝试。因此,需要在孩子品尝前进行餐前教育,激起他们想吃的欲望。 4、喜欢用手拿食物吃 生黄瓜、蕃茄、串豆腐干、卤猪肝等食物,可以拿在手上吃,带有游戏性,因此,孩子对这些食物普遍感兴趣。利用这一就餐心理特点,对营养价值高但孩子又不爱吃的食物,如猪肝等,可以让孩子用手拿着吃。 5、大都不喜欢吃盛得过满的饭 孩子看到盛得过满的饭常常会感到很委屈,生怕吃得慢或吃不下而受到指责,却喜欢一次次自己去添饭,并自豪地说:我吃了两碗、三碗。因此,成人给孩子准备第一碗饭时要根据孩子的胃口盛得适中,留下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添饭,以培养孩子吃饭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6、挑食的孩子吃饭进容易情绪紧张 那些胆小、体弱、有偏食挑习惯的孩子,吃饭时特别容易紧张。尤其是碰到吃不爱吃的肥肉、萝卜、大蒜等时,他们往往边吃边想办法“消灭”这些东西,有时趁人不注意扔到餐桌下,或塞在口袋里。如果成人再强迫他们进食,他们往往哭闹。孩子的心情紧张,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抑制胃肠蠕动,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产生饱胀的感觉。 因此,根据幼儿的进餐时的心理特点来搞好食物调配与烹饪,是创设健康进餐环境的重要内容。 二、创设健康的进餐环境,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进餐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膳食质量。进餐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健康的物理环境是要餐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餐桌与食具清洁美观,大小适宜,室内布置优雅整洁;健康的心理环境是要膳食气氛和谐,不强迫幼儿进食,不体罚或批评,使幼儿情绪愉快。在进餐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融知识教育、情感交流、行为与习惯的训练为一体。还可播放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以促进食欲。进餐环境中的噪音、喧闹、拥挤和污染会使幼儿大脑皮层抑制,影响膳食的质量和消化吸收。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幼儿的膳食平衡,有利于消化器官的活动和预防疾病,也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的形成。膳食习惯深受环境的影响,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常是模仿成人而习得,或是缺乏训练、娇惯和放纵所致。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多,如偏食,挑食,快食,蹲食,好吃零食、咸食、烫食,节日暴饮暴食,饭前便后不洗手,喝生水,生吃未洗的瓜果蔬菜,吃腐败变质的不洁食物,餐具碗筷共用等。要注意调整各种影响膳食习惯的环境因素,家长与教师要作好示范,幼儿园和家庭要一致要求孩子定时、定量、定地点进餐,细嚼慢咽;要不偏食,不挑食,不剩饭、撒饭,饭前作好准备;幼儿进餐时间每次至少半小时,也不易太长;要创设良好的相互模仿与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进餐过程中巩固正确的饮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 第 一,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在膳食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师多给幼儿一些吃饭时间,不在就餐活动中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如“快点吃”、“要保持桌面干净”等。教师与幼儿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氛围。幼儿园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与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幼儿积极适应社会。有的时候孩子生病吃不下饭,老师轻轻地安慰他,和让他坐在一起,陪着他说话,半个小时过后,幼儿把饭吃完,高高兴兴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这种不强迫幼儿进食,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情绪状态的调整,促进幼儿食欲。 第 二,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很多幼儿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幼儿园教师工作十分辛劳,要取饭菜,整理桌子,给幼儿分饭、分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给吃得慢的或吃饭能力差的孩子喂饭,吃完饭后还要收拾干净,组织幼儿睡觉,结果是幼儿无须自我服务。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进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教师往往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忽视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 第 三,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 由此可见,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愉快的吃饭的氛围,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吃饭,并体会到吃饭的快乐,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尽量不要在饭桌上斥责孩子,影响孩子就餐的情绪。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或不想吃,请不要勉强他,就让他饿一饿,这样并不是什么坏事。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就餐环境,多给一些就餐时间,改变“过多强调纪律”的就餐活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才能使幼儿在进餐活动中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I. 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
首当其中的,需要来建设良好源的精神环境,可以参考学习古人的育儿方法。
比如学习:《弟子规》、《父母规》、《百孝经》等等
物质环境其次,您只需要保障幼儿营养,接近大自然,接近小动物等,其他物质环境您需要告
诉孩子要自己努力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