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为孩子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我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她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象《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绘画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的,画小兔举行运动会的,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还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其实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⑵ 幼儿园音乐创造性名词解释
幼儿园音乐创造性: 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传统的音乐教学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宜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
⑶ 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决
在音乐教育中培抄养儿童的创造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风靡西方国家一个世纪的达尔克罗斯、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是国外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6、7岁以前的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将听得见的音乐、跳成舞蹈,画成图形,编成故事,扮演故事里面的人物,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表达,实现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在“玩”中把单调、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逐点掌握。当这些孩子6、7岁时,会主动要求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所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美育音乐是综合了达尔克罗斯、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专为华人儿童创立的儿童音乐体系。注重在音乐学习教育中的创造性是重要特点。
⑷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意义
1/4 分步阅读
一、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活泼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鹿在奔跑,小兔蹦蹦跳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己快乐玩耍的欢快情境。
2/4
二、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的学习,并记忆来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便得到加强与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3/4
三、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音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是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4/4
四、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⑸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意义
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因此,用音乐教育幼儿,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音乐可以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增强活力。据有关医学研究证明,人在愉快时,血液中可产生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物质,它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音乐中千变万化的旋律、节奏和速度,既能调节人体的功能,又能对大脑的边缘系统和脑平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它能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情绪,即自由的摆动、走动或跳跃等,来达到创造合乎节律的动作,唤起幼儿天生的本能,培养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感与动作的协调性,使听觉更加敏锐、感情更臻细腻,使幼儿更加活泼健康。另外,在音乐游戏和舞蹈这个群体活动中,也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如个体与个体的位置变化,组与组的队形变换。它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中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体会音乐节奏的魅力,促进动作协调发展。
二、音乐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音乐能促进幼儿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利于大脑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脑细胞的增皮层的增厚、脑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些与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音乐活,各种声音及身体动作的信息输入大脑,增强脑神经元的刺激,这有利于各神经元之间的接通,形成神经通路;同时音乐能培养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动作是幼儿智发展的起点,曾经有人提出,训练孩子的手脚就是训练大脑,而手脚的训练在音乐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弹琴训练了手指的灵活性,舞蹈训练了全身的协调性。音乐中的唱歌、歌舞表演、音乐游戏等,都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指出,人的大脑共有六种智能,其中第三种就是音乐智能,即能够感受韵律和音乐并进行创作。可见,音乐与智力本身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教育可扩大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感知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幼儿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三、音乐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好可以为德育
打好情感基础。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短小的歌曲,往往有巨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歌曲《对不起,没关系》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歌词的内涵,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谅互让,友好相处;《李小多分果果》让幼儿体会到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音乐对幼儿心灵的影响
往往是潜在的,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明显的,效应也是长期的。音乐是孩子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们应针对幼儿喜情感、厌讲理,喜形象、厌抽象的特点,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中,真正达到以 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
四、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
审美情感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如歌曲《国旗 国旗多美丽》能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感情;《学做解放军》《哈达献给解放军》能激发幼儿热爱解放军的感情;《值日生歌》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爱护小树苗》能培养幼儿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感情等。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幼儿从小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使幼儿在美好音乐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高万青1969 女,甘肃白银市人。1989年毕业于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获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音乐教育本科学
历。现为甘肃省保育院小学一级教师。
甘肃教育 2001年 10期
“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
—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探讨
文/程 英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领域,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应以什么为核心?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彩?“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或许能回答我们这些问题。
一、“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审美与快乐” 式幼儿音乐
教育主要有如下特征:
1.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唱几首歌、跳几个舞、演奏一些打击乐器等等,是一种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与训练的“标准化”音乐教育。这种教育常用一种成人的、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的音乐活动,要求幼儿逼真地模仿老师的声音和动作,千方百计地诱导孩子们说出预定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教育之下,儿童缺乏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只有众口一词的同一理解与极为相似的动作,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儿童的生命只有在主动与自由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审美与快乐” 式幼儿音乐教育强调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与音乐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体验。
2. 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为核心的“功利性”音乐教育。这种音乐教育强调认知性目标,它关注的重点是幼儿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数量和质量,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次要的。“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挖掘音乐中美的因素与美的力量,将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审美式的体验、探究、表现和创造。音乐教育的认知与教育功能,是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但这不是说幼儿音乐教育就排斥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它认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幼儿享受音乐,但儿童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应成为负担,而应像许卓娅教授提出的那样:“让儿童在追求把握感动了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技能作为作品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及时把握。”
3.是一种以游戏为手段的“愉悦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训练性”的教育,强调通过艰苦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艺。先苦后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这种音乐教育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孩子们纯粹快乐的艺术活动变成艰苦的学习和工作。“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是幼儿人人愿意参与的,是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并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技巧的“愉悦性”教育。
4.是一种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是“模仿性”的音乐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成音乐的模仿与再现,把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表演技巧上。教师总很得意幼儿能逼真地模仿自己的声音和动作,常为幼儿学得像而高兴。但幼儿其实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有音乐,心里却无音乐。我们在实践中就经常见到,这些幼儿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即使听着音乐也不知所措。“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是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它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像。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就说过,让孩子自己去
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观察、模仿只是基础,创造才是最终目的。虽然儿童的音乐创造十分肤浅幼稚,但却充满儿童特有的情趣,我们认为,它与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
义与价值。
5.是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综合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受分科教学的影响,过于注重音乐独立的体系,常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截然分开,有时甚至将音乐的几大块内容(如歌唱、韵律、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活动)也分割开来“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从培养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着手,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发挥音乐内容的整体审美效应,同时在保持音乐艺术课程独立的前提下,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从整体上加以同构,使幼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幼儿综合的、整体的审美结构。
⑹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实施为什么要贯彻审美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原则
在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后,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美术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呢?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我进行了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的创造都源于生活,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我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可爱的小兔”、“小花猫玩球”等绘画内容,“可爱的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还可选择他们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会变魔术的纽扣”等。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如我组织的综合活动“螃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创作,事先让幼儿收集各种图片,通过饲养观察实物,听自创音乐《螃蟹》,做手指游戏,渗透看、听、说、做多种感官,让幼儿在功夫外创作。 2、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了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美术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 (一)、用新颖的组织方式,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1、用添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 例一:圆形,可以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用添画的方法画出气球、苹果、车轮、太阳、笑眯眯的脸、救生圈、表、皮球、盘子、猫、兔子等物体。到了中、大班还可以进行圆的畅想。我不仅要求幼儿现出来,还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例二:教师只提供基本部分示范,让幼儿发挥想象,添枝加叶。如教师示范一只小兔,小班时让幼儿联想小草及绿色的草地,中大班联想到两只、三只,联想至萝卜、白菜、田野、森林,乌龟、小鸟等,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纸上。 2、情景再现,帮助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进行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如初次学习画人—可爱的海腾,教师:海腾去广州已有半个月了,我很想他,你们呢?幼:想,我都想死他了。教师:那我们来画下笑眯眯的他留作纪念,好吗?幼:好。教师:怎么画呢?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边用手摸身体的各部分边感知如何用美术语言表达人物。在水泥地上,可爱的海腾形态万种:有大头小身卡通式的、有坐在地上的、有两脚*开手长在头上的、有单脚侧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子琪的画,他的表达是又高又大的是嘉嘉,小一点的是海腾,最小的是我,他是那么形象地再现了他们三的关系和他们的身高比较。 3、游戏法激发创造的热情 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如开展“小小摄影家”的游戏,游戏前,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架玩具照相机,请他们做小摄影家,他们的顾客是教师事先放在教室各个地方的漂亮的布娃娃,积木房、小鸡、小鸭等玩具,要求每给它们照一张相就要画一比张照片。当幼儿听说要当摄影家时,高兴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门前还要向小动物们提醒道:“不要动,笑一笑。”模仿起成人来惟妙惟肖,津津有味,并认真画下每一张照片。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 4、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多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计讲童话《小兔历险记》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5、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乐趣 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萝卜黄瓜拼盘”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增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 6、幼儿做幼儿讲,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表现。 “小孩子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继续创造。如:在绘画“秋天的果实”活动中,一个幼儿在画好的大树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问:“你的水果树很漂亮,你为什么这么画?”这个孩子乐滋滋地回答
⑺ 浅谈幼儿音乐创造性教学要具备什么条件
幼儿的创造力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任何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是建立在相应的智力和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创造力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脱离幼儿特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而单独存在
⑻ 如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所谓的创造力是指在创造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创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保护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意识。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音乐教学应从感受入手,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善于把模仿学习,发现探索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⑼ 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音乐艺术与创造,一直是一对密切相关概念。离开创造,音乐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创造是音乐艺术的源泉。因此,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往往成为一个评价音乐作品重要的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音乐教育视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手段。 在西方对待儿童艺术问题上强调儿童的“原创”,即将儿童在音乐教育活动上表现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视为一个生物发展的过程。正常,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儿童出生的早期就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如果教师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那么幼儿就受益匪浅了。 关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和定义是多种多样,人们比较公认的有两种:一是心理学家斯密士的定义:“积累过去经验,筛选这些经验,联结成新的模式、新的观念或新的结果。”二是心理学家May提出“将新颖带进观念的一个过程”的简明定义。这两个定义比较符合幼儿阶段的创造性的特点。因为在幼儿活动中,这种激发创造性的能力和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或异发奇想的表现,在幼儿身上俯拾皆是,而在幼儿的艺术活动、游戏和思维活动中,思维独特性和创造性也经常显露。 因此,我觉得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描述为:幼儿凭借过去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组,以及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的创造力是不由自主而表现出来的,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幼儿的创造力有什么特征呢? (一)创造力是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的,只是有些人多些,有些人少些,没有儿童不具有创造力的。在很多年之前,创造力被认为是个别人的天赋,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这种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而在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后,经过深入研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发现,“创造力”不仅仅属于所谓的“神童”、“天才儿童”,而是人人都有创造力的潜质,每个儿童都可能具备创造的潜能,知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潜能尚处于“睡眠”阶段,教育则是完全可能激活和激发每个儿童身上的创造力这一巨大的宝藏。尽管每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程度存在差异,但作为教育者完全能够用有效的教育手段、科学方法、有效的情感激励去挖掘和开拓每个儿童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潜能一旦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以开发,每个儿童都能充满信心的面对挑战和困难,人的自主性才能的到更好的发挥。 (二)幼儿的创造力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任何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是建立在相应的智力和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创造力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脱离幼儿特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而单独存在。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工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的思维形式才刚刚萌芽。同时,幼儿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范围又小,因而获得的间接和直接的经验不多,知识积累比较薄弱。这种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学前儿童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这种创造常见于幼儿的各种极其平凡的活动中,大多脱离实际,带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不符合逻辑和规则。幼儿的创造只是一些比较简单、低级的创造,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幼儿的创造力虽不像成人的创造力会拥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存在价值,相反,它的存在对幼儿成长的贡献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