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普通公众是否需要分餐、公筷
公众居家,如无疑似或感染患者,无需特别进行分餐和公筷,可按自家既往习惯进行。不必要对碗筷消毒,如果实在不放心,只需要把碗筷集中蒸一下,水开后蒸10分钟就行了。⑵ 如何实现全民用公筷
我觉得目前很难实现全民用公筷,虽然说全民用公筷确实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卫生安全有很大的帮助,就好像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全民禁烟,依然任重道远。
⑶ 使用公筷是现代才有的 还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子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远不止三千多年,可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中国每天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国人对筷箸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载,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有只字片语,也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来,也很少发现有专人对筷箸进行研究和探讨。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世界上有三种吃东西方法,一,用手抓的有30%.二,用刀叉也有30%,唯有用筷子的最多有40%.
以前就有的,达观贵人的家族里才有这样的规矩.
⑷ 公筷是什么意思
公筷一般指专用来夹菜的筷子,一般为白色,每人配备一双,只可在夹菜时拿来使用。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
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分餐”而食。
宋高宗赵构曾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但是宋代以后,共餐制开始取代分餐制,及至明清时期,共餐制已经彻底取代了分餐制。
(4)新发明公筷扩展阅读:
现代社会中,依然有不少中国人保持出门带筷子等习惯。从受西方文化和健康观念影响呼吁使用“公筷”,到20世纪80年代甲肝的爆发,以及2003年“非典”的全国性蔓延。
使用公筷公勺意识早就已经重新产生,普及率一度大幅上升,但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
公筷公勺意识又逐渐淡化。
⑸ 南宋时期宋高宗用公筷的原因是什么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把吃剩下的饭菜奖励给宫女和太监用时,不愿意看到他们沾了自己口水于是就发明了“公筷”。宋高宗是重用秦桧,处死岳飞的那位皇帝。
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任何事都讲究排场,当然吃也一样,每顿饭一百多个菜,因为每个皇帝的口味不一样菜也会不同,皇帝吃一顿饭可谓真是耗粮耗钱,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就这一百多个菜从采购到做出来,人工就要几十个人。南宋时皇帝吃饭时任何人都不可靠近,不然会被杀头的。等菜上齐还用银针检测是否有毒,还要有人试菜,没有问题,皇帝才吃。
⑹ 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标准出台,这些标准的制定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会让社会更加的文明,不亚于在防疫期要求每个人都穿口罩。
贯彻执行《公勺筷子使用指南》的地方标准,不仅是防治新病毒流行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引领文明潮流的长期任务。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不会像医务人员那样走在第一线。但是,如果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我们将为防疫做出贡献。市市场监督局局长顾卫忠说,公共汤匙和筷子的性质是分离饭菜的工具,应该与自用汤匙筷子作为进餐工具有很大的不同。该标准对公匙和筷子的尺寸,颜色,标记等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并对各种餐饮单位和家庭餐饮提出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制定和执行《公共勺子和筷子使用指南》的地方标准,可以有效解决预防口腔疾病的严重问题,有力保证各行各业的生产恢复有序进行,它的意义不亚于在防疫期要求每个人都穿口罩。
⑺ 公筷是谁发明的
没有具体到那个人身上。公筷自古就有,那些皇亲国戚、达族贵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很多都是由佣人用一把公筷夹菜到他们的碗里在开始吃,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卫生。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
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公筷自古就有,那些皇亲国戚、达族贵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很多都是由佣人用一把公筷夹菜到他们的碗里在开始吃,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卫生。
⑻ 如何在酒宴或聚餐时优雅地提出使用公筷并且让大家欣然接受
在酒宴或聚餐点菜的时候就小声和服务员说上几双公筷,让使用公筷显得像是一种默认的规矩,然后带头使用就可以了,这时候知道的人会主动使用,不知道的会观察你们,因为怕被认为没素养,或者怕引起尴尬而模仿你们也跟着使用。一次不行,次数多了大家也都会用了,就算有纠正不过来的人,你也不得罪他。你把对方当标准,你要去纠正,尴尬的就是你;你做你的,对方跟进,尴尬不尴尬的问题自然就会转移给对方。
⑼ 公筷真的有必要嘛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这个实验小组有11名疾控专家参与测试,实验地点在一家餐馆,点的几道菜分别是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和香辣牛蛙等。
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保存。
为了保证科学性,11名参与人员都经过培训,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必须交替着吃。最后每个菜都至少留下25克,用来第二次取样。经过小心翼翼严格无菌操作采样后,放入无菌样品袋并迅速存放到采样箱冷藏。
用餐完毕完成取样之后,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
限8月1日!李宁双肩包1元1个包邮!支持国货!广告
拼多多
查看详情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那么多倍!!!
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
干锅茶树菇——两组菜品的菌落总数相差17倍!
炒芦笋——两组相差将近18倍!!
咸菜八爪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0倍!!!
负责检测的专家表示: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例如,夹过凉拌黄瓜的筷子,再去夹盐水虾,就会导致两盘菜之间细菌交叉污染。
小知识:凉拌菜没有经过高温烹饪,菌落总数一般都比高温烹饪过的菜要多。
专家呼吁:在外就餐时,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
在此,专家提醒,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它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总而言之,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这次疫情的流行对于改变我们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是一次加强引导的契机。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通过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
所以专家们再次呼吁:在外就餐时,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在使用公筷公勺时,很多人嫌麻烦,容易混淆,专家们也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规”:
在家吃饭时,可以采用分餐制,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装到家庭成员各自专属的餐、饮具中,大家只是同桌吃饭。
如果餐、饮具做不到完全独立,至少要养成每个菜都用公筷(公勺)夹取(盛取)的习惯。在外就餐时,则应主动要求店家配备一菜一勺(一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