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居廉的生平
居廉原籍为江苏扬州宝应县,先辈来粤做官,遂落籍番禺。父亲名樟华,又名键,字少楠,为闽清县知县。居廉生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9月22日,排行第七。自幼从堂兄居巢学画,十岁左右时随居巢赴广西,后又随居巢成为张敬修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其间临习过宋光宝、华岩、金农、恽寿平、八大山人、徐渭等人作品。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随其赴广西,在那里度过8年。咸丰六年(1856)春返粤,在张氏的“可园”客居10载。到47岁才返番禺,筑“啸月琴馆”设帐课徒。
居廉在广西“环碧园”受教于江苏籍画家宋光宝和孟觐乙。宋和孟的画技均被其融汇吸收。从桂林回来后,东莞张家南方庭园特异的花草鱼虫、翎毛蜂蝶,又成了摹拟写生刻意创作的对象,并得以尽情发挥,造就成了既有坚实传统笔墨功夫,又具妙俏自然形象的艺术效能。还在没骨画中创造了撞水撞粉的表现新方法,对于同时代偏向以临仿前人为准则的画坛习气,是一种特别活脱、移风易俗的新流源。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二居”也返回家乡广州。之后,居氏兄弟又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断断续续分别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十年时间,专心从事艺术创作活动[3]。这段期间居廉醉心写生,画艺大进,同治三年(1864年)张敬修在可园病卒后,居廉随兄居巢返回故里,不久开始筑建供自己作画和授徒的“十香园”(因种了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故名),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设馆授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他悉心培养出一批遍及两广的学生,如广西的杨元晖,福建的陈芬,广东的高剑父、陈树人等。曾活跃于20世纪的伍懿庄、张纯初、容祖春、关蕙农都出自他的门庭。高(剑父)后来成了“五四”以后首倡中国画革新的先导,被称为“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技法与画风曾直接受过居廉的传授和影响。
B. 居廉的介绍
居廉(1828年9月22日-1904年5月5日),广东省番禺县隔山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字士刚,号古泉、隔山樵子、罗湖散人。居廉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善画花鸟、草虫及人物,尤以写生见长。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1。他初时学宋光宝和孟丽堂,后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笔法工整,设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上,广泛运用了撞水和撞粉法,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居派”艺术。
C. 张居巢、张居廉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居巢、居廉这对堂兄弟,分别于1811年和1828年,诞生于江苏扬州宝应县。后来,由于他们的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广东番禺隔山,就是后来的广州海珠江南大道一带。
居巢,字士杰,号梅生,别号今夕庵主。他自幼喜爱诗文书画,生平最擅绘花卉、蔬果、禽鸟、虫鱼,兼能山水、仕女,其中他所画草虫一类的作品则更胜一筹。在居巢任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僚时,他曾受到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等人的影响,所作花鸟尤为注重写生。
居廉,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他刚9岁就跟随堂兄居巢赴广西生活。后又随居巢成为张敬修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
其间临习过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华岩、金农、恽寿平、八大山人和徐渭等人作品。他擅画草虫花鸟、翎毛、山水人物、也精于指头画。
文化底蕴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启蒙、人生教诲的恩师。因此,居廉特别敬重堂兄居巢,以至后来一直追随他。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居巢、居廉兄弟也返回了家乡广州。之后,居氏兄弟应张敬修之邀同赴东莞可园。
当时,可园的主人张敬修非常欣赏居巢、居廉的艺术才华,常邀他们客居可园绘画写生。而可园设计精巧,亭榭楼阁,幽径相通,厅堂轩馆,占水栽花,有数不尽的名花佳果,堪称岭南园林珍品。
1856年,居巢、居廉因受可园的影响,开始谋划建园。这次选址,兄弟俩定在广州隔山村北面,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涌,当地居民习惯称作“马涌”,其东段,旧称瑶溪。
那时,瑶溪24景为游览胜地。此处,溪水微波荡漾,两岸绿树婆娑,身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之中,举目四望,皆可入画!当时的文人雅士,也经常到此乘风步月,秉烛调琴,酬诗和韵。因而,兄弟俩选此造园用心不言而喻。
但之后不久,居氏兄弟又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断断续续分别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10年时间,专心从事艺术创作。
景色秀美的可园为居巢、居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绘画素材,优越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及成就,在他们的传世诗画中,历历再现着昔日可园的一景一物。
在这段期间里,居巢与居廉经常一同对景写生,其作品多写蔬果野花,他们“笔致工秀而饶有韵味”,画风澹逸清华,家学熏陶使居巢毕生蕴蓄深厚国学素养,诗书画皆绝,俱属逸品,曾在南粤大地引领风骚。
与此同时,由于居廉醉心写生,其画艺大有精进,而且渐与居巢齐名,世人始称“二居”,两人共同创立的绘画技巧及鲜明的艺术风格也因此被世人称之为“隔山画派”。
据《岭南画征略》记载:“道光年间,临川李云甫聘孟丽堂、宋藕塘来粤教授花卉,丽堂以意笔挥洒,上追白阳;藕塘设色写生,明丽妍秀。粤坛遂开二派。梅生兄弟出,初犹学藕堂,后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开一生面矣。”
可见居巢、居廉在绘画上的造诣自清代起已蜚声岭南。其画作融合了宋人的没骨法与元人的神韵,严谨细致,清淡秀逸。二居画花卉从不勾勒外框,画枝叶仅用墨晕或颜色随意点染,即可使画中枝叶错落有致,态势自成。
隔山画派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师造化、重写生。追摹花草形神,甚至将昆虫以针捶器皿中对之描绘。著名的经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廉细心观察,感情而成的艺术特点。
D. 东莞可园的园林特色
可园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可园创建人张敬修投笔从戎,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园十年创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 可园的第二大特点是: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
E. 求画家居廉的详尽资料
广东番禺籍的居廉(1828—1904年)是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花鸟画家。他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他们所创立的撞水、撞粉的花鸟画技法影响了岭南画坛近一个世纪。居廉的传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则创立了著名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是轻重的地位。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岭南画家,笔者已就其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成就写过多篇文章论述,此不赘述,在此仅就其他的传人作一些粗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
“二居”艺术活动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居巢几乎不收弟子———这情景颇似后来“岭南画派”的陈树人,而居廉则广招门徒———这情景又颇似“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在古代和近代岭南绘画史上,几乎没有一位画家可以和居廉的广收门徒相提并论,即使在现代,也很难找出其弟子在成就和数量上达到居廉时代的画家。因为这一点,使其无可置疑地成为清末广东画坛之盟主。
居廉晚年在番禺隔山十香园开馆授徒,开近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一时桃李之盛,直可冠绝岭南。即使在岭外,也少有出其右者。光绪十三年(1887),符翕撰《居古泉先生六秩寿序》便称其“历年授弟子三十余人”。这个数字,其实只是代表居氏早年授徒的情况。很多在后来的画坛上崭露头角的弟子,均是在此年以后游于门下的。而晚年弟子,要远比早期弟子多得多。虽然由于资料的匮乏现在尚无法统计其具体数字,但也可猜想其数目是极为可观的,李健儿《广东两画人———黎简与居廉》称其弟子先后凡五六十人,应该是比较接近史实的。据说在清末民初,广东学校的图画教员中,多数是居氏学生。在20世纪40年代居廉诞辰120周年之际,以高剑父、周绍光、张纯初等为主的居氏弟子在当时报刊上做了一个纪念专辑,其中所登同门弟子录有如下诸家:
杨小初、蒋为谦(揭谷)、欧阳荣(墨先)、周端(梓重)、黎雍(思尧)、张逸(纯初)、梁梅村、黄琴一、蔡德馨(兰谱)、李清臣、李鹿门、徐立夫、陈芬(柏心)、梁松年(鹤巢)、刘侗寿(仲青)、葛璞(小堂)、伍德彝(懿庄)、陈鉴(寿泉)、高仑(剑父)、郑游(少甫)、陈韶(树人)、容祖椿(仲生)、孙志荃、张泽农、周绍光(朗山)、关蕙农。
现将诸家情况分别考释如次:
杨元晖,字少初(上述《啸月琴馆同门录》作小初),广西桂林人,为居廉早期弟子,生平事迹不详,现在所能了解的情况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居廉曾为之作过《牡丹蜜蜂》扇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李鹤年,字鹿门,广东香山人,约在光绪初年学画于居廉,与杨元晖最先得居氏写花卉草虫之奥秘,同享大名,论者谓“居氏法传,李为一柱也”。
梁鹤巢,字松年,清同治二年(1863),居廉为之作过《鸟石图》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据此可知当为居廉早期弟子。香港艺术馆藏有赵浩公、李凤廷、梁鹤巢合作于1930年的《花卉》轴,据此可知梁氏当享高寿。此外,《广东画人录》称有梁学巢者,广东三水人,为居廉弟子,善画苍松怪石,疑与鹤巢为同一人。
刘侗寿,字仲青,别号岣嵝樵者、碧筠居士,湖南衡阳人,官湖北知县,工诗、画,擅画山水、花卉、草虫,遒劲秀润,亦能书,曾游于符翕门下,约在光绪初年师事居廉。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光绪廿七年(1901)的《花卉图》轴。
陈芬,字柏心,《啸月琴馆寿言》称曰“番禺陈芬柏心”,《岭南画征略》援引《竹实桐华馆谈画》也称之为番禺人,李健儿《隔山老人居廉》则误籍福建。居廉分别于同治十二年(1873)和十三年(1874)为其作《青蛙红蓼》扇面和《跃马图》团扇、在光绪元年(1875)和二年(1876)为其作《梨花蚱蜢》扇面和《钟馗小憩图》团扇、《美人临镜图》团扇(均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画,据此可推知,他应为居氏早期弟子。
以上四人为居廉早期弟子。
蔡德馨,字兰甫,一作兰圃,广东东莞人,汪宗衍称其为居巢弟子,黄般若则称其为居廉弟子,工花鸟、草虫。他和居廉的交游主要体现在:居廉传世的诸多作品中,不少是专门为其所作,其中有一部分乃居氏离开东莞后为其所写,据此可知二人关系非同寻常。这些作品主要有同治十一年(1872)的《疏梅月影》纨扇面(东莞博物馆藏)、光绪三年(1877)的《夜来香》团扇、《雏鸡》团扇(均藏广州艺术博物院)、光绪七年(1881)的《芝兰》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山水》扇面(私人藏品)和无纪年的《蝴蝶花石》扇面、《紫藤小雀》扇面(均藏东莞博物馆)等。
陈鉴,字寿泉,幼不好嬉,专嗜绘事,父使之执贽居廉之门。寿泉“勤奋过人,心无外骛,以是尽得师传,笔致蕴藉,恬静秀润,凡师之所能无不能之”,因而在同门弟子中自然别树一帜。晚年的居廉名声大振,求画者踵接,居廉便常常让陈鉴代劳画一些应酬之作,然后再由居氏本人自书款识。虽然这为后来的鉴定家带来诸多麻烦,但从侧面也可看出陈鉴之画的确能得其真传。在传世的居廉作品中,有四件作于光绪廿四年(1898)的《天中佳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廉石》扇面(香港艺术馆藏)、《花卉》扇面两件(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其上款书曰:“寿泉小世侄鉴正”,便是为陈鉴所画。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黎雄才早年便游其门下。居廉归道山后,陈鉴东渡日本,以花鸟草虫深得异邦人士所重,后来载誉而归,供职于广东肇庆中学教席,再后来便为奸人所害,士论惜之。
梁禧,字梅泉(一作梅村),广东东莞人,张嘉谟之婿,善画花鸟、草虫,为居氏得意门徒之一,家富有,藏古书画甚丰。光绪十二年(1886),居廉为作《鹌鹁》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卒于宣统末年。其子景新亦能画,曾受聘于东莞中学教席。
黎雍,字思尧,广西苍梧人,流寓广东,擅画。光绪十二年(1886),与诸多文人雅集杨永衍鹤洲草堂,和居廉等画家一起合作《花卉》扇面(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次年,为居廉写有祝寿诗一首。
葛璞,字小堂,一字绍堂,湖南人,移居广东,师事居廉。工人物,尤精仕女,论者谓其“笔法清丽,青出于蓝”。东莞张氏招致门下,专心为其制作宫笔之图。光绪二十年(1894),居廉为其作《白紫荆螳螂》扇面(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伍德彝(1864—1927),字兴仁,一字懿庄、逸庄、乙庄,号乙公、叙伦,别号花田逸老,番禺人,擅诗文书画篆刻,家富收藏,著有《松苔馆题画诗》二卷、《浮碧词》二卷。父延鎏,叔金城,弟乐陶,均与居廉交善。德彝少时便入居廉之门,深得其传,论者以为“古泉初期至二期弟子,当以伍懿庄为最湛深”。
张逸(1869—1943),字纯初,号禺山山人,晚号无竞老人,以字行,番禺人。能诗词、曲艺、绘画,擅山水、花卉。曾与陈树人、容祖椿等倡办清游会,著有《豁尘词》一卷、《花痕萝影词》一卷、《笔花草堂词》二卷。居廉晚年,张逸常随侍左右,“自惟侍师数十年”,于居氏没骨写生法,多得个中三昧,著有《居古泉先生传略》。
容祖椿(1872—1942),字仲生,号自庵,晚号圆叟,广东东莞人。年幼孤苦,得父执张惠田之荐,从居廉习画,并结识伍德彝,得以观摩历朝名画。仲生“久侍古泉丹青笔砚间”,因熟谙其法,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精鉴赏。
以上为居廉中期弟子。
关蕙农(1878—1956),名超卉,号觉止道人,广东南海西樵人,关枢南侄。曾随关壮学西画,后师从居廉,以是中西合璧,画名愈彰。
高剑父(1879—1951),本名麟,后易作斋,字爵廷,别署老剑、剑庐等,广东番禺圆岗人,光绪十八年(1892),得族兄祉元之介,拜师居廉。于花卉草虫,得其师法。后从伍德彝游,遍历所藏名迹,画艺猛进。与陈树人、高奇峰等革新中国画,为“岭南三杰”之一。在高剑父传世的早期作品中,多打上居氏烙印。其中有四页分别勾勒居氏原稿的花鸟作品,均为纸本,水墨。高氏在此页题识曰:“此童时初入居门之钩稿本,检赠又文备班园艺藏之一格,廿八年残腊,剑父识”,高氏不仅钩摹画稿,连居氏之款识也依样临摹。这四件艺术价值不高但却极具研究与史料价值的画稿折射出高氏早年在居氏门下学艺的情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春,年届七十三岁的居廉为高剑父书行书七言联:“拳石画披黄子久,胆瓶花插紫丁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和画赠《蜂花》扇面(题曰:二分明月扬州梦,一朵巫云内苑妆)(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很能说明居廉对少年高剑父的器重之意。
周绍光(1875—1952),字朗山,号宗朗,广东番禺人。尝组“清游会”,早年留学日本,精法律,擅书画诗词,晚年居香港,画擅花鸟,刊行有《周郎山画集》。
陈伯堂为晚期弟子,事迹不详。
张世恩,字泽农,事迹不详。在光绪十八年(1892),他分别与居廉、吴春生、伍乐陶、伍德彝、萧毓芬等合作《花卉》扇面,又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居廉、崔咏秋、刘玉笙、葛绍堂、容仲生、陈寿泉、吴春生、李桂馨、伍德彝等合作《花果》画卷。
周瑞(上述《啸月琴馆同门录》误作周端),字梓重,与高剑父同门,事迹不详。
陈树人(1884—1948),名韶,号葭外、得安老人等,广东番禺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居廉习画。居廉“以其聪明俊朗,勤于所学,益加青顾”,遂以侄孙女若文妻之。陈树人从居氏学画四载,后热心革命及艺术活动,与高剑父、高奇峰等同为“岭南画派”的开创者。
以上为居廉晚期弟子。在居廉各个时期弟子中,以高剑父、陈树人最为著名。
此外,尚有一些弟子只知其名但对于其他的情况诸如从师时间、艺术成就等因限于资料的匮乏还无法作进一步了解,他们分别是:蒋为谦(字伪谷,一作撝谷)、张淦(字志泉)、郑游(字少圃)、欧阳荣(字墨先)、黄琴一、李清臣、徐立夫、孙志荃等。
其实,居廉的实际传人远远不止此数。由于居廉授徒时间较长,弟子更替频繁,所涉及的区域广至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即使时人也很难全面掌握其数量和详细资料,至于私淑弟子则更是不计其数。这里仅就现在所能发掘、钩隐的相关资料作一般考述。本文的初衷,在于以此为契机,抛砖引玉,希望能促进“二居”以及岭南画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为广东美术史研究的完善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储备。
F. 十香园的园内陈设
十香园内设置了《十香园与居巢、居廉》专题展览。展览以图片、实物、高分子仿真蜡像人、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让观众了解居巢、居廉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十香园是广州市一处新的参观游览的好地方。
居巢、居廉在晚清画坛上享有盛名,他们绘画的艺术在继承前人没骨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撞粉”、“撞水”激发,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兼反映社会民生,构图造型巧出新意,成为清末岭南画坛的主流。十香园以蒙馆形式,培养了广东、广西等地一大批美术人才,其中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为最出色的入室弟子,故十香园又称“岭南画派摇篮”。
G. 居廉的人物简介
居廉(1828-1904),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花鸟画家,与从兄居巢并称“二居”。字士刚,号古泉,番禺隔山乡(今属广州海珠区)人,因别号隔山樵子,晚号隔山老人。初从堂兄居梅生学画,每日以暇,挟丹青,游野次,或登山临水,追模花鸟草虫诸生物,务得其神似,又专志习南田老人之没骨画法,或取法于沈石田,又刻印曰“宋孟之间”宋为藕堂光宝,孟为丽堂觐乙,不忘师也,清慈禧西太后寿诞,广西巡抚王之春请其画百花寿屏以献,以是名动公卿。
H. 居巢的绘画技法
在绘画技法上,居巢不仅在工笔、写意方面均能得心应手,而且擅长撞水、撞粉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撞水法是用于画植物的枝叶。在色墨未干时将水注入叶子或枝干的向光的一面,这样墨色被水排开,在墨与水之间形成自然的边界,产生向光和背光的效果。高剑父曾经介绍,居巢居廉在写叶时,“则以水注入色中,从向阳方面注入,使聚于阴的方面。如此则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成为那叶的光线,且利用光线外不匀的水渍,干后或深或浅,正所以见叶面的凹凸也。不需刻意渲染,而一叶中的光阴凹凸毕现。”画枝干时也是如此:“写枝亦是用撞水之法,有撞草绿及石绿作为树色与苍苔色的。枝干不用钩勒的线条,因撞水的原故。其色则聚于枝干的两边,干后俨然以原色来作‘春蚕吐丝’的钩勒法一样。”撞粉法则是用于描绘花瓣或蝴蝶翅膀。具体做法是“以粉撞入色中,使粉浮于色面,于是润泽松化而有粉光了。在一花一瓣的当中不须着意染光阴,惟以浓淡厚薄的粉的本身为光阴。”“梅生写蝶翅及主力的花,在当前的三两朵,于粉未干时,常以笔将画架起,使画面略为倾斜,则粉自聚于一端”,因此“干后其色即表为轻松浮润,如朝露未干一般”。撞水撞粉之法,虽不是居巢独创,在恽寿平、宋光宝的画中已有出现,但据高剑父所言,“古人写花向无撞粉之法,自宋院至南田时,用粉法皆系抹粉,挞粉点粉、钩粉而已,未尝有撞粉法也。有之则自梅生。(藕堂虽有,而其法略异,惟烘粉一法,是他独到处。)”居巢居廉有意识地大量使用撞水撞粉之法,使其广为人知,其推广之功不可没。
I. 十香园有什么建筑特点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居巢、居廉这对堂兄弟,分别于1811年和1828年,诞生于江苏扬州宝应县。后来,由于他们的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广东番禺隔山,就是后来的广州海珠江南大道一带。
居巢,字士杰,号梅生,别号今夕庵主。他自幼喜爱诗文书画,生平最擅绘花卉、蔬果、禽鸟、虫鱼,兼能山水、仕女,其中他所画草虫一类的作品则更胜一筹。在居巢任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僚时,他曾受到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等人的影响,所作花鸟尤为注重写生。
居廉,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他刚9岁就跟随堂兄居巢赴广西生活。后又随居巢成为张敬修的军师,因军功奖掖,赏戴花翎。
其间临习过当时著名书画家宋光宝、华岩、金农、恽寿平、八大山人和徐渭等人作品。他擅画草虫花鸟、翎毛、山水人物、也精于指头画。
文化底蕴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启蒙、人生教诲的恩师。因此,居廉特别敬重堂兄居巢,以至后来一直追随他。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而居巢、居廉兄弟也返回了家乡广州。之后,居氏兄弟应张敬修之邀同赴东莞可园。
当时,可园的主人张敬修非常欣赏居巢、居廉的艺术才华,常邀他们客居可园绘画写生。而可园设计精巧,亭榭楼阁,幽径相通,厅堂轩馆,占水栽花,有数不尽的名花佳果,堪称岭南园林珍品。
1856年,居巢、居廉因受可园的影响,开始谋划建园。这次选址,兄弟俩定在广州隔山村北面,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涌,当地居民习惯称作“马涌”,其东段,旧称瑶溪。
那时,瑶溪24景为游览胜地。此处,溪水微波荡漾,两岸绿树婆娑,身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之中,举目四望,皆可入画!当时的文人雅士,也经常到此乘风步月,秉烛调琴,酬诗和韵。因而,兄弟俩选此造园用心不言而喻。
但之后不久,居氏兄弟又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断断续续分别于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客居了近10年时间,专心从事艺术创作。
景色秀美的可园为居巢、居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绘画素材,优越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及成就,在他们的传世诗画中,历历再现着昔日可园的一景一物。
在这段期间里,居巢与居廉经常一同对景写生,其作品多写蔬果野花,他们“笔致工秀而饶有韵味”,画风澹逸清华,家学熏陶使居巢毕生蕴蓄深厚国学素养,诗书画皆绝,俱属逸品,曾在南粤大地引领风骚。
与此同时,由于居廉醉心写生,其画艺大有精进,而且渐与居巢齐名,世人始称“二居”,两人共同创立的绘画技巧及鲜明的艺术风格也因此被世人称之为“隔山画派”。
据《岭南画征略》记载:
道光年间,临川李云甫聘孟丽堂、宋藕塘来粤教授花卉,丽堂以意笔挥洒,上追白阳;藕塘设色写生,明丽妍秀。
粤坛遂开二派。梅生兄弟出,初犹学藕堂,后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开一生面矣。
可见居巢、居廉在绘画上的造诣自清代起已蜚声岭南。其画作融合了宋人的没骨法与元人的神韵,严谨细致,清淡秀逸。二居画花卉从不勾勒外框,画枝叶仅用墨晕或颜色随意点染,即可使画中枝叶错落有致,态势自成。
隔山画派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师造化、重写生。追摹花草形神,甚至将昆虫以针捶器皿中对之描绘。著名的经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廉细心观察,感情而成的艺术特点。
1864年,张敬修在可园病卒后,居廉随兄居巢离开可园,回到故里,不久就开始建将来作画和授徒之所“十香园”。
1865年十香园竣工,当年居巢不幸去世。此后,居廉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设馆授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据说,十香园院内种植有写生常用的茉莉、夜合、珠兰、素馨、瑞香、白兰、含笑、夜来香、鹰爪和鱼子兰等10种香花,所以人们都称呼它为“十香园”。
十香园占地640平方米,是一座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书舍清幽,在清末又称“隔山草堂”,是清代岭南地区庭院式民居建筑,既体现出广东民居的朴实特色,又富于诗情画意的书卷气。
在当时,十香园的主要建筑有今夕庵、啸月琴馆、紫藤花棚和紫梨花馆等。
今夕庵为居巢的画室、会客室、日常生活起居室。居巢去世后,此间为居廉供佛诵经之所。这里所说的庵,其实就是堂。
啸月琴馆是居廉住所兼画室,以居廉收藏的古琴“啸月琴”命名。室中设画案,案上放置大玻璃罩,罩内满蓄各种草虫标本,以供写生。馆前各式奇石巧设,间以花草点缀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颇有小园林之势。
紫藤花棚上有题写的匾额“居廉让之间”,实为露天而设,两边种植白梅、含笑、黄皮等树,供“二居”与友人、学子吟诗写生之用。
紫梨花馆是居廉设帐授徒作画的地方,馆前原种有紫藤,凤凰树等花木,故称“紫梨花馆”,门上刻着晚清书法家居秋海所题“紫梨花馆”木匾。当时,居廉常在此弹奏“啸月”古琴,使得园中天簌盎然,幽雅宜人。
在紫梨花馆室内西偏之处,是居廉授徒地方、作画之所、东面为书房,后来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就是在这样巧石奇设、花香四溢的“香国”接受着居派艺术的熏陶。
清代光绪年间,罢科举倡新学,设立新学堂,开设图画课。居廉教授,并非求薪,他生活清贫,但爱惜人才,资质好而贫穷的学生,他宁愿卖画来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居廉在十香园20多年的美术教学,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在居廉的苦心经营下,十香园以蒙馆形式授徒,开启广东美术教学之先河,堪称是我国最早美术学府之雏形。
十香园门下,在我国美术史上垂名的杰出弟子多达30多人。因而人们说,有了居巢、居廉和十香园,才会有岭南画派一大批的优秀传人。岭南名贤雅儒多到此寻幽访胜。
清末名士潘飞声有诗道:
久别相逢笑破颜,茅堂依旧好溪湾。
晴窗恰对疏疏树,矮纸工描细细山。
暂抚菊松拼我醉,得餐薇蕨共君闲。
饥驱屡负栖岩约,明镜惊看鬓渐斑。
此诗,道出了众多文人骚客对十香园的悠悠向往和眷恋……
J. 岭南画派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是什么意思
没骨又称“墨骨”,顾名思义就是以墨作骨的意思,不用墨线勾勒,而用淡墨沿结构晕染,立体感较强,可参考清初“曾鲸(波臣)”的人物画面部效果;撞水撞粉乃是岭南居巢居廉兄弟开创,意思就是在刚画上的笔墨痕迹上加大量的水或者粉,使之相“撞”,产生特殊的激励效果.
这是我的理解,可能有谬,请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