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的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
条件差的一些学校,化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1、确立实验教学的价值功能,拓宽实验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在情感领域和能力、方法领域的培养。实际上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侧重了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的体验、体会、感受、经历。也就是说,实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挥下的“机器人”。
3、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三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能力是随着学习化学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要求也应有阶段性。初三学生只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少数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于初三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除了要树立上述的实验教学观念外,重点应放在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科学的实验习惯。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逸出,但怎样演示“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
化学实验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预防化学污染,最关键的问题是从小培养具有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中学化学实验要提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清洁化。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水、废渣和废气,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尾气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淀,一氧化碳有毒可以点燃处理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意把废气排入大气及把废液排入下水道中,应该用相应液体吸收有毒或有害气体。实验后用酸中和碱或用碱中和酸。
化学教师应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深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它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使学生养成绿色环保的思维习惯。
4、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总之,化学实验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识和新的力量,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是某一节课、某一天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为我们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不可低估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可被埋没。而要做到这一切,化学实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因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大熔炉。
㈡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自己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为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使人产生敏锐的思索;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索,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故平时教学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比如,学习《乙烯》这一节时,先由老师演示制取乙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布置大家一个任务:边观察边提出问题,不论提出的问题对与错,提得越多越好。于是,学生都跃跃欲试,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原料中浓硫酸与乙醇的体积比为3:1,浓硫酸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往混合液中加入碎玻璃片?(3)为什么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C?(4)为什么反应一会儿混合液会变棕色最后变黑色?(5)为什么反应到最后会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的气体产生?(6)反应过程中将产生哪些气体?怎样证明?等等。甚至讲乙烯的加成反应时,往Br2水通入乙烯褪色,学生也自觉提出疑问:“乙烯中混有的SO2也能使Br2水褪色,是否应先除杂?”。
其次,课堂教学中留下一些问题“悬念”,供学生去探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元素周期表》这一节,当接近下课了,我布置学生一个课外任务:大家课后观察元素周期表,将所观察到的发现都记下来。第二节课,当大家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讨论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是众说纷芸,其中有位同学的猜想还挺有新意:“随着周期数增加,非金属元素越来越少,第2周期6种,第3周5种,第4周4种……第7周期应是1种,由此可推知第8周期非金属元素0种。”他于是大胆预言“元素到了第8周期应该会终结!”他的猜想作为老师的我无法作出判定,但我十分赞赏该同学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这种创设问题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知识的开拓迁移,扩大学生的创新范围。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开发,要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整理、拓展、迁移,或推陈出新,成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工具。如:教材中的化学原理、演示实验、科学史事、习题等都可经转化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很好材料。比如:学习《苯》这一节,(1)可先结合科学史事“凯库勒如何提出苯的分子结构的”,启发探索科学家凯库勒创造性地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的历程;(2)课本讲了二甲苯的结构有三种:于是就可设计以下习题(a)C8H10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答:有4种,以上3种再加乙苯。(b)二氯苯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又有_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c)无机苯B3N3H6的二氯代物有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又如:学习《甲烷》结构时,由于甲烷CH4是空间四面体的,故二氯甲烷CH2Cl2没有同分异构体,。而Pt(NH2)2Cl2有同分异构体,说明了Pt(NH2)2Cl2是平面结构的,而非空间四面体的。
其次,还可引导、组织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如:每学完一章,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织网”。只要每一个同学脑海里有了结实的“网”,捕起“鱼”来不是胸有成竹!故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拓展、迁移,或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既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又可推陈出新,拓展了知识范围,扩大了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展开丰富的课堂讨论,发挥集体创新智慧。
俗话说:“事不议不晓,理不辩不明”。教学上要发扬课堂民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倡导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型课向师生活动型转化,课堂多开展一些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解答问题,同时结合老师的小结,就可得到比较全面正确的知识,获得集体的创造智慧。比如:《化学平衡移动》有一个习题“牙齿受腐蚀原因是Ca5(PO4)3OH== 5Ca2++3 PO43- +OH-,让大家讨论:“结合平衡原理,谈谈怎样保护好牙齿?”。经过大家激烈讨论后总结得出:(1)适当补钙,吃钙片或用经常用含Ca2+ 或PO43-的溶液漱口;(2)少吃酸性强的食品;少吃糖,因糖易氧化产生酸;(3)适当吃含磷食品;(4)用含氟牙膏刷牙……。经过讨论,集中大家智慧,得到了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在激烈的师生、生生讨论中,不但可以得到预想的知识,还往往可捕捉到很有创造性的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比如:在一容积不变的容器先充入1molPCl5,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再充入1molPCl5,则平衡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我大家先讨论后分成两种意见:
(1)向正方向移动,理由是增大了反应物浓度。
(2)向逆方向移动,理由是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向体积减少方向移动。
双方各抒已见,争论得不可开交。其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创建性观点:“反应开始时,平衡确实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因为反应物浓度增大,但同时由于容器内气压增大,反应又向逆方向移动。但开始没有达到平衡前,无法谈平衡移动方向。故达到平衡时,平衡总体向逆方向移动”。大家听完后一下子明白了,都鼓以热烈的掌声。之后,我从等效平衡方面总结证明:该同学论断是正确的!通过课堂开展丰富的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师生集体的智慧,就可获得除原知识以外的知识——创造性新知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来之于实践,而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教学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打下实践基础。首先, 教师本身要重视实验教学, 以身作则认真做好实验,遇到问题通过实验探索答案,将实验作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工具, 注重发挥实验的作用。比如:怎样证明工业废水中含Fe3+?含苯酚?怎样证明汽油中含不和键?Ca2+与HCO3-能否大量共存?怎样知道蛋壳主要成本分是CaCO3?等问题通过实验就一目了然,比苦口婆心的讲解省事多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将问题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打下实践基础。,
其次,教学中注重科学社会化STSV问题,如:为什么Fe粉可保鲜剂?为什么Fe3+可作止血剂,但不可作补铁剂?为什么灭菌塑料里含有少量AgBr? 为什么利用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可检验出糖尿病?。
再次,教学中注重实践“过程”研究也很有必要,通过科学背景材料,重新探索科学家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如:学习《乙醇》中关于乙醇的结构问题,不妨先模拟科学家们的思路:(1)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可能的结构式为CH3CH2OH或CH3OCH3;(2) 实验证明:1摩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最多可产生0.5摩的氢气,这充分说明乙醇分子6个氢原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它可被置换)不同其5个氢原子。于是,(3)得出乙醇的结构为CH3CH2OH合理,理由是OH中的氢原子化学性质很活跃。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我们可推广应用得出H3BO3是一元酸而非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而非三元酸。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诱导多元思维,指明创新方向。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多元思维的培养,就必须不满足于单一、常规的答案,不拘泥于现存的思路,大胆猜想,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首先,设置一些无标准答案主观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布置一些象:“制取MgCl2可采用哪些不同类的方法?”,“要使NH4Cl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有那些不同方法?”,“判定甲酸是弱酸的方法有哪些?”等这样些无标准答案的习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还须重视习题的一题多解。比如:“将m摩C2H2和n摩H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当达到平衡时生成P摩C2H4。将平衡混合气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消耗_____摩O2。”(1)一般解法是m摩C2H2消耗2.5m摩O2和n摩H2消耗0.5n摩O2,故消耗 (2.5m +0.5n )摩 O2;(2)其实,还有一种解法是根据守恒法将m摩C2H2和n摩H2拆分成2m摩碳摩原子和(2m+2n)摩氢摩原子,故消耗(2.5m +0.5n )摩O2。平时重视习题的一题多解,训练了学生的多元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起题来游刃有余。
再次,诱导学生多元思维,目的是实现方案最优化,为创新指明方向。比如:比较下列四种烃CH4 C2H4C2H2 C3H8的碳的质量分数大小。方法有三种:(1)直接求出碳的质量分数C%来比较;(2)以烃CxHy中C:H元素质量比来比较;(3)以烃CxHy中C:H原子个数比x/y来比较。很明显(3)方案简单扼要最佳,于是根据烃CxHy中原子个数比x/y,得出碳的质量分数C2H2> C2H4 >C3H8> CH4。根据(3) 最佳方案就可对不同的烃CxHy碳的质量分数C%来进行比较得出:芳烃>炔烃>烯烃>烷烃。通过诱导学生多元思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他们的思维通向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创新教育中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所说的:“不打破前人的经验与思路,科学就没有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维界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㈢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民主环境,营造愉悦氛围
课堂上,当学习成为学生一种需要,教学法的实效性通成了现实,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主,各谐,自由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代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地学习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诚心诚意把学习分成学习主人,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良好氛围,如导入新课时,教师以饱含情趣,引人入胜导语将学生带入妙趣横生的意境,帮助学生解除心理负担,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振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潜能。如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教学中,可以先用幻灯展示一幅画面,晴朗天空下11名纤夫在沙滩上艰难地牵引着行使在伏尔加河上一艘人货船,在学生好奇地观赏画面时,录音机里传出凝重而浓厚地船工号子,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稳定下来,于是教师用语言启发道:在罪恶的沙俄统治时期劳动人民忍受统治者残酷压迫,画面中的纤夫就是其中受害者,那么,这此纤夫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哪些阶层的受苦受难的人呢?画家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种悲壮的场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番处理学生在无意中便进入学习状态,心境从容,没有学习压力,这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天生好奇好问,由于受生活空间限制,大自然的接触机会少,提出问题可能幼稚可笑,此时老师的态度决定了这点点火花,是燃成创新的热情,还是一点点熄灭?在这里,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智慧潜能和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使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尝试,如在教学《养花》一课时中,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几种常见鲜花,经过学生片刻争议,谈出养殖每种花的经验。一时间激发起学生对花草种植的兴趣,在学生渴望养花学问的气氛中,教师因势力倒,老舍先生到底喜欢植什么样的花呢?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㈣ 如何在初中化学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
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而创新思维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老师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多种情境,这是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思维就越敏锐,探索的愿望就越强烈。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而化学的学科教学又有其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情趣高涨,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
例如:在初中序言课上,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一杯蒸馏水、一杯自来水,让学生观察能否分辨出上述两杯水。给学生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以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然后,分别给两只烧杯中倒入少量的肥皂水,振荡,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一只烧杯中产生大量泡沫,另一只烧杯中有少量浮渣。在同学们惊讶的同时做完课本中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前后,色、态的改变,燃烧的过程发出耀眼的白光,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了晶莹的液滴,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乳白色等实验现象,这些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为创造新活动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
㈤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创造力呢?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力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就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的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精力的高度集中。说到创造力,我们很容易把它与智力活动联系起来,但是创造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不过创造力较强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备卓越的创造力。
二、 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先导,是成功的起点。为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而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寓言、诗歌、民谣、音乐、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教学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新意识。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觉自愿去学,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不要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而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些很新很怪的想法,不要用对错来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见解,特别是语文教学中,很多主观问题就应该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品格,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喜欢代替学生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体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的形象思维的培养。最后,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四、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高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a)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他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的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么会怎么样呢?”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文章的一开始就是列出一组四个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从其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对于上面的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这时老师就应该启发学生:“我们看看是否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答案?”经老师这么一问,学生就会再次去认真观察图形,分析它们的特征,并进一步进行思考,从而得出选择c也可以。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和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可以。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看图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上课提问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总书记于1999年6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创新就是对现存的事和物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质达到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印度宰相西萨·班·达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问他要什么,他说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以为一个宰相竟只想实现如此渺小的愿望,十分生气地下令奖他。结果一计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麦子,等于全世界生产两千年麦子的总和。这下吓坏了国王。有一教师知道了,献计给国王说:“打开仓库让他一粒一粒去数取吧!”为什么?这位教师说:“取1粒麦子要1秒钟,那么宰相取齐赏给他的麦子要5800亿年。难道你5800亿年生产不了这么多麦子?他也没有这样的长寿吧!”国王听后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认为国王是个圣明君子,于是不要国王赏赐了。
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孔明借箭,三天内做十万支箭,还立生死状,孔明靠什么力量来完成这十万支箭?是靠人力吗?不是,是靠知识,靠他对天文气象的知识!靠他军事上的知识。
如何教育学生使自己知识丰富呢?首先要积累知识,要发挥大脑记忆功能及青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尽量多读多积累知识;其次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应不断学习,永远当学生;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在接受人类基本文化遗产之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历史上有不少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在校学习期间并不是科科都学得很好,但他有兴趣的这一科却学得特别好,后来就在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动中还应创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有一所小学的学生要去一个山坡植树,老师先让学生量出长宽,规定每隔5米种一棵,让学生计算要种多少棵,还让学生去分树穴位,最后才去挖穴植树。有的学生计对了,也有的计错了,让他们到实地去验证,这体现了知识的作用。
2、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应把它作陌生的来看待,永远把它当作一种研究的对象,不要安于现状,因陈守旧,不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量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说,创立了进化论;哥白尼不信千年铁律“地心说”而创立了“日心说”。数学中的运算都是从左至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算呢?还有其它方法吗?史丰收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提出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右至左算?后来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史丰收快速算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学的“裁判员”改变为“导演”。把过去对一些答案、结论或学生的意见,只问“对不对呀”的提问方式改为“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呀?”。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变问,但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寓言《愚公移山》后问大家有什么感想。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愚公大无畏精神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一干到底直至取得成功的毅力。”这时老师不问对不对,如果问这个同学答得对不对呀?学生的思维就停顿了。而这位老师却征求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学生活跃了,有的说:“愚公的精神虽是好,但方法不好,应移民,搬家不比搬山省时、节钱吗?”有的说:“修条公路都比移山易得多呀。”……这样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不固守前人的结论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好例子。
3、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为弱智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创造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长安大街步行,见到一个姑娘,搓面拉面,双手灵巧,叹息这样的巧手不去学书法真可惜。旁边一个老太婆听了说:“人人都去写字,全城人不都饿死了吗?”这个故事说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创造的对象,都可象这姑娘一样巧手拉金丝。荷兰生物学家列文克,出身贫贱,当过学徒,摆过杂摊,后来当了市政厅的门房。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磨镜片,人们笑他没出息,他把人们的取笑付诸脑后。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镜观看东西,奇怪地发现它变大了,由此而发明了显微镜。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串”字,懂得读音及其义后,让学生分析字形,怎样记牢它。很多学生都讲了,其中有一位平时很差的学生说:“‘串’字象街上卖马蹄一样,两个马蹄子中间用一条竹丝穿起来就是‘串’字。”老师马上表扬了他有创造精神。从此,这个学生上课肯动脑筋,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得到表扬,成绩也慢慢好起来。
4、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时说开拓学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能善于观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与归纳,才会产生创新的意念。
善于观察大胆想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人们获得知识有一半源于观察,而发明创造都善于观察,从微小的现象中悟出大道理的。阿基米德从入浴缸冲凉见到溢出的水发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瓦特在煲水过程中观察沸腾的水冒出的蒸气冲着壶盖在不停地跳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看玩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这都是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结果。
观察和想象能力靠我们在教学中去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的要求,其次指导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结论,应着力于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方法的培养。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他先出了三组题:10÷2 11÷2 12÷2…… 19÷2; 20÷2 21÷2 22÷2……
29÷2;30÷2 31÷2 32÷2……39÷2让学生计算后分辨出哪些是整除的,不是整除的划去。再让学生观察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讨论很易得出了结论。老师为了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的能力,可就一些常见的事和物进行观察而展开想象。如竹是大家常见的,观察竹后你想到什么:“象征人的品质虚心有节”;“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不怕严冬浩雪,四季常青”;也有学生说似一些没主见立场的人“随风飘”。同一事物由于想象的作用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训练思维的好方式。
5、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现,是为工作、事业、科学献身的精神。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就会象人们所说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难就气馁了,最终一事无成。
凡有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废寐忘餐的,甚至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科学。德国化学家欧立希研究一种治疗螺旋体菌感染的特效药时,失败605次都不放弃,终于在606次成功,因此这种药取名为“六零六”。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他弟弟炸死在工作间,自己也被炸得鲜血淋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在南美野外考察被毒蛇咬伤。由于无医无药,知道自己不行了,还坚持记录着被毒蛇咬伤后的身体变化情况,直到停止呼吸。
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进步,另一面也应让学生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现在学校推广的“分层教学法”,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训练的内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战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难度任务,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学生动口、动手去做的能力。内容相当丰富,本文所讨论的是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应要用创新的一些基本技法武装头脑,然后要有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一)创造的基本技法
创造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总结方法。1949年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奥斯本发明的世界第一种发明创造法-“潜力激励法”以来,有人总结了300种,也有人总结100种,我国许立言等提出十二个聪明的办法,上海和田小学也总结了指导学生创造发明的十二法。现综合各家,介绍一些基本技法,以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活动。
1、加一加
加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合起来,得出一个新产品,把原来各产品的优点集中到一件产品中。这种创新的产品举目皆是。铅笔和橡皮擦,原来是分开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美国威廉把它合起来,制成带有橡皮的铅笔成为一种新产品。八十年代我市有一个小学生,母亲常等他放学后才清洗地板,他冲水她扫地,他觉得这很费事,他后来把水管套在扫把上,打开水龙头就扫,边扫地边冲水一个人即可。他把这个“带水管的扫把”写成小发明,参加全省小发明竞赛获得奖励。
2、减一减
这方法的思路恰与前面的相反。它是在某一产品中减少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或出现新的功能和新产品。比如减少一两部分、减轻、减小、减少时间、减少次数等。
北京航空大学附中初一学生王宏宇(13岁),每晚回家开门后要摸黑入室去拉灯。怎样才能减少摸黑的时间,减其它装置呢?能不能做到门开灯亮呢?经过苦心研究终于成功发明了“自动开灯装置”。
3、改一改
改就是将原来的产品改变。或改变它的形状,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制造的材料,或改变它的颜色。有的整体改,有的改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从而产生新的产品。
有个班主任编学生的座位时,让学生按高低排队,然后个子矮的坐前面,个子高的坐后面。但有几个个子高的近视,看不清黑板,坐上前又挡后排学生视线。因此有个学生想出了把固定高度的凳改一改,变成了可放高放低的凳,高个子坐前面也不挡视线了。后来这种凳子迅速被推广使用。陕西省西安市四十一中初一(3)班学生杭晓东(13岁)把普通的衣架改为带扣的衣架,晾起衣服来风吹不掉。
4、变一变
变是将一物品的部分或全部变一变。或改变它的材料,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用途,或改变形状、颜色、气味等。通过变一变形成新的产品,出现新的优点新的用途。
水管也许是人们最早用竹、木来做,或用泥烧制而成;人们把这些材料变为用铁做出美观耐用的铁水管;为了防锈,减轻重量,人们又用塑料做成水管;但易老化断裂,于是又把它变为用塑料及金属合在一起的新型水管,内外层为塑料中间为铝,这种管目前很受欢迎。
5、缩一缩
缩就是缩小,把一件物品缩小而产生新的产品,通过缩小也可以扩大产品的用途。微型收音机、小汽车等,举目都可见到缩一缩的产品。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初二(1)班学生张宏斌把平时所见的望远镜缩小,发明了“针孔望远镜。”
6、扩一扩
扩就是扩大,是创新的一条重要思路,把原产品扩大为新的产品。一方面是以其体积外形进行扩大;二是从其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展,使其产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及综合利用。
旅游时戴的太阳帽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帽舌扩展以遮住太阳的;海边泳滩上的太阳伞也是将伞扩大后的产品。洗衣机原来只是会洗衣服,还要人去放水,洗干净后又要拧干才晾;将其功能扩展装上电脑变成全自动洗衣机,可自动排放水,洗干净后还会将衣服中的水脱干。四川省隆昌县城关中学初三学生范雪梅(15岁)发明“盆伞架”,这种架能放洗脸盆,又能放伞,就把架的用途从一个扩展到两个。
7、仿一仿
仿就是模仿。仿一仿就是从一种事物的外形、性质、用途得到启示,创造新的产品。可以仿自然界的任一个可以借鉴的事物,现在有一门学科叫仿生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仿自然界的事物而创造新产品的;仿也可仿别的的产品及经验。有传说日本人从外国购进机器先拆,第一部就仿,第二部就是自己创新的产品了。
鲁班是仿照植物的叶子发明锯。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儿童玩具都是仿生物,仿动画卡通片制出来的新产品。
8、代一代
代就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而产生新的产品。代可全部替换,也可代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性能更优,价格更低,更适合人们的需要。
装水的桶,过去是用木做,后来用铁皮代替了木,现在用塑料代替铁皮做成了塑料桶更是价廉物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处可见到用塑料代替过去用铁和木做的产品。
9、反一反
反就是反过来的意思。从思维的角度解释为逆向思维。把问题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倒过来想一想,从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横竖、大小、因果等颠倒过来思考,得出新的结果及产品。
法拉第把电能产生磁的现象反过来思考,那么磁能产生电吗?经过努力终于在1821年制出世界第一台电机。“吸尘器”是从“吹尘器”反过来思考而创造出来的。开始人们在清洁时是用一种叫“吹尘器”的把灰尘吹走,但吹得灰尘满天飞,反过来把灰尘吸入就制出了“吸尘器”。在教育方法中,我们的老师经常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教师经常说,日本地窄人多,自然资源缺乏,日本要生存、发展大家就必须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技术。这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的好方法。
10、联一联
联就是联合。将一件或几件物品联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产品。将相关物品的功能优势进行联合,形成新的功能优势。同时还应把一件物品的材料、性质、用途、价值、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及规律进行联系来分析了解,从而构思出新的产品。
喷池早就在城市、庭院及公园里占有一席的位置了。但过去它只能按人为的安排,高低、大小、形状均是定形的。音乐利用扩声器传送到嗽叭中,将声音放大,为大多数人享受。彩灯五颜六色,为都市、宾馆、庭院增添色彩。如何将喷泉的大小高低随着音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喷出来的水花有五光十色呢?使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景色,增强视听效果呢?于是人们把喷池、音乐、彩灯联起来,做成音乐彩色喷池。北京铁六中董建川(15岁),看到人们扛气瓶上楼梯就联想到车,如果有一种车能推上楼梯不是可以减轻人的负担吗?这种车能像手推车那样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吗?当然不可以,又应怎么样的呢?他又联想到小狗爬楼梯的情景,终于发明了“爬楼梯车”。湖南津市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子弟学校初一学生易成城,自己常削铅笔易断、不匀称及不圆滑。见到木工师傅刨木,刨得这么平滑,就联想到削铅笔,最后发明了“削笔刀”。
11、搬一搬
搬就是把其它产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搬过来,使原来的产品功能起了变化,或者更优,或者用途扩大,变成一种新的产品。
放大镜搬家做成了照相机,投影仪;收音机有一条可伸缩的金属棒做天线,将它搬到教室来成了老师的教鞭,把它搬到电视机上成了电视机的天线等。这些都是搬一搬而创新的产品。
12、定一定
定就是限定,将一件事或物品的性质、用途、功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新产品,或新的制度。
电梯的升降都有极限的,最高不能超过限定的高度,最低也是要到达规定要求,因此就要有一种叫行程开关的半成品,行程开关可使电梯到某一高度自动断电。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度,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两者之间平均分为100份,每等份为1度,这就制成了摄氏温度计。四川南溪县第一中学初三学生戴便飚(14岁)在家里养鸡,每天要给水它喝,天天都要加几次水。如何保证容器经常都有水呢?于是他就发明了“吸水器”。
以上列举了12种创造发明的技法,不仅是自然科学常用,而且社会科学也普遍使用的,如教育教学改革也使用这些方法创造很多新经验。五十年代黑龙江推广小学“集中识字法”,南京反一反推出了一种“分散识字法”;上海推广“成功教育”,有人变一变,推出“愉快教育”;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经验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简称为读、讲、议、练,把它扩一扩为“启、读、讲、议、练”等等。这些创造发明的成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并不陌生。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具体动口、动手,从事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长不是讲出来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成长的。美国一对富有的高龄夫妇得子,万分高兴,什么事都不让他干,都是父母代劳,由父母喂食,他连食饭的能力都没有,到了25岁时被称为“25岁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就象毛泽东主席讲的在游泳中学游泳。很多学校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学、三实践、四立制。
1、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江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那么现在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是什么?是一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开拓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力。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是更多地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学会求知的本领,使学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活。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教学上要求人人达到同一标准,转变为教学促进人人得到发展;对学生要求科科学好转变为各科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发挥各人的特长;教学手段从单一的粉笔加嘴巴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多种形式教学,实行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考核的方法从考死记硬背改为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评估的内容从单一分数评定转变为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全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2、学习创造工程学的知识
创造工程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并没有象其他学科那样被普及,为人人知晓,过去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创造、创新这都是专家们的事,一个普通劳动者,能按领导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公民;还有一个社会环境就是中国过去一直都是计划经济,不存在什么竞争,所以企业不创新,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新的才能,所以一进入到市场经济就有不少企业“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国人民也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听话,按吩咐去做。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送子女入学时反复叮嘱:“要守规矩听老师的话。”犹太人送子女入学则对孩子说:“多想问题,向老师多提几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长期很少人过问创造方面的知识。
江总书记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创造工程学的知识,让在校学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创造的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了达到一目的,学校应开一些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创造工程学的知识及指导学生进行运用。
3、开展“六小”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小考察、小改革、小发明、小制作、小种养、小创作(论文)的“六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组织得好也会出成果。长沙市九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中创造发明的项目不少,且有相当多的数量申请了国家专利,也有不少的发明应用于生产中去,投放了市场。
小考察是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去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这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很有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小考察时应先明确目的,了解考察范围,拟定考察题纲及具体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学利用放寒假的时间,组织全校同学以镇分组,开展“知我家乡”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镇范围内的工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等,使全校同学受到一次爱家乡教育,也学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办法。
小改革是组织学生对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议、出措施。这种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学校是社会的一角,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小改革的意识及实践。有一所学校植了一块草坪,怎样管理呢?向学生征集管理意见,在三天内收到四百多份建议,参予率达到学生人数的64.2%。学校把这些建设整理后再交学生讨论,形成了一份制度,实施后证明,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学生提出的建议多幼嫩,只要他们能参与讨论,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都是一种锻炼。
小发明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科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胆设想,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对某一件物品进行观察,分析它的优缺点及其用途。然后怎样去发展其优点,克服缺点,并提建议和方案,这个建议及方案就是发明创造的方案。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先简单后复杂,找一些易于发现易于制作的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力,以逐步激发创造发明的热情及积极性。
小制作是组织学生利用科技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一些模型制作,或开展一些编织活动。如制作航模,飞机模型,小收音机及一些电器,农村可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木器制作及竹器编织。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细致及坚强的毅力,也可在实践中丰富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这些活动要注意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废,挫伤积极性。
小种养最最适合农村中小学的活动,也是缩短教育为当地服务的距离的最好形式。利用学校的农场,或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每班种一棵香蕉,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这种种养不同于农户,应增强科技含量,有一个学生种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结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报道信宜镇一农户种一棵深薯收60斤。那么谁能超过他呢?谁能种出一米长的豆角吗?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
小创作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如写小论文、小说明文、小小说、诗歌、书法、照相、画画等,与学科紧密结合。很多学校都有文学社,他们自己写稿,自己编辑出书出报纸,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有一个学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书《永远的山杜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干华、茂名市政府秘书长卢忠仁对此十分支持,杨干华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卢忠仁为该书作序。该书填补了信宜市在校学生出书的空白,终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种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中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逐步成长的,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而这种能力又是在活动中发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长,创新实践活动越多,能力增长就越快,用进废退。所以学校应建章立制,有制度来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措施来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要有一支辅导队伍。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中的各人优势组成一支辅导队伍。其次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项目,组成兴趣小组,自觉参与。对各种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阵地及活动时间,做到辅导教师落实,参加学生落实,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
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及持续开展,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也可以拟定一个科技节,或每年每期进行一次成果展览评奖。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指导开展活动有成绩的老师也应给予表彰。
㈦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内余地。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榜样的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精神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㈧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3、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
教师要提高自学能力必须要做到:能有目的学习;能有选择的学习;能够独立的学习;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
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
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8)化学教学如何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扩展阅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开发智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兴趣
而不是给一味的生搬硬套
的教科书式的教学
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热情是人才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