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为什么能变成油
1997年11月份,在中国科技界和新闻界的一些报刊上报道了一条消息:14日,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王洪成10年有期徒刑。
王洪成是什么人?他的判刑为什么会成为新闻?他的判刑为什么会引起中国科技界的注目?
这话,要从14年前说起。
14年前的王洪成是哈尔滨市公共汽车公司的一名普通司机,他养过猪,学过木匠。在1984年,他又成了科技发明家。那时的中国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全国上下都在热切地追求科技知识,也确有不少过去错过了学习机会、学历不高的人自学成才,做出了成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历不高的王洪成能成为一名发明家并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发明太伟大了,令许多亲眼目睹的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只要在一盆清水里加入几滴神秘的液体,那盆清水居然就变成了可以熊熊燃烧的油,可以开动汽车在马路上飞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人来到王洪成那里观看他的科技表演,带着疑问而来,带着惊奇而去。一开始是王洪成的同行——汽车司机,后来是企业干部、记者、科学家,几乎没有人对“水变油”奇迹有疑问,一些科研机构甚至还作出鉴定、予以肯定。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传播奇迹;一些新闻媒体称之为“中国科技发明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大发明。
水为什么能变成油?对不起,“天机”不可泄露。王洪成绝不肯公开他的神秘配方,坚持“黑箱操作”,原因是“怕专利技术被人偷走”。王洪成说,只有见到某某级别的高官,他才肯公开这个可使人类彻底摆脱能源危机的大发明。
对此深信不疑的许多企业家跑到哈尔滨来,要求与王洪成合作开发“水变油”产业。先后有300多家企业为王洪成奉上了上亿元的开发资金,有一家部队企业还专门为此办了一个公司。数百家企业都将王洪成当做财神供奉起来,以为抱住了一棵摇钱树。后来,哈尔滨公共汽车公司也卷了进来,作为王洪成原来的工作单位,他们对他是非常了解的,但在众口一词的“水变油”神话前也昏了头,竟用王洪成变出的“油”——“水基燃料”将公共汽车开上了街头。
终于,有人出来说话了。“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人向王洪成的现代神话发出了挑战——让他把“水变油”的科技成果拿到北京来进行科学鉴定。作为著名的现代物理学家,何祚庥在这则神话刚制作时就不屑一顾,他本以为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种神话不会有市场的。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神话竟越造越大了,这才使他感到事态的严重,不惜屈尊向神话制造者挑战。
不久,对王洪成的“水基燃料”,清华大学做了严谨的化学分析和燃烧实验,真相终于大白。
何祚庥向新闻媒体介绍:王洪成的骗术其实挺简单。他用四分之三的水加四分之一的汽油,再滴进一滴添加剂就成了所谓的“水基燃料”。水和油原本不相溶。但王洪成用“辅料”黑肥皂和“添加剂”高锰酸钾加进去搅拌,使水和油因大量的肥皂沫混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是变成黑乎乎的油,而且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对汽油的燃烧起促进作用。
王洪成按1∶3的比例混合汽油和水。汽油燃烧掉后,不仅可蒸发掉水,而且仍有水蒸发产生的热量。王洪成所用的骗术不过是偷龙换凤的障眼法而已。如果用他的“水基燃料”,结果是水变不成油,相反汽车发动机会因进水生锈而大大缩短寿命。哈尔滨公共汽车公司就吃了这个苦头,所有用过“水基燃料”的公交车都因发动机大量进水生锈而过早报废,损失惨重。
1998年4月8日,一批中国权威的科学家、法学家在北京召开“捍卫科学尊严,破除愚昧迷信”专题研讨会。会上发出了呼吁:科学发明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当“知识经济”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词藻时,科学文明应以法律为武器去击溃迷信愚昧的挑战!同时,会议还呼吁要加强科普宣传,努力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素养,使“水变油”之类的“科学发明”不再有市场。
❷ 水真的能燃烧吗
水本身不可以直接燃烧,但能助燃,如果你点过炉子就知道了.还有一种俗称"噶司"的东西只有仍在水里才能点燃.小时侯总玩 ,挺有意思的.
雷本身就是电,可以当电用. 但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有效利用这种自然能源
❸ 根剧这些科学流言你相信几个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300字
自“四大发明”之说普及后,国人一直在努力寻找“第五大发明”。有人说是“汉字”,有人说是“针灸”,有人说是“陶瓷”,有人说是“杂交水稻”……但在1993年,这项殊荣属于王洪成和他的“水变油”——据王本人介绍,只要把一种特殊的母液,按1:10万的比例加到普通的水中,配制成“水基燃料”,即可用这种燃料代替汽油用于发动汽车,成本仅为汽油的千分之一。
该年1月28日,《经济日报》刊登了一篇4000余字的大半版文章,热烈称赞王洪成的“水变油”技术:“王洪成的发明对奔小康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对被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所困扰的整个人类意味着什么?有专家说‘无论用什么溢美之词都不过分’,而其中情绪较冷静的人的声音,则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了。”并质问国人:“为什么1983年就问世的发明成果,9年后的今天仍未正式传入使用?为什么如此重大、足以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运行轨道的发明,至今未能得以推广?……广大读者也许能提出十万个‘为什么’。”“晚一天开发王洪成的发明成果,人类就多一天犯罪。”①
在《经济日报》之前,“关于王洪成骇世惊俗的发明,大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到哈尔滨日报、大连晚报, 已有不下十几家新闻单位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报道。”其中,无疑以《人民日报》的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力为最大。199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文赞扬王洪成:“哈尔滨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师、青年发明家王洪成近几年获得5项国家专利。他发明的膨化燃料等技术,已被应用到汽车运输等行业,经测定,节油率为44.84%,节能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2年12月13日,更是在第1版刊文高度肯定王洪成的“油变水”技术:“一种高效廉价的水基膨化燃料最近由国防科工委高级研究员王洪成研制成功。10毫升这种膨化药剂加一吨水经40秒种反应后,就可变成一种新型高效燃料,经鉴定,其热值可达16410大卡。”②
二、“水变油”这套把戏,王洪成竟然玩了10余年,玩到举国皆知
王洪成系哈尔滨人。据当年媒体的报道,其家中“祖孙三代没出过文化人”,王本人“因为淘气和考试不及格,总共上了四年小学却被开除了两次。唯一能证明学历的初中毕业书,还是他辍学养猪用猪肉在老师那儿换来的”。那么,他为什么能发明“水变油”呢?媒体当年的报道解释称:“他从书本上得知,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那么,为什么不能让二者在不分解的情况下直接燃烧呢?”③
稍有常识者,当不难发现王洪成“理论”的荒谬之处。但这种荒谬的“水变油”游戏,自1984年开始,至1996年止,王洪成竟玩了10余年之久;而且裹挟了大量的学者、媒体、企业乃至政要共舞。仅就媒体而论,在1992-1993年间,至少有80家以上的中央、省市报刊称颂过王洪成,说“他的出现,把人类历史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洪成时代开始了”、“上下数万年的发明都不如王洪成的发明伟大”④……
王洪成多次当着各级领导、媒体记者现场表演“水变油”,是其骗局得售的核心。2009年,原国家体委主任,还曾如此回忆道:“水转化为油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亲自去了王洪成那里三次,非常仔细地看了。我自己拿个大瓶子接了自来水,喝了一口,然后一直拿着这个瓶子,让人往里面放了一滴催化剂,最后全部变成了油,全部烧掉了。这些都是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也许这里面蕴藏着一个巨大的科学领域。”⑤其实,这位领导所见到的现象,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介绍,至少有四种“小戏法”可以实现。⑥
80年代两次进京“鉴定”失败,王洪成的骗局却仍能继续扩张影响力,与学术界的推波助澜也有极大关系。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组织过一个水变油的鉴定会,该校校长和党委书记先后两次给中央领导写信,坚称水变油是可信的。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也是王洪成的坚定支持者,该院为“水变油”的真实性背书,还于1985年与王洪成合作成立“庆滨公司”。
至于王洪成为何能在1992年两登《人民日报》,并在1993年引发媒体的报道热潮,限于公开的材料有限,目前尚不得而知。1999年,何祚庥曾在一次报告中提到:自己1993年撰写了批评“水变油”的稿子,《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都不愿意登。公安部于1993年1月19日也已发出《关于立即停止对王洪成“水基燃料”的宣传等事项的通知》,但1月28日《经济日报》仍“顶风”刊文盛赞王洪成的“水变油”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且言辞间似对这一停止宣传的通知颇多不满(内有“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发明,至今未能得以推广?”等质问之语)。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❹ 你见过哪些让你目瞪口呆、脑洞大开的骗局
一个寝室里的小姐妹们。大的35岁了,没有对象,小的20岁,有个对象。某次聚餐活动后,大姐妹和小姐妹对象在一起了,然后一个月后奉子成婚了!!!
❺ 请你说一说你见过哪些伪科学
太极大师。武功盖世。打徒弟从来没输过。打比赛从来没赢过。
❻ 我们可用自然动力来制造”永动机“吗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的,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 能量的总和不变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 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 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
永动机的启示
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的失败,制造永动机美好梦想的破灭,对于每一个寻找永动机的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反思这一失败的探索过程,它从反面给人类以启迪,一些科学家从这一否定的结论中开始思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不是说明自然界存在着一条法则,它使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获得能量?也就是说自然界各种能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方面的思考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线索之一。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 Helmholtz,1821-1894)就是从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事实入手研究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的。他在论文中写道:“鉴于前人试验的失败,人们不再询问我如何能利用各种自然力之间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来创造一种永恒的运动,而是问道如果永恒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在各种自然力之间应该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19世纪中叶,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 还有另外一种非常美妙的幻想,它并不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假如能把空气或海水里的热能,通过一种巧妙的机器,全部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机械功,这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发明这种机器的想法,比起前面要凭空产生能量的想法聪明得多了。如果这种机器真能发明的话,还有另一好处,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种东西里面的热能取出来做功,同时还会使这种东西的温度降低。这样,我们可以在海洋上设置一些巨大的工厂,利用海水里的热能,来进行各种不同的工作,比如利用它来发电,一只轮船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热量,不必烧煤或烧油,就能到世界各地去航行,这岂非美事!这可称作第二种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由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它可以表述为:“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热机不可能有100%的效率,它要在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一部分热量变为有用功的同时,把另一部分热量放到低温热源。 追寻永动机的失败经历,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失败的经历也有积极的科学研究价值,永动机的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启发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成为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思考线索之一;其次,要依据科学规律办事。历史上追求永动机的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一种良好的愿望,也不是他们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由于他们做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工作。在人们还没有认识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之前,对那些寻求永动机的努力遭到的失败,我们只能感到遗憾,但是,如果在今天还有人去设计永动机,那他就是愚蠢的,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也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永动机骗局
历史上曾经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在热力学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即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历史上著名的永动机骗局有:△自动轮骗局: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永动机,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公斤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波兰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他发现自动轮仍在转动,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卢布的购买协议。最终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骗局。 △王洪成骗局: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永动机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钮扣电池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1998年,王洪成的另一个骗局“水变油”被揭穿,他本人也因此入狱。 另外在1980年代的巴黎博览会上,曾展出过一种“永动机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轮子,参观博览会的观众对这架永动机非常好奇,纷纷逆旋转方向推动轮盘,以期阻止轮子的转动。这个永动装置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向后转动轮盘的动作为永动机上紧发条,维持装置的运转。此外,前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国共内战的徐蚌会战被俘之后,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至1975年释放期间,他不顾众人异议,在所内潜心研制永动机,十分有名。最后当然仍以失败告终。永动机的原理。永动机磁力就是力。做一个实验。在一根棍子的两端各装一块磁铁。把棍子装在一架子上,让棍子可以转起来。然后在磁铁的下面装磁铁,左边的让磁铁向上运行,右边的让磁铁向下运行。我们可设计磁极来实现这一运动。1、永动机幻想的破灭 历史上有不少人企图设计一种机器,它不消耗能量,却可以不停息地转动甚至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动机。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 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例如: 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 阿基米得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得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得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大约在1570年,意大利有一位教授叫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 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磁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的,只要认真想一想,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 “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 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 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 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有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 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违反了就要碰壁,大家千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啊!
❼ 你见过哪些让你目瞪口呆,脑洞大开的骗局
现在我们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骗局,其实有很多骗局已经被揭露被曝光好多年了,但是依然有人继续用他们跑江湖行骗。这说明什么?说明尽管是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发生在身边的骗局并不是很关注,所以才导致了他们在这方面存在信息盲区。
即便你亲眼所见,也如同是刘谦的近景魔术一样,无法识别事件的真相,要仔细认真的辨别,避免上当受骗。今天依然有各种骗局在大街上我们很容易遇到,但是骗子通常表现得理直气壮,毫无畏惧的样子,让你感觉到真实可信,所以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所感受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不要轻易的盲目相信。
❽ 中国科学史上最大的闹剧,水变油骗局被揭穿后,发明者结局如何
1984年3月,此人号称自己发明了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入四分之一的汽油,在加入少量的水基燃料膨化剂,就能让水变成“水基燃料”,一种一点即燃,热值高于普通的汽油和柴油,而且无污染,成本也低。没想到,这个“发明”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骗局,骗了全国人民十多年,“水变油”成了中国科学史上最大的一场闹剧。
1996年元旦,王洪成被审查逮捕。年末,他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此时,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闹剧,给民众造成了数以亿计的损失。
❾ 牛人赐教!关于永动机
不存在永动机;就比如我的一个想法,电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启动后内;又发电机的电容力维持,电机的运转.........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能量转换率为100%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现在的电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只有85%,发电机的则更低,不到70% ;也就是说一个耗电10KV的电动机满负荷运转,功率为8.5KV,它只能带动8.5KV发电机发出不到6KV的电,而6KV的电力又如何维持10KV电机的满负荷运转.......
说白了,能量损耗是绝对不可避免的;;这和金属提纯永远只能在99.9%上延伸,而永远达不到100%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光速,也只能无限的接近,而永远达不到或超过
❿ 古人曾为永动机做过那些努力
永动机是什么
永动机是指违反热力学基本定律的不能实现的发动机.
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永动机这个名词不是很恰当.如飞轮之类,一旦开始运动,若无摩擦阻力作用,是可以永久继续运动下去的,这在实际上虽然不易实现,但是在道理上说得通,可以看作一种实际的极限情况.所谓永动机并不是指这种情况,不是试图去保持永恒的运动,而是期望在没有外界能源供给,即不消耗任何燃料和动力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得到有用的功.如果这种永动机真的能够制成,那么就可以不使用任何自然能源无中生有地得到无限多的动力.在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的基本规律时,这种想法曾经引诱许多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劳动,追求这种梦想的实现.但是,没有任何一部永动机被实际地制造出来,也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能受住科学的审查.
永动机不可能存在的原因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历史上,人们提出了很多种永动机的制作方案,如本页的插图所示.虽然人们经过多种尝试,做了多种努力,但永动机无一例外的归于失败.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叫做第一类永动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能不能制造完全将不同种形式互相转化而无损失的热机呢?这种热机无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的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能!人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它虽然不违反质量守恒定律,但因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它也不可能实现.
永动机的梦想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流水的落差可以推动水轮机对外提供动力,能否用流水来设计永动机呢?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他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永动机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现在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
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
此外,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下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
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的,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 能量的总和不变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
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 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
历史上有不少人企图设计一种机器,它不消耗能量,却可以不停息地转动甚至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动机.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
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例如:
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
阿基米得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得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得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大约在1570年,意大利有一位教授叫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
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磁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的,只要认真想一想,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
“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
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
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
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有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
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违反了就要碰壁,大家千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啊!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用在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永动机的启示
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的失败,制造永动机美好梦想的破灭,对于每一个寻找永动机的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反思这一失败的探索过程,它从反面给人类以启迪,一些科学家从这一否定的结论中开始思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不是说明自然界存在着一条法则,它使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获得能量?也就是说自然界各种能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方面的思考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线索之一.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
Helmholtz,1821-1894)就是从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事实入手研究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的.他在论文中写道:“鉴于前人试验的失败,人们不再询问我如何能利用各种自然力之间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来创造一种永恒的运动,而是问道如果永恒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在各种自然力之间应该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19世纪中叶,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
还有另外一种非常美妙的幻想,它并不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假如能把空气或海水里的热能,通过一种巧妙的机器,全部化成我们所需要的机械功,这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发明这种机器的想法,比起前面要凭空产生能量的想法聪明得多了.如果这种机器真能发明的话,还有另一好处,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种东西里面的热能取出来做功,同时还会使这种东西的温度降低.这样,我们可以在海洋上设置一些巨大的工厂,利用海水里的热能,来进行各种不同的工作,比如利用它来发电,一只轮船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热量,不必烧煤或烧油,就能到世界各地去航行,这岂非美事!这可称作第二种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由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它可以表述为:“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热机不可能有100%的效率,它要在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一部分热量变为有用功的同时,把另一部分热量放到低温热源.
追寻永动机的失败经历,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失败的经历也有积极的科学研究价值,永动机的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启发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成为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思考线索之一;其次,要依据科学规律办事.历史上追求永动机的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一种良好的愿望,也不是他们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由于他们做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工作.在人们还没有认识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之前,对那些寻求永动机的努力遭到的失败,我们只能感到遗憾,但是,如果在今天还有人去设计永动机,那他就是愚蠢的,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也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永动机骗局
历史上曾经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在热力学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即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历史上著名的永动机骗局有:△自动轮骗局: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永动机,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公斤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波兰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他发现自动轮仍在转动,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卢布的购买协议.最终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骗局.
△王洪成骗局: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永动机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钮扣电池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1998年,王洪成的另一个骗局“水变油”被揭穿,他本人也因此入狱.
另外在1980年代的巴黎博览会上,曾展出过一种“永动机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轮子,参观博览会的观众对这架永动机非常好奇,纷纷逆旋转方向推动轮盘,以期阻止轮子的转动.这个永动装置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向后转动轮盘的动作为永动机上紧发条,维持装置的运转.此外,前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国共内战的徐蚌会战被俘之后,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至1975年释放期间,他不顾众人异议,在所内潜心研制永动机,十分有名.最后当然仍以失败告终.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违反了就要碰壁,大家千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啊!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用在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第一类永动机
历史上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美好的愿望:制造一种不需要动力的机器,它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界做功,这样可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在科学历史上从没有过永动机成功过,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根本不能制造永动机.它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对外界所做功的总和.
第二类永动机
曾经有人设计一类机器,希望它从高温热库(例如锅炉)吸取热量后全部用来做功,不向低温热库排出热量.这种机器的效率不是可以达到100%了吗?这种机器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是都没有成功.人们吧这种只从单一热库吸热,同时不间断的做功的永动机叫第二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机械能可以转化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