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极管是谁发明的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
1884年,弗莱明出访美国时拜会了爱迪生,共同讨论了电发光的问题。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弗莱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发现,弗莱明亲自做了实验,还找到爱迪生共同研讨有关热电子发射的问题。
并推测“爱迪生效应”的背景可能就是由阴极射向阳极的单向电子流,他根据自己对“爱迪生效应”的理解,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也是人们后来所说的“真空二极管”。真空二极管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并于1904年11月16日在英国取得专利。
电子二极管的原理
现代的真空管共由4种基本构件组成:极对灯丝(Filament) (加热用)、阴极(Cathode)、栅极(Grid)和阳极(Anode)。当极对灯丝连上电压对阴极加热,激发阴极电子通过栅极打在阳极上。通过这样的电子流,电子管可以将较小的交流电放大成较强的信号,实现信号放大功能。
在信号放大的同时,通过控制栅极电压可以控制电子流量,因而获得所需的电子特性。PN接合二极管是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互相结合所构成。PN接合区彼此的电子和电洞相互抵消,造成主要载子不足,形成空乏层。
在空乏层内N型侧带正电,P型侧带负电,因此内部产生一个静电场,空乏层的两端存在电位差。但是如果让两端的载子再结合的话,两端的电压差则会变成零
㈡ 晶体二极管是谁发明的
继真空管以后,1948年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约翰•布拉顿和威廉•肖克莱又发明了晶体管。
㈢ 半导体雪崩光电二极管的雪崩二极管的发明
1965年,K.M.约翰逊及L.K.安德森等分别报道了在微波频率下仍然具有相当高光电流增益的、均匀击穿的半导体雪崩光电二极管。从此,雪崩光电二极管作为一种新型、高速、灵敏的固态光电探测器件渐渐受到重视。
性能良好的雪崩光电二极管的光电流平均增益嚔可以达到几十、几百倍甚至更大。半导体中两种载流子的碰撞离化能力可能不同,因而使具有较高离化能力的载流子注入到耗尽区有利于在相同的电场条件下获得较高的雪崩倍增。但是,光电流的这种雪崩倍增并不是绝对理想的。一方面,由于嚔随注入光强的增加而下降,使雪崩光电二极管的线性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载流子的碰撞电离是一种随机的过程,亦即每一个别的载流子在耗尽层内所获得的雪崩增益可以有很广泛的几率分布,因而倍增后的光电流I比倍增前的光电流I0有更大的随机起伏,即光电流中的噪声有附加的增加。与真空光电倍增管相比,由于半导体中两种载流子都具有离化能力,使得这种起伏更为严重。一般将光电流中的均方噪声电流〈i戬〉表示为
〈i戬〉=2qI0嚔2F(嚔)B
式中q为电子电荷,B为器件工作带宽,F(嚔)表示雪崩倍增过程所引起噪声的增加,称为过剩噪声因子。一般情况下,F随嚔的变化情况相当复杂。有时为简单起见,近似地将F表示为F=嚔x,x称为过剩噪声指数。F或x是雪崩光电二极管的重要参数。
由于F大于1,并随嚔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只有当一个接收系统(包括探测器件即雪崩光电二极管、负载电阻和前置放大器)的噪声主要由负载电阻及放大器的热噪声所决定时,提高雪崩增益嚔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信噪比,从而使系统的探测性能获得改善;相反,当系统的噪声主要由光电流的噪声决定时,增加嚔就不再能使系统的性能改善。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过剩噪声因子F的大小。为获得较小的F值,应采用两种载流子离化能力相差大的材料,使具有较高离化能力的载流子注入到耗尽层,并合理设计器件结构。
㈣ 电子管和半导体哪个先发明
电子管和半导体相比,半导体先发明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级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
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 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㈤ 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二极管是哪一年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二极管是在1947年发明的。
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二极管是在1957年研制出来的 。
㈥ 三极管、二极管是谁发明的
真空三极管的发明者是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1873
-
1961)。1904年弗莱明在真空中加热的电丝(灯丝)前加了一块板极,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电子管.他把这种装有两个极的电子管称为二极管.利用新发明的电子管,可以给电流整流,使电话受话器或其它记录装置工作起来.如今,打开一架普通的电子管收音机,我们很容易看到灯丝烧得红红的电子管.它是电子设备工作的心脏,是电子工业发展的起点
㈦ 半导体的发明
发现半导体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至于解释为什么有金属、绝缘体和半导版体之分,则是在1925年布洛权赫创立能带理论以后的事。
发明晶体管是肖克莱等三人的功劳(1947年底)。
隧道二极管是由日本人江崎于1957年在研究高掺杂时发明的。
㈧ 半导体的发展史
1、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2、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性。
3、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的第三种特性。
4、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四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5、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8)半导体二极管发明扩展阅读:
最早的实用“半导体”是「电晶体(Transistor)/二极体(Diode)」。
1、在无线电收音机(Radio)及电视机(Television)中,作为“讯号放大器/整流器”用。
2、发展「太阳能(Solar Power)」,也用在「光电池(Solar Cell)」中。
3、半导体可以用来测量温度,测温范围可以达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等应用的70%的领域,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分辨率可达0.1℃,甚至达到0.01℃也不是不可能,线性度0.2%,测温范围-100~+300℃,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种测温元件。
4、半导体致冷器的发展, 它也叫热电致冷器或温差致冷器, 它采用了帕尔贴效应.
㈨ 谁发明了二极管
1904年弗莱明在真空中加热的电丝(灯丝)前加了一块板极,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电子管专.他把这种装有两个极属的电子管称为二极管.利用新发明的电子管,可以给电流整流,使电话受话器或其它记录装置工作起来.如今,打开一架普通的电子管收音机,我们很容易看到灯丝烧得红红的电子管.它是电子设备工作的心脏,是电子工业发展的起点
㈩ LED发光二极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LED发光二极管最早出现在1962年,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
发光二极管(英语: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 是一种能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电子元件。这种电子元件早在1962年出现,早期只能发出低光度的红光,之后发展出其他单色光的版本,时至今日能发出的光已遍及可见光、红外线及紫外线,光度也提高到相当的光度。而用途也由初时作为指示灯、显示板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光二极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器、电视机采光装饰和照明。
原理
它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
分类
发光二极管还可分为普通单色发光二极管、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闪烁发光二极管、电压控制型发光二极管、红外发光二极管和负阻发光二极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