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好 请问“上帝造水 ,人类造酒 。 雨果(法国作家)”怎么翻译
French Novelist,Victor-Marie Hugo 所说的原句是:"God made only water, but man made wine."
【英语牛人团】
Ⅱ 雨果生平!
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法国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雨果的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在政治上和他的丈夫正好是对立的。青年时代的雨果同情保皇党,反映出母亲的保守立场对他的影响。雨果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克伦威尔系17世纪英国革命家)和《克伦威尔》序言。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未能演出,但《序言》却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本人亦因此而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31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映了20年代在法国盛行一时的历史小说对雨果的影响。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写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街头卖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对她产生邪念,指使教堂撞钟人畸形儿卡西莫多夜间在街上拦路劫持,但爱斯梅拉达被弓箭队队长费比斯救出,她从此就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副主教趁这对男女幽会之际刺伤费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将她判处死刑。但是卡西莫多对她也怀着爱慕之情,遂将她从教堂前的刑场上抢走,藏在教堂顶楼上。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和流浪人为了营救爱斯梅拉达,围攻圣母院。国王派费比斯率领骑兵前去镇压。混战中,佛罗洛抢走了爱斯梅拉达,向她再一次进行威逼,但遭到拒绝。爱斯梅拉达终于落到官兵手里。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将副主教从楼顶上推下摔死。当日卡西莫多即告失踪。两年后,人们在墓地发现他的尸骨和爱斯梅拉达的尸骨拥抱在一起。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已经是一堆灰烬。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佛罗洛和卡西莫多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一个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另一个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在揭露中古教会的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宣扬了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但是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也是显而易见的。
1848年六月革命后,雨果日益坚决地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的政治立场。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对政变的起义,并因此遭到迫害,开始了历时19年的流亡生活。他最初在比利时首都避难,不久,由于比利时政府的干涉,迁往英吉利海峡英属泽西岛;后又由于英国政府的干涉,转往格恩济岛,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垮台,他才回到法国。他曾拒绝接受拿破仑第三的大赦。
1862年发表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主人公让·华尔强是拿破仑时代的一个穷苦工人,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判罪;几次越狱,被判加刑,坐了19年的监牢。作品写华尔强出狱后的经历,他改名换姓,以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致富,并被推选为市长,救助被遗弃的不幸女子芳汀及其女儿柯赛蒂;后因不愿加害于被误认为久已失踪的华尔强的一个惯贼,他毅然自首,再度入狱。小说还写了他再度越狱后参加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斗以及放走一直追捕他的警官沙威尔,情节曲折。作者通过华尔强、芳汀、柯赛蒂等人物形象,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阶层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这些不幸的人们的深厚同情,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仁慈博爱可以杜绝罪恶、改革社会、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在小说里描述了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斗,歌颂了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表明人道主义者雨果有同情革命战斗的一面。雨果在小说里还着重地描写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
雨果的其他作品,诗歌有《做祖父的艺术》《教皇》《至高的怜悯》《信神的宗教与不信神的宗教》《驴颂》《精神的四种风向》《百弦齐奏》《伤心惨目之年》和《诗歌拾余》;戏剧有《多尔格玛达》和《自由剧作》;散文有《文学与哲学杂论》《论莎士比亚》《行动与言论》《见闻偶记》以及游记、书札和日记等。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为他志哀。
Ⅲ 电影《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剧情介绍,要全的。
电影讲述了在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饰)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乔治(本·金斯利饰)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饰)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3)雨果的发明扩展阅读
该片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影片。
该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曾于20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作品。
影片参加了2011年的纽约电影节,当时影片还没有制作完成,是以半成品的身份来参展的。这是该电影节历史上的第二部半成品,第一部是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
这是马丁·斯科塞斯自2002年来第一部不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故事片。
这是马丁·斯科塞斯自1994年以来拍摄的第一部PG级别电影。
Ⅳ 雨果对中国科技的评价确有其事吗
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试题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Ⅳ 雨果的生平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雨果生平大事记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Ⅵ 雨果的具体资料
http://foxmm.vip.sina.com/yg/in.htm
雨果
(l802~1885)
作者简介: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Ⅶ 雨果的资料
维克多·雨果
目录·【身世】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名言】
·【主要作品】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巴黎圣母院》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腊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腊达。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几年之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紧紧拥抱着吉普赛姑娘!
命运,命运,命运!
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两部是《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和《海上劳工》(“事物的命运”),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杰作仅仅用了150多天于次年即已完稿,不愧为旷世奇才!我们可以从研究古希腊悲剧中,把雨果的前辈古人所说的命运大别为三类,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决,三是人与社会的或自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叙述的命运,一个重要的侧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秽、叛教,不信天主教诲,偏信炼金邪术,为淫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和所不爱的人们统统灭亡——这是悲剧之一。而敲钟人卡席莫多由于天生畸形,特别是他的既瞎又聋,阻遏企图营救爱斯美腊达前来攻打圣母院的义民于前庭广场,终至被他与国王派来捉拿这吉普赛女郎的军队上下夹击,代表着黑暗中世纪鲜见的正义力量——那些下层社会的贱民全部被消灭,这是又一悲剧。无辜的跳舞姑娘不仅是一切惨遭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年的欧洲愚昧黑暗势力摧残的可怜百姓中间的一个,也是他们的楚楚动人的形象,无论她怎样辩白,无论人们怎样出于义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脱被绞死的命运——这是悲剧之三。所有这些正是上述悲惨命运的三大契机或动因一齐发挥作用的惨烈结果。《巴黎圣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的就是那黑暗时代几乎全部平头百姓不可逃脱的这样悲惨的命运。国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却正是雨果拿出来示众的血腥屠杀的元凶大憝!无辜惨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残的民众就是这部悲剧的真正主角。然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仍然要求我们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们抛洒眼泪的同时,要像雨果那样“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灿烂的晨星”,是的,应该永远乐观:“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雨果高唱着这鼓舞人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奋勇前进,向人类广布他的人道主义呼声,从30岁起进入了法国乃至全欧的浪漫主义创作更高更盛的时期。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卡席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着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着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名言】
人生至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为你的现状而爱你,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不问你如何就爱你。——《悲惨世界》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大事记】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Ⅷ 有人将印刷术的发明称为“文明之母”,雨果先生甚至将它看做什么
革命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是革命之母,它是人类完全革新了的生产方式,这是抛弃了一种形式而获得另一种形式的人类思想,是从亚当以来就象征着智慧的那条蛇的最后一次蜕变。……在印刷的形式下,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易于流传,它是飞翔的,逮不住的,不能毁坏的,它和空气融合在一起。……当人们看见这种表现方式不但最容易保存,并且最为简单、最为便当、最易实现时,当人们想到它并不拖带一件巨大的行李,并不搬动一件笨重的用具,当人们把那种为了要借一座建筑来表达一种思想便不得不求助四五种其他艺术以及成吨的金属、整座大山的石头、整座森林的木材以及成群的工人时,当人们把它同那种以书的形式出现的思想,那种只要少许纸张和墨水,只要有支笔就能表达的思想来作对比时,人类的智慧就抛弃了建筑艺术而采取了印刷术。
Ⅸ 法国雨果的资料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