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磷肥发明

磷肥发明

发布时间:2021-12-12 20:10:26

① 化肥是怎么被发明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试验田左边是没有使用化肥的,右边是使用化肥的,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作用。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② 化肥是谁研发出来的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试验田左边是没有使用化肥的,右边是使用化肥的,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作用。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样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农民们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门其他工业比化肥工业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了……

压力锅结构示意图

③ 化肥什么时候发明的

化学肥料的简称,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作物营养元素和化肥分类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16种。按作物生长需要量分两大类:常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常量营养元素又分为三类:一类是碳、氢、氧,作物能直接从空气和水中取得,这不属于肥料的范围;第二类氮、磷、钾,称主要常量营养元素,是化肥的主要内容;第三类钙、镁、硫,称为次要常量营养元素(中国习称中量营养元素),它们在一般土壤中不缺,所以不是重要的化肥内容。微量营养元素是硼、铜、铁、锰、钼、锌、氯等,其中的氯在土壤中不缺,在化肥中通常不讨论。
化肥一般是无机化合物,虽然尿素等是有机化合物,但习惯上,将化肥常称作无机肥料;又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多是天然矿物,所以化肥又称矿物肥料。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的天然有机废物称为有机肥料或天然肥料,这不属于化肥范围。凡只含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它们是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中国习称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凡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对作物有效性评价 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但化肥施入土壤后,其组分与土壤发生复杂的反应,有些化肥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却对作物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也可选用其他溶剂来度量化肥对作物的有效性。各国规定的溶剂种类和标准并不一致。多数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它们的有效性主要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来度量,只有缓释肥料例外。由于不少磷肥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磷肥除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外,还用中性枸橼酸铵、碱性枸橼酸铵、 2%枸橼酸或甲酸溶液来评价其有效性。但是,所有这些度量化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在实验室里模拟作物根系土壤条件的相对方法,化肥对作物的真实有效性,还需要通过农业肥效试验结果来确定。
化肥的质量 各国政府一般都订有化肥质量管理条例和产品标准,规定化肥的主要质量指标并且标志在包装物上。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N、P2O5、K2O;CaO、MgO、S;B、Cu、Fe、Mn、Mo、Zn的百分含量。化肥质量的其他内容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包括流动性(与结块、含湿量等有关的性质)、均匀性(包括颗粒大小)和起尘性等。在化肥市场上,化肥的这些质量内容一般缺少定量的指标,而是用户在使用中直接观察到的。

化肥-辨别真假
一是视觉识别法。正规厂家生产的肥料,其外包装规范、结实,并注有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登记许可证、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厂名、厂址、电话等。而假冒伪劣肥料的包装一般较粗糙,包装袋上信息标示不清,质量差,易破漏。

二是手触摸识别法。将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按压转动,根据手感来判断肥料。手上若留有一层灰白色粉末并有黏着感的为质量优良,抓一把肥料用力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而干燥的则很可能是冒充的。

三是嗅觉识别法,即通过肥料的特殊气味来简单判断。如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臭味,硫酸铵略有酸味,过磷酸钙有酸味等,而假冒伪劣肥料则气味不明显。

四是燃烧识别法。将化肥样品加热或燃烧,从火焰颜色、熔融情况、烟味、残留物情况等识别肥料。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直接分解,会发生大量白烟,有强烈的氨味,无残留物。尿素能迅速熔化,冒白烟,投入炭火中能燃烧,或取一玻璃片接触白烟时,能见玻璃片上附有一层白色结晶物。

④ 现代炼钢技术如何发明的

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炼钢仍然采用搅拌法,即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半熔后,放进熔池中进行搅拌。它借助搅拌时空气中的氧气将生铁中的碳氧化掉,这正是1 600多年前我国汉朝时代出现的炒钢法。1860年在英国大约有3 400多座搅拌炼钢池,每12小时一般搅炼一池,每池250千克。

在搅拌池中炼钢很难控制钢中碳的含量,而且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到1856年,英国人贝塞麦(H.Bessemer,1813~1898)创造了一种转炉炼钢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贝塞麦是一位法国大革命时逃亡到英国的机械工程师的儿子,少年在离开乡村学校后当上铅字浇铸工,17岁开始经营生产金属合金和青铜粉,在参加英、法与俄罗斯对抗的克里米亚(Crimea)战争(1853~1856)中,亲眼目睹用生铁或熟铁制造的炮身经受不住火药的爆炸力,常常产生爆裂,遂促使他寻找一种生产钢的方便方法。

贝塞麦曾经注意到一些固态的铸铁块在熔化前由于暴露在空气中而脱碳了,当然这种氧化作用就是搅拌法炼钢的原理,他没有学过化学,不了解这个原理,但却使他考虑到把空气鼓入铁水中炼钢。于是在1856年的一天,他在伦敦圣潘克拉斯(St.Pancras)建成一座炼钢炉。

这是一座固定式容器。可盛放350千克铸铁,把空气加压鼓入容器中后,反应的猛烈程度使贝塞麦大吃一惊,因为他没有估计到铸铁中碳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以及其他杂质与氧气的反应会放热。幸好,10分钟后,当杂质已除去后,火焰平息了,可以走近容器,切断加压的空气流。金属被注入锭模中,经测定是低碳钢。1856年8月11日,贝塞麦在切尔特南(Cheltenham)不列颠协会的会议上公布了这一创造发明。很快,贝塞麦制成一种可转动的可倾倒式转炉,每炉可容纳5吨生铁,熔炼时间为1小时,包括补炉和铸锭的时间在内,大大缩短了搅拌炼钢的时间,更减少了搅拌熔炼操作所费的力气。于是,国内外炼钢厂纷纷购买此法的生产许可证。

贝塞麦在宣布他的创造发明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情赞扬,但是很快就遭受到批评和嘲讽,原因是用他创造的转炉炼出的钢锭由于氧化过度,生成的氧化铁存在钢中,同时生铁中的磷未能除去,使钢的质量很差,不是疏松,就是硬脆,在锻打时发生断裂。

关于钢中存在过量氧化铁的问题,后来由英国一位富有炼钢实践经验的马希特(R.F.Mushet)解决了,他在熔化了的金属中添加称为镜铁的铁、锰和碳的合金,因为锰能将生成的氧化铁还原。

除去铁矿石中的磷是炼钢中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贝塞麦和其他所有炼钢炉的建造者一样,用含硅的材料作为炉的衬里。这种炉衬不会和磷被氧化生成的氧化物结合,不能把这种稳定的化合物从钢中除去。贝塞麦只能选用含磷低于0.05%(质量分数)的矿石炼成铁后再炼钢。

除磷的问题后来却由英国一位法院的书记员托马斯(S.G.Thomas,1850~1885)经试验后解决了,在1878年获得成功。

托马斯虽然是一位法庭书记员,却热爱化学。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伦敦大学伯克培克(Birkbeck)学院进修化学课程,并通过英国皇家矿业学院冶金学和化学的考试。他在得知贝塞麦炼钢中需要解决除磷的问题后,用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氧化镁和石灰等进行试验,在他的表弟吉尔克里斯特(P.C.Gilchrist)协助下,在布莱纳封(Blaenavon)的炼钢厂用一个转炉进行试验,他的表弟正是这个炼钢厂的化学师。他们两人在1877~1878年进行了9个月的试验,证明经焙烧过的白云石用石灰黏结作为转炉衬里能满意地除去磷,而且还同时生产出宝贵的磷肥,后人为纪念他,至今把这种磷肥称为托马斯磷肥。

白云石是含有碳酸镁、碳酸钙的岩石,焙烧后生成氧化镁、氧化钙等,能与磷的氧化物化合生成镁和钙的磷酸盐,是很好的磷肥。

1883年托马斯获得贝塞麦奖章,可惜因患肺结核病,35岁即逝世。贝塞麦发明创造的转炉炼钢法在得到托马斯等人的改进后一直沿用至今。现今使用的转炉可以绕水平轴旋转,便于加料和卸料。炉底有气孔,从气孔鼓入空气。用它炼一炉钢约需十几分钟,容量从一吨到数十吨不等。

随着工业的发展,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废钢、废铁。这些废料在转炉中不能利用,于是在出现转炉炼钢的同时,出现了平炉炼钢。

在转炉炼钢中,使金属保持液态所需的热量是由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提供的,但在平炉炼钢中,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使金属保持熔融状态,所以必须由外部热源供应热量。

1856年,德国人西门子·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Siemens)利用热再生原理创建一种交流换热炉。这是在燃烧炉两侧各建一蓄热格子砖室,从燃烧炉中出来的炽热的燃烧废气通过一边的格子砖室,将热量传给格子砖,随后将燃烧用的空气通过被加热的砖室,提高温度后进入燃烧室燃烧,从而提高了炉温。每隔一定时间,交换空气和废气的流动方向,使两边的蓄热室交替使用。这种炉子最初被用来烧制玻璃,后来被用来炼钢,这就是平炉。

最初,在平炉中燃烧固体燃料。1861年西门子·弗雷德里克的兄弟西门子·威廉(William Siemens,1823~1883)创造一种煤气发生炉,生产发生炉煤气。这是将定量的空气和少量水蒸气通过燃烧的煤或赤热的焦炭,使之生成的二氧化碳尽可能转变成可燃的一氧化碳。水蒸气与碳反应后生成可燃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西门子·威廉是一位工程师,在德国接受正规的技术教育后来到英国;西门子·弗雷德里克在德国得累斯顿(Dresden)经营电气公司,也曾到英国。他们兄弟二人认为英国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发明创造者,在英国申请专利比较方便。他们于1866年在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共同建立西门子钢厂,利用平炉进行炼钢。

西门子兄弟共四人,都是出色的发明家。威廉是老二,弗雷德里克是老三。老大西门子·维勒(Werner Siemens,1816~1892)是一位电化学家,发明发电机原理,创建德国西门子公司。最小的弟弟西门子·卡尔(Carl Siemens)在俄罗斯创办企业。这样,维勒被称为“柏林的西门子”;威廉被称为“伦敦的西门子”;弗里德里克被称为“德累斯顿的西门子”;卡尔被称为“俄罗斯的西门子”。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法国冶金学家马丁(P.Martin,1824~1915)和他的兄弟(B.Martin)同样利用热再生原理,建立平炉,在法国锡雷(Sireuil)建厂生产。他们生产的钢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获金质奖章。马丁在1915年获英国钢铁学会授予的贝塞麦奖章。

⑤ 化肥是袁隆平发明的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士赫拉克罗斯首先发现的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ö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L.B.Ross)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
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
2.2009年史凤和执导电影2009年史凤和执导电影

⑥ 化肥是谁发明的

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是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市面上出售的肥料种类及品牌极多,依成分可分为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于土壤,或喷洒于叶片。

保守估计报告称30%至50%的作物产量归因于天然或合成商业肥料。全球市场到2019年,价值可能会上升到超过1850亿美元。欧洲化肥市场将会增长,以赚取大约的收入。 2018年为153亿欧元。

(6)磷肥发明扩展阅读:

肥料内的元素可分为主要元素和次量元素两种。

氮(N)、磷(P)、钾(K)是三大重要元素,因为经常应用在“N.P.K.”肥料;钙(Ca)、镁(Mg)、硫(S)等称为次量元素,因为常用于石灰处理、施肥试验。植物组织含有大量这三大元素。

微量营养素在不同的植物中占不同的比例,通常每百万有5至100部分(根据质量)。微量元素包括铁(Fe)、锰(Mn)、硼(B)、铜(Cu)、钼(Mo)、锌(Zn)、氯(Cl)等。

⑦ 化肥是谁发明的

自幼酷爱化学的李比希在15岁时便离开了学校。18岁那年,他终于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才进入了大学学习化学。

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比希回到家乡,并在一所大学教书。在那里,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

李比希任教的学校紧挨着的一大片农田逐年减产,农民们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东西,可以给土地增加营养。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李比希发现东方古老的中国、印度等地的农民为了使庄稼丰收,不断地给土地施用人畜粪便。李比希猜想,粪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庄稼吸收到生长所需的物质。有没有一种东西具有粪便的功能,使庄稼增产呢?

“耕地到底缺乏什么?”李比希为了找到答案,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他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钾肥和磷肥。他小心地将这洁白的无机化肥施在试验田里,可是,一场大雨却将化肥晶体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庄稼的根部却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收获季节到了,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

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晶体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于是,李比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回,李比希把钾、磷酸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这一次,他们选择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惊奇地发现那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竟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竟然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更为茁壮。

成功的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样传开了,李比希成为农民们敬仰的人,“李比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门其他工业比化肥工业更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了。

⑧ 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7- 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杂种不育,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200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2005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⑨ 第一个发明烟草的国家是谁

据考证,人类使用烟草的最早证据见于公元432年墨西哥贾帕思州一座神殿里的浮雕,浮雕展现了玛雅人在举行祭祀时以管吹烟的场面。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南美洲发现了3500年前的烟草种子,证明那时人类就有了种植烟草的行为。

许多文献记载,美洲土著民将烟草视为“万灵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头痛、牙痛、创伤、烧伤、脓疮溃烂,还可麻醉、增白牙齿、抗疲劳等,还因其能治愈令人绝望的疾病而被称为“圣药”。

1492年10月15日,探险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美洲大陆首次接触到烟草这种神秘的物品,但因不认识而丢弃。

1501年,被哥伦布派到古巴寻找“中国皇帝”的2名船员首次见到美洲土著民抽烟,并了解到烟草的许多医疗用途,船员杰雷兹还学会抽烟并上瘾,于是将烟草和抽烟的习惯带回了西班牙。

1518年,西班牙征服者科特兹应一位曾随哥伦布出航的修道士的要求,从墨西哥带回了烟草;1530年,西班牙船员带回了烟草种子,自此烟草被正式引入了欧洲,并逐渐传遍到欧洲各国,在治疗雅司病(yaws)、侵蚀性溃疡(noli-me-tangere)包括狼疮和梅毒等时获得了奇效。

(9)磷肥发明扩展阅读

主要价值

烟草除能制成卷烟、旱烟、斗烟、雪茄烟等供人吸食外,尚有多种医疗用途。

虽然烟草给人类带了很多危害,甚至被称为“毒草”,许多国家或地区明文限制流通或抽吸,世界卫生组织成员还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其医疗价值不能因其危害性而被抹杀。

阅读全文

与磷肥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