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歌德与席勒发明密码

歌德与席勒发明密码

发布时间:2021-12-12 12:36:31

㈠ 席勒和歌德是怎样认识的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

㈡ 谁能告诉我席勒和歌德的故事

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和席勒始终有很大的差距,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入窘迫。

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就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

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他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

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往,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甚至细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帮助是具体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创作活动。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于是,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

他们已经很难分开,但还是分开了。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后来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声。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不是家属的选择,而是家属的无奈。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的情形,他把亡友埋葬在自己的心里了。

没想到二十年后教堂地下室清理,人们才重新记起席勒的骨骸的问题。没有明确标记,一切杂乱无章,哪一具是席勒的呢?这事使年迈的歌德一阵惊恐,二十年亡友的思念一种巨大的愧疚,愧疚自己对于亡友后事的疏忽。他当即自告奋勇,负责去辨认席勒的遗骨。
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这是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坚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真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了的情况下仍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歌德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而情景总是有删削功能和修补功能。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起当初的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着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歌德先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随后着手设计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确实是席勒本人回来了,但所有积储了二十年的倾吐都没有引起回应,每一句都变成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是多么的强烈,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他终于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

谁知一百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勒的馆柩被保护性转移,战争结束后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颗颅骨。估计是当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的差错。

那么,哪一颗是席勒的呢?世上已无歌德,谁能辨认!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觉得有必要脱身而出。在一个没有歌德的世界,他脱身而出也只能领受孤独,因此也许是故意,他自甘埋没。

由此,令人明白世间本应有更多的杰出人物,只因为没有足以与他们对应的友情,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地混同庸常,悄悄退出。

㈢ 歌德和席勒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了什么作品

《威廉·退尔》,是席勒的的重要剧作。
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州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㈣ 歌德席勒/Goethe schiller

“Goethe Schiller”是“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的统一;怀旧;皮料的生命气息;原始质感;粗犷;简约;沉稳;牢靠”的象征!
“Goethe Schiller”是British Goethe Schiller international dress Co., LTD (英国歌德席勒(国际)服饰有限公司)与长沙歌德席勒鞋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都市户外休闲鞋品牌;歌德与席勒是德国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毕生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引入至Goethe Schiller的品牌理念。缅怀诗人,打破束缚;传承文艺、哲思与自由,成为了Goethe Schiller品牌的核心价值。Goethe Schiller产品以高端的纯手工头层黄牛皮鞋为主打,同时搭配生产特定风格的城市户外休闲男装,手工牛皮包等。整体风格传承并阐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哲思与自由精神,纯粹,简约,粗犷;原始质感,属拥有特殊气质的城市复古风尚。而Goethe Schiller品牌专卖店的装修艺术则融入欧洲歌特式建筑艺术,与后现代颓废工业元素等一系列视觉与感观创作,来阐释后现代自由精神,堪称是一件艺术精品。
【气质与品质之旅】
1、 产品定位:
(1) 风格:都市户外休闲
(2) 消费群体:20-45周岁性情文艺追求自由格调的工作人士。
(3) 产品差异化特征(产品气质):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的统一;怀旧;皮料的生命气息;原始质感;粗犷;简约;沉稳;牢靠。
(4) 产品精神:文艺;哲思;自由
(5) 品牌广告词:打破束缚

我们
手工牛皮鞋创作者
只为文艺、哲思
与追求自由的人士
创作纯手工牛皮鞋
以及奉上尊贵的终生维护
这是准则
必将始终

2、 用料及技术定位:
(1) 工艺:纯手工
(2) 用料:尊贵头层黄牛皮;固特异耐磨汽车工业橡胶底
(3) 核心技术:全球领先独特的钢丝线绳三锁围手艺,皮面与鞋底的接合全程拒绝胶水,永久性不开胶,在制鞋业属于重大技术突破。

3、 价格定位:
(1) 连锁专卖店手工头层牛皮产品:350-600元之间。
(2) 官网工厂直购尊贵纯手工头层牛皮定制产品:600-1600元之间。
Goethe Schiller产品以纯手工头层黄牛皮鞋为主,同时搭配生产特定风格的城市户外休闲男装,手工牛皮包等。产品风格介于传统商务正装与运动休闲之间,以欧美城市复古格调为主,鞋子透露出强烈的文艺气质,又体现出粗犷、原始质感,大气沉稳,呈现出现代都市休闲风格。
Goethe Schiller产品采用珍贵的头层黄牛皮,纯手工打造;拥有钢丝线绳独特三锁围手艺,全程无胶水,永久牢固。这项技术独特,在制鞋行业中走在尖端,是一项技术突破,全球少有。
因此,Goethe Schiller品牌给每位消费者的承诺也是永久质保终生免费维护。
Goethe Schiller产品从设计与用料上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统一;粗犷、简约、皮料的生命气息与原始质感。

【品牌战略】
1、引入欧洲品牌,赋予产品文艺气质:公司当前已取得英国歌德席勒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授权,并取得英国政府公司议院的营业许可证书,且于英格兰伍尔弗汉普顿市设立办事处和派驻业务代表(专人常驻伍尔弗汉普顿负责英国公司事务对接);
拥簇欧洲文化背景的Goethe Schiller,承载着欧洲气质进驻中国。

2、品牌传承世界诗坛伟人—歌德、席勒(两位德国著名诗人,生前也是一对最伟大的朋友)精神,搭建庞大的诗人文化系统,产品由内而外流露出文艺、哲思与自由的气质。歌德.席勒,是世界文坛的伟人级人物,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如一座丰碑,Goethe Schiller品牌最初源于歌德、席勒两位伟人毕生追求的自由精神理念,使产品本身单纯的买卖关系上升到商品价值链中的最高端——传承文艺、哲思与自由的精神。
因此,Goethe Schiller产品从设计与用料上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文艺复兴的精神与外形复古统一;粗犷、简约、皮料的生命气息与原始质感。
【自由之旅,Goethe Schiller的精神感召】

细腻地念怀过往
粗犷地想见自由
Goethe Schiller
这就是我

牢靠,所以永久质保
稀贵,因此终生维护
凡在Goethe Schiller定购任意一双纯手工牛皮鞋
均尊享制鞋人提供的永久质保,终生维护服务
直至您置换新鞋。而这一切都将是免费的
只因独特的沉淀着历史苍桑的手艺,珍贵皮料
诗意与自由精神,以及被融入鞋艺创作者更多的内心感召
已然人鞋合一,Goethe Schiller手工牛皮鞋提供永久质保
对每一位尊客持久关怀,也是对每一只鞋的创作者一份尊重
创作一只Goethe Schiller皮鞋,并给予它终生维护
这不仅是责任与权益,更是创作者对自已每一只都将是
独一无二的作品的一线感情牵系,一种终生念想

头层黄牛皮
纯手工感悟,精湛而苍桑
全球少有钢丝线绳独特三锁围手艺
全程无胶水,永久牢固
Goethe Schiller的皮鞋匠,是个独特的艺术创作者
心灵渗透出深沉个性,在双手间传递着精准、牢靠
原始的唯美,与苍桑的文艺,纯手工,珍贵的头层黄牛皮
以及全球少有的钢丝加线绳三锁围特固手艺
全程拒绝胶水,永久牢固
所有外在的粗犷,都透露出内在的细腻与稀贵
Goethe Schiller用诗人情怀,心灵感悟做鞋

无管时年如何逝走
人们的怀念从未中断过
无管时尚如何穿行不息
人们始终想见最初与过往
牛皮;手工;牢靠;原始质感
以及一颗自由的心
这些足矣 因为
这才是穿着的最高时尚
这才是我的气质
说过,胸中始终抱有诗人情怀
穿着当然一样
文艺、哲思,与自由
这就是我的气质
相信头层黄牛皮的珍贵,相信纯手工打制需要灵感
皮鞋匠是门艺术
相信歌德席勒,因为我始终追逐自由,更追求唯一

Goethe Schiller
品质在于牛皮与纯手工的日久生情
一块永不规则的头层黄牛皮
赋予双手与心,诗意的灵感
如是我们朴实的皮鞋匠说:世界没有大同
我在创作,如同诗歌
因此,每一只歌德.席勒皮鞋
都是自由的,也是唯一的

Goethe Schiller
穿着文艺,表里自由
厌倦了被设定好的生活
拒绝为他人而活
城市一尘不变,我需要到处走走
打破事缚,轻装上路
那些人来人往,与我毫不相干
无管跋山涉水,或是街巷人群
我需要到处走走
思考人生,坚持梦想

㈤ 谁能告诉我席勒和歌德的故事

就人生境遇而言,歌德和席勒始终有很大的差距,歌德极尽荣华富贵,席勒时时陷入窘迫。
他们并不是一见如故,原因就在于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两颗敏感的心中引起的警惕。这种警惕,对旁人是一种永久的隔阂,而对知音,却是一种慎重的准备。
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他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
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往,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甚至细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帮助是具体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创作活动。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于是,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
他们已经很难分开,但还是分开了。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后来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声。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不是家属的选择,而是家属的无奈。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的情形,他把亡友埋葬在自己的心里了。
没想到二十年后教堂地下室清理,人们才重新记起席勒的骨骸的问题。没有明确标记,一切杂乱无章,哪一具是席勒的呢?这事使年迈的歌德一阵惊恐,二十年亡友的思念一种巨大的愧疚,愧疚自己对于亡友后事的疏忽。他当即自告奋勇,负责去辨认席勒的遗骨。
在狼籍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这是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坚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真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了的情况下仍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歌德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而情景总是有删削功能和修补功能。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起当初的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着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歌德先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随后着手设计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确实是席勒本人回来了,但所有积储了二十年的倾吐都没有引起回应,每一句都变成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是多么的强烈,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他终于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
谁知一百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勒的馆柩被保护性转移,战争结束后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颗颅骨。估计是当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的差错。
那么,哪一颗是席勒的呢?世上已无歌德,谁能辨认!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觉得有必要脱身而出。在一个没有歌德的世界,他脱身而出也只能领受孤独,因此也许是故意,他自甘埋没。
由此,令人明白世间本应有更多的杰出人物,只因为没有足以与他们对应的友情,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地混同庸常,悄悄退出。

㈥ 歌德如何结识的席勒

大学毕业后,歌德回到故乡,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宫廷做了枢密大臣,试图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不幸碰壁。1786年,他秘密离开魏玛,到意大利游历,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回国之后,他对宫廷政治不再热衷,而将兴趣转移到了文艺创作上。先后写出了《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1787)、《哀格蒙特》(1788)、《托考多·塔索》(1790)等剧作。1796年,歌德结识了席勒,两位德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开始了长达10年的艺术合作,他们相互帮助,彼此激励,各自完成了其重要作品,并以他们的艺术成就,提升了德国文学和艺术的水平。

㈦ 歌德与席勒合作完成了哪些作品

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开始了这两位伟大作家互相合作的10年。他们俩在魏玛共同主办剧院,主编文艺杂志,合作写成了一批诗歌作品。1796年他们合作所写的400多首警句诗,无情地讽刺了当时文化界的不良现象。1797年。他们又一起写了一系列谣曲,其中著名的《掘宝者》、《魔术学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就是歌德此时创作的诗篇。

㈧ 歌德席勒的歌德与席勒

歌德(Goethe,Johann Wolfgangvon 1749~1832)德国作家、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其生平和创作可分5个时期。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作品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他的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魏玛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应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分。他的职责有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活,于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换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1788年6月歌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担任剧院总监,兼管矿业。同年7月与假花厂女工克莉斯蒂安娜·武尔皮乌斯相爱并同居,1806年正式结婚。意大利之行使他的诗风起了很大变化。他不再通过骚动不安的情绪来表现自然的原始力和激动的呐喊,而是追求古代歌德故居希腊罗马艺术中体现的宁静、纯朴、和谐的美,以改造人的个性,实现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对诗歌形式也给予了更大关注。回魏玛后写的组诗《罗马哀歌》中出现的罗马少女福斯汀娜的形象同克莉斯蒂安娜的形象交织在一起,抒发感官享受,表明诗人身上正在觉醒的性爱要求。1789年完成了剧作《托夸多·塔索》。剧本通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在宫廷生活中的遭遇,表达了歌德自己在魏玛宫廷的苦闷和矛盾心情。剧中精明强干的大臣安东尼奥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诗人塔索正是歌德自己身上的两面。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歌德不赞成暴力革命,曾写了一些嘲讽群众和革命的作品。1792年歌德随奥古斯特公爵参加普奥联军征法,翌年美因茨城响应法国革命,成立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联军围攻法国军队占领的这座城市时,歌德又陪伴公爵参加了这次战役。30年后,在1822年完成的《随军征法记》和《围攻美因茨》中记述了这段经历。
和席勒合作时期(1794~1805) 1794年7月底歌德与席勒结交,两人从此频繁交往,密切合作。他们的性格观点虽然不同,但互相取长补短,彼此都受益匪浅。直至1805年席勒逝世的10年,是歌德继狂飙突进时期后的第二个创作丰收期。除两人合作创作的《讽刺短诗》及许多叙事谣曲外,歌德还写了许多重要的哲理诗和表达文艺观点的诗,完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和《浮士德》第一部。这便是文学史上狭义的德国古典文学时期,又称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晚年时期 1805年5月9日席勒的逝世对歌德是个巨大的打击,他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创作受到很大影响。后来他重新振作起来,写出《十四行诗》,出版长篇小说《亲和力》。后者写4个男女由于两性间的吸引力的变化而重新组合的悲剧故事,诗人藉此来探讨自发情感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带有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从1813年起歌德就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以及中国、印度的文学和哲学。1814年~1815年到德国南部旅行又使他恢复了青春,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后又加以补充,共240首,形成了《西东合集》这部重要的诗集。它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一样,是诗人把西方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出色的努力。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这以后他潜心创作,完成了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从1777年开始写作到完成,历时50年 ,分为《学习时代》 和《漫游时代》两部分。主人公力求摆脱狭隘的环境,追求更高的理想,虽然走过迷途,但他不断自我克制,把握命运之舵,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诗剧《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写成时间历经60年。作品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书斋生活的知识悲剧,和魔鬼靡非斯特订约后,在魔鬼的引导下又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等阶段,从“小世界”到“大世界”,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在悟出人生真谛的瞬间死去。这是一位一心摆脱狭隘环境、不断探索真理、追求崇高理想的巨人形象,他的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文化发展的历程。
歌德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有所发明和发现。他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巨匠之一,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是文学领域里“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约翰·克·弗·席勒(1759-1805)出身于医生家庭,学过法律和医学。他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成名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 《强盗》反映了青年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了“打倒暴纣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战斗热情极为强烈。恩格斯说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伊斯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她所呼喊的“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可以说是时代的心声。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以后差不多十年,席勒没有从事创作,他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他着眼于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运动。他是把历史和当前德国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正是这样,他后来的几部历史剧都是接古喻今,对德国社会进行批判和控诉。在哲学上,席勒是康德的信徒。
他的美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自己的美学著作《美育通信》中,强调通过美的教育来改造社会,并且虚构了一个由美学原则统治的国家。但是当他接受歌德的帮助后,就离开了唯心主义哲学。
席勒在“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实践他的美学理论。席勒后期写了《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重要剧本。
《华伦斯坦》是以三十年代战争为题材的,剧中主人公华伦斯坦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席勒在他身上反映了民族统一的要求,并指出了他失败的原因。
《奥里昂的姑娘》 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斗争事迹。 她使法国转败为胜,免于亡国之辱。
《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反对封建暴君、争取自由的要求。这三个剧本的主题意义都在于呼唤民族意识,号召民族统一。这是当时德国的时代要求。难能可贵的是,剧中还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力量。这表明席勒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所增长。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和严重脱离社会斗争实际,席勒的创作往往从概念和理想出发,因而形成“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席勒”的缺陷。《堂·卡洛斯》是带有这种缺陷的典型作品。

㈨ 歌德与席勒

歌德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
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只能帮这些了

㈩ 席勒和歌德合作完成了哪些作品

1798年,席勒和歌德俩合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鹤》等都是这一时期所写。在席勒创作中,除了戏剧以外,这些作品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阅读全文

与歌德与席勒发明密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