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的 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内:什么是社会主容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突破的历程。
(1)改革开放以来向阳村人民创造性扩展阅读: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袖都是运用“问题论”的大师。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正是在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时代问题的基础上,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
㈡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施有哪些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3取得原因
㈢ 改革开放40年最伟大的10项成就都有哪些
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认真总结并借鉴党的历史经验,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克服困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必须坚持好这些经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深化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在实践中就是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把握了规律,符合了实际。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只有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才能合乎实际,把握发展规律,党的理论才能创新,党的事业才能发展,也只有把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才能使中国稳步走向未来。
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推进中华民族逐步迈向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的奋斗目标。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四、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因此,要在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好、运用好、弘扬好这些重要经验
㈣ 改革开放以来十件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十件大事有:
1、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2、1993年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3、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6、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8、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即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9、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10、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实现21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㈤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为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这最早是针对哪一地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为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这最早是针对哪一地区?
针对深圳特区
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改革开放以来向阳村人民创造性扩展阅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㈦ 改革开放为中国做出哪些贡献
改革开放为中国做出的贡献:
一、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迎来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二、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就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来,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生活图景
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7)改革开放以来向阳村人民创造性扩展阅读:
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一、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
科学的理论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我们回顾中国40年改革的经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灵活运用改革方法
我国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立足于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再行推广。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㈧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征: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植根于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就找到了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这反映了邓小平坚持实践第一的创新精神。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搞清楚“是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邓小平敏锐觉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局势变化的走向,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既着眼于中国实际又力争赶上时代的宽广的实践视野。邓小平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
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味着我们将从对社会主义不切实际的空想转向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将从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转向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味着社会主义将从封闭式的实践转向开放式的实践。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在邓小平看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他强调在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实质就在于鼓励实践,鼓励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仅仅是开启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才闯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不断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看做实践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视为实践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看做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沿海开放、经济特区开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体现了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创造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邓小平理论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实践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进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鼓舞下,我们党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邓小平理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尊重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伟大进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践与创新紧密相联,相互作用。这是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开放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过程
再现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思考过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尽管如此,学术界还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1)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多国的失败,足以说明必须对该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2)社会主义各国对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商品(市场)经济,引起了邓小平对人类已形成的关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反思,结果,他认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一家独有,而是有很强的兼容性,能为社会主义所用;(3)基于对我国改革在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上的多重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战略性思考,邓小平认为用市场经济来统领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进(许新三,2002);(4)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选用了市场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5)邓小平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还考虑到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陈志良等,1992)。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创造者对世界某一事物长期观察并思考的结果。据此,有的学者考察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时,将视角伸向邓小平一生中与该理论创立有关的种种经历,如留法勤工俭学、莫斯科的大学系统学习、太行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等(聂运麟,1995),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该理论的研究空间。
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三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三大最突出的成就:
第一、实行了农村的家庭承包制,
第二、实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
第三、民营经济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