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家的创作道路是痛苦的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1792年贝多芬被帝侯亲王派到维也纳继续深造,此后就在那里永久定居下来。
作为卓越的钢琴家,贝多芬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的热情欢迎,同时他在维也纳拜师学艺,其中有著名作曲家海顿。海顿尽管喜欢贝多芬的才能,但心中并不十分喜欢他的性格,因为年轻的贝多芬有太多的热情和怪异的念头了。同时,贝多芬也并不喜欢海顿。这也难怪,全身都是叛逆的贝多芬,怎么能和幽默轻松的“海顿爸爸”谈到一起来呢?
贝多芬1802年以前的创作,被音乐史上称为贝多芬的第一期风格。这些作品大都是些小型曲目,著名的只有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此时的贝多芬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为了密切地观察生活中的伟大变革,为了总结18世纪的音乐成果并运用它来反映急剧变化的现实,为了选择适合于他的个性的新的创作手法,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紧张的探索。这个时期仿佛是“十年面壁”,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酝酿期。
这种酝酿有外在的条件-1789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当时的波恩大学是各种进步思想的摇篮,贝多芬经常在波恩大学旁听,并如饥似渴地学习人类自古以来伟大的精神成果:从历史文献到哲学,从荷马、莎士比亚到席勒、歌德。在学习的岁月和革命的年代中,贝多芬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
法国大革命催生了众多的历史巨人,贝多芬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法国大革命就象一条巨大的山脉,将贝多芬和另两位古典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分隔开来。正是由于继承了前辈深厚的传统,同时又得到了自由气息的滋养,贝多芬得以创造出音乐史上又一风光无限的高峰。
2. 是苦难造就了艺术,还是苦难就是艺术
有价值的苦难才是艺术。承受没有意义的苦难,充其量是浪漫吧。
3. 艺术的本质是痛苦这句话是谁说的
艺术的本质不是痛苦。
如果艺术就是痛苦,人们就不会追求艺术,也不会欣赏音乐,也不会购买令人痛苦的艺术品了。
艺术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创作表现。
艺术的本质就是美好。
4. 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欢乐多还是痛苦多
从艺术家角度看,艺术家创作完一件作品后,他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通过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充分的表达出来,“十月怀胎苦,一朝分娩乐”的喜悦心情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创造的欢乐与痛苦交织在一起,但痛苦只是暂时的,欢乐远远多于痛苦,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杰作”,艺术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欣喜之余,艺术家不会仅停留于自我满足之中,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与自己分享快乐,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所理解,希望人们能真正的喜欢它、关爱它、伴随它一起成长,当然,除了期望得到公众的认可之外,一个聪明而理智的艺术家需要的不仅是溢美之辞,他仍然渴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评判,因为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审美标准对同一件作品的看法自然会存在差异,而这众说纷纭的信息反馈,为艺术家全面清醒认识自己的艺术、调整完善艺术创作方向及表现手段以创作出更优秀更精彩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寻觅知音的同时,艺术家同样企盼在艺术公众的热情和主动参与下,充分调动公众的审美知觉与艺术想像力,让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更加丰满富于意义。
5. 请试着阐述苦难与艺术的关系
画家人生最惨的事情莫过此。画家人死了,人就出名了。画就值钱,活的时候一纹不值。
6. 什么叫苦难艺术
这只是一个称谓而已··艺术很广泛··或许的他苦难也是一种艺术··
7. 为什么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
苦难中的坚持更刻骨铭心。艺术家用骄傲支撑坚持…内心用他们的艺术诉说…看看《梵高传》吧,梵高也问,为什么要在苦难中。有纯洁的心,才依然把心底美好的东西展现给带给他苦难世人…
8. 为什么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痛苦的
因为创作来自灵感,灵感来自生活,寻找灵感的过程是艰难的,灵感被激发后是快乐的!
9. 有过苦难经历的艺术家,并用一句话简述他的事迹。
您好 我给你推荐是艺术家韩美林 您可以作为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他经历了近五年的牢狱之灾,但他依然积极,乐观,上万件作品,没有一件悲观的、低调的” 他曾与病魔进行过生死的搏斗,这使他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220/article/.shtml
10. 为什么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希望大师帮我指点一下,
我还没有工作经验 不过喔知道老是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很难从中发现发光点的 想想看 天天看一个人是不会发现她天天的细微的变化的 以前上学都没有离开家 老爸就会说 怎么还不长大呐 可是在外地上学才半年 老爸见了就会说 呵呵 长高了 好!可是身边生活叻半年的同学却为发现喔每日的变化 而且今天走在烤鸭店门外 走在那具有特色的地板上 想起叻童年时候每天返学回家都会在地板上跳着过去 心里有了灵感 就拿来当做创作素材叻 喔觉得至少感动叻喔自己 其实好的东西来自生活的小细节 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呐 加油 细心体会这身边的一切 伱一定会又大收获的 喔有点啰嗦 哈哈 不过希望对你有多帮助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