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初中音乐创造实践

初中音乐创造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11 23:45:54

A. 实践性音乐教学的几种方法

新课程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性学习,倡导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互动过程。而一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观,重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学习观,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学习观。(一)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训练的方式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练习。练习法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练习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说适用于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在运用练习法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明确、方法正确、步骤清晰、形式多样。老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要给学生宽松的练习空间,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在练习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练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各种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二)律动教学法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律动并不是按规定的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人在听到音乐后通过动作自觉反应出来的。律动教学法要去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各要素。它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达尔克罗兹曾这样解释“体态律动”的道理:“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多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不仅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说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十分注重律动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意义。 律动的动作主要包括原地的动作、空间的动作及原地与空间结合的动作。原地的动作包括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唱歌。空间的动作包括走、跑、跳、蹦、跃、奔腾、滑行。原地与空间结合的动作包括边走边拍、边滑行边转身等一切可以相互配合的动作。正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有趣,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再加上身体上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表演等。因而,自律动教学法引入我国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后,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律动教学法在应用中要注意:重点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上,不追求姿态优美、整齐划一,活而不乱与创作教学结合。(三)创造法 创造在新课程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新课程新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中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作曲教学法,而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绝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 创造性教学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诸多领域。如,各种音乐课程中的参与体验、即兴创作、实践活动。 在创造性音乐教学法中,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时更要注重体验创造过程。(四)游戏教学法 喜欢游戏是学生们的天性,任何一项与游戏有关的活动,都会使孩子们兴奋、好奇、乐于参与。针对学生们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B. 初中音乐课堂情景创设优化的方法有哪些

创设情境教学

优化音乐课堂

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优化音乐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才能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在学唱《小雪花》歌曲时,正巧天空正下大雪,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我利用这个机会,提醒学生细心观察雪花的形状、颜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歌词,学会了歌曲。与此同时,学生也深刻了解了音乐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创设优美意境,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
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在上欣赏《梦幻曲》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星空闪烁、万籁寂静夜晚的情境,
然后让他们来听音乐发挥想象。结果听着听着,有的学生想到了月宫嫦娥,有的学生想到了小精灵送祝福,还有的学生却做起了梦。其实你能说他们的感觉是错的吗?小朋友是很感性的,也是富有想象力的,此时表现出来的便是他们自己的情境了。通过老师合理的引导,既可以保护他们的个性,又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朋友的注意也会保持积极的状态。
三、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创造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例如教学《音的高低》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教师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旋律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及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
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将蜂拥而至: 为什么拨动琴弦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拨动同一根弦的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声音?
弦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弦的松紧与声音有关系吗?
声音的高低与弦的材料有关系吗?
每根弦为何发出的声音不同?
最后同样以竞赛的形式来解答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某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则答方得分,反之则问方得分。一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觉得用语言描述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还用乐器演示,以证实自己的结论正是通过类似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开发音乐课程资源,把现代化教学工具与教
材内容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再现教材的情境,巧设参与活动的情境,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学习机会,通过成功的学习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养
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学习中动
手、动脑、动口。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外延性思维
和形象性思维,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歌曲教学《嘀哩嘀哩》时,
可以引导学生把春天画出来,把春天写出来,把春天演出来,把春天说出来,
把春天唱出来,把春天“做”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协调参与,充分
挖掘与春天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操作中参与学习,在参与中锻炼思维
能力。

情境教学不仅让学生愉悦心情,还能创造出许多美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
学生能在音乐的熏陶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利用情境这一有效手段
充分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态度,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开发学生的各种音乐潜能,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C. 如何有效开展中学生音乐课外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文明风尚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精神、性格的陶冶,对智力的开发,对敏锐的感觉和反应能力的训练,对身心键康都有促进作用。在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这是一个整体,没有课外活动的音乐教学,是不完全音乐教学[1]。”课外音乐活动,是指在教学大纲要求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活动。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中小学校内音乐课时比例极少,教学条件、设施不完备,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是不够的,必须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呢? 本文做了一些探讨及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1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意义及作用
音乐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审美体验,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括意义是:课外音乐活动是(1)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加音乐活动过程中,发展了对音乐的兴趣及审美能力,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全方面提高素质和能力。(2)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音乐活动大部分都是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3)是发展和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满足有音乐才能和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渴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才能。(4)符合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善思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使学生能够接触较宽的知识面 ,接受较多的信息量。
2音乐课外活动基本形式
2.1 群众性音乐活动
我们在具体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重视共同提高。群众性音乐活动及宣传活动有利于普及,让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得到发展。它包括校级、班级的课外活动,有群众性教歌活动,如“每周一歌”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或音乐讲座;综合性的音乐比赛;音乐会及艺术表演活动等等,比如节庆日的音乐活动。如: 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演出,八一建军节的“军民之情,鱼水情深”专题晚会,国庆节时开展的“爱我中华”歌会,“庆元旦文艺晚会”等,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合唱、边唱边舞等方式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另一类是与学校的专题教育相结合的音乐活动。这类活动需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如:在学校围绕宣传环保这个专题,与大队部共同组织“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专场演出;与后勤部合作围绕创建“珍惜每一颗粮食”专题工作,开展了诗歌舞蹈的表演。
2.2 提高性音乐活动
包括校内音乐社团(俗称兴趣小组),如合唱队、乐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主要以小组活动辅导为主,兼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有利于提高少数尖子的音乐技能。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中学阶段的舞蹈队需要参加演出排练,学生首先自己去找资料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挑选,节目定好后再进行舞蹈排练,自己看碟自己学动作,遇到高难度、做不来的动作经过老师的引导再改编,最后完成这个舞蹈的排练工作。这样,就不仅培养了学生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力,也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又如低年级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到美丽的大自然里,听听生活中那些美好而有趣的节奏,引导学生去寻找,去模仿鸡鸣狗叫、鸟语蝉鸣、流水潺潺、机器隆隆……再启发学生用音乐节奏表示出来。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实践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不仅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发挥音乐本身的服务性功能。此类音乐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为孤寡老人、孤儿送去快乐;参加一些公益演出,如“手拉手”文艺演出等,以养成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在音乐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音乐的感受、表现、创造、鉴赏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了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的功效。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学校发展了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教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有效地调节了教师的生活,减少和消除工作的紧张感和疲劳感,使教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提高工作效率。健康向上的集体音乐活动也为协调校园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条件。
3 如何更行之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与在组织与训练中注意的问题
如何开展才是更行之有效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都要考虑的。本人通过研究讨论,认为学校和教师这两个主体在组织与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的。
3.1 学校应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首先应该雄厚师资,在开展活动中必须注意内容的丰富多采,反思传统的音乐课外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各项竞赛, 从而组建音乐团队进行活动, 内容也只是局限在合唱、舞蹈与器乐方面,内容太单一了,学生的选择面、参与面也窄了,就影响了活动的开展,也忽略了音乐课外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这时候学校就应该尽可能跟着学生的兴趣去开设课程,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校应设计一张音乐课外活动意向表。先让教师与学生自主来选择相应的音乐活动,然后根据教师的特长确定各个项目的指导老师、活动场地、活动时间,再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参加人员。这样,内容丰富了,参与面广了,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由此,使课外音乐活动不再是尖子生的专利,成了群众性的活动。学生在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了解基本的音乐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学中乐、在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3.2 学校应充分挖掘资源,让师生共同进步
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有利的资源,比如在人力、媒体资源和宣传阵地等方面。
3.2.1 充分调动所有人力资源
学校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时候,仅仅靠一两个音乐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调动所有的教师。比如开展“每周一歌”,这个首先让音乐教师向学校提出建议,学校认为可行了,那么就要充分调动所有的人力,如发动每个班主任在班上大力宣传和配合做好这项工作等等。同时, 学校应该开设每年的暑假或寒假对教师们进行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中小学生合唱的训练与指挥》、《中外名作欣赏》、《儿童舞蹈创编法》等,从而使教师音乐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对工作更加热情了,活动开展也更顺了,质量也明显上去。
3.2.2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现代教学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同样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外活动,利用一些现代媒体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做法大体有以下几点:①介绍和提供一些优秀、经典作品的资料,指导学生课余进行欣赏。②组织参加音乐普及讲座及看有关音乐题材的电影、电视等,了解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还可以组织去歌剧院欣赏中外著名歌剧、舞剧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③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地播放优秀歌(乐)曲,让学生多听,让学生更直观地得到熏陶,感受音乐的美妙。
3.2.3 充分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
学校的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校的宣传阵地是为学生创造展示舞台最有效的途径。我注意到不少的艺术培训中心学校利用了电视、广告并且为学生创造了参加国内国外的各项比赛等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吸引学生参加报名培训。那么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图书馆、阅览室、报刊等向学生展示音乐,让学生的音乐活动成果有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堂里没有学到过的音乐知识,也从音乐家的身上学到许多优良的品质,陶冶情操。例如,有的把学生文艺演出的照片拿来展出,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有的在黑板报上刊登一些音乐家的小故事或音乐知识连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并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还有的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杂志,向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音乐天地,让学生自在地徜徉于音乐王国中。此外,还可以通过简报、剪报、音乐小故事、音乐小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3.3 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可以说我们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有了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而没有了兴趣即使是老师、学生花再多的时间和工夫也只会事倍功半。因此,调动学生兴趣是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教师首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全心投入,即在教学中不仅要有认真的态度,还必须要有一种投入的精神。因此,对待每一次排练和训练,教师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以生动、活泼、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形象甚至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要求学生做出欢快高兴的情绪时,教师必须自己先拿出一副热情洋溢、喜到心头的表情;在要求学生表现抒情的情绪时,教师必须先拿出深情的表情。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名演员在表演一出戏,而演员必须要投入才能演好戏,才能做到吸引观众。然后对待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经常鼓励。对一些音乐基础并不好的学生,和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同学,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以表扬为主来鼓励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通常会增加自己的学习信心,从而也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甚至被表扬的部分同学还发挥着积极和骨干的作用。
3.4 教师应擅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
组织课外活动虽然与音乐课有区别,但它同样属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学。那么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教师需要动一些心思。擅长用形象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是音乐技巧、技术传授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因为音乐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只有通过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和启发,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领悟这门艺术的技巧和技术。所以,在课外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例如:舞蹈形体课上,在要求学生做直立的基本姿势时,我用“量身高”来启发:“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高挑、修长的身材,我们现在把身体靠着墙,尽量将脖子、身体拉长,量一量,是不是长高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并让他们反复体会,许多学生本来存在的颔胸、驼背、脖子前倾等不良姿势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体验和感受,善于使用一些通俗、具体而形象的语言,这样一来,同学们能够更快更好地达到训练的要求,更快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内容。
3.5 教师应注意结合审美教育
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应该更加侧重于提高对音乐艺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我们的音乐课外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某种音乐技巧,也不是为了参加某个比赛或是表演而开展的,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音乐美的能力,并在音乐活动中来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是教师切不可抛开的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他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在唱歌、舞蹈、演奏时诠释艺术的表现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表演时情绪、情感的表现。即使在表演中学生的声音不够美,动作不够到位,或者偶尔弹错了一两个音,但是教师要常常提醒学生一定要观众知道你在表演什么。有一次,我在活动课合唱队排练《游击队歌》这首歌曲的时候,我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曲调轻快流利,生动活泼,反映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要求学生把游击队员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形象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作品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到一些细腻的艺术处理和表现,而不再是简单的表达。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活动课中,不但丰富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活动课中排练节目的水平和质量。
在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三个注意”在教学中并非相对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因此,这三个问题,对于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结束语
所以,我们充分意识到,仅靠音乐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难以提高学生能力的,只有努力创设音乐大环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课外接受更多的音乐熏陶和感染;让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D. 关于音乐教学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音乐教学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

随着我县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民歌民舞“五进活动”的大力推进,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充实,课内外艺术教育内容的逐步到位,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音乐学科正随着改革的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迈进。然而我发现,人们重视更多的是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在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理念提出了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针,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所以,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关注音乐教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及社会的地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农村小学中,没有专职的音 乐老师,音乐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副课”,一些老师认为音乐课不就是唱歌,不就是吼几嗓子,没有对音乐课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有些学校就把一些不大懂音乐、年龄偏大的教师“特殊照顾”安排教音乐,真正有音乐基础的教师往往所学非所用的去教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我校除外)

再一点就是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落后,所有的农村小学学校没有一架钢琴,连电子琴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电子琴也是个摆设,没有教师会弹。一些小学上课必备的打击乐器、配套教学光盘也只有几家学校有。音乐教材也都只能循环使用,想让学生圈圈点点都成问题。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缺乏尤其是小学,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有的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要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五门课。此外有些学校还常以课时紧张为理由,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上其他课,致使学生无法学习掌握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思考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应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有敢于教的精神

这也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大胆,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敢于开拓创新,善于营造教育背景。本文强调的敢于教学和善于教学相比,后者表现的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与文化内涵及良好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而前者表现的是精神魅力,需要教师具有卓识的远见、饱满的热情,在教育中充分显露教师的眼界、见识与胸襟,让理想与理想在这里相互交流,让心灵与心灵在这里相互接触。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音乐艺术。农村学生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甚少,好奇心强,而对音乐艺术有更深更浓的热爱之情。

教师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的形象气质的复制与扩散,即古人所谓的“上施下效”,这也更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教师就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敢于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胸襟广博的教师就能以他那大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激情饱满的气质引导与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可供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课外活动与社会交往场合少。学生的各种能力,诸如社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锻炼。另外,在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这种家庭对孩子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很多要求无法给予满足,这就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任务便落到教师的身上。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在音乐训练与活动中,有许多看似与人的某种能力的培养无关,但他却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而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言声调的影响,音乐集体训练对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有卓越远见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与创设,在尝试与创设过程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并借各种音乐训练与活动,渐渐的使学生的心理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一股特殊的气韵与精神贯注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别开生面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体悟、用自己的歌声去表达、用自己的动作去体验,给他们单调的视野带来美景,给他们贫乏的心灵带来朝气,给他们干涸的语音带来活力,给他们生硬的举止带来生机。

二、要有善于教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主观条件莫过于善于教学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教学技术的体现,又有文化涵养的要求。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把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据了解,像我县这种情况不只是存在少数地方,是全国多数农村小学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不完善的音乐教学开始于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故学生上了低年级和初中阶段还只是掌握极少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不少学生还不具备简谱的能力,其他的诸如音乐的鉴赏、音乐表现及音乐创造能力,更无法得以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师面对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其教学之难可想而知了。

我们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如何借助音乐的特殊魅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师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求举办兴趣小组与开展文艺活动,教师要如何因陋就简地开展,既要使活动生动有趣,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科学文化知识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等融入音乐教学。不难看出,这里蕴含着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技术、心理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民俗文化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音乐教师,作为一名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它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且要善用这些知识,体现出育人的特点,也就是要能够用它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教育学生,让他们从狭义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入,从蒙昧走向明晰。音乐教师只有既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的“善于教”的能力。

三、有乐于教的热情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态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乐于教学是教师必备的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品质。首先,他必须热爱音乐艺术,只有热爱音乐艺术的教师才能善于用音乐艺术;其次,他必须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自觉地教育学生。

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改变困境现状的道路,因此考大学是他们最理想的出路。面对着大学新生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准绳的状况,各学校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何况学校的评优工作更多的还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为杠杆。另外,受社会旧传统的歧视及音乐从事着的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村民众轻视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与教师,只监督学生在考试科目上的学习,音乐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视。相应的说,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就无法提高,职称考评与福利待遇总是落后于“主科”教师。

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音乐教学设备差,社会及教育部门不重视音乐教学等一系列客观现象,极易造成教师主观上对音乐教学的应付心理。

音乐教师的这种态度看起来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我对此的不同的看法。前文已提过,音乐学科地位的提高有赖于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教育若只以简单的唱歌与听音乐为教学内容,无法体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育功能,他也就不具备引起农村社会各界人士及教育部门重视的资本。这就有赖于一批热爱音乐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孜孜不倦耕耘于音乐教坛。

音乐,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教育中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却有它特殊的功能,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功能,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对音乐功能的阐述中,就很强调音乐中的善与美的统一,道德与音乐的统一,尤其是善与美。他强调了这些音乐特性,其实也是为了感染人、教育人。柏拉图也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在心,传于后人”。两千年前音乐教育在人类社会已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当然这与先贤们广博的知识学问的影响和孜孜不倦的教学的倡导是紧密相连的。

四、小结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只是个人或某小团体的事,而是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事。我们期望各教育部门都来重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学习;也真诚希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发扬古圣先贤的优良作风,勤学苦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独有的精神气韵、饱满的教育热情,投身于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感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无穷生机与喜悦。

E.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对音乐有天生的好奇感,当前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而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文超过一般学生水平,这就是参与了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

目前,我们使用的沿海版教材中有较强的实践性内容,如果我们注意了就能较快地将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在我多年来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从如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海鸥》这首歌后,除了让学生用口头演唱、用录音机听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还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竖笛进行演奏,这样一种实践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在演唱两声部、副旋律时出现音准不稳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东西。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们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级学生有蹦跳的欲望,“律支”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的动作,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一般孩子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个性有不同,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我一问他,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例如:学习《开火车》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动作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加以实践,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总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

例如:我们在进行一些节奏训练、听音训练时,学生使用磁性线谱板,磁性线谱板上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节奏型或听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听辨练习,老师拍出一条节奏题,让学生在磁性线谱板上摆出教师拍出的节奏;或找到老师弹奏的哪个音高,这样使抽象的节奏训练、听音训练变成可见的高\低\长\短,教师还可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我觉得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学中,加强了唱游的体态律动,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教学工具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音乐素质。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质。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

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如:“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爱我中华”歌会,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在少先队员队列操练的音乐声中,不感受音乐美、队形美,也表现了少先队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唱学习演奏的全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自己的能力,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如“音乐墙报”展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介绍国际、国内音乐信息,中外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音乐动态、音乐游艺,最新音乐作品等,通过办报让学生长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有通过举办卡拉OK独唱比赛,引导学生学好歌,唱好歌,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奏、跳,兴趣得到满足,才智得到发挥,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音乐旋律猜歌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编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练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F. 简述音乐教学中强调音乐实践的重要性

音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需要学生反复地进行技能、技法的训练,而训练的结果又必须通过舞台及其表演形式来检验。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采用艺术实践的方式,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教师音乐教学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一、转变对高中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教学的认识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但是,长期以来,音乐课上教师一味强调“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进行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你教我唱、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本应该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的音乐课却上成和其他学科同一模式的知识传授课,致使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把学生当客体”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了其个体的完善。还有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学生和家长忽视了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导致各方在具体的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使艺术实践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需要转变原有对艺术实践教学的认识。学校领导应该加大对艺术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安排上给予艺术实践教学更多的时间,因为在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用到表演道具和表演场所,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充裕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实践表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实践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学生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二、学生参加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艺术类高考连续十三年位居洛阳市第一的中职院校,在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学校开展艺术社团三十多个,还确立了以“学科理论为指导,艺术实践为基础,素质教育为核心,面向世界为目标”的工作思路,突出学生艺术实践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和地位。而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得到表现自己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体验多方面、多层次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普通高中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提高音乐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能使学生逐渐克服上舞台的“怯场”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够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艺术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还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艺术实践中的竞争与合作,不仅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我们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注重经常性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开拓进取,开展多种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高标准、严要求地搞好音乐专业教育,使之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艺术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检验专业学习的效果,同时又能培养与社会、人群交往沟通的能力、奉献精神、组织纪律性、组织管理能力等。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专业素质、精神风貌、集本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比如,我校每年一度的体育节大型文艺汇演,团体操、社团风采等参演规模达四五百人,音乐专业各年级的的艺术实践,学校的品牌文化——春节晚会等一台台节目的演出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从整体的策划、节目的统筹,舞台的布置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到节目的组织、衔接、协调,舞台的监督、报幕、催场等等,需要台上台下、台前台后的协调一致和共同行动。可以说,每次演出的成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力量的展示。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
精神、相互合作意识及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艺术实践活动能体现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基础。艺术实践活动作为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技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体验成功的机会。我校的每次艺术实践活动都需要长达两三个月的准备时间,而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歌唱类有(独唱、二重唱、对唱、联唱、合唱等),舞蹈类由(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语言类有(小品、相声、双簧)等。多样化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颇高的积极性,也给学生展现自我才艺、体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和平台。
只有通过多次艺术实践的演出,学生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和表现才能从紧张到自如,从稚嫩到成熟,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感受成功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树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正确动机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产生活动的良好效果,才能发挥音乐技能技法教育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如我编排的舞蹈《春喜》,里面有搬腿、站下腰、翻身等比较难的动作技巧,学生们不怕吃苦,相互鼓励,每个人都能精彩完成。最后在演出时同学们的优美舞姿、迷人的表情,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和热烈的掌声,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县春节晚会荣获一等奖,在全国“文明风采“活动中荣获省二等奖。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自我价值,并能给予正确客观地评价,使学生体验自我价值及实现价值后的愉悦。只有这样艺术实践才能在音乐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实践活动是高中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法学习和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艺术实践还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更好地改善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及学生管理的关系,提高了音乐专业教师的参与性和创新能力,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采取可行的艺术实践教学方法,明白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G. 对初中音乐课的认识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生成策略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合作对话、碰撞,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和教材设定内容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的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音乐教学中的“生成”是在预设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进程中产生的动态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音乐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思考。”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有多样的理解和表现,学生的表现充满变数,尤其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以比预设的生动而丰富多彩。面临充满个性的学生,随着预设流程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材文本的不断碰撞,创造火花的不断迸发,认知、体验不断加深,这就产生了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

1、在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中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音

乐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使音乐教学在学生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以生成。

2、在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中生成

创设主动探究的氛围,是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在实践创造活动中得以生成。

3、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中生成

音乐课是充满活力的,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是不够深入的,适度拓展,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素养,体现出音乐教学的丰富性和动态生成性。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的策略

音乐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仔细研读,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与教师本身的特长,做好教学设计,这就是课前的预设。由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充满可变性,不可能将学生参与的各项音乐活动的细节都进行预设,因此,新课程提出了一个与“预设”相对应的概念:“动态生成”。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对“预设”与“生成”摇摆不定,注重了“预设”教学被“统”的过死,重回封闭、僵化的老路,着眼生成,又陷入随意、散漫的泥潭。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前预设时,考虑到某种出现的情况而进行弹性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巧用动态资源尽情挥洒教学机智,要摒弃随意生成,关注生成的价值。让“预设”与“生成”有机相融,相得益彰

H. 有关音乐方面的实践报告

音乐创作课实践及研究报告

内 容 摘 要
一、 问题的提出
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把音乐创作活动付诸于教学实践,是音乐教学的新课题。
二、 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措施
1、放开讨论;
2、放开质疑;
3、放开评论;
三、 教学实践及研究过程
把创作运用到歌唱、教学、节奏训练、综合训练等,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
四、 结论
五、 反思
注重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
2、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创作课实践及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把音乐创作活动付诸于教学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实践《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构想在音乐课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作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就“音乐创作课”课型的教学思路,教学措施,教学方法及实践研究中作了一些初步探讨,以引发对《音乐课程标准》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二、 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措施
1、放开讨论: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处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2、放开质疑: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渗透诸多质疑。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到自愿去探索,有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书本,老师挑战,这必须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师道尊严”,是学生质疑的教育环境。
3、放开评价:创作性的发挥必须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在音乐创作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办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教学实践及研究过程:
音乐创作课的课堂结构及教学思

I. 创作在音乐实践中的作用是什么

音乐创作的准备及孕育阶段。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作曲家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往往是处于未加工状态的美与丑,通过了解、熟悉、认识等感性及理性活动,得到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触发了创作欲望。能引起这种创作欲望的,不仅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现实美与现实丑,也可能是其他艺术作品如诗歌、文学、绘画、雕刻、戏剧中的艺术美。作曲家的丰富的生活实践,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素质,以及各方面的修养对创作欲望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感情是极为关键的。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串在创作过程的始终。
与其他艺术相比,作曲家对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他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着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或许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种意境、神韵以及对生活的本质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现实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过比拟、隐喻、象征、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间接反映在音乐之中)。作曲家也有可能通过间接的生活体验取得创作的冲动,只要这些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气韵及其本质等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感情与体会是作曲家比较熟悉的。同样,作曲家也能从以往的乐曲,尤其是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是在历史上已经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但是间接体验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体验生活的长期积累。
创意
作曲家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即基本乐思的形成。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以音响为其物质材料,现实生活、具体对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都要转化为由乐音为主所构成的音响。通常,作曲家总是在以往的音乐成果中汲取经验,对前人的音乐表现手段与各种手法进行分析、判断、提炼,通过自己的重新设计、安排、想象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音响。因此,对历史音乐文献的熟悉,对民间音乐的领会,对音乐语言特点的掌握是创作的重要条件。当代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启示也很重要。这里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基本乐思的形成对创意起枢纽作用。基本乐思是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并最富有情感特征的主观感受的结晶。它转换成音乐时,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一种特定的和弦进行、一种两部对位的基本骨架,但最常见的一种是动机或一个音乐主题,它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在出现基本乐思的同时,会考虑到体裁、样式、曲式模式等等具体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在创意的起始,就已经同时设想了形象的塑造问题。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创作是难以截然分割的。
在创意的过程中,突出的要求是: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为此,作曲家常会反复吟唱(演奏),对所创作的音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求得两者的最佳统一。在这种意义上,创意就具有通过即兴创作与表演两者相互结合而使乐曲逐步定形的特点。
对于创作的奥秘,历史上曾因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种说法,也存在着争论。在各种观点中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强调灵感的作用。实际上,灵感是一种通过长期艰苦构思活动后产生的一种飞跃现象,往往突如其来,使作曲家得到一种“顿悟”,其出现也往往不止一次。灵感出现时,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关系常处于最佳状态,因而能大大推动创造活动的进展。
塑形
在使内容物化(音乐化)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使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并符合形式美的要求。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需按照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根据一定的音乐逻辑,用适当的音乐语言来创作生动、鲜明、感人并富有独创性的作品。熟练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是至为重要的,在形象的塑造时,既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也会由于形式美的要求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两者存在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创作中,最初的构思常常有被多次修改、变易、丰富、润饰等反复推敲过程。
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形式美的要求来说,就是具有合于逻辑的、不断发展的运动感,使音乐通过重复、变化、平衡、对比、层递等表现手段以取得多样的统一。这个基本原则随着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在历史上呈现为不同的音乐结构,多种的风格样式和各种变体。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而又带有个性的乐曲,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具有新意,这常是作曲家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
乐曲的形式定型以后,通常就可算是创作的完成。但在实际上,这个成品还需经演出的检验。演奏家、听众会对它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反应,作曲家也会进行一些修改、变动。
编辑本段
音乐创作类型

①器乐曲。通过不同的体裁,将对现实的反映归纳为表现与造型,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将主观对现实的情感体验纳入一定形式之中,以求表现出处于深处的思想内涵。对于标题音乐,可强调通过标题的启示,使现实与感情思想更易结合起来。
②歌曲。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③戏剧性音乐。包括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如舞剧、歌剧等,主要是对剧中人物性格、活动、反应作出创作者的主观评价,转化为感情表现及体验,并将其运动过程固定为具体的形式。这时,音乐是另一艺术的感情体现,而该艺术就成为音乐的具体形象表现,至于其主次关系则因情况而有不同,其思想性内涵往往由该艺术直接反映出来。
编辑本段
即兴创作

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唱)家,亦称为即兴表演。最早出现于古代音乐初创时期,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国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即兴创作因时代、民族而有不同的传统。它是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据瞬间的感受,使音乐内容具体成形的创作活动,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即兴创作的特点是富于激情,现场发挥,灵活多变,但时间短促,缺乏推敲的余地,不易尽善尽美。因此,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成创作与演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当代演出实践中,仍保存即兴创作成分的,如东方某些民族的音乐以及西方的爵士音乐等。西方某些现代作曲家有时也强调即兴创作的因素,如偶然音乐与一些先锋派的作品,着意在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上,其基本含义已有所不同。

J.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引言
在音乐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教师所教的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与学习实践,对未来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的设计出新思路、新问题、新创意、新途径、新方法的新型学习实践的教学活动。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终身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多为“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和创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笔者结合两年的中学专业音乐教学实践,对综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这里,介绍笔者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创建新型的音乐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要特征,严重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进行模式的“变革”和“更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现代教学思想为体系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笔者在课堂教育中,选用教学模式时,把握以下两点:
1、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
2、 教学实施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紧扣“主体性、创新性”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探索、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勇于发现和创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师传授为主,忽视因材施教,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给学生创设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和谐地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笔者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总结出以下两点:
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音乐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往往通过各种教学渠道渗透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加强律动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养。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2、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各年级段的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地区、学校、班级间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音乐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实行因材施教,如对个体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刻不容缓,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优化于传统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而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部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
(四)善用“激励性”机制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评价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努力探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来的正确结论要给予真诚的赞赏和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激励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把求知当作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评价应着眼于未来,侧重于发展,有利于进步。教师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应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课时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并且能亲自参与演唱、演奏、舞蹈以及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在课外的教学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题性音乐活动
专题性音乐活动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多向性以及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
2、 竞赛性音乐活动
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既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习演唱和演奏的全过程中,磨练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能力,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如“音乐墙报”展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介绍国际、国内音乐信息,中外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音乐动态、音乐游艺和最新音乐作品等,通过办报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通过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引导学生学好歌、唱好歌,以此来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
3、 趣味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与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跳、奏,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满足,才智才能得到发挥,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旋律猜曲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创编等,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发挥音乐才能。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高探索精神
学生的探索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的完成探索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一) 精心诱导,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越明确,他在探索活动中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教学中,要常常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
(二) 细心指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素质教育要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积极思考、组织创造性的活动,细心诱导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提供发挥与发展的舞台。实践证明: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 耐心疏导,增强学生探索信心
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一要允许、二要理解、三要宽容,尽量发挥情感效应,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感流露,尽量让学生从教师鼓励的目光与和蔼的表情中体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望,排除因为“失败”而带来的脆弱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增强自己的探索信心。这样,学生将有如下收益:第一、体验到知识来之不易;第二、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树立“我也行”的自信心;第三、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第四、所获的知识记忆牢固。

四、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除了具有“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体”等功能外,它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音乐对人的培养作用有时远远超出了音乐的本身。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教师要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综合人才,应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而努力,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努力,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而努力,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综合国力中应有的作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多动手多实践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灵感和思维,而多动脑子往往也能促使学生多加实践。平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汇演,既是音乐课外活动,又是音乐教育的辐射与延伸,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做法。这些活动的开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体现和发挥。

阅读全文

与初中音乐创造实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