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频心电图是如何研制成功的
1957年美国理学博士N·J·霍尔特发明了能在人体活动的情况下描记心电,并能随身携带的动态心电图。该机主要用于临测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二类瓣脱垂和长Q—T综合征等患者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发作,可监测患间歇性心律失常、原因不明的晕厥和病态窦房结合症病人的状况,了解安装在患者身上的心脏起搏器的功能状态,判断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观察体力活动对心律和心脏供血的影响。动态心电图机包括有两部分。一是能随身携带的盒式或盘式磁带录像仪,它可24小时记录心电图,在图上表明时间,患者有症状的打上标号。二是分析仪,可将磁带以30倍~120倍实时的速度回放出图像,通过人工或分析仪里的计算机按要求识别异常图形,并对24或48小时内各种异常心律的发作频率进行计算和总结。
1952年,P.H.朗纳研制成功了高频心电图。他将普通心电图的频率增加到800Hz~3000Hz,扫描速度加快到200mm/s~500mm/s,心电描记放大倍数增至1mV=50mm~100mm,被普通心电图滤掉的高频部分也被检测出了。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在医学工程学中的应用。1957年,美国心脏协会前主席Pipberger开始探索用计算机对心电图进行自动分析。1962年,常规12导联心电图自动分析程序的研制获得了成功。此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协会、国际心电协会等组织都推荐用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作为开发心电图仪的基础,并以此建立正常值和新的诊断标准。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分析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研究成果加快了商业化进程,临床应用日益普遍。
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大致有3种:第一种是设立专门机构,采用大、中型计算机对心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并通过电话线将结果传输到各医疗机构的终端设备。第二种,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运用小型、微型计算机建立心电图处理系统。第三种是内置心电图自动分析装置的便携式或手推式心电图机。此外,许多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还增加了一些临床实用功能,如自动书写心电图报告并打印、心电图的自动存储和再现。
计算机分析心电图便于大量存储心电图资料,检索相关信息,尤其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筛选和流行病学研究。并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统一测量标准,减少人工阅读心电图时造成的误差。通过将心电图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可用定量的方法把心电图正确分类,从而保证心电图解释的准确性。但目前由于这种技术还不十分完善,所以在临床上仍要将心电图的计算机自动解释和人工解释结合起来说明种种病变。总之,计算机分析心电图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必将推动心电图学的发展。
❷ 世界心脏日来了 心电图是怎么回事你知道么
今天,是世界心脏日。医院里,检查病人心脏都要用到心电图。那么,心电图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心电图的产生,要从生物电现象说起,这种现象很早就被发现了,真正理解它却没有多长时间。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观察到电鳐在捕食时先对水中动物施加电击,使之麻痹。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曾用黑电鳐的电击治疗风痛、头痛。但直到18世纪电学建立之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动物放电的性质。1786年,意大利医生加尔瓦尼发现,如用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把新制备的蛙的神经肌肉连接起来,马上会使肌肉抽搐、抖动,他指出这是因为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内在形式的电流。但意大利科学家伏打认为,青蛙腿抖动是因为接触电位差而导致,建立了金属接触电动势理论,从而发明了能产生稳定电流的伏打电池。两人对于青蛙腿抖动的原因争执了很长时间。
1842年,意大利生理学家马泰乌奇证明青蛙心脏收缩伴随有电流,才最终平息了加尔瓦尼与伏打的争论,也由此发展出了心脏电生理学。科学家对于心脏的电活动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908年,荷兰医生艾因特霍芬证明了心率、呼吸对于心电图的影响,提出心电图可用于临床诊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电子仪器的快速发展,心电图才在医学上得到大规模应用。
200多年的探索表明,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生命过程的实质就是电子传递过程,特别是能量转换、神经传导、光合作用、呼吸过程均与此有关。心电图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
让我们从微观到宏观来解释心电图的形成过程。心肌细胞在心脏跳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它的细胞膜隔离了细胞质和细胞外的物质,细胞膜上镶嵌的蛋白质能选择性地通过甚至主动搬运一些离子,例如钾离子、钠离子等,这些离子是带电荷的。这种通道,蛋白开放或关闭离子通道是通过蛋白的形状变化完成的,也就是说可以控制是否让某种离子通过。
由于心肌细胞膜对钾、钠等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不同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存在差异,细胞静息状态下,这些带电离子的分布差异导致膜外的电位比膜内高;当局部的膜兴奋时,通道蛋白对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变化,膜内外离子重新分布,造成膜外电位比膜内低。这种兴奋可以沿着细胞膜传递,导致细胞膜按空间顺序兴奋,从而电位也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出现差异并发生变化。心肌细胞膜兴奋时经一种称为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组织内部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使肌纤维收缩缩短。
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的兴奋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从而导致心肌不同步收缩。只有这样,心脏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泵血功能。心脏兴奋性的精确传导取决于心脏内的快传导纤维。在某一时刻,心脏的某个部位处于兴奋收缩状态,其余部位处于舒张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收缩和舒张的部位也发生变化。当我们把电极安置在体表特定部位(如右臂和左腿)时,可以记录到反应心脏不同部位兴奋所表现出电位的总体差异,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心电图。
如果心脏内部的电位传导机制发生故障,或者心肌某一部分出现损害,这种总体的电位变化规律就会发生改变,体现在心电图中。因此,心电图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心脏的疾病,挽救宝贵的生命。
❸ 埃因托芬是怎样发明心电图机的
埃因托芬(1860—1927),荷兰医学家。因发现心电图的机理并发明了心电图机,于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埃因托芬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个种植园主家里。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
小埃因托芬是由一位中国阿姨带大的,人们叫这位中国阿姨为洪妈。埃因托芬4岁起跟洪妈在上海侨居了6年,并且在上海上了小学。这期间,洪妈还带他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会住了一段时间。埃因托芬因此与洪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17岁时,洪妈因心脏病死在爪哇岛的庄园里。埃因托芬悲痛不已,他立志学习医学,从事心脏病研究。
埃因托芬进入荷兰乌特勒克大学后,跟随著名医学家、现代眼镜片的发明者杜德学医。杜德年迈时,将积攒多年的研究资料交给了埃因托芬,希望他继续进行对心脏病的研究。
当时,人们已发现了生物电,并且有人发明了以图形显示动物心脏活动的电流装置。但他们的试验多是在鸽子、青蛙等动物身上做的。埃因托芬决定把研究人类心脏的电流活动做为自己的课题。为了掌握电学基本原理,以便进行心脏电流研究,埃因托芬转入物理系攻读了一年。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实验,埃因托芬终于发现心脏每次收缩之前,会产生电激动传至身体表面各部位,造成体表各部位不同的电压。将此电压用仪器描绘下来,就形成了心电图。当人患有心脏病时,心脏收缩产生的电激动就会不正常。1900年埃因托芬把健康者和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活动电压记录下来加以比较,确认这种方法对临床医学很有意义。埃因托芬成功地设计了心电图机的关键部件指针式微电流计。1903年发表了《一种新的电流计》,他的论文获得广泛承认,这标志着心电图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开始。1906年埃因托芬阐明了所记录的正负波(称为心电图)与各种类型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这种方法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心脏病诊断工具。
埃因托芬最初发明的心电图记录计重达140公斤,无法带进病房,而且病人手脚都需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埃因托芬前后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心电图机可以成功地用于临床诊断。心电图现在已经成为临床医学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❹ 心电图机是谁发明的
埃因托芬(1860—1927),荷兰医学家。因发现心电图的机理并发明了心电图机,于回19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答医学奖。埃因托芬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个种植园主家里。当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
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1961年,美国人霍特尔发明了长时间描记心电图的仪器,用该仪器记录 的心电图被称为动态心电图。它包含一个可携带式的自藏磁带记录装置,患 者可在活动过程中随身携带,通过电报和导线将监测者的心电活动记录在磁 带上,再经复合心电扫描器或心律失常记录器等将磁带记录按正规速度记录 在标准心电图纸上,供详细分析。
它可连续记录24至48小时或更长时间;检查状态自然,符合临床实际; 可进行相关分析和设计各种机能试验,如运动、药物等对心电图的影响。直到今天,心电图机仍然是最普及、最安全可靠的,无创了解心脏功能疾患的医用电子仪器。因为能够很便捷、准确地反映心脏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因此是医学检查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心电图,我们能够了解心脏电生理活动情况,尤其是对于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这种急性疾病的筛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时候,通过一个小小的心电图,就能及时发现患者心脏的问题所在,及时抢救,挽救生命。
❻ 脑电图是以什么来发明的
英国医生理查德来?卡顿在源1875年首先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由于受到威廉?艾因特霍芬发明心电图获得成功的鼓舞,德国医学家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贝格尔先将狗的大脑表面暴露,测定狗大脑外部的电流。后借为病人作切除头盖骨手术机会,用针状电极插入头皮下进行实验,最后对正常人和脑病人的完整头盖能进行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他把记录人脑电图的方法命名为脑电图描记术,这成为脑电图临床应用的开端。
贝格尔是第一个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脑电波的人,他发现当人在思考、休息睡眠时,脑电图会显示出不同图形。
❼ 心电图是怎么由来的
19世纪末,科学来家先自后在动物和人体内发现心脏搏动时伴有微弱的电流产生。
这种生物电流虽然极其微弱,一般在毫伏级,但它的变化非常快,一般的电流计很难测出这种变化。1891年荷兰医学家威廉·艾因特霍芬成功地研制出了弦线电流计。他在两极强磁场之间,垂直放一根极细的石英丝,当石英丝的两端分别与需测量的组织相接时,如有电流通过弦线,弦线就会在磁场中发生偏转,其偏转程度与通过弦线的电流强度成正比,通过这一装置可以准确地记录组织中微弱电流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艾因特霍芬又经过不懈的努力,于1903年发明了弦线型心电图描计器。他也因此获得了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❽ 心电图何时发明的
【1887年发明】华勒博士(Dr.Augustus Waller)
1887年,华勒博士(Dr.Augustus Waller)想到规律性的心脏跳动一定内是由电来控制容的,如果心脏的跳动真是由电来控制,则这种电场或是电压,应该可以用电表来测量出来,所以他设计了一个测量心脏规律跳动电压随时间改变的记录装置,又称毛细管静电器(capillary electrometer),然後让他的狗吉米(Jimmie),站在两个可通电的盐水槽内,结果第一张心电图的图形就产生了,他将这种电波图的波型,命名为PQRST。
❾ 心电图仪是怎么诞生的
爱因索文于1860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1885年取得医生资格。他的第一项发明便是心电描记器,但它最初叫弦线电流计。弦线电流计是在一个磁场的两极之间悬有一根很细的镀银的石英丝的仪器,在有电流通过它时,石英丝(或称为弦线)便会摆动到一定的位置(在与磁力线垂直的方向上)。这种精巧的装置特别适合于测量极其微弱的电流,例如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流。
这项发明诞生之后,爱因索文便决定用它来研究人类心脏的活动。(在爱因索文之前,已有两个德国科学家发现了青蛙的心脏能产生电流的现象。)经过试验爱因索文发现,通过把弦线电流计的电极,置于一个病人的手臂和肌腱上的方式能够探测到心脏向全身泵送血液时通过心肌的电脉冲。
后来,爱因索文又想出了一种记录下这种电脉冲的绝妙的方法:当弦线电流计的弦线在偏移时,用一条长长的感光纸挡住一束光,并让其不断地移动,这束光能在纸上留下阴影,这样就能画出心电图来——伴随心脏肌肉活动的电活动的连续记录。
心电图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