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胡坤圣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没有创造力?中国孩子是否缺乏创造力?举身边的两个例子来回答。其一:有一次,早上学生到校,预备铃声一声接一声响起,学生们却拥挤在教室门口,原来保管钥匙的同学钥匙忘记在家里了。全班学生根本无法进班上课。作为班主任的我,万分焦急,办法用尽,正准备最后一招——砸锁。这时,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小男孩犹豫再三,战战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声说:“老师,我能把锁打开。”情急之下,别无他法,只有默许他施展绝技。只见他找了把旧钥匙,三下五除二,打开了紧闭的大门,大家蜂涌而进,上课依旧。其二例:去年有两则消息常见诸报端,春天时,工商部门披露,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人造鸡蛋,其大小、形状、甚至打开后里面的样式、口感,都和普通的鸡蛋一样,非专业人士且水准很高者很难辨别。这件事还没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场上又在销售一种人造豆腐,不用一颗黄豆,生产出来的豆腐畅销各地,也许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这种用化工原料,生产出来的人造豆腐。现在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吗?不,中国人根本不少创造力。从孩子到成年人,都很聪明,尽管第二例有点讽刺的色彩,可说真的,即使化学家诺贝尔再生,也要由衷的敬佩中国人的创造力了。可一个铁的事实又折磨着中国人的神经,据统计近四百年来世界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诺贝尔奖自创立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面的奖项。似乎在这些方面,国人的创造力一下子消失殆尽。连科学泰斗钱学森临终之前,都上书国家总理,控告中国几十年来教育的失败。钱老的话没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没有人敢不信,好像人们一下子找到中国人与诺贝尔奖绝缘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学校和老师把原先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变成了没有创造力的”平凡人”。今天我要站起来大声疾呼,不要把罪过都强加到老师的头上,他们是有责任,可他们柔弱的肩膀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负担,他们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他的种种角色,学校、主管部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其实都在伸出一把把无形的黑手,共同扼杀着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下面笔者从4个方面来加以解说: 一、 对分数的追求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中国社会是个考试的时代,全社会对考试、对分数的痴迷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学校要分数,老师重分数,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仅仅老师吗,家长要不要分数?可以说没有多少家长不把孩子成绩看的比命还重要,他们到校开家长会时,第一就是看孩子考了多少分,好老师坏老师的标准,也就是这个老师所教班的成绩在学校排多少位。社会不要分数?从每年高考时各部门的紧张状态就可看出,从媒体对高考的狂轰烂炸就能看出,从各地对高考、中考状元的炒作追捧就可看出。升学率一下子成了一个地方进步的标志,成了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志,甚至成了一个地方政绩的衡量指标。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学校怎能不把分数看成重中之重,否则怎么向家长交代,向社会交代,向上级领导交代,又怎生存发展?政府向教育局施压要成绩,教育局向校长要成绩,校长向老师要成绩,学校制定种种规章制度,把分数和名次挂钩,与工资福利挂钩,与老师职称挂钩,与评优升职挂钩。老师就只有辛苦自己和学生了,不问学生要还问谁要?考考考成了教师的法宝了,分分分就成了学生的命根了。学生只有沉浸在书本之中,作业之中。无休止的课程,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练习就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在这样生活中长大的孩子,创造力和创造思维必然被一步步磨尽,没有了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去做创造性的工作,怎能不勉为其难。 二、 好孩子的标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激情。当老师的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喜欢成绩好的和老实听话的学生。因此老实听话也就成了老师心中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他们也以这样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学生。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喜欢、就关心、就表扬、就给奖状、就坐好位子、就做班干部小组长。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孩子就是调皮学生,是坏学生,问题学生,就处处找错,时时看守,只有批评,不喜欢、不关心、坐最差的位置,永远没有奖励,永远被管制被压制,长期在这种好学生价值观中耳濡目染的学生,长期被压制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唯唯诺诺。他们哪敢质疑,哪敢提反对之声,敢有叛逆之举?前例帮我开锁的小男孩提心吊胆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不仅学生如此,看看周围,哪行哪业,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哪个领导喜欢不听话的人,喜欢叛逆的下级,允许有反对声音的存在。老师这样对待学生,那么老师自己在单位敢不老实,敢不听话?除非你缺小鞋穿了,工人敢叛逆?公司员工敢叛逆?除非你和自己饭碗过不去了。部门人员敢不老实听话,单位职工敢不老实听话?下级敢在上级面前不强装老实听话,除非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过不去了。这样老实听话就成了全社会好人的共同标准。“外方内圆”成了中国人处世的准则,哪怕你内心再有自己的想法,有再深的城府,在领导面前,老板面前,上级面前也要做出老实厚道的样子来了。否则你就不在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了,你就很难再这个社会立足了,更别提做出一番作为来。国人做过一个统计,国家领导人大多清华大学毕业生,同样地位的北大却很少,姑且不论清华学子不去做科研,不去发展自己的专业这个问题。但考究两校毕业生在官场近况差别的原因,笔者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来。清华学生大多理科,外表少言木讷,显得憨厚老实,做事有条理,这样的人才怎能不让领导喜欢和放心。北大偏重文科,文科学生思想激进,做事冒进,再加上北大传统思想的影响,北大毕业生肯定表现不出人们心目中老好人的样子来。这样的毕业生怎能让领导喜欢,又何来自己事业的蓬勃发展呢?学生争做好学生,全社会争做老好人,有什么危害?最大危害莫过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做事谨慎,做人小心,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殊不知,所有的创造都从质疑中来,从反对中来,从叛逆中长生,从否认前辈否认权威中产生。伽利略没有反对的勇气和决心,亚里斯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理论也许还要统治下去。请问什么重大的理论的发现和提出,不是在颠覆前人的前提下产生的?没有了创造性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没有了创造的热情就没有了创造的举动,就永远失去了人类固有的创造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标准,社会眼里好人的标准,领导眼里的好下级标准其实是扼杀中国孩子、中国人创造力的无形杀手。 三、“安全重于泰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空间陶行知先生一生兴办教育,致力于教育救国。他办学的宗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学生中间成立许多社团,或务工,或种菜,食堂由学生全权管理,学生学习音乐、绘画,经常出外演出,为抗战宣传,为学校募捐。学生们大量在校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试问在现今,有哪个老师能把孩子带到校外,有哪个学校领导、哪个主管部门能同意老师把学生带到社会。其实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我自己就10年没有带过学生春游了,一句“安全重于一切,责任大于泰山”的口号就会让所有老师望而却步。学生们只能龟缩在教室里,向书本要分数了,也因此造就了无数的四只眼、豆芽菜、眼高手低者、高分低能者了。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好多的兴趣班吗?大家仔细看看,除了家长自主送去的外,学校内成立的所谓兴趣班,兴趣小组等,哪一样不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哪一样能和当年的育才学校社团相比?到这里,笔者要慨叹陶先生办学的眼界、胆识,也慨叹现如今,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竟然还
2. 为什么说学校扼杀创造力
中国中小学教育培养出了众多做题高手,学生记住一些死答案,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没有学习欲望,厌倦学习,在学校里他们被扼杀了好奇心,与有些国家的学生比较缺乏创新与研究意识,中国教育需从家庭、学校、教材、社会、高考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我们需要我们国家自己教育出来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诺贝尔奖获得者
3. 中国的教育真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了么
这个不能说没有,但是只要是教育,肯定会扼杀创造力的,无论多自由的教育环境都一样。。
所以国外教育机构基本都不提倡过早进行教育,一般建议幼儿园以玩乐为主,初小基本不做书本教育,只有到了十一二岁才开始基础教育。。。
而我国的家长是急不可耐的把小孩送去读书,巴不得一出生马上就能上小学。。。
4. 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吗>
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多种的,各有利弊。
应试教育给部分孩子一个光明版的将来,但一定程度权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对另一部分更适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能够更全面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包括创造力,但有时候却让孩子败在高考这个门槛前。个人比较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保证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还是能通过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
5. 中国教育方式淹没了我们的创造力
“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高考、升学率为教学的最高尺度。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我们没有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能力,更没有足够的质疑与思辨的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被培养成“顺民”,被当成背书机器。我们从这种教育中获得的除了一纸成绩单外,就是呆板的思维方式和顺良的道德与政治情操。
6. 为什么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撰文称,未来中国的GDP将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国,但创新能力可能很难与美国匹敌。因为创新需要思想竞争与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释一个人口四倍于美国的国家(假设中国人才也应是美国的四倍)没有很高的技术突破?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体制及基础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在思想竞争方面大大滞后于美国。
中国人的高智商是公认的,但中国孩子却被普遍认为想象力、创造力缺乏。几年前,一个国际教育评估组对21个国家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想象力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每年,中国学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但获得的一致评价却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贫乏”。
绝不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天生就弱,这个结果是中国家长和学校联手提供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学校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标准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好孩子”、“优秀孩子”都以好成绩为导向,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外界认可,内在兴趣和动机都很弱。中国采用“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这些都使中国孩子的创造潜能被过早地扼杀了。
7. 教育扼杀创造力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版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权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
8. 中国教育失去创造力了吗创造力缺失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来,创新一直是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创新的时代,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就要找到中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方法出路。
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很多老师忘了,教育活动是让学生理解原理,“记住就能过关” 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失去创造力。应通过招生制度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让教育活动回归其本来目的。
学业负担阻碍创新伪命题
讲到创新,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诺贝尔奖,这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心病”。截止到2014年,日本拿了20个诺贝尔奖,今年又有人得奖。巴基斯坦也拿过一次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的获奖数量和中国相同。这确实很让中国人着急,大家都在追问:中国的教育是哪里出了问题?
某些专家认为,中国孩子创造力低,是因为负担太重,怎么可能有创造力?这种负担是高考导致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减负”,要改革高考。
但是,“减负”解决不了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孩子学得多我们应该高兴,怎么成为了负担?实际上,学业负担是一个虚假的问题。知识多了不可能是创造力减弱的原因。
中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不一样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有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学习方式不一样。中国的孩子认为笔记太重要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如果这样学,大学何必上四年呢? 美国学生似乎不认真,不但不认真记,还不断地举手,说教授,这个地方我跟你理解得不一样啊。
课后的情况截然相反。美国的老师,每堂课上完都要给学生开一百多条书目,里面既有论文又有专著。我当时发现,很少中国孩子在图书馆里看书,中国孩子告诉我,我们不去看书,看那个干嘛,考试又不考那个。
谈到中国人对于美国学生的印象,美国学生反问到:谁告诉你美国人不认真学习啊?我们不认真学毕不了业,不认真学找不着工作!所以只有一条路,拼命学。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发现,学习目标不一样。中国孩子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考试过关,答辩过关,不管我以后能做什么。美国公司雇主可不在乎这一套,他们只有一个标准,能帮我挣钱,我就聘用你。中国孩子学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美国人却在学习中不断讨论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要怎么用。
多元课程与开放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创新力
慢慢的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很多创造力高的孩子,他们中小学都来自非公立学校,如私立学校,特许学校,教会学校等。当我们看到私立学校的课程的时候,我们震惊了。我下载了一份普通私立高中的课表,用A4纸打印下来,竟然一共印了111页。
微积分这门课,中国80年代下放到高中,因为太难曾被取消过一段时间,现在拿回来,又被学生抱怨太难。这是因为学校让班上每个学生都学微积分,它就难,只让班上的数学尖子去学,它就简单。美国高中一些数学天才在高中阶段就可以继续学大学的数学课程,高中老师不能教,就送学生去旁边的大学去学,将来去任何一所美国大学,这个学分有效,不用再修了。
一个美国私立高中,会开地球与空间科学这门课。美国的高科技实力绝对不是“减负”减来的,能造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是靠美国人从小拼命学来的。思科微软证书是我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毕业要考的证书,美国高中生就可以考。
这些课程给了孩子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完全开放的教育支持。什么是开放,就是上不封顶,而且给学生丰富的选择。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将那些有应试科目之外的天赋的孩子排除在外,我们能说中国教育是公平的吗?
9. 现在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力和天性,教出来的孩子是那么的死板 就像个机器人
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是目前来看这是比较适合中国的,只有这种方法能普遍提高中国人的文化素质
10. 有人说学校扼杀创造力,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学校会扼杀创造力,因为学校本身都是实行的应试教育,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下, 我们使用了独特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比如某个知识点,我不需要知道他从何而来,也不需要知道能用在何处,更不需要知道它与其他知识有何关联,只是因为考试需要,所以它需要被我记住!这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可一旦毕业,或者考试结束,这个知识点,就像宇宙中的一粒星辰,再也找不到,也没有任何用处了….(相信很多人都是如此吧)